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幼儿园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
2021-01-04茅琴美
茅琴美
多媒体是电脑多媒体技术的简称,多媒体教学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更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同时也使教学材料变得生动有趣,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学习兴趣,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的幼儿园音乐教学主要是指教师根据音乐活动目标、内容以及幼儿年龄特点,选择使用适宜的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近年来,我们开展了多媒体技术支持下幼儿音乐教学的策略研究,取得了一些方法和经验。
1.音画有效结合,提高幼儿的参与度
多媒体技术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巧妙结合,能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参与度。如,在小班音乐活动“什么乐器在唱歌”中,教师提供了大小不一的礼物盒,让幼儿猜猜礼物盒里有什么乐器在唱歌。幼儿猜中后,多媒体课件上的小乐器会立即和幼儿对话。还有一个环节是幼儿听教师演奏乐器,根据音色的强弱寻找小乐器,这种立体动态的音乐环境创设使活动变得有趣,也让幼儿积极主动投入活动。
多媒体技术音画结合,能让幼儿感受到音乐的情绪和情感。例如:中班音乐活动《柳树娃娃》的教学中,教师围绕歌曲内容制作了声画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幼儿在课件中看到了周围生活中春天的景象:长头发的柳树、飘动的春雨、会飞的春风,伴随着悠扬的歌声,让幼儿不由自主地进行歌唱。
2.突出音乐情境,促进幼儿创新探索
在音乐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介入情境创设,能引发幼儿的理解和探索。以歌曲《小树叶》来源于中班主题活动《秋天》为例。活动开始前,教师带着幼儿在小花园里观察落叶,捡落叶,回到教室在美工区进行落叶贴画,装饰秋天的大树等。在活动中,多媒体课件播放的音乐合着秋天的画面,教师鼓励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现树叶飘落的起伏和速度,引发幼儿产生探索落叶秘密的兴趣。充满秋天氛围音乐情境的创设使幼儿在听音乐、看画面、感受情境的过程中丰富想象力,拓展思维空间,提升创造。
多媒体技术支持的音乐教学活动声形俱佳,能超越时空限制,如梁祝的《化蝶》是经典名曲,幼儿先观赏《梁祝》的动画片,了解梁山伯和祝英台两位人物,然后欣赏成人舞蹈《化蝶》,最后幼儿装扮成蝴蝶跟着音乐的旋律自由舞动。
3.创造交互空间,刺激幼儿多维理解
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音乐教育教学活动具体形象化,使声音和画面变成容易理解的动态课件,帮助幼儿主动融入音乐情景并进行表现。以中班音乐活动《快乐的小雨滴》为例。其乐曲是根据《春雨沙沙》音乐进行改编和创编的,教师制作了表现春天万物发芽成长过程的课件,让幼儿在观看动画中有直观体验,能多维理解和表现音乐内容。在课件中教师采用三段不同音区的乐曲和画面,如:低音区(植物宝宝在泥土里安静地等待发芽—慢慢地发芽—想钻出泥土);中音区(植物宝宝在雨水中慢慢地顶出泥土—慢慢地长大—伸展自己柔软的肢体);高音区(植物用自己有力的臂膀在春天的阳光下欢迎春天的到来);另外,教师还加上了修饰音,如:种子顶出地面时有力的顿音、植物迎风摆动时的滑音……在感受与表现的过程中,他们根据不同的音高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植物的生长动态:有的孩子扭转身体,把脚尖竖起来向上延伸;有的孩子扮成春雨,有的孩子扮成树和花,进行简单的合作表演,表现出春天里万物生长的喜悦。
1.音乐意境“韵”创设
多媒体技术具有直观的形象、生动、易于控制等特点,能将抽象事物形象化,将整体事物细节化。以小班音乐活动《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课件展现了小蝌蚪的成长和变化过程,幼儿在欣赏画面、音乐的过程中非常快乐地跟着教师一起互动。又如,在中班《卷炮仗》的韵律活动中,教师播放放鞭炮的视频,鼓励幼儿大胆地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新年卷炮仗放爆竹的形态,感受过年欢乐的气氛。在小班《小宝宝》的主题中,教师为幼儿创设了听听、拍拍、玩玩的互动环境,除了提供了小手、小脚图片、四分分格图板、四分节奏音乐伴奏的材料之外,还提供了多媒体一体机让孩子互动点击播放。幼儿可以听着音乐,根据自己摆放的小手小脚节奏拍拍、踏踏、玩玩,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白板拉进拉出的功能创造不一样的图谱进行演奏。
在音乐活动中多媒体的音响能营造较为真实的氛围,引发幼儿的情感共鸣。在大班绘本音乐活动《黄雨伞》中,教师选择了11幅画面和11段乐曲进行了技术处理,让课件中的音乐与画面非常巧妙地融合,如:为了表现走路的形态,教师选择的音乐轻快、跳跃;小桥下的流水声又高又滑,教师选择了明快的音阶曲;荡秋千用了三拍子的音乐,缓慢而愉快;跷跷板有高低,教师就选择高低音的乐曲;喷泉美丽易变,场景雄伟,教师选择进行曲表现。音乐绘本中有趣的故事、变化的音乐、视觉的冲击、绚丽的色彩受到了孩子们的喜爱,他们听绘本故事、看绘本画面、欣赏绘本音乐,最后在多媒体课件带动的意境中合作表现作品。
2.音乐意境“巧”动态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音乐内容动态化,提高幼儿的音乐理解能力。如中班音乐活动《逛马路》,教师借助多媒体反复播放、点击放大等功能,把马路边的各种声音做进课件里面,让幼儿看看、猜猜、找找、听听生活中的节奏。课件结合图片加入了一些音效效果:汽车的喇叭声、自行车的铃声、超市的门铃声、理发店的剪刀声、玩具店的玩具声等。当幼儿在课件中找对声音时会有探索成功的体验感,也会产生模仿表现节奏的兴趣,幼儿用摇瓶摇、用小棒敲打、抖动响罐等,幼儿看着动态的节奏谱进行节奏练习,使枯燥的音乐节奏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具有操作性。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音乐情境动态化,提高幼儿音乐欣赏能力。以中班音樂活动《雪孩子》为例。教师截取动画片中音乐和动画片段作为教学内容。为了让多媒体技术通过音响效果向幼儿进行隐形暗示,教师选择了特点鲜明的《灭火救兔》的音乐旋律让幼儿欣赏体会:当发现兔子的房子烧起来时,音乐非常急促,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当雪孩子救出小兔之后,音乐变缓变慢,仿佛在倾述雪孩子救兔之后的无力;当雪孩子融化后,音乐变得忧伤,让幼儿一起感受到悲伤的情绪。整个活动用多媒体技术营造出引人入胜的音乐意境,让幼儿通过多变的画面、音乐和视频感受雪孩子勇敢、聪明的品质。
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可以激活幼儿的思维,帮助幼儿表现音乐内容。例如,在大班舞蹈《金色的孔雀》教学中,幼儿欣赏第一遍音乐后结合课件上的画面进行说明:“一只美丽的小孔雀来到湖边,对着湖水里面的小孔雀东瞧瞧、西瞧瞧,真美!”接下来老师的提问随着多媒体画面的变化而跟进:“在湖边,孔雀在想什么?又在做什么?”“孔雀是怎么喝水?又是怎么走路开屏的?”启发幼儿想象表现孔雀走路、孔雀开屏、孔雀比美、孔雀梳洗羽毛等动作。
3.想象空间“乐”萌芽
多媒体技术支持音乐教学,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如小班“小兔乖乖”的故事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在幼儿了解故事的基础上教授歌曲《小兔乖乖》,教学课件上逐幅演示图片给孩子们欣赏,引导他们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细节进行互动提问,根据幼儿理解适时将图片和音频进行单独播放,吸引幼儿注意力,加深对关键问题的关注,在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快乐地学唱歌曲。
多媒体技术支持音乐教学可以提高教学的灵活性,激发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小班《好宝宝》是一首简单的旋律歌曲,通过学习唱歌,孩子们可以知道五官的正确位置。“好宝宝,好宝宝,你的鼻子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鼻子在这里。”为了提升课件的趣味性,增加幼儿的探索观察机会,教师设计了递进性的课件:第一个画面是一个没有五官的宝宝的图像。在第二个画面中老师引导孩子进行观察:“宝宝的脸上少了什么?”幼儿说出一个五官则用鼠标点击画面,将五官添加到画面中宝宝的脸上。第三个画面在前两个画面的基础上配上优美的歌曲,第四个画面加上了可爱的动物以及画外音,每次唱完都播放小动物的表扬声,让幼儿有成就感。
多媒体技术可以直观地展现活动内容,给孩子提供多样化的信息。例如,在中班音乐活动《贪吃的毛毛虫》中,教师选用绘本《好饿好饿的毛毛虫》部分画面和三段乐曲制作成课件,直观形象地帮助幼儿感受音乐结构,把音乐变成可看的画面,用音乐为线索串联绘本的故事情节,形成了一部有声有色的动画片。
4.重难点“重”突破
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多媒体课件可以让幼儿在感受中获得清晰的音乐形象,较好地突破难点,实现活动目标。多媒体课件可以让画面和音乐的融合,突出重难点。例如,中班音乐活动《贪吃的毛毛虫》中,难点是要解决四八分节奏,多媒体课件中有太阳跳跃式的上升,毛毛虫吃食物时出现的象声词、蝴蝶出茧时的快乐音符,等等。学生们读着多媒体大图书,玩着毛毛虫从小到大的身体律动,不知不觉地学会了四八分节奏,达成了教学难点。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歌词,加强记忆。如,大班音乐活动《颠倒歌》,歌词颠倒是逆向思维的活动,歌词比较难记忆,用多媒体技术创造出了有趣的画面,让幼儿理解歌词、感受歌曲的诙谐幽默。又如,在歌曲《邮递员叔叔好》中,教师制作了会跳动的乐谱,乐谱在重难点部分加上着重标识,帮助幼儿掌握歌曲的重难点,将比较难理解的歌词分解,如歌词“千万里”,教师选用多媒体图片来帮助幼儿理解“很远很远的路”的含义,理解邮递员叔叔不怕辛苦为大家送信的情形。
多媒体技术可以帮助幼儿补充生活经验,提升理解力。在大班“我是中国人”的主题中,幼儿了解到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服饰、生活习惯和歌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这些少数民族离我们现实生活又太远,幼儿难以理解体会,于是教师在视听区提供少数民族歌舞的影像资料供幼儿反复欣赏,还提供少数民族的服装、帽子、音乐、乐器等,让幼儿在看看、扮扮、唱唱、跳跳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特色,激發幼儿热爱少数民族的情感。
如今,多媒体技术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教具,给幼儿带来最直观的感觉,如红艳艳的果园、热闹的菜园、秋天落叶纷飞的视听结合场景,幼儿体验的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练唱和技能技巧的练习,而更多的是在多媒体支持下体验自主参与的氛围,感受与同伴合作、协商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