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北说书高质量发展的“三个必须”

2021-01-04王建秦

曲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峰陕北曲艺

王建秦

陕北说书作为一种地方文化特产,是陕北最具影响力的曲艺形式。近年来,陕北说书的传承发展创新取得了较好成绩。安塞区、横山区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曲艺之乡”。新编排的多个节目在群星奖、中国曲艺牡丹奖比赛中入围或获奖,尤其是陕北说书《看今朝》参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春节团拜会和元宵晚会演出,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但好成绩不代表陕北说书的发展就十全十美。在一次研讨会上,一位地方领导对陕北说书的发展作出了这样的评价:“目前陕北说书的发展是繁荣的,但是属于表面繁荣,只《刮大风》,我在不同场合不知听了多少遍,现在都可以一字不落地说下来。”言下之意,陕北说书的发展还不够完美、不够扎实,最起码作品就不够丰富,不然过去和现在不会总在演出《刮大风》。发展大计,还得从长计议。新时代,仅依靠办一个创作培训班、请名家作词排练节目获奖、搞搞宣传、上个项目就想把文化的事情做好,把曲艺事业发展起来,是绝对不行的,是枉费心机的。笔者认为,曲艺发展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所谓的高质量发展就是系统的、稳定的、可持续性的、与群众融为一体的、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发展。对于陕北说书而言,高质量发展要做到“三个必须”,即必须有特色,必须有人才,必须有作品。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和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陕北说书之所以是陕北说书,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独特的曲艺形式,就在于其特色。因为特色,陕北说书艺人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嘴一张,人们都能听出说的唱的就是陕北说书。舍掉特色,忘掉特色,陕北说书就不是陕北说书了。有一位说书艺人,为了在全国的大舞台上表演陕北说书,不惜一切代价,苦练普通话。一位同行好言相劝,让他尽快终止学习普通话,理由是陕北说书就应该用陕北方言表演,这是特色,当他哪一天完全用普通话来表演陕北说书,那么他表演的也就不是陕北说书了。这正如陕北横山炖羊肉,必须用横山的羊肉和横山的水,炖出来才是横山的味道。西安人往往不辞辛苦不远千里到横山买一只羊,拉一桶水,为的就是吃到正宗的横山炖羊肉。特色是陕北说书高质量发展永远的底色和始终坚持的方向。陕北说书如果丢掉特色的底色和迷失特色的方向,不要说高质量发展,就连陕北说书也全完了。特色的底色坚决不能改、不能丢。陕北说书就是陕北说书,不是陕北民歌,不是陕北二人台,不是陕北道情。陕北说书是独一无二的,从产生到韩起祥再到张俊功直到现在,历尽沧桑,但特色没改,魅力没减。守住底色是陕北说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保证。但不能为了保持特色就守住经典,固步自封、停滞不前,演员每次都表演《刮大风》。任何一种艺术的高质量发展,必须是活态传承的、动态发展的,必须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精品迭出,经典涌现,必须是与时俱进、与时代同舞、与人民同行的。当然,演员也不能害怕丢掉特色就闭门造车,不与外界交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交流。在交流中才能发现其他曲艺形式的长处和自己的不足,取长补短。取尽天下之长,为我所用。历史和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陕北说书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特色之路。中国改革开放用40多年的时间走过西方国家几百年的发展路程,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陕北说书也有自己特色的发展之路。20世纪40年代,陕北说书与中国革命相互结合、相互推进的特色路子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陕北说书一定要坚持走自己的特色之路,不照搬、不模仿、不抄袭、不人云亦云,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用特色的路子朝特色的方向高质量发展。

人才是制约曲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没有人才,一切都无从谈起。20世纪,陕北说书的两座“高峰”,都由人才而成。先是韩起祥推陈出新,将陕北说书与中国革命相结合形成第一座“高峰”。再是以张俊功为代表的一批人回归传统、扎根群众,锐意创新形成第二座“高峰”。有人在张俊功去世后,用“一腔热血化作三根琴弦,秀口一张说尽千古往事”来称赞他,足见其才华横溢。两座“高峰”的矗立,凸显人才的重要。此后,陕北说书再没有出现像韩起祥、张俊功式的人才,也再无“高峰”。相较其他曲艺形式,陕北说书的人才不是紧缺,而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业务不精、影响力不大。据有关单位统计,目前在陕甘宁蒙晋范围内直接从事陕北说书的艺人有600多人。数量不是太多,但也确实不少,关键是滥竽充数者不在少数。有的演员仅掌握一个调,说来说去就一个调,不会变换。有的演员仅会几个小段儿,说十几分钟可以,再长就没有词儿了。还有一些演员连些小段儿也不会,打着创新的幌子,乱七八糟地编些词儿,活跃在网络上忽悠群众。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许多陕北说书艺人的艺术浅薄,功力不深。细究原因,一是艺人主观上不愿努力,不愿为陕北说书付出太多精力,只是借陕北说书这个艺术品牌,混混粉丝,玩耍玩耍,娱乐娱乐而已。二是艺人主观上愿意奋斗,也准备在陕北说书上出人头地,但没有长期坚持的毅力,吃不了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下不了苦功,学习陕北说书却坚持不下来。一代名家韩起祥先生从13岁开始学书,3个月学会10本书目,平均10天1本书目。现在的艺人排练个小书段儿,总共几十句词,半個月都记不住。说书艺人鲁峰,为了学到师父王学师的更多的东西,每天晚上坚持给师父洗脚,讨好师父。现在是师父主动教,艺人还不愿学,不是真不想学,是实在学不会,他们觉得太费时间、太费精力。三是艺人身体条件的变化。以前的说书艺人都是盲人,这些人的职业选择只有一条路,就是说书,所以他们必须学成养家糊口。现在的艺人,基本上都是身体健康的人,有很多的职业选择,大多是哪个工作赚钱选哪个。加之他们大多对生活的要求高,大部分人靠说书不能发家致富,所以半途而废、浅尝辄止者比比皆是。四是深受网络之害。网上听众要求又短又快又有意思,艺人也就乱说胡唱,吸引眼球,以为这样就能让听众觉得新奇、刺激。笔者觉得,新时代下的陕北说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首先提高人才的质量,必须把人才的培养放在重中之重。当地曲协可以举办为期半年以上的培训班,从创作、表演、编导等方面集训,培养德艺双馨、集说唱演导于一体的全面复合型人才。还可通过展演、比赛等活动,锤炼人才。此外,艺人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苦练功夫。“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没有磨练,哪来宝剑的锋利!没有苦寒,哪来梅花扑鼻香!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到彩虹!艺人学艺,得久久为功,持之以恒。

作品是曲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和主要标准。“高原”和“高峰”不是凭空喊出来的,而是作品堆起来的,是作品逐渐沉积而成的。唐诗仅《全唐诗》就收录约5万首,筑成诗歌“高峰”。韩起祥用500多个作品垒成陕北说书的“高峰”。高楼万丈平地起,曲艺的万丈高楼都得由作品一层一层垫起。作品一要数量多,二要质量高。陕北说书的作品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目前都存在很大问题。问题一是作品数量较少。据笔者调查,继张俊功之后,陜北说书再没有创作出一部中长篇书目。近年来在各类比赛中创作排出了几个短篇书目,也获得了相应的奖项,但很大一部分都是邀请西安、北京的曲艺名家创作导演而成。宣传性的作品《夸榆林》《逛延安》确实不少,但大多内容空洞,充其量只能算作宣传品,不能算是作品,更称不上精品。问题二是作品质量不高。获奖的作品较少,全国奖项一个也没有。受老百姓欢迎的作品太少,老百姓不乐见节目就说明质量不高。

为什么陕北说书的作品会出现这两个问题?一是如上文所述,陕北说书的人才质量不高,大部分没学历、没文化,有的甚至连字也不认识。这样的文化功底,想要创作,谈何容易。没文化、没学历倒也不怕,韩起祥、张俊功两位名家都没有学历,关键是现在的艺人都不肯下功学习,不学肯定无术,不学肯定就创作不出来好作品。二是方向不对。曲艺发展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要眼睛向下,说群众所想、唱群众想听、演群众想看。但是现在有些陕北说书艺人偏不这样,认为这样已经过时,太土、太落后了。他们时刻想方设法把作品走向全国,认为这才叫时髦潮流,这才叫宣传弘扬,这才叫大艺术家风范。于是不惜花重金聘请外地名家创作作品,名家不了解陕北风土人情,创作出来的作品质量自然不高。三是创新意识“太强”。说到创新,一般都说创新意识不够。而笔者却认为陕北说书创作的创新意识“太强”。为了创新,有人曾把陕北说书与陕北民歌、摇滚和其他艺术形式硬性融合,结果弄成“四不像”,不伦不类,弄巧成拙。更有甚者,爱耍花招,想尽千方百计翻新花样,注重形式,忽视内容,华而不实,哗众取宠。殊不知创新不是想当然,创新不是想创就能新,创新得厚积薄发,创新需要“十年磨一剑”的毅力和耐力。越是创新,越要传承,先乖乖搞好传承再谈创新也不迟。四是目标太大。有些创作者片面地认为小作品影响力太小,动不动就要搞个大型的陕北说书剧,钱花了一大堆,影响力也不见得因此而大起来。作者认为,陕北说书的作品要多、要好、要新、要精,要尽快出台陕北说书创作激励奖励办法与机制,推出一大批立得住、叫得响、留得下的好作品,架起登上陕北说书“高峰”的阶梯。

高质量发展既是理念,又是实践;既是目标,又是途径。不管是历史上韩起祥和张俊功两座“高峰”的辉煌,还是如今人才和作品的困境,都需要陕北说书走高质量发展之路。陕北说书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三个必须”,守住特色底色,走特色之路,靠人才兴书,拿作品说话,坚定信念,矢志不移,咬定青山不放松,推动陕北说书高质量挺进“高原”,迈向“高峰”!

(作者:中国曲协陕北说书艺委会委员)(责任编辑/陈琪颖)

猜你喜欢

高峰陕北曲艺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曲艺泉城》
石庆云
早高峰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我将不断进取,向艺术的高峰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