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与守真

2021-01-04蒋慧明

曲艺 2021年12期
关键词:曲艺艺术

蒋慧明

“固本清源”“守正创新”,这是我们已经耳熟能详的两个词汇了,但如何将其贯彻落实到具体的曲艺创演和传承创新工作中去,是摆在我们每一位曲艺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中,笔者拟从“守正”和“守真”这两方面来集中阐述关于曲艺创演及传承创新的几点思考。

今年,针对文艺界屡屡出现的一些引起公众高度关注和强烈批评的违法失德现象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文联召开了“修身守正 立心铸魂——中国文联文艺工作者职业道德和行风建设工作座谈会”,并在会上发布了《致全国文艺工作者的倡议书》,大力弘扬新风正气,加强文艺工作者思想道德建设和行业引领,成为当前文艺领域的重要任务。毋庸讳言的是,在我们的曲艺从业者当中,也存在着类似的不良倾向,在社会和公众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例如相声的格调问题,就是当前比较集中的争议焦点之一。其实,这样的论争一直不曾中断过,大致了解些相声史的人,对此恐怕都不会陌生。从早期的撂地演出阶段,演员主动提示妇女儿童回避才能开口;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自发成立,无不说明,相声的雅俗之辨由來已久,且直接影响到它的生存与发展。这里尤其要提到“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贡献,正是经过以侯宝林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前辈大家的倡导和努力,相声界自觉剔除了旧社会的诸多陈规陋习,在作品方面从内容到形式均去芜存菁,革故鼎新,从而使相声艺术呈现出净化、美化的新风貌,开始了对相声艺术美学层面的自觉追求。

王佩琈在《相声要有高格调》(发表于《前线》1982年第4期)一文中,就开宗明义地对不少人抱持的“相声相声,逗乐就行”的论调提出了批评,认为相声应该做到“于嘻笑谈谑之处,包含绝大文章”(李渔《闲情偶记》),方能称得上是佳品。作者明确指出——“既然相声是一种笑的艺术,因此,一段相声的社会效果的好坏,也就与它本身的格调有直接关系。格调高者使人在笑中受益,社会效果自然就好;反之,格调低俗、污秽者让人在笑中受到精神污染,其社会效果自然就坏。”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这篇近40年前的文章中所涉及的问题,时至今日依旧赫然存在,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嫌。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不仅是一些相声从业者对此毫不在意,任意为之,甚至直接影响了相当一部分年轻的观众群体成为他们的忠实拥趸,不辨良莠,以“俗”为荣,着实令人担忧。

和其他艺术门类的从业者一样,曲艺人同样也应该是新时代铸造灵魂的工程师、社会风尚的传播者,应该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为民、崇德、尚艺”的文艺界核心价值观,坚持德艺双馨、人艺合一,把为人、做事、从艺统一起来,在为国家、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不负培根铸魂的使命与担当。

正,规范之意也,这也是一门艺术传承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故而,我们的曲艺从业者必须首先要做到“守正”——即始终坚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线,恪守正道,守正笃实,久久为功,才能善作善成。

抱朴守真,语出《老子》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那么,何为曲艺的“守真”呢?笔者认为,这里的守真应该指的是在曲艺创演活动中,始终遵循曲艺的艺术规律,始终坚守曲艺的本体特征,同时要对自己所从事的这门表演艺术形式拥有充分的艺术自信和文化自觉。

回顾那些曲艺前辈们留下的经典作品时,不难发现,正是由于他们对曲艺表演手法的充分自信和娴熟运用,精益求精,反复打磨,这才有了传唱至今脍炙人口的诸多精品力作。可以说,正是有一代代优秀曲艺艺术家的承上启下继往开来,这才有了曲艺艺术的薪火相传,生生不息。前辈的高峰固然难以逾越,但前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却不容忽视,尤其是他们处理继承与创新这对辩证关系时的游刃有余和精准适度。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一段时期以来,曲艺创演活动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有效的改善。比如有的节目语言过于直白,只是简单地图解政治,堆砌标语口号,虽然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但缺乏艺术性表达;有的节目则存在着过度创新的倾向,歌舞化、戏剧化、舞美化以及“去方言化”的痕迹较重,这些所谓的“创新”,不仅没有展示出曲艺艺术所具有的特点和魅力,而且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观众也并不认同。可以说,这种脱离曲艺本体特征的盲目创新,从本质上说就是缺乏文化自信、艺术自信的直接表现。

“抛却自家无尽藏,沿门托钵效贫儿。”诚如王阳明的这句诗所指出的,曲艺这种特有的以少胜多、跳进跳出的表演特质,本身就具备了其他艺术样式所难以替代的优势。时下的一些“创新”节目往往主动摈弃了自身独有的表演特长,却不断地在舞台形式感上大做“加法”,反倒是一些借鉴了曲艺表演手法的舞台戏剧作品,常令观众眼前一亮大声喝彩。两相比对,着实令人感慨。

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远。这里,不妨再次引用王朝闻先生曾经发表于1982年4月25日的《人民日报》的一篇文章《黄鳝不是泥鳅——听书偶记》,其中谈到:“任何艺术的发展与壮大都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革新才可能拥有新的生命力。但忽视说唱艺术那种不同于非说唱艺术特殊性——(以)少胜多,以小见大、虚中见实的特长,硬要向别的艺术种类看齐,结果不免是自己否定了自己的独特性和独立性。”

这篇文章系王朝闻先生针对当时部分“不太宜于称为说唱艺术的节目”的有感而发。令人遗憾的是,30多年过去了,这种在创作思路上明显存在偏差的现象依然存在,怎能不引人深思!

当然,也有一些大胆创新的曲艺节目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譬如正式亮相于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春节团拜会文艺演出的曲艺新创节目《看今朝》,随后又在中央电视台正月十五元宵联欢晚会上播出,引来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总结《看今朝》的成功经验,归纳成一句话就是——守正创新。

接地气的群众语言,主唱、对唱、轮唱、合唱的层层递进,这个节目突破了以往传统曲艺单线叙事的固有模式,创造性地将陕北说书与苏州弹词这两个风格迥异的曲种和谐统一地融合在一起,在音乐调性和语言节奏方面相互适应尽量合拍,既保留了各自曲种传统唱腔流派的鲜明特征,又有所变化和发展,并将情感的交流、形式的碰撞糅合在口语化的唱词和情境化的表演中,演员们跳进跳出,转换自如,鲜活灵动,趣味盎然。短短五分半钟的时长内,时代精神、地域特征与曲艺元素恰如其分地巧妙融合,既有曲种特色的传承与再创造,又展现了中华曲艺特有的雅俗共赏与和合之美、谐趣之美。 必须强调的是,正是这种尊重曲艺本体特征,遵循曲艺创作规律的严谨态度,才使得《看今朝》外在的形式新颖别致,内里的质感仍坚守传统,体现了艺术家们对曲艺所蕴含的深厚的民族民间文化传统的高度自信。

再如上海评弹团新近上演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将故事的背景定格在1949年5月的大上海,讲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陈云同志以非凡的智慧和胆识,运筹帷幄,艰苦卓绝,打赢一场场关乎国计民生的金融战的故事。诚如记者所言:“《战·无硝烟》并未直接叙述金融暗战始末,而是‘赋能’红色题材的地域资源与表达路径,切入昔时沪上百姓经济生活的内在肌理,回望变幻莫测的金融风云,着意刻画大时代中的小人物,大事件中的小悲喜,大情怀中的小插曲,另辟蹊径,见微知著,为宏阔主题寻找到适宜创新表达的‘打开方式’”。

因时而兴,乘势而变,随时代而行,与时代同频共振,这是古今中外文艺发展的必然规律。今天的曲艺从业者,理应具备充分的艺术自信和文化自觉,充分认识到曲艺艺术自始至终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以“守正”与“守真”为创作演出的宗旨,坚持固本清源,守正创新,努力传承和创演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奉献给人民!

(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曲艺研究所副研究员)(责任编辑/邓科)

猜你喜欢

曲艺艺术
思诗史为曲艺批评与创作赋能
《曲艺泉城》
齐心聚力 共同推进建设中国特色曲艺学科发展
纸的艺术
媒体时代曲艺批评应以曲艺活动为中心
从健康曲艺生态看曲艺学科建设的紧迫性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烘云托月:聚焦曲艺音乐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