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舞台 一种发展
2021-01-04魏真柏
魏真柏
一般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所以有“遗产”之称谓,在相当程度上就说明了它生发的主要媒介——社会文化土壤或者受众审美理念——产生了变化,因为没有哪一种文化是在“真空”中发展壮大的。而要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流变,首先要将“无形”层面的观念和内质作为核心。以苏州评弹而论,就是要坚持跳进跳出、“在说法中现身”的表演方式和说噱弹唱的表演技法,才能让评弹具备实现活态传承的根基与生命因子。但如前所述,一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艺术形式,文化氛围和受众群体必然已经有了较大变化,所以在坚持艺术本真的基础上,苏州评弹要实现活态传承,仍要以打造适应新时代的创演生力军、培养受众群体,最终适应当前文化氛围为主要路径。所以,在苏州评弹艺术影响辐射范围内,尽可能搭建起一个坚固广阔的舞台,作为评弹从业者共相损益、互通有无的平台和受众了解艺术发展动态的窗口,是非常重要的。从2000年至今,中国苏州评弹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已连续举办了8届,事实上已经成为广大苏州评弹从业者与爱好者一处重要的精神家园。通观本届艺术节,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来苏州评弹这一非遗艺术形式在实现活态传承方面所取得的一系列阶段性成果。
第一,创演紧跟时代。时代变化是文化土壤和受众审美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所以艺术发展必须要把握时代脉络,紧跟时代步伐。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在本届艺术节上,各评弹团均有红色题材作品呈现。如江苏省演艺集团评弹团的《钱学森》和常州市曲艺团的《邓稼先》等作品,就把与当地有关的“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作为创作重点,用评弹艺术特有的手段,细腻描写了人物的内心思想,从而让听众切身感受到了功勋科学家的伟大胸襟和爱国情感。浙江曲艺杂技总团评弹团带来的《最熟悉的陌生人》,用一种极其巧妙的手段,通过一位致力于寻找救国真理,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人物的视角,在小中见大,让受众“看”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党代会的全过程。演员运用很多新颖的表演手段,进一步强化了受众共情的频率,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海市評弹团的《战·无硝烟》以“银元之战”为主要抓手,描写了上海解放初期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此外,《红色摇篮》《以身许国》《柳亚子历险记》《板凳姑娘》《大江彩虹》《手拉手》等一批中短篇作品也较好地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平衡。
第二,发展后继有人。艺术发展规律有许多条,但最根本的一条在于保证后继有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是保证苏州评弹活态流动的“源头活水”。在本届艺术节上,上海市评弹团、苏州市评弹团、张家港市评弹艺术传承中心、苏州市吴中区评弹团等参演团体都推出了一批优秀的青年演员,这是一个好现象,说明各团都在重视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吴中区评弹团的6位国家一级演员把登台献艺的宝贵机会让给了团里的青年演员。上海市评弹团、苏州市评弹团也各准备了两个节目,展现了两个团体当下的整体艺术水平和优秀青年演员的培养成果。这不仅让受众看到了青年演员的精气神,更体现出各参演团体强烈的自信心。
第三,表演形式有探索。长久以来,“两行茗碗静无哤,中安高座景双双”已成为受众对苏州评弹表演形式的固定印象。但是,苏州评弹之所以能成为独领风骚的江南曲艺明珠,是历代苏州评弹艺人不断探索创新的结果。如中篇评弹就是当年上海市评弹团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应新时代的新表演形式。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进入新历史时期以来,我国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受众对精神生活的质量和表现、传播方式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就此而言,苏州评弹也需要适时求新求变。
首先应该肯定的是,传统表演方式已经成为苏州评弹重要的标识和招牌,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立足本体,适度扩展评弹的舞台表现外延,探索更能引发受众兴趣的表演形式,也是苏州评弹创新传统的重要表现。上海市评弹团的中篇评弹《战·无硝烟》和中篇评话《唐三彩》在表演方式上,就做了一定程度的探索。
传统评弹节目的舞台呈现方式是一桌二椅或三椅,而《战·无硝烟》的则是一桌多椅。桌子已成一种摆设,椅子则一字排开,演员登台后只需根据承担的演出任务“对号入座”或调换座次即可,这样舞台调度更显灵活,舞台呈现和作品内容也同步做了条块化处理,辨识度相应提高。
中篇评话《唐三彩》描写了发生在唐代的3个凄美故事。策划者将评话表演固有的一桌一椅的表演样式调整为一桌二椅的双档模式,同时以昆曲为背景音乐,一位仕女打扮的演员以笛、阮、笙3种民乐分别为3回书演奏幕间曲,说书人则以串场形式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而后再请出另一位说书人上台,两人开始进入正题。这一改变让人耳目一新。
这两种创新形式,都是苏州评弹从业者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任何创新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探索的过程就是舞台检验和受众评判的过程。但不论成败利钝,苏州评弹能将自身的生机与活力展现给受众,能让受众明白,苏州评弹不是要被罩进玻璃罩的故纸,而是始终能与时代同行的字节与音符。
(作者:浙江省曲协顾问、浙江曲艺杂技总团原团长)(责任编辑/马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