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巧用“星火燎原”
2021-01-04曹春荣
曹春荣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个成语,也写作“星火燎原”,出自《尚书·盘庚上》。商朝前期的国都在黄河下游之北岸,常遭水灾。盘庚即位后决心把国都迁至黄河下游以南的殷(今河南安阳)地,却遭到奴隶主贵族挑唆奴隶们反对,引起社会动荡。盘庚为控制局面,先后数次分别向奴隶主贵族和奴隶们训话。他对一些贵戚训诫道:你们有意见不先跟我说,居然用流言蛊惑人心。你们要知道,民众的不满情绪容易滋长,就像火在原野燃烧起来时,连接近它都不行,怎么能扑灭它呢(“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后汉书·酷吏列传》中“爝(小火、火把)火虽微,卒能燎原”,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即一点小火星可以把整个原野烧起来。旨在告诫人们,凡事当防微杜渐,才不至于酿成大祸。
1930年1月5日,时为中共红四军前委书记的毛泽东,在福建上杭古田给红四军第一纵队纵队长林彪写回信,答复他写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的这封信是以党内通信形式印发部队干部,对广大指战员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的,产生了良好效果。
毛泽东在信中,首先批评了党内一些同志在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隨而来的红军行动问题上,缺乏正确的认识。即“没有在游击区域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此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方式去扩大政治影响,在一切地方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毛泽东指出这种理论(认识)的来源,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许多帝国主义国家互相争夺的半殖民地这件事认清楚。
为教育红军指战员正确估量革命和反革命两方的力量,正确判断中国政治形势,毛泽东在信中联系斗争实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出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从而,在谈到如何看待大革命失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问题时,毛泽东引用了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自党的八七会议以来三年的斗争历史,充分说明了这一发展趋势——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毛泽东还满怀乐观地描写革命高潮:“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显而易见,毛泽东在这封信中引用这个成语,赋予了它不同于过去的崭新含义:新生的革命力量初时虽然微小,但它有旺盛的生命力,必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终战胜反革命,夺取革命胜利。1951年《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收入这封信时,将标题改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