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占魁:延安大生产运动的旗帜
2021-01-04肖楠楠
肖楠楠
早在1938年7月,为了克服边区经济困难、改善部队生活,留守兵团在各兵团军政首长会议上就提出了“生产、学习”的口号,决定开展生产运动。随后电令各兵团立即创办各种合作社、大量种植蔬菜、喂猪养羊、打草鞋、纺毛线、织毛袜手套等,生产运动在部分部队开展起来。由于当时生产运动的目的仅是改善军队生活,范围也仅限于留守兵团内,并未形成大规模的生产运动,还不能算是大生产运动的真正开始,但它为随后边区开展全民大生产运动进行了“预热”。随着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顽固派皆将矛头指向共产党——为遏制共产党发展壮大,对边区进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致使陕甘宁边区和其他抗日根据地的财政经济陷入困境。加之陕甘宁边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本就十分薄弱,共产党为了坚持抗战、改善军民生活,不得不组织全民共同行动,进行生产自救。1939年2月,中共中央在延安召开党政军生产动员大会。会上,毛泽东作了重要讲话,发出“自己动手”的号召,动员陕甘宁边区军民共同行动、克服经济困难;李富春作了《加紧生产,坚持抗战》的动员报告,对生产运动的意义、目的、存在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及具体实施计划进行了详细说明;张闻天、王明等依次讲话。会后,各抗日根据地的党政军学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响应中央号召,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由此正式开始。
发现劳动英雄
大生产运动中,涌现出一些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他们创造出新的劳动标准和工作标准,是推动边区各种建设事业更向前进的动力。他们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而得到群众的信仰,自然成为群众的领袖。并且,他们又是出产干部的源泉,是政府与广大人民联系的桥梁。”因此,共产党非常重视英雄模范在生产运动中发挥的带头作用、骨干作用和桥梁作用,通过深入调查、民众选举等方式发现英雄模范,并对在生产运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的民众予以表彰和奖励,树立并推广典型,鼓励群众争做劳动英雄,以激发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1939年4月1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副主席高自立发布政府命令,颁布《陕甘宁边区人民生产奖励条例》和《督促民众生产运动奖励条例》。其中第一项条例是就生产者本人而言,“凡属陕甘宁边区人民对于生产运动具有特殊成绩者”均按照此条例予以奖励;第二项条例是对“各级政府、民众团体和其他参加领导民众生产运动之机关及其负责人”来说,“对于督促民众生产运动获有特殊成绩者”均依照本条例奖励。几天后,边区政府又发布一条政府令,公布了《机关、部队、学校人员生产运动奖励条例》,规定:凡参加生产运动之机关、团体、部队、学校之生产单位,具有超过任务百分之五或个人对生产运动具有特殊成绩者,均得依本条例奖励之。这三项条例几乎涵盖了陕甘宁边区所有能促进生产运动发展的组织与个人,既包括参加生产运动的党政军民学人员,又包含督促民众生产运动的机关及负责人。
奖励条例为边区政府表彰英雄模范提供了参考标准,一定程度上也为参加生产运动的民众指明了努力的方向,有利于激发民众生产的积极性。为了将积极生产的劳动模范选拔出来,1943年10月14日的《解放日報》刊发《劳动英雄与模范生产工作者及其代表选举办法》,对其评选标准进行了详细规定。但此时各级政府仅是将其作为政治动员的一部分,更多采用自上而下的办法推选劳动模范。随着自上而下推选办法的弊端日益显露,陕甘宁边区政府意识到其严重脱离了群众路线。1944年,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的选拔,改为自下而上选举产生。边区政府强调群众运动的重要性:选举劳动英雄,必须成为真正的群众运动,“因为只有群众有意识地选举出来的、为大家所公认的劳动英雄,才能起推进工作的作用,才能解决群众的问题”。9月1日,《解放日报》以头版头条刊载《边区政府关于劳动英雄与模范工作者选举与奖励办法的决定》,对选举标准进行详细规定。其中评选劳动英雄的标准:“积极从事建设事业之一,成效卓著,或有新的创造者;在建设事业中,能推动帮助别人并有成绩者;遵守政策法令,拥护政府军队,团结群众热爱边区足称模范者。”依照规定,劳动英雄应“经过认真的无记名投票的民主选举”产生。倘若发现已当选的劳动英雄“其行为与工作不足表率”时,群众有权要求各级政府及主管机关撤销之。
随着大生产运动的发展,劳动英雄不断涌现,如工业生产中发现了赵占魁,军队中发现了李拉、机关中发现了黄立德、合作社中发现了刘建章等等,政府将他们作为典型,在群众中不断宣传推广。1943年11月1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为表彰大生产运动中涌现的劳动英雄召开了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到会劳动英雄185名,大会评选出乙等以上劳动英雄67人,并给予表彰和奖励。其中工业劳动模范赵占魁被评为特等劳动英雄。11月29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宴请全体代表,毛泽东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劳动英雄回去后要领导群众,按照自愿原则把广大群众组织到合作社里来,激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12月9日,毛泽东又召集了包括赵占魁在内的17位劳动英雄座谈生产经验。赵占魁一时间成为陕甘宁边区家喻户晓的人物。
工人的旗帜
赵占魁,1896年出生于山西省定襄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12岁起给人当雇工,父亲在外做泥水匠,母亲离家给人洗衣做饭,两个哥哥给人当长工,弟弟因家中无法养活自小便送了人。17岁丧父,为突破穷困的牢笼,他离家学习铁匠。20岁时到太原当泥水小工,后来在太原铜圆厂提炼部当了8年学徒,29岁又到了太原兵工厂学翻砂,38岁时在同蒲路介休车站修理厂当了铁匠。1938年年初,同蒲铁路被日军占领,赵占魁夫妻离散,随铁路工人一路流亡到西安。1938年5月,赵占魁经人介绍,参加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的青训班职工大队学习,不久来到延安,进入抗大。在抗大学习期间,他表现良好,积极学习、勤劳苦干、忠实革命,于1938年12月20日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9年6月,边区政府为发展生产,创办西北农具厂,在赵占魁的申请下,他被调去翻砂股当化铁工人。这是一项十分艰苦的工作,特别是在夏天,站在2000度的熔炉面前,身上还要穿着棉衣(代替石棉衣),终日汗流不止。赵占魁经常工作12小时以上,从不叫苦喊累,对待工作没有一丝一毫的懈怠,始终如一地坚持着。他不仅对本职工作认真负责,而且还为工厂与工人做了不少义务性工作。正是因为他有着任劳任怨、急公好义、大公无私的精神,深得工友们的信任,厂内的公益事业总要选举他,就连最难办好的工厂合作社与工人伙食都委托他去办。而他也总是不负工友们的托付,将工作做到尽善尽美。除却对工作抱有高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他对工作有着极为正确的认识。他从不贪功,每遇论功行赏时,总是说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认为“为革命多做些工作,正是自己应有的自我牺牲精神;为抗战与人民的需要而多增加生产,亦为自己应尽的义务”。正是如此,他始终能在工作中“发挥最高的劳动热忱,自觉的遵守劳动纪律”,尽力为革命多增加生产。在1939年至1941年间每次劳动竞赛中他都获得“甲等劳动英雄”奖章。1941年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选举时,他被四个工厂的选民一致提名,当选为候补议员。
1942年6月,西北农具厂发生“狄德建事件”。边区温家沟兵工厂工会负责人狄德建打着“保护工人利益”的旗号,煽动工人怠工闹事,赵占魁挺身而出,以实际行动与闹事分子进行坚决斗争,带领翻砂股的工人坚守工作岗位。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工作人员在之后的清查过程中,通过与工人们交流,发现赵占魁是一个政治觉悟较高、工作认真负责、善于团结群众的劳动模范,堪称新型劳动的典型,并决定在边区工人中开展学习赵占魁的群众运动。
1942年9月7日开始,新华社派记者张铁夫、穆青深入农具厂,总结赵占魁的先进事迹,连续采写了《人们在谈说着赵占魁》《赵占魁同志》《恭喜赵占魁同志》等长篇通讯,先后刊登在《解放日报》上,对赵占魁的模范事迹进行详细报道。其中在《赵占魁同志》一文中,记者将其模范事迹概括为简短的一句话:“他没有凸出的表现,也没有惊人的故事;三年来他平凡的工作着,犹如泉水滴凿着岩石。”正是凭借滴水穿石的精神,赵占魁在平凡的岗位上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9月11日,《解放日报》发表《向模范工人赵占魁学习》的社论,号召边区工人学习他“始终如一、积极负责、老老实实、埋头苦干、大公无私、自我牺牲的精神”,发扬新的劳动态度,以涌现更多的模范工人。9月26日,农具厂为奖励赵占魁,并借以教育全边区工人,特邀请总工会及各工厂代表,举行“扩大庆祝给奖大会”,对赵占魁予以表彰和奖励。在他的影响下,边区工人积极投身于大生产运动中,向赵占魁学习,使其成为大生产运动中工人的一面旗帜。
开展赵占魁运动
为深入学习赵占魁勤苦劳作始终如一的精神及积极向上的劳动态度,1942年10月陕甘宁边区总工会发布《关于开展赵占魁运动的通知》,明确指出这一运动是“一个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借以克服少数工人中经济主义、平均主义、不安心工作等现象,以达到提高工人政治觉悟、稳定生产情绪、激发劳动热忱、增加生产质量,改造工会工作的目的”。12月,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高干会上号召:“改善职工会的工作,发展赵占魁运动于各厂。”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倡导下,以建立新的劳动态度、提高生产效率为内容的“赵占魁运动”在各公营工厂开展起来。
由于部分工人刚开始对开展赵占魁运动的意义存在错误认识,加之政府工作人员在号召开展赵占魁运动时,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和具体实施办法,导致其并不能形成普遍性的群众运动。因此,1943年2月7日中央职工委员会书记邓发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响应生产号召 开展赵占魁运动》一文,对边区开展赵占魁运动的客观条件与今后努力的方向和方法进行简要分析,要求各厂行政人员、党的工作者、工会工作干部在工人群众中应抓住具体问题、对赵占魁运动采取一致的步骤、进行具体的组织工作,以达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之目的。不久,邓发又在《解放日报》上发表《在公营工厂中如何开展赵占魁运动》的文章,详细介绍开展赵占魁运动的具体方法,从而推动赵占魁运动在公营工厂中的进一步开展。
与此同时,边区总工会派出得力干部,分别到达各地工厂,协助工会推动赵占魁运动的开展,这样赵占魁运动才在边区各工厂普遍开展起来。中央印刷厂、西北农具厂、光华印刷厂、新华化学厂等厂工人纷纷拟定各自的生产计划,发动劳动竞赛。1943年4月,赵占魁除领导农具厂的生产竞赛运动外,还向全边区工厂工友提出友谊的生产竞赛,发出挑战信。信中指出,“竞赛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产量,改进质量,减低成本,发展边区工业,以增加抗战的力量”,故所提出的挑战条件也是依据这个原则,并结合实际情形而提出的。在提高产量质量、厉行节约的同时,帮助工人共同进步,由此进一步激发工人生产的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作为赵占魁式的劳动英雄之所以能激发工人生产的积极性,主要在于他自身形成了新的劳动观念,而这种劳动观念使其具有高度的勞动自觉性,同时能影响并带领其他群众一起劳动,进而提高群众的劳动热忱。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赵占魁运动取得显著成效。1944年2月,中央职工运动委员会委员崔田夫对赵占魁运动普遍开展一年来的发展情况进行总结。他指出,一年来,边区公营工厂发生很大变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与劳动热忱,增加了产量,节省了成本,而且部分改造了思想领导的作风,并显著的改变了职工们的劳动态度”。因而,公营工厂的生产有了保证,进一步巩固了公营工厂发展的基础。同年5月,邓发在厂长职工代表大会上发表讲话,强调指出:现在的赵占魁运动“已经从各厂内部、自下而上的发动起来了,在各厂是一种带着普遍于全厂的群众性运动”。在其影响下,职工建立新的劳动态度,各工业部门产生了一些劳动模范。同时,为使赵占魁运动继续发展下去,邓发还提出了几点继续坚持下去的先决条件,即增强对新的劳动态度的教育和宣传,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由外而内的工作形式,要求厂长经常照顾群众生活,加强劳动先锋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此后,赵占魁运动继续深入发展。
随着赵占魁运动的深入开展,赵占魁成为当时陕甘宁边区家喻户晓的人物。在1943年11月、1945年1月陕甘宁边区召开的劳动英雄大会上,赵占魁都被授予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工人旗帜”等称号,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毛泽东曾称,赵占魁同志就是中国式的斯达汉诺夫,应将其精神进行普遍推广。一时间,学习赵占魁、开展赵占魁运动的热潮多次被掀起,边区各工厂也涌现出一大批赵占魁式的劳动英雄。
大生产运动中,军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积极参加生产运动,涌现出一大批劳动英雄和模范工作者。赵占魁作为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劳动英雄的典型代表,是共产党在特定环境下塑造的典型人物。发展劳动英雄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激发边区民众生产的积极性,更重要的在于,巩固共产党局部执政的社会基础。一方面通过宣扬其先进事迹,激发民众生产热情,培养新的劳动观念,进而激励民众争做劳动模范;另一方面通过发挥榜样的力量,提高民众思想觉悟,进而增强人民对共产党执政的认同。时代需要英雄。无论何时,英雄都是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要素,“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正如习近平所言:“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是我们前进的强大动力,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不断奋斗!
(作者系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 陈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