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的创新研究*
2021-01-04苏雅拉图
明 明 苏雅拉图
(内蒙古医科大学,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110)
志愿服务是体现现代社会文明进步重要的标志,也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青年志愿者是指不计回报,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以志愿服务为主要方式,为社会和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和帮助的青年群体。青年志愿者事业是党领导共青团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创新工作领域、服务社会需求的重要举措。
近几年,关于内蒙古志愿服务实践模式创新的研究少之又少。要创新内蒙古志愿服务实践模式,首先要发现问题,再去寻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才能找出对策,在其基础上研究如何创新。结合本人基层团干部经验,总结出内蒙古志愿服务实践模式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志愿者缺少权威机构出具的志愿工作记录
青年志愿者在参加志愿工作期间,缺少对志愿者个人官方的、权威的志愿工作的记录以及证明,造成志愿者们在学习深造方面,更甚至应聘相关行业的时候不能起到积极辅助作用。
二、志愿服务对志愿者缺少评价机制
尤其对大学生志愿者来讲,志愿服务的实际目的在于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社会责任感;提升大学生人际关系、社会实践、创新等等的能力。而目前没有一项能够跟踪调查的机制,去研究、证实大学生的志愿服务对他们的发展从哪些方面产生影响且影响有多大。
三、社会青年志愿者缺少正规渠道获取志愿服务相关信息
对于社会上的热心青年志愿者来讲,他们要利用闲暇时间做志愿服务,却缺少获取志愿服务需求信息的官方渠道,对于很多青年志愿者来讲,他们更愿意通过一些权威的组织机构来根据自己的擅长和喜好去参与志愿服务活动。
四、志愿服务需求方缺少对所需志愿服务的主动选择权
少数志愿服务需求方,如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医疗机构、重灾地区政府等机构,大多情况下需要专业性较强的志愿者提供针对性的志愿服务,由于需求方不具备志愿者选择权,因此在很多志愿活动中处于被动,因此活动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五、志愿服务形式单一,志愿服务时间、地点有局限性
1.在校生而言,一般小型志愿服务多以纪念日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较多,主要形式为亲情陪伴或艺术表演,地点多为儿童福利院、养老机构等。由学校定时定点组织主题志愿活动,有些学生志愿者课程时间与其冲突,使其错失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机会;而高校大型志愿服务实践活动主要安排在寒暑假期,出于保证学生人身安全、环境适应能力、经费预算等各方面因素,会着重考虑志愿服务地本地的学生。因此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加学校组织的大型志愿活动。
2.社会青年志愿者而言,有组织单位的志愿者同在校生一样,参加单位组织的固定形式的与其行业有关的志愿服务活动。
3.没有组织单位的青年志愿者,由于没有权威的个人诚信证明,多数只能通过社区或者在家庭所在地附近的熟悉他个人情况的场所做志愿服务。
六、志愿者服务缺乏人身安全、心理安全、应急处理能力等必要的培训
志愿者普遍缺乏基本服务常识和必要的专业技能。随着当前内蒙古自治区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志愿服务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元化趋势直接决定了内蒙古志愿服务工作内容的专业性。
针对以上问题,且基于当今内蒙古志愿服务现状分析,针对以往“受众需求得不到满足,志愿者付出见不到实效”的志愿服务状况,提出建立专门的由后台管理方、志愿服务方、服务需求方等三方角色入口登入进行实名注册的、集志愿服务双向选择、权威跟踪记录志愿者实践服务工作,志愿者专业培训的中间媒介平台。
服务需求方则在有志愿服务需求时在线上平台发布服务活动的时间、地点、需求志愿者人数及志愿服务种类,如教育类服务、医护类服务、消防类服务、法律类服务、科普类服务、环保类服务、赛事类服务、语言翻译类服务、农牧科技类服务、心里辅导类服务、亲情陪伴类服务、艺术表演类服务等。
管理方要负责监督、审核、保证志愿方及服务需求方的行为与合法权益,定期组织各类志愿服务相关专业培训、安全培训等,活动后联系志愿服务方与服务需求方相互评价,以用于登记、评定双方服务水平、个人诚信水平。
如此三方按照规程线上操作,便可让志愿者与服务受众在唯一的官方权威管理方的监督与保证下,利用菜单式结对共建的双向互动、长效双赢的志愿服务新模式,达到推动志愿服务便利化参与、日常化开展,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青年,不断满足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共同享有志愿服务的社会需求。
结语
志愿服务作为一种新的思政教育的载体,更是成了广大高校青年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要“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是对志愿服务发展的新要求、新期望,为高校深入开展大学生志愿服务而指明了方向。
该研究本着把以青年志愿者为本的理念贯穿始终,深入研究探讨内蒙古志愿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利用志愿服务三方媒介的可行性建议,对促进内蒙古志愿服务事业长效发展,不断深化志愿服务内涵,引导民生和公共服务机构开门接纳志愿者,形成志愿服务工作合力,扩大志愿服务有效覆盖,更是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社会责任感的增强以及中国梦的实现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