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创视角下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研究

2021-04-22孔雪原

中文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原型馆藏文创

孔雪原

(福建江夏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新文创背景下,博物馆成为支撑文化生产方式持续发展强大的存在,既可以通过参观、游览、专题讲座等形式传播中华几千年来沉淀下来的传统文化精髓,又可以通过将独特的文化原型和产品设计相结合以更好地服务生活。其中,博物馆文化原型作为一种意象集合更容易对消费者起到“润物无声”的积极作用,因此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开发基于原型资源能更好地接近预期值。

博物馆文创产品是博物馆文化原型的重要体现,也是新文创下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中国文化符号的重要一步。它不仅是国内设计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而且也是国际博物馆行业的重要青睐对象。越来越多的博物馆积极地开发各自“固有的”“本体的”文化原型,并通过文化授权等形式对世界各地不断辐射其文化。例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就借助馆藏的蒂凡尼手绘、莫奈睡莲等不同的艺术原型来创建文创产品。然而,在中国博物馆文创发展的进程中,虽出台有相关政策,且故宫博物院也带了一波“文创热”,但对于国内博物馆大环境而言,对于其中的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程度仍偏于保守,博物馆文创产品模式化现象仍尚存在。

中国博物馆能否利用其特色文化原型来打造一系列“我们的”“固有的”“独特的”“本体的”文化原型以在国际上形成核心竞争力?如何在博物馆馆藏中识别并挖掘这种文化原型资源?这成了目前学术圈及设计领域亟须思考并解决的问题。

本文则围绕这一不足展开具体讨论,以原型理论为理论基础,初步探讨分析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识别、转换和检验,并构建起一个总体的开发模型。通过对现设计领域的调研和分析,从形式标签、人物画像、情节镜头进行原型的识别分类,并通过符号化、人格化、叙述化的原型化策略将其转换为可供设计实践的文化原型表征,最后从设计师和消费者双向出发,是否能达到项目实践可行性和信息接收成效度来对文化原型资源转换的有效性进行检验和评估。

一、原型理论与博物馆文化相关研究

1.原型理论的外延和内涵

原型一词最早来源于西方。原型的含义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一,它是指西方文学理论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和诺思洛普·弗莱等人提出的神话原型中的理论范畴,是具有人类普遍意义的集体无意识,或称为原始意象。其二,原型是现实主义文学语境下的一个重要范畴。它是反映文学艺术作品真实的生活或历史存在的结果,是用来指文学题材来源的生活素材[1]。

原型是一种真实具体的存在。其外延至产品设计领域时,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个体之间尽管在外形、大小等方面存在差异,但这些个体仍然可以与原型进行匹配而得到正确地识别。通过应用,可以使用户对产品有一定的熟悉度,适当地引导用户,减少使用中的误操作,进而消除用户的挫败感。即产品原型可以在用户不需决策的状况下就可快速识别产品的类别及其功能。[2]对其内涵来说,作为一种遗传性的人类普通思维模式和潜能,在同一文化对象下,用户与设计者头脑中分别有一个心理模型,只有让二者尽可能匹配,才能提高产品的易用性和用户的满意度。因此,“集体无意识”与“博物馆传统文化”其实是殊途同归的,这为博物馆开发特色文化资源原型以打破当前文创产品同质化的困境,提供了更扎实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思路,本文将以原型理论为基础,从外在表征与隐形意象相结合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博物馆传统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

2.原型理论在博物馆文化领域中的应用

文化原型是在结合多种媒体的基础上,使文化产业发挥价值,是通过时代与媒体的文化趋势、流行和形势而产生变化的。将博物馆的概念引入其中,可以在时间轴的基础上凝结出更多更易打动人心的文化原型。具体如下:

第一,博物馆文化资源原型在文化消费语境下的应用策略。易平通过将设计置于文化消费语境下,对文化原型的架构过程进行梳理,构建了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对促进博物馆文创产品的多样性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这对消费语境下设计亲和的文创产品,扼紧文创新意向起到了一定的借鉴作用。

第二,博物馆文化资源原型和地域特性的关系。当人们被问及某一地域文化时最先出现在其大脑中的具体形象尤为具有代表性和象征意义。因此,从泛娱乐到新文创的背景下,选取其典型代表的文化原型进行创意设计,可以更容易地获得人们的文化认同。这为探研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进一步的理论基础。

第三,博物馆文化资源原型的关联性检验评估。现学术领域内对原型特征的提取及评估常采用“形式特征转换通道”进行。目前除此之外还有频谱分析法、因子模型等方法,这些方法都为文化原型的可行性提供了更大的支持与保证。但仍需加大与设计实践结合程度的紧密性。

总之,上述结论为原型理论在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方面给予了一定的依据和理论支持。然而,更多的是侧重于意象层下文化应用策略等,对于如何结合时代背景开发博物馆馆藏文化原型,如何对馆藏文化的外在表征和隐形意象输出原型等问题尚未有清晰表述。因此,本文以博物馆文化为切入点,原型理论为理论根基,探究新文创背景下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路径,以期能够促进文化的有效转移。

二、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模型

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原型理论,提出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开发的架构模型,包含4个层面3个环节,具体如图1。

1.博物馆文化资源的识别、提炼与分类

基于形式标签来进行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识别和提炼。所谓形式标签,一般指博物馆文化藏品中的外在表征,是历史积淀的、潜在的产品经验和初时的、普遍的产品型制相结合的产物,从整体上来说,概念层次上更具整合性。产品的原型具有“基因”功能,并充当着遗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作用。常见的形式标签有:器物造型、色彩指向、纹饰图案、文本字形等。所以,博物馆可以依靠自身馆藏资源中的形式标签来识别和提炼传统文化原型资源,这契合了消费者对文化外在表征的首次认同。

基于人物画像来进行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识别和提炼。根据荣格的观点,世界各种文化、神话以及品牌故事背后的相似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人们心中的人物原型,对产品而言,其人物原型不论源自真实社会还是虚拟世界,都是消费者内心价值取向的反映。[3]所以,博物馆可以依据相面特征、人物性格等方面来识别馆藏文化中的人物画像资源,再结合具体的产品使其更好地表达文化诉求。

基于情节镜头来进行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识别和提炼。在博物馆浩如烟海的馆藏中,有很多藏匿于不同文物下的“故事情节”吸引着人们的关注。可以基于其时代背景和故事情节进行故事的原型识别与提炼,选择其中颇具趣味性、历史性的,能够激起大众共鸣的片段进行确定。例如,北京故宫院藏的《朱瞻基行乐图卷》就描述了蹴鞠场景,众人玩乐,充满趣味。所以,博物馆可以依据馆藏古画、瓷器等方面的图案进行情节镜头的锁定并识别,其故事情节中的文化内涵判断要符合大众主流观念。

图1 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开发架构

2.博物馆文化资源原型化策略

经过上一步骤,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被识别和提炼出来后,可能仍处于一种意象状态,无法被直接观察和使用,需要建构符号化、人格化、叙述化的原型化手段将其具象化,形成可供大众直接感知、设计使用的文化资源原型表征。

基于符号化策略进行文化资源原型化转换。符号是一种简化认识事物的方法,是能指与所指的结合物。符号化就是针对博物馆资源中的素材,整理其外在表征和背后的内涵寓意,通过对造型、色彩、纹饰等文物元素的提取、提炼和再设计应用到设计中,解决博物馆文创产品趋同化、缺少创意、文物内涵用错或运用不够深刻的问题。在转化过程中,首先确定该原型的具体文化主张,即“人设”,再围绕该文化设定进行提取、提炼和再设计;然后,结合馆藏原型,借助和该文化原型设定相关的辅助性元素,物化为纹样、图形、字体等具象元素;最后,利用其文化原型结合实际需求,通过文创产品设计等途径向消费者进行表达,同时进行相关传统文化的传播。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基于符号化策略来开发文化资源原型,例如大英博物馆“罗塞塔石碑”系列文创产品,利用该藏品的形制和文字为原型,开发了几十种产品。

所以,博物馆可以通过符号化策略将馆藏文化资源转换为实际所需的有代表力的中国符号。

基于人格化策略进行文化资源原型化转换。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人格化”设计的关键是将体现特定人格的元素融入具象形之中,还原于用户,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与审美体验。它可取材于日常生活体验,将人与人的交互行为等作为其设计原型。[4]首先,将馆藏文物中涉及的具体人物原型面貌、音容等外在表征融入产品设计之中;其次,以人物画像下的文化原型为基础,结合主流思想和新网络思想文化,对该原型进行人格给予,唤起消费者的认同感。例如,故宫博物院以“御猫平安”为主题来开发文化资源原型,来营造呆萌可爱的形象,以此寄予人们平安、长寿的寓意。

所以,博物馆可以通过人格化策略将馆藏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创产品实际所需的蕴含有精神力量的人物画像。

基于叙述化策略进行文化资源原型化转换。叙述意味着在设计中以叙事作为一种场所意义的表达方式来达成人与环境的信息交流,从而获得心理的反应与体验。首先,要“讲-好故事”,博物馆要在充分挖掘馆藏特色文化原型的基础上,讲出态势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引发消费者情感共鸣的故事;然后,要“讲好-故事”,以情节故事作为载体来传播文化,针对不同的消费需求,更需要打造传播形式的多样性和立体性。

所以,博物馆可以通过叙述化策略,从“讲-好故事”到“讲好-故事”将馆藏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创产品实际所需“好”的情节片段。

3.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可行性的检验与评估

在转换的文化原型的过程中,还需考虑人们对文化原型的感知度和认可度的高低,以便于及时调整。从以下两方面进行:从设计师角度出发,该文化原型能否顺利融入目标产品,并满足消费者需求;从消费者角度出发,能否让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消费者感受到和博物馆原始文化相一致的原型。

首先,从设计师角度出发,在项目实践中文化原型资源应用时的可行性来度量文化原型转换是否有效。例如,在进行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的过程中,除了博物馆自身直属的设计团队参与外,也可以密切和特许生产商或合作设计师的团队,及生产实施层面的设计团队之间的配合,引导共同创造,同观后效。

然后,从消费者角度出发,结合新数字媒体传播手段,通过对文化原型信息的有效接收度来度量文化原型转换是否有效。调研表明,尽管消费者分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消费语境下,但对某些文化原型识别有共通之处,例如京剧脸谱文化中红脸关公忠勇正直,白脸曹操奸诈多疑已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并达成了共识。

所以,博物馆文化原型有效性的检验与评估取决于当从设计师和消费者双向出发时,是否能达到项目实践可行性和信息接收成效度的操作标准。

结语

随着国内各大博物馆对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视,越来越多的设计师、艺术家和公司也投入到文创产品的开发之中。然而,现有的学术研究对于博物馆独特的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尚有空间留白。为了填补这一空白,本文以原型理论为主要指导思想,建立了一个博物馆文化原型资源的开发架构,并得到以下结论:中国博物馆可以基于形式标签、人物画像、情节镜头来对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进行识别、提炼和分类;并通过符号化、人格化、叙述化等原型化策略将其转换为可供设计实践的文化原型及有利于传播的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并从设计师和消费者双向出发,对博物馆馆藏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原型的策略进行有效性检验。本文引入原型理论,并将其扩展到博物馆领域,扩大了该理论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为中国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操作性支持。

猜你喜欢

原型馆藏文创
馆藏
陶溪川文创街区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博物馆的生存之道:馆藏能否变卖?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知还印馆藏印选——古印篇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