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序格局下社会资本在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链式中介作用
2021-01-04焦卉郭检生胡忠光
焦卉,郭检生,胡忠光
(井冈山大学 教育学院,江西 吉安343009)
自从互联网与智能手机诞生以来,每个人在现实中都活成了一座孤岛,正印证了Kraut等提出的“互联网悖论”[1],即人们在使用一种使人越来越疏离的方式企图减少疏离感。这反映在社交网站使用与个体孤独感的关系上即表现为使用社交网站时间越长,个体孤独感越高,而高孤独感个体由于过度使用社交网站以至于增加了孤独感[2]。为了打破这样一个死循环,很多学者进行了诸多尝试,增加一些中介变量,比如社会资本,以期通过干预中介变量来改变这一现状。有研究表明,社交网站使用会增加社会资本[3],社会资本作为一种社会支持可以减缓个体的孤独感[4]。
在中国传统社会的差序格局下,人们习惯于信任自己关系圈里的人,而且这种信任从核心的亲密关系向外关系逐层递减。线上社会资本就是基于“熟人信任”而建立的,分为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粘结型社会资本来自强关系,如家人、亲戚、好朋友等,通过这些强关系个体可以获得情感支持、实质性支持;桥接型社会资本主要来自个体的弱关系[5],如同学、同事、熟人等,这些多样化的、不同背景的关系为个体提供了丰富有用的信息。当两者同时作为中介变量时其中介效应存在差异,粘结资本比桥接资本更重要[6]。基于此,我们假设粘结资本的建立会对桥接资本产生影响,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Peplau等人认为,孤独是个体对自己社会关系的数量和质量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感觉。情感孤独通常发生在个体缺乏亲密的配偶或合作伙伴时[7]。有研究表明,情感孤独相对稳定,不易受性别差异的影响[8]。同时,情感孤独容易转变为一种高孤独[9]。因此,关注大学生情感孤独显得尤为重要。
1 研究方法
1.1 被试
随机选取江西省某高校9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整理后得到有效问卷801份,有效率为89%。其中男生408人(50.9%),女生393人(49.1%);在本次研究中,被试平均年龄为(20.71±1.51)岁,平均社交网站使用网龄为(7.12±2.8)年,使用社交网站的时间为平均每天(3.27±1.99)小时。
1.2 研究工具
1.2.1 社交网站使用问卷
使用Ellison,Steinfield 和Lampe编制的社交网站强度量表[10]。此问卷一共有8 个项目,其中前两项采用个体自我报告法,填写好友数量和每天平均使用时长,后6项采用Likert5 点评分(1=“很不符合”,5=“非常符合”),分数越高表明社交网站使用强度越大。本次研究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79。
1.2.2 社会资本量表
采用Williams编制,王赛花修订的社会资本量表[11],它包括线上桥接型社会资本和线上粘结型社会资本,共有10个题项。量表采用李克特1-5点计分(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分数越高,表明个体的线上社会资本越多。两个问卷的一致性系数α分别为0.87 和0.80。
1.2.3 孤独感量表
采用石海梅在UCLA 孤独感量表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孤独感问卷[12],包括社交孤独与情感孤独两个维度。本研究只选取了情感孤独,包括1、3、5、8题项,其中1、5、8题项为反向计分。采用五级计分(完全不同意=1,完全同意=5),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81。
1.3 数据收集与分析
由心理学专业老师担任主试,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使用SPSS18.0 进行数据处理。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法进行共同方法偏差检验,对所有项目进行未旋转的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发现,共有12个因子的特征根值均大于1,且第一个公共因子只能解释总变异量的15.52% ,低于40%,说明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2 结果与分析
2.1 相关分析
为了初步检验社会资本是否与社交网站使用和孤独感存在相关性,也为下文的中介效应分析做准备,先对这几个变量进行两两相关的分析。由表1可见,社交网站使用与粘结资本、桥接资本呈显著正相关,粘结资本与桥接资本呈显著正相关,情感孤独与社交网站使用、粘结资本、桥接资本呈显著负相关。
表1 描述性统计结果和变量间的相关分析
2.2模型验证分析
采用Hayes编制的SPSS宏程序PROCESS的模型6进行多元层次回归分析,在控制性别和年级情况下检验线上社会资本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见表2)表明:社交网站使用正向预测粘结资本与桥接资本,粘结资本正向预测桥接资本,社交网站使用对情感孤独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粘结资本、桥接资本均可负向预测情感孤独。
表2 社交网站使用、孤独、粘结资本、桥接资本的逐层回归分析
采用Bootstrap方法检验中介效应,结果(见表3)表明: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产生的总间接效应的Bootstrap 95%置信区间不包含0,说明两个中介变量在社交网站使用与情感孤独之间存在显著的中介效应。具体由三个间接效应构成:(1)社交网站使用-粘结资本-情感孤独;(2)社交网站使用-桥接资本-情感孤独;(3)社交网站使用-粘结资本-桥接资本-情感孤独。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到图1所示的链式中介模型。
表3 粘结资本、桥接资本在社交网站使用与情感孤独之间的中介作用
图1 社交网站使用对情感孤独的影响路径图
3 讨论
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社交网站使用与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孤独呈显著负相关,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13]。进一步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中介效应通过三条路径产生:通过粘结资本的独立作用;通过桥接资本的独立作用;通过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的共同作用。
当链式中介起作用时,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也就是说,社交网站使用本身并不直接对孤独感产生影响。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姚琦等人提出的观点[14],即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影响的好坏,需要考虑使用者的使用行为与使用动机及社交网站使用过程中的体验等变量。
在本研究中,粘结资本被证明是社交网站使用降低孤独感的重要中介因素。该结果同以往粘结资本作为社交网络使用与孤独感的中介变量的研究结果相符[15]。社会渗透理论认为,关系发展的过程是由较窄范围的表层交往向较广范围的密切交往发展,而且人际关系会随着双方自我表露的增加而更加紧密[16]。因此,桥接资本会向粘结资本转化。
本研究还发现,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在社交网站使用与孤独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证实了研究假设。该结果与中国传统社会关系的差序格局理论相契合。差序格局理论认为,个体和他人所形成的社会关系是以“己”为中心,像水波一样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17],也就形成了以家庭为核心,从血缘关系、亲属关系到熟人关系逐层向外辐射的社会关系格局。护航理论认为,成年人的社会支持的形成是从婴幼儿时期对照顾者的亲子依恋逐渐过渡到对朋友、同伴的成人依恋[18]。因此,来源于“强关系”的粘结资本先于桥接资本的产生,并对后者产生影响。现实生活中,个体在朋友圈设置“某某”可见,足以见得朋友圈也是“亲疏有别”。
本研究启示大学生在使用社交网站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获取线上社会资本来降低孤独感。同时提示,使用社交网站来维持已有的人际关系是线下人际交往的重要补充而非替代。
4 结论
4.1 社交网站使用与粘结资本、桥接资本呈显著正相关,粘结资本与桥接资本呈显著正相关,情感孤独与社交网站使用、粘结资本、桥接资本呈显著负相关。
4.2 社交网站使用对孤独感没有直接的预测作用,但能通过三条路径的间接作用影响大学生孤独感:通过粘结资本的独立作用;通过桥接资本的独立作用;通过粘结资本和桥接资本的共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