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词源角度详论解剖学名词的理解与讲授*

2021-01-04蔡天歌金小宝杨俊华通讯作者

中文信息 2021年2期
关键词:锥体前庭解剖学

蔡天歌 刘 靖 金小宝 杨俊华(通讯作者)

(1.广东药科大学临床医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2.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人体解剖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3.广东药科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制药学院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系,广东 广州 510006)

引言

名词、术语是学习一门学问的基础。对名称和术语含义的理解,对于掌握一门学问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名词和术语的命名由来,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有其缘由,而非随机赋予的符号。明了它们的命名由来和所用字词的本意及引申义将对理解和记忆名词裨益良多。然而,人体解剖学学习过程中,存在大量不易理解的生僻术语,已有的教科书和学习材料中,很少见到对这些术语命名缘由进行阐释,这是人体解剖学教育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少数学术论文曾尝试从文字学的理论的角度进行探索[1],但偏重于理念的提出,就直接应用于人体解剖学教学实践而言,尚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对于大学一年级的同学,知识水平和时间都很有限,自行探索文字学角度的学习和记忆方法不太可行。网上可查到的公开课中,也罕有与这方面相关的教授内容。因此,笔者结合自身的真实教学活动经验,从词源、词义角度全面地总结了人体解剖学中生僻术语的理解和记忆方法。分享给医学生和同专业教师们,旨在减少医学生对人体解剖学的陌生感、排斥感、失败感,缓解畏难情绪,并增加教师们在讲授这门课程时的学术性、趣味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文从生僻术语词源含义及相关联的名词区别与联系这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一、生僻术语词源及含义

现代人体解剖学起源于西方,从古代希腊名医希波克拉底(公元前460-377)开始,故不少人体解剖学术语来源于西方文化,如剑突(详见下文)。此外,中国传统医学和中国古人的日常生活语境,也为现代解剖学中文名词和术语贡献了一定的比例,如幽门(详见下文)。因此,我们在这部分也包括从中西方两种来源进行阐述。

1.从术语的西方文化起源的角度理解和记忆

1.1 寰椎(atlas),出自希腊神话,泰坦巨神阿特拉斯被宙斯降罪,他用双肩支撑苍天。教师就可以这样讲述:寰椎就像一个支撑物,上撑头颅,下续躯干。既可活跃课堂气氛,也助于同学们的理解与记忆。

1.2 骶骨(sacrum),西方文化中,骶骨是神圣的象征,中世纪欧洲人认为骶骨布满的孔洞(骶前、后孔等)似神父中的香炉,它又位于生殖器官附近,被认为是人类精髓的宝库,在创造新生命中不可或缺[2]。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提及此义,可拓展同学们知识面与思维,增强对骶骨外形的印象与兴趣。

1.3 剑突(xiphoid process),来源于古罗马角斗士使用的青铜剑,它分为剑柄、剑体和剑突,胸骨的三部分的形态,恰如剑的这三部分,故依次命名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教师在教授时可以讲述这一命名渊源,同学们一定印象深刻、兴趣盎然、记忆清楚而持久。

1.4 又如缝匠肌,来自拉丁语的缝匠,在日常生活中,常见工作时的裁缝交叉双腿,为维持这个姿势,就需收缩缝匠肌。教师可以联系生活,让同学们知道一个解剖学名词的命名,是可以来自生活。了解了词源后,学生在考试时,想必就不易写成缝纫肌。

1.5 空肠(jejumnum),西方学者在命名它时,认为人体死后,此段肠常是空的。

1.6 奇静脉(azygos vein),因为没有与胸主动脉伴行的静脉干,所以胸部的静脉血注入特殊的静脉中,故称奇静脉。也有资料认为是不对称的、单一的静脉干,其实这不符合azygos一词的本意,而且这种解释不如前者合理,因为体内不对称、单一的静脉干有很多,如肝门静脉。教师可以先告知学生们奇静脉中的奇是特殊、奇怪的意思,让同学来思考为什么特殊,启发学生思考后,接着讲解其走行特点。这样的讲述方式会让同学们参与到课堂来,培养探究式思维。

1.7 疑核(nucleus ambiguus),因为刚开始发现这个脑神经核时,搞不清楚它的作用,比较疑惑,就叫疑核。同学们知道词源后就可以准确记忆,不会把疑核与其他的神经核混淆。迷走神经、内耳迷路,因结构复杂而得名,也可类比记忆。

1.8 交感神经(sympathetic nerve),sympathetic词义为协同的、共鸣的。交感神经而得名,因为交感神经系统组成复杂,相互联系十分紧密,无论中枢部还是外周部均相互交织成复杂的网络,在发挥功能时,也常常整体联动,作用于几乎整个机体的全部系统和器官。教师再把词义和功能联系在一起进行讲解,必然有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1.9 头静脉(cephalic vein)与贵要静脉(basilica vein),这两个名词,迄今为止,尚无公开资料说明其得名缘由,从字面理解,cephalic含义为“头部的”,basilica含义为“尊贵的”“皇室的”,均无法解释相应的静脉结构,而且“头静脉”的名词还经常让学生们误以为该结构与头颅部有关。教师可将这两个名词的命名之谜讲给学生,并强调,头静脉仅位于上肢,与头颅无关,贵要静脉不过是一条普通的浅静脉,也不具有特殊的“贵要”之处。

另外,一些术语需要额外关注,它们起源于西方语境,而同学们受母语的影响,很容易误解其含义。如阑尾,出自拉丁语中的appendix,意为附属物,可以理解为阑尾是盲肠的附属物,添加上的。而阑在古汉语词典中的意思为将尽、将结束,与拉丁语词义并不相同。再如鼻甲,英文表达为nasal concha,其中“concha”在英文中的意思为海螺壳,呈螺旋状。而三个鼻甲就像壳的一部分,并不是“甲”在中文里的“第一”或“铠甲”之意[3]。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如果能这样留意词源含义,将取得更好的效果。

2.从中国传统医学起源或古汉语词汇的角度理解和记忆

在现代人体解剖学翻译到中国时,借鉴了中医或中国语文中的固有名词。例如心、肝、脾出自中医所述的五脏名词,贲门和幽门出自中医所述的七冲门,股、肱出自上古汉语(《尚书》之益稷篇有:“股肱喜哉”)。以下是对这部分名词所作的系统梳理:

2.1 枢椎,枢本义为门上的转轴。枢椎上的齿突伸到寰椎的齿突凹上,使头颅可以转动。

2.2 隆椎,隆本义为隆起。头前屈时,较长的棘突隆起。

2.3 颞骨:颞字,指头颅两侧靠近耳朵的地方。“颞,在耳前曰颞”,语见《玉篇》。

2.4 腭骨,咢意为血盆大口,引申为张大嘴巴,表示为口腔的上膛。“余循龟之南,见其腭中沸水,其上唇覆出,为人击缺”,语见《徐霞客游记》。因学生在中学已学习过此句,教师在讲述此名词时,引用此语句,同学们理解此名词就轻而易举了。

2.5 籽骨,籽本义是植物所结的种子。籽骨为受压较大的肌腱内生成的小骨

2.6 髋骨,组成盆骨的大骨。“髋,髀上也。从骨,宽声”,语见《说文解字》。因为髋骨为组成骨盆的骨,躯干中此处比较宽大,故命名。

2.7 髋臼,臼为舂米的器具,中间凹下,较深。股骨头是圆的,与髋臼相关节。股骨头如舂米的杵,深入髋臼中。

2.8 股骨,股为大腿,自胯至膝盖的部分。“读书欲睡,引锥刺股”,语见《战国策》。为了能读下去书,就可以扎自己的大腿,来达到清醒的目的。

2.9 髌骨,为膝盖骨的一部分。“孙子膑脚”,语见《报任安书》,膑通“髌”,古时一种残酷的刑罚,削膝盖骨。

2.10 项韧带,项指脖子。此韧带贯穿于整个脖子,上从枕骨大孔到第7颈椎。“工”字旁的三个笔画,可形象地理解为上方较宽的枕骨与下方较宽的肩背部之间较窄的一段竖向结构。

2.11 腹直肌鞘,鞘字义为装刀、剑的套子。腹直肌鞘是包绕腹直肌的结构,套在腹直肌外面,保护腹直肌。

2.12 巩膜,巩为坚固、结实之意。此膜位于眼球壁的最外层,质地坚固,起保护内部结构的作用。

2.13 虹膜,因虹膜富含色素细胞,呈现出不同的颜色,且呈圆弧走向,类似彩虹。

2.14 半规管,规意为圆形,如词语“圆规”,半规管就为半圆形的管道。

2.15 颧,“雚”本意为一种水鸟,颧之意,可能为头面部(“页”字旁代表头面部)两侧可如鸟翼般作对称上扬动作的部分,即为眼睛下边两腮上面部位。

2.16 颏,“亥”字旁,本意为十二生肖中最末位,可理解为人脸最下方的部分,俗称下巴颏,即下颌骨的前端。

2.17 跖骨,通“蹠”,脚面上接近脚趾的部分。“庶”为平民,百姓在向天子跪下时,跖骨向上抬起。

2.18 趾骨,“止”为象形字,代表足与趾的形态。后来的引申义也有助于理解趾骨/脚趾的含义:“止”为停住,不动;“足”为脚。在停住不动时,由于惯性,身体往前倾,趾骨着地。

2.19 跗骨,“跗”字意为古时候建鼓的鼓座、鼓架。跗骨意为位于踝关节下方,支持踝关节下传重量的一组足内的骨。

2.20 距骨,巨为“大”,脚部膨大的结构。

2.21 肾大小盏,盏为小杯子,像酒盏。肾盂,盂为盛液体的器皿,器皿一般是比较盏要大。可助于理解这些管道的大小关系即引流尿液的顺序。

3.从共同的偏旁部首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不少人体解剖学名词含有相同的偏旁部首,这些偏旁部首与人体特定部位、组织成分有一定的关联。以下是笔者进行的梳理:

3.1 头颅相关的结构常含“页”,如额、顶、颞、颌、颧、颏、颈、项、顶、颊等。

3.2 与躯干四肢结构常含“月”旁或“月”底,该偏旁的本意为“肉”(并非特指现代医学所说肌肉,而是泛指人体的一部分),如肱、肋、股、胫、腓、腕、胸、腹、腰、肺、肝、胆、肠、膈、胰、脾、膀、胱、肩、胛、臂、背、臀、胃、肾、腿、脸、脖、肤、膜、肌、肘、腋、腘等。此外,属于这一范畴但非现代解剖学标准名称的常用汉语词汇有:肤、腩、胎、胞、筋、脉、腿、脚、脏腑、膏肓、胳膊、胸脯、脂肪、肿、膨、胀、肥、腻、腴、脓等。

3.3 手字旁或提手旁、足字旁:手、掌、指、拇、拳、抓握、踝、足、距、跟、跗、跖、趾等。

4.从生活常识类比和联系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常识、进行类比。拉近解剖学术语与日常生活的距离。

4.1 枕骨:为睡眠时接触枕头的颅骨。

4.2 鼻骨:鼻梁上部的骨。须注意与鼻部软骨区别。

4.3 门:为血管、神经、淋巴管出入实质性器官的部位,如果进出房间需经由门一样。

4.4 根:为进入组织的结构被结缔组织包裹,形似树木之根。

4.5 泪骨:在泪囊的前方。

4.6 筛骨:筛本义是用竹子或金属做成的有孔器具。因筛骨外侧部分含有蜂窝状筛窦,切面呈筛网状,故命名。教师讲授该结构时,做口头阐释的同时,可配合展示切面标本或图片。

4.7 肱骨:上肢由手到肩的部分。“曲肱而枕之”,语见《论语》。肩关节屈,肱骨随之运动,找到适宜位置,头就可舒服地放在肱骨上。此时,肱骨就相当于枕头。

4.8 尺骨:生活中,尺骨长度相对固定,可以用作尺子,粗略丈量物体长度。

4.9 桡骨:前臂靠大指一侧的骨。在肘关节旋前旋后时,桡骨绕尺骨转动,可用“绕”字的谐音来记忆。

4.10 腕骨:在腕关节的下方的一系列骨。部分腕骨参与构成腕关节。

4.11 髂骨:“骨”表意,属骨性结构。“客”也表意,客字本意是外,如成语“客居在外”“客寄他乡”中的含义。髂骨在骨盆处位于最外方,左右各一。与“客”字含义相符。

4.12 耻骨:骨盆下靠近外生殖器的骨,形状不规则,左右两块结合一起。生殖器部位,在人类文明中被认为是需要遮羞的部位,所以命名为耻骨。

4.13 坐骨:坐下时,与板凳直接相接触的一块骨。

4.14 网膜:其中血管分支交错,既具有膜状结构,又形似一 张网。

5.从人名命名的结构

人体解剖学名词的命名中,有些是以人名或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命名的。如跟腱(tendo calcaneus)、海马(hippocampus)、胆囊三角(Calot triangle)、麦氏点(McBurnry point)、十二指肠悬韧带(Treitz ligament)等。其中除了神话故事来源的名词,多数是为了纪念医生对这些结构的发现而得名。教师可以提及此点,丰富医学课程的文化内涵或医学史知识。

二、相关联的名词

人体解剖学名词中还有一些相关联的,它们的含义相近或者截然不同。教师可以把这些归纳总结,找出术语间的联系和区别,以供学生准确记忆。

1.含有“月”字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月状面、半月板、半月裂孔、月骨。月状面是在髋臼中,形状是半月形的,须注意不是满月形。半月板在膝关节中,分为C型的内侧半月板和O型的外侧半月板。半月裂孔和月骨都是半月形的。由于“月”在每个术语中的形状是不同的,教师在讲学中要特别提及,不能一概而论。

2.含有“前庭”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前庭、前庭窗、前庭神经节、前庭脊髓束、前庭小脑、口腔前庭、鼻腔前庭、喉前庭。其中位于内耳骨迷路的前庭,外侧壁有前庭窗,声音传导过程中,刺激前庭窗,引起内耳内淋巴的振动,然后经前庭神经节、前庭脊髓束,将神经冲动传到前庭小脑。与之不同的是,口腔前庭和鼻腔前庭与外界直接相通,交换物质。而喉前庭则是位于喉室的上方,是前哨部位。

3.含有“隔”或“膈”字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鼻中隔、室间隔、房间隔、房室隔、阴囊中隔、纵隔、透明隔。膈系列名词有膈、鞍膈、尿生殖膈、盆膈。隔为分隔的意思,均位于矢状位(除心内的结构稍斜),把一个空间、结构分隔成左右两部分。而膈是月字旁,均呈水平位,分隔上下两部空间(如膈),或承托上方内脏(如盆膈)。

4.含有“滑车”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滑车神经、滑车神经核、肱骨滑车、尺骨滑车切迹、滑车上淋巴结、距骨滑车等。滑车神经支配上斜肌,上斜肌是以细腱通过眶内侧壁的滑车软骨,故此神经叫滑车神经。骨学中的滑车有距骨滑车和肱骨滑车,它们形似滑轮,与相应骨形成关节的关节面。其余名称有这三个名词派生而来。

5.含有“壶腹”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直肠壶腹、肝胰壶腹、输精管壶腹、输卵管壶腹部、壶腹骨角。壶腹一词的含义为瓶型的囊状结构,上下口较小,中间膨大。含有壶腹的解剖学结构多位于空腔性器官的末端,与其内引流或通行的物质排出有关,如直肠壶腹、肝胰壶腹、输精管壶腹部、输卵管壶腹部。

6.含有“乳头”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舌乳头(丝状乳头、轮廓乳头、叶状乳头、菌状乳头)、乳头肌、视神经乳头、乳头体、乳头、腮腺管乳头、肾乳头、十二指肠大乳头、十二指肠小乳头。这些结构均形似乳头,且多数乳头状结构顶端具有孔道,是泌出相应液体的通道。

7.含有“冠”字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冠状轴、冠状面、冠状缝、冠状韧带、(心)冠状沟、冠状动脉、冠状窦、冠状静脉、(阴茎)冠状沟、冠突、冠突窝、鸡冠。除“鸡冠”外均因呈冠状位而得名。“鸡冠”的得名,是因为其形似鸡冠。

8.含有“睫状”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睫状肌、睫状小带、睫状体、睫状突、睫状神经节。睫为睫毛的意思,其余名词因与睫毛有位置或功能上的关联派生而来。

9.含有“锥体”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肾锥体、锥体肌、大小锥体细胞、锥体、锥体交叉、锥体束、锥体系、锥体外系。锥体、肾锥体与锥体肌俱因其形态而得名。锥体束因在延髓腹侧形成锥体结构而得名,其神经纤维的起源也恰为大脑皮层的锥体细胞,可助理解。其余含有“锥体”字眼的名词乃从延髓锥体结构派生而来。

10.含有“镰状”的解剖学名词

此类名词有腹股沟镰、大脑镰、小脑镰、镰状韧带。其中腹股沟镰又称联合腱,是腹内斜肌和腹横肌的下部肌束,呈镰刀状。而大脑镰、小脑镰、镰状韧带亦呈镰刀型。所有这些结构均呈矢状位,是非常有趣的命名现象。

结语

综上可知,从词源角度讲授和学习人体解剖学术语,对学习解剖学有很大的帮助,这些帮助不仅体现在理解和记忆专业知识方面,还体现在提高学习兴趣、培养探究思维的习惯、强化知识间联系、涉猎学科发展史等许多方面,显然是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值得相关专业的广大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交流与发展。

猜你喜欢

锥体前庭解剖学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锥体上滚实验的力学分析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进动锥体目标平动补偿及微多普勒提取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
电针针刺锥体区即时镇痛发作期偏头痛218例
正常人体解剖学知识竞赛的规划设计与组织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