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
——以肇兴黎平为例
2021-01-04靳钰
靳 钰
(贵州省图书馆,贵州 贵阳 550000)
一、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必要性
2018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中明确指出,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主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推动、引导、服务全民阅读”的重要任务。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应不断创新服务内容和手段,把图书馆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文化传播相结合,通过文化提升旅游的品质,通过旅游使文化得以更加广泛的传播,实现公共文化的优质资源和服务随着旅游产业的网络惠及更多的群众,更好地推进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一体化,促进全民阅读,服务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盼、新向往。
二、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意义
从根本上打破公共图书馆的传统文献资源利用的服务模式,以地方特色文化为基础、深入挖掘及开发当地文化资源,激活和释放地方的文化魅力,以新颖的、便民的方式为读者揭示、整合、推荐文献资源,助力文旅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并打造地方特色研学基地,通过打造新型的专题型阅读驿站,并围绕生态文化、特色资源、产业服务三大方向,强化图书馆融合创新的运作模式,将图书馆的服务前移,实现公共图书馆文献服务精准化、便捷化供给。此外,通过这个图书馆融合服务阵地,打造文旅融合新品牌,让游客变为读者、读者成为游客,有效解决传统图书馆服务的局限性和旅游文化呈现方式不够丰富的现状
三、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创新方式
以肇兴黎平点为例,开创性将图书馆的服务引入旅游景区,并以文旅融合的服务模式,提供公平、均等、普惠的大众文献服务,为打造“书香贵州”做一个前期探索。创建“线上+线下”新服务模式。一是在景点推出适合本地特色的线上有声文献资源借阅服务,与线下纸质文献阅览相结合,方便读者阅读。二是利用阅读阵地的建设,开展多种方式的阅读推广活动,让读者更好地利用图书馆,以此解决读者“怎样读书”的问题。三是建设以乡村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多种方式为主题的研学基地,便于组织开展各种以“乡村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民族文化”等方式的“夏令营”研学游。
1.侗族文化旅游融合
黎平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政府驻德凤是始建于明洪武年间的府城,古城保留完好,有杉海粮仓油壶、侗族大歌之乡、鼓楼之乡等称号。黎平也是侗族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因而有“侗乡之都”的美称,蕴藏着大量珍贵的侗族文化资源。通过将侗族文化旅游资源为基础,打造侗族文化旅游阅读驿站,培养民族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荣誉感和使命感,传承民族文化,提高文化软实力,使人民的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在黎平打造以侗族文化为核心的试点,共同开展“旅游+阅读”相结合的民族文化旅游融合新模式建设,以期加深民众、游客对本地民族文化的挖掘和认识。结合民俗文化、民间工艺体验旅游等的开发,珍惜并保护传统民间艺术,将传统工艺运用到现代生活中,极力通过文化的视角,注重文化传承的深度发掘,打造出传统工艺的文化品牌,满足市场需求,增加附加值,走上产业化发展之路。构筑多元立体的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新形式。
2.挖掘民族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空间
侗族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一切文化艺术,全靠歌唱、建筑、服饰等形式传承下来,以传递民族传统观念、思想意识、世界观和人生观。为了保护侗族的原生态文化,弘扬和发展侗族的优秀文化。本项目拟建立侗族文化空间,让游客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展示、数字影音等形式,结合当地文化、民风民俗等为民众推送带有“侗族文化”标签的文化资源,通过实地体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传递民族文化价值。
3.推广民族文化文创产品,弘扬“民族文化”
文创产品代表着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旅游形象,是将当地历史与文化有效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式。黎平点将民族文化与其文创产品进行深层次结合,回归文化的本质,将当地历史和侗族民族文化真正融合,突出民族文化创新,通过对民族文化的解构,让游客对侗族文化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弘扬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传承发扬。
4.打造有声阅读平台,传播民族文化阅读资源
为了拓展游客的阅读服务方式,建设一个有声民族文化阅读空间,打造民族文化试听库专区,通过扫描二维码免费“听书”,内容包含侗族文化、民风民俗等。同时,我们还将着力打造与侗族文化相关的有声读物库,着力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提升民族凝聚力。
四、图书馆在文旅融合中的展望
在如今文旅大融合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在迎来挑战的同时,也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图书馆不仅肩负文化复兴,也应该充分呈现与发挥本地方区域性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积极参与文旅融合,不断促进图书馆的可持续性发展。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在遵循“文旅融合”理念,大胆挑战“传统图书馆的”概念,图书馆与当地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相结合,图书馆与旅游区域和文创产品相结合,图书馆与公园、地铁等公共场合相结合,让阅读方式多元化、多样化、个性化,从而有效推进全民阅读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有效保障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