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解表法论治噫病体会*
2021-01-04杨新艳徐素美
杨新艳 徐素美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噫即嗳气,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长期、反复发作的嗳气会干扰人们的生活作息,称为嗳气症,中医学又称之为噫病。在临床治疗噫病的过程中易出现症状反复、效果不明显等问题,故如何提高噫病的诊疗效果亟待解决。笔者法宗《内经》及《伤寒论》,将噫病从解表理论进行阐述,以飨同道。
1 噫病源流
噫病即嗳气症,是指胃失和降,胃中浊气上逆,经口排出的病症。《素问·宣明五气》篇指出:“五气所病,心为噫。”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到:“上焦受中焦气未和,不能消谷,故能噫耳。”《丹溪治法心要》中提出嗳气由“胃中有火有痰”所致。《类证治裁》记载到:“肝木性升散,不受遏郁,郁则经气逆,为嗳……皆肝气横决也。”根据上述观点,临床治疗噫病多从和胃降气化痰和疏肝理气养心等[1]方面入手。但根据临床观察,噫病的治疗并非上述方法皆能取效,笔者在学习《伤寒论》和临床过程中发现解表法对治疗噫病亦有不可小觑的作用。《伤寒论·平脉法》云:“三焦不归其部,上焦不归者,噫而酢吞。”此处解释为荣卫不和造成三焦无所依附,不归其部,上焦不归会导致“噫”。上焦主要为肺脏所居,肺为华盖,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外邪大都经口鼻、皮毛而入,正气抗邪于肌表后出现表证。表邪不解,肺卫不宣,气机失常,脾升胃降功能紊乱,胃气不降反升,浊气上逆,出现噫病。故运用解表法治疗噫病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2 解表法内涵
表证是指六淫、疫气等外邪,经过口鼻、皮毛入侵机体的初起时段,正气抗邪于肌表浅层,以新起发热恶寒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轻浅病证。解表法是祛除表邪的一种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外邪侵袭肌表所致的病证。依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因其轻而扬之”的理论,解表法运用辛散透发的药物,以发散、和解、调补等方法因势利导,引邪外出来祛除表证。解表法主要涵盖辛温解表、辛凉解表、化湿解表、扶正解表等,在运用解表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汗出,以致造成“解表法”与“汗法”概念混淆。然而解表法不止于发汗,汗法的运用也不止于表证[2]。《景岳全书》云:“凡治表邪之法,有宜发散者,有宜和解者,有宜调补营卫者。如果邪实而无汗……以待其自解自汗为宜。”由是可知,解表法非汗法也,表证也并不一定用汗法,解表过程中可有汗出亦可无汗出[3]。戴天章《广瘟疫论》曰:“疫邪汗法,不专在乎升表,而在乎通其郁闭,和其阴阳……必察其表里无一毫阻滞,乃汗法之万全。”运用汗法既可以治疗表证,也可以治疗内伤杂病、外科疾患等[4]。在临床上,运用发汗法解表之后,并不等同于表邪已解,表证已除,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辨证论治,审察是否有表邪未解尽之病机。
3《伤寒论》中噫病机理探微
《伤寒论》398条条文提到“噫”的就2条,即157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生姜泻心汤主之。”161条:“伤寒发汗……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教材对这2条条文都释义为伤寒发汗后表邪已解,因里不和(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的生姜泻心汤证和胃虚痰阻、肝胃气逆的旋覆代赭汤证)而导致的噫病[5]。笔者在学习这2条条文时,认为这里的“噫”有表邪不解病机存在。虽条文中都提到“伤寒汗出(发汗)解后”,但这里的“发汗(汗出)解后”是否等同于“表邪已解”有待商榷。观其方剂药物组成,生姜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中生姜都处于君臣之位,且用量较大。泻心汤方更是以“生姜”命名,旋覆代赭汤中生姜用至五两。历代医家解释此2处的生姜主要起到和胃化饮、降逆止呕的作用,但回归临床,生姜为解表药,其解表功效不言而喻。《本草求真》谓生姜“气味辛窜,走而不守”,指出了生姜辛温发散的特点,能解在表之邪。在《伤寒论》六经辨证中太阳主一身之大表,太阳病篇共有52方,其中配伍生姜的就有24方之多[6],如:桂枝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等,都是配伍生姜以加强发散风寒表邪,可见生姜解表祛邪功不可没。《伤寒论》中治疗痞证的常用代表方剂有生姜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后二者条文中有“呕(半夏泻心汤证的呕而肠鸣,甘草泻心汤证的干呕心烦不得安)”症状,无“噫”症状,方中并无用到生姜。生姜为呕家圣药,此2条条文中有“呕”但未用生姜,何其意也?纵观《伤寒论》全书,仲景用药非常严谨,无表证者不用解表之药,半夏泻心汤与甘草泻心汤虽有呕,但无表证,故不用生姜。但在生姜泻心汤和旋覆代赭汤中却又重用生姜,故笔者认为此处的“噫”有表邪不解原因存在。综上,笔者以为这里的“发汗(汗出)”后,伤寒的“解”可能仅仅是症状上(如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的解除,其表邪未解尽的病机始终贯穿。《素问•至真要大论》曰“有者求之,无者求之”,我们在临床过程中应该辨别症状和病机的对应关系,对有病机而无此症状者也应该谨守病机,辨证论治。
4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运用心得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首载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18条和第43条。第18条“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素有喘疾的人,患了太阳中风证,在给桂枝汤的基础上要加上厚朴、杏子。第43条“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主之”。此条应与15条“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联系在一起,“微喘”与“气上冲”有着相同的病机。患者本是太阳中风病应当祛风解表、开泄腠理,使表邪随汗而解,而医者误用下法后导致表邪未解内迫,气逆上冲,出现了“喘”的症状,此时应给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外解表邪,兼下气除满。临床上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咳嗽、哮病、喘证[7-9]等病,鲜少有对噫病的治疗报道。但在临床诊疗中外感后引起的噫病病机与条文中“喘”的病机几乎相似。表有邪气束缚,内有胃气(肺气)上逆,表现为噫(喘)。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本着异病同治的观点,笔者尝试运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噫病,收效颇佳。兹将临证验案介绍如下。
患儿,男,10岁,江苏泰州人。2018年7月来诊。主诉:反复嗳气半年余。患者半年前感冒后出现嗳气,时有肠鸣,稍恶寒,自汗、盗汗。当地中医予和胃降逆化痰法、疏肝理气和胃法等效果甚微。刻下见患儿胃胀,纳可,嗳气时有气滞不顺感,大便调,日一行,小便无频急,舌红、苔薄腻,脉浮、细缓、稍弦。中医诊断:噫病。治法: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下气除满。给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桂枝、生白芍、生姜、杏仁各9g,红枣12g,炙甘草、厚朴各6g。7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二诊:嗳气已不明显,盗汗亦除,日间仍有汗出,无胃痛胃胀,大小便调,舌淡红、苔薄白满布,脉浮细。效不更方,考虑患者居住地较远,遂继续以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原方7剂,告安。
按语:本案中患儿因感冒后所致嗳气,并有气滞不顺畅感,这是表邪未解尽,有内迫之势,里气不得旁流,只能逆而冲上形成嗳气。因表上之邪始终存在,故嗳气时有不顺畅感。患者稍恶寒,自汗、盗汗,脉浮细缓的症状是典型的太阳中风证,故在选方上予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解肌发表,下气除满。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由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的桂枝汤与下气除满的厚朴、杏子组成,桂枝和生姜味辛能开,解表散寒;厚朴、杏子味苦能降,药对病机,故噫病治疗效佳。
5 结语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的精髓,异病同治是辨证论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感引发本病在临床演变过程中虽经汗法或解表法等消除一些表证,但表邪是否完全祛除值得我们进一步辨别。噫病,胃气上逆,是否也是机体卫外功能的一种外延。笔者通过论述解表法在本病中的运用及体会,认为临床诊治噫病应审证求因、审因论治,对于一些常法疗效不佳时,不忘解表法在此中的重要地位。要综合患者病机演变规律及四诊合参,探讨是否有表邪未解的病机存在,也提醒医者平素应当重视经典阅读,勤于思考,善于总结,把临床落到实处,真正做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真理,同时也进一步扩大经方的运用,造福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