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2021-01-04孙秋红莫丽芳
孙秋红 莫丽芳
北京航天总医院儿科,北京 100076
输液是指为人体静脉滴注注射液,可以为人体提供营养,补充流失的水分,纠正电解质平衡和酸碱平衡或进行疾病的治疗,由于儿童年龄较小、身体素质不佳,导致输液难度较大,同时小儿输液因身心发育不成熟、恐惧陌生环境或输液等因素,极易出现不配合输液或哭闹情况,进而影响输液治疗开展[1]。对于输液患儿实施一项有效的护理较为重要,在护理中,需要护士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具备较高的穿刺技巧,对整个输液过程进行全面的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包括输液前护理、穿刺护理及输液中护理和输液后护理。因此,本研究分析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小儿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选取200 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不同的护理措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北京航天总医院收治的200 例小儿输液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参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100 例。观察组中,男57 例,女43 例;年龄1~5 岁,平均(3.01±1.01)岁;疾病类型:肺炎45 例,感染性腹泻35 例,支气管炎20 例。对照组中,男59 例,女41例;年龄1~6岁,平均(3.17±1.07)岁;疾病类型:肺炎46 例,感染性腹泻37 例,支气管炎17 例。两组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①患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患儿无其他严重疾病。排除标准:①伴有心肝肾等异常情况者;②严重脏器功能障碍、癫痫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参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干预,对患儿及家属介绍输液过程、输液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同时安抚患儿情绪,输液结束后拔针。观察组在参照组基础上施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具体措施如下。①全面评估:了解患儿的基本信息、疾病情况后,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全面评估患儿的身心状态及需求,如疾病认知情况、输液了解情况、心理健康状况、需求状况等,在实施输液操作前,评估患儿心理状态,并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使患儿能消除对输液恐惧感,进而提高各项操作配合度。首先,护理人员迎接患儿时保持态度柔和、微笑服务,由此建立良好护患关系,使患儿能消除对陌生环境及陌生人的恐惧,保持轻松愉悦心情。另外,护理人员还可通过称呼患儿昵称方式拉近护患距离,给予其充分的鼓励与表扬。其次,需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告知患儿家属有关疾病的相关知识,并告知其输液相关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使家长的应对能力得以增强。②方案制定:结合小儿输液临床经验及初步评估结果,制定可操作性强、针对性强的临床护理路径表,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临床护理路径表施具体护理服务。为患儿家属介绍路径表,告知患儿家属临床护理路径干预的优势、内容、注意事项及积极配合。③输液前:以和蔼态度、亲和语气与患儿及家属沟通,并在患儿应许情况下进行肢体接触缓解患儿恐惧、不安情绪,对语言沟通患儿进行言语肯定、表扬以提升患儿配合度。④穿刺时:由于输液是一项有创操作,患儿对疼痛较敏感,导致患儿在穿刺中存在挣扎和哭闹,增加输液操作难度,在实施穿刺时采取以下措施:可通过讲故事或播放动画片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并在穿刺前明确穿刺部位,穿刺动作快速和娴熟,争取一次性穿刺成功。若患儿在穿刺中存在出血和发热情况,采用无菌棉棒将皮肤擦干后再继续穿刺操。详细为患儿家属介绍静脉穿刺注意事项,指导其安抚患儿情绪,必要时控制患儿活动。⑤输液时:在输液中,护理人员需加强巡视力度,通常情况下每20 min 巡视1次,对患儿输液中的反应进行观察,并对患儿有无恶心呕吐、过敏等不良反应进行观察,对患儿家属提出疑问进行耐心解答。若患儿在输液中存在哭闹、多动和烦躁现象,护理人员应给予患儿及时安慰,防止因动作过大所致针头松动,进而对输液效果造成影响。在巡视停留中,需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宣教,告知其相关护理操作技巧,使其能提高护理操作能力。⑥输液后:待输液完成后,实施正确的按压后拔针,不增加患儿穿刺部位的血肿及出血,导致不必要的纠纷发生。具体内容:拔针动作保持轻柔,拔针后对针眼进行按压,时间为5 min,按压过程中不可揉捏,易增加其局部青紫和血管阴性出血风险,在针眼彻底止血后还需观察半小时,直至患儿无任何不良反应后即可离开。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记录、比较两组的药液残留量;以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估两组的疼痛程度,该量表采用6 种面部表现,从微笑直至哭泣表达疼痛程度,信度系数0.795,适用于1~4 岁人群,无特定文化背景和性别要求,分值0~10 分,0 分代表无痛、2 分代表微痛、4 分代表有些痛、6 分代表很痛、8 分代表疼痛剧烈、10 分代表疼痛难忍。得分越低即疼痛严重程度越轻;以依从性评估量表,信度系数0.821,评估两组的输液依从性,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即患儿输液依从性越佳。以问卷评估两组家属的输液知识认知度,得分越高即认知度越高。给予每位患儿家属发放问卷调查表,共发放200 份、回收200 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00%。
采用护理满意程度调查问卷评估两组的护理满意程度,问卷总分为100 分,按得分结果分为三个等级,得分≥80 分、60~79 分、<60 分即分别视为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护理总满意度=(满意+一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00%。
记录、比较两组的一次穿刺成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 S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药液残留量、VAS 评分、输液依从性及家属认知度的比较
观察组的VAS 评分低于参照组,药液残留量少于参照组,输液依从性评分高于参照组,患儿家属输液知识认知度评分高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药液残留量、VAS 评分、输液依从性及家属认知度的比较(分,±s)
组别药液残留量(mL)VAS输液依从性家属认知度参照组(n=100)观察组(n=100)t 值P 值16.54±2.71 8.45±1.38 26.6019 0.0001 4.56±0.82 3.13±0.57 14.3193 0.0001 75.32±3.47 86.47±3.81 21.6364 0.0001 79.65±4.52 88.63±4.12 14.6829 0.0001
2.2 两组家属总满意度的比较
观察组家属的护理总满意度为96.00%,高于参照组的8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3 两组一次穿刺成功率的比较
观察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为97.00%(97/100)高于参照组的90.00%(90/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313,P=0.0447)。
3 讨论
输液为临床疾病治疗常用的一种方式,因输液患儿身心发育不成熟,输液期极易出现抵触、恐惧情绪,加之小儿护理工作较繁琐、复杂且纠纷发生率高,一定程度上影响输液进程及效果。为此,在对小儿输液干预时,需强化对患儿及家属的护理干预,以期提升其依从性,而促使治疗顺利开展,确保治疗效果[2-4]。
临床护理路径属新型护理模式,即随着医学护理模式不断完善逐渐形成,护理核心为以病患为中心,致力于将护理服务系统化、流程化,最终达到提升护理效果的目的。相较于常规护理,临床护理路径更具针对性、连贯性,且开展有序、系统护理服务,以期提升护理质量[5-10]。对小儿输液施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在对患儿全面评估制定有针对性临床护理路径方案,输液前做好患儿的情绪干预及健康宣教,穿刺时护理人员技术娴熟,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输液中需强化巡视,输液结束后指导患儿家属按压针眼并停留30 min 后离去[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VAS 评分、药液残留量、输液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指标优于参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的输液知识认知度、护理总满意度优于参照组(P<0.05),通过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实施多项措施,对患儿全面评估制定有针对性的临床护理路径方案,输液前做好患儿的情绪干预及健康宣教,穿刺时护理人员技术娴熟,尽可能一次性穿刺成功,能降低患儿的VAS 评分、减少药液残留量,提高输液依从性、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还能提高患儿家属输液知识认知度、护理总满意度,该项护理操作和常规护理比,具有多种优势,在临床护理取得显著效果[13-15]。本研究对依从性、疼痛情况、药液残留量及患儿家属的认知度、满意度进行研究,但是未对患儿生活质量进行研究,可能是由于研究样本量不大或研究时间不足,今后对患儿生活质量是否提高、治疗效果是否提高进行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对小儿输液施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可改善护理效果及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