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路径探析

2021-01-04秦向宇

科学咨询 2021年12期
关键词:助学金资助育人

秦向宇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河南郑州 450046)

学生资助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事关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高校资助工作指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就业而采取的各类经济资助措施,具体包括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绿色通道”、大学新生入学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师范生公费教育、校级奖学金、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基层就业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应征入伍服兵役国家资助、企业捐助、个人捐助等多种资助方式。

原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崔邦焱曾指出,“开展资助工作要紧紧抓住教育的根本,把‘育人’这条主线贯穿到资助工作的全过程,把关怀送到学生心上……要做到既在物质上帮助学生,又在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解决学生现实的物质生活困难的同时,又满足学生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需要,实现资助与育人双重功能,更好地达到育人的目的。”因此,资助工作除了做好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经济帮扶外,同时也承担着非常重要的育人功能,资助工作不能仅满足于物质上的帮助,更应发挥育人功能,扶贫也扶志,培养学生诚信感恩和自立自强意识,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现状

(一)资助力度大

根据《2019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显示,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各级教育、财政等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强学生资助规范管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更加完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提质增效,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提供了坚实保障。”2019年,政府、高校及社会设立的各项高校学生资助政策共资助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学生4817.59万人次,资助资金1316.89亿元,相较于 2018 年,增幅 14.5%;2019年秋季学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24.90万人。足见我国资助工作力度之强大。

(二)育人功能弱

当前,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持续完善,资助方式多元化,资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资助人数持续增长。然而,经济资助保障基本到位的同时,资助工作育人功能方面作用的发挥却十分薄弱。大学生资助政策建立的初衷在于不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上不起学,因此高校资助工作在最开始的时候对贫困生的资助仅停留在金钱和物质资助层面,各高校根据下达的指标分配名额,钱物发放到位即完成了资助工作。后来,随着资助育人理念的提出,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共鸣,各高校相继开展相应教育。然而因为各种原因,育人效果并不显著,资助工作仍旧主要停留在经济帮扶层面,育人功能发挥方面差强人意。

二、资助工作育人功能薄弱的成因分析

(一)无偿性资助本身存在弊端

目前,高校已建立了“奖、助、勤、贷、补、减、免”一体的资助体系,并有社会资助等作为补充。其中,各类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毕业生求职创业补贴等无需受资助学生偿还的资助方式属于无偿性资助。这其中,助学金因其申请条件简单、金额数量大、覆盖面广且无需偿还,最为学生所关心关注。在很多高校,获得助学金的唯一条件只有贫困,申请学生只需提供能够证明家庭经济困难的相关证明,大部分学生最终还是能够获得助学金的。因其不需要偿还,在助学金的评定过程中容易出现贫困生们“比穷”的现象,把这种“不劳而获”视为理所应当。更有甚者,还可能招使一些非贫困生起心动念、滥竽充数,出现骗助现象。无偿性资助因其无偿性质,极具诱惑性,不仅没有起到资助工作本应承担的育人功能,甚至可能致使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和惰性,既然可以不劳而获,去积极主动解决困难的进取心就相应削减了。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

目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不算显著,除了无偿资助本身的弊端之外,还在于缺乏一套有效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首先,资助育人概念模糊、育人意识不强。资助育人,资助是方法,育人是目标,“资助主体在提供资助时,以资助为载体,对大学生在自由全面发展方面所产生的积极影响或作用,主要体现为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知识技能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具体地说就是通过精神上的激励、心理上的干预、品格上的塑造、知识上的认知,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良好的文明养成、健康向上的心理、爱党爱国的精神、感恩的情感以及品格高尚的人。”目前,在高校资助工作实际过程中,对受助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社会责任、知识技能的引领和塑造完整人格等导向作用方面意识不强,标准不严,凸显不够。例如,奖学金评定一般主要考虑的是学习成绩,助学金评定主要侧重贫困程度,忽略了学生团队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爱心、责任等方面。其次,资助育人模式单一,方法不多。目前,资助育人工作中高校的常规方法主要还是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以说教为主,方法陈旧单一,这对于思维活跃的95后、00后大学生来说,效果并不理想。

三、强化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能的路径探析

(一)优化资助体系结构

鉴于无偿性资助的弊端所在,资助体系可以考虑一定程度上的结构优化,缩小无偿性资助的比重,加大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等有偿性资助的比重,使贫困生在获得物质帮助的同时,通过个人的付出或者偿还提高自立自强能力,培养责任感和诚信意识,从而发挥资助政策的育人功能。“从资助效益来讲,各种资助方式的优先排序为:助学贷款—勤工助学—奖学金—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这说明,助学贷款和勤工助学这两种有偿资助应当成为贫困学生资助的主要形式,有助于大学生诚信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二)增强资助育人意识

增强资助育人意识,首先可以考虑推进高校资助工作人员专业化。目前,很多高校的资助工作都是由辅导员兼任,很少有专职的资助工作人员。高校应注重资助工作人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培养一批稳定的、专业水平过硬的专职工作人员,这是做好资助工作、充分发挥资助育人功能的保障。其次,高校可通过将包括资助育人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入工作量、列入职称评审考核指标等制度性方法提升资助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三)创新资助育人方法

1.开展体现学校或者学院传统与学科优势的文化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资助文化品牌。

2.多措并举,可通过征文、演讲、校友分享会、观影、 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多种多样的形式,不断丰富资助育人形式。

3.充分利用新媒体,建立资助育人宣传教育网络阵地。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等新媒体,集政策与信息发布、典型宣传、情感交流、心理咨询内容于一体。

4.重视感恩教育,提倡有偿资助,建立反哺机制。提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接受资助后要懂得感恩国家、学校和社会,安排获得助学金的学生积极参加义务劳动,提倡在毕业后有能力时向基金会捐款,将爱心传递。

猜你喜欢

助学金资助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The Value of a University Education
遭车祸仍信守资助承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