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从补益肝肾论治中风

2021-01-04刘泽华闫咏梅

中国医药导报 2021年21期
关键词:周流黄元御一气

刘泽华 闫咏梅 李 涛 王 豆

1.陕西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陕西咸阳 712046;2.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陕西咸阳 712046

中风是以卒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病症,又因其发病突然,亦称之为“卒中”。现代医学中的急性脑血管病与其相似,临床可参照中风论治[1]。目前,中风已然成为我国成年人死亡和残疾的首要原因[2]。据我国脑卒中防治报告统计,中国40 岁以上人群中患中风人数约为1318 万,我国中风发病负担有爆发式增长的态势[3]。面对中风患者基数如此之大的救治压力,临床青年中医师应在对症常规治疗之余,深入经典,以中医思维深入辨治中风之经纬。黄元御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御医,其开创的“一气周流”理论,以“左路木火升发,右路金水敛降,中土之气斡旋”为基本结构[4],认为人身之“一气”源于先天元气,动于后天中气,且中土之气是气机升降的枢轴,分为脾土升清,胃土降浊,在升降之中由“一气”化生木火金水四象,中气的升降正常与否直接影响其余四象的运行[5],从而形成了中土脾胃升降斡旋,带动肝心左升、肺肾右降的“一气周流”生理循环圈[6]。黄元御以“一气周流”的全局出发,从中气阴阳升降入手,判断人体气机郁滞的环节,采用扶阳益气,执中培土为法,增益“一气周流”的动力,从而阐释了人体生理的正常运转和病理的病机治则。黄元御该理论思想执简驭繁,对中风病的辨治颇具指导意义,本文基于“一气周流”理论探讨中风病的病机及治法,以供临证校验。

1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中风病机探析

1.1 从历代医家著述初探中风病机

夫医每查乎一病一证,必明病机,知脏腑,了阴阳。中风者,历代医家著述颇多,《灵枢·刺节真邪》云:“虚邪偏客于半身,其入深,内居营卫,营卫稍衰,则真气去,邪气独留,发为偏枯。”[7]《金匮要略》云:“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并认为“脉络空虚,贼邪不泄”,其立论直指:“内虚邪中。”[8]李东垣《医学发明》云:“中风者,乃本气自病也。”其立法以本气虚外受风邪中之[9]。朱丹溪《丹溪心法·论中风》云:“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10]张景岳《景岳全书·非风》云:“非风一证,实时人所谓中风证也,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凡非风证未有不因表里俱虚而病者也,治此之法,只当以培补元气为主。”其主张半身不遂大体属气虚,易中风之名,提倡“非风”致病,论内虚为本[11]。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风》云:“内风乃身中阳气之变动,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故肝阳偏亢,内风时起。”[12]再至后世王清任详论“半身不遂乃一亏损五成元气之病”。诸位先贤所述,各有偏主,对中风病机及治法论述各异,呈现出流派众多,百家争鸣的盛况,黄元御继承了前贤的理论精华,删繁就简,直指诸家所论中风病机之本,认为中风病虽累及多个脏腑,症状繁杂,但历代所言中风机制,似皆言一字“虚”论,故而创立“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一体观,从总体上辨思中风虚损之因可纠于水寒土湿、木郁生风[13],并对中风补益之法有其独到见地,故而基于此理论探究从补益肝肾论治中风。

1.2 从“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一体观辨思中风

审之一病,当论于脏腑,溯委穷源,不过六气,黄元御言:“人之六气,不病则不见,凡一经病,则一经之气见。病则或风、或火、或湿、或燥、或热、或寒,六气不相交济,是以一气独见。”[14]为辨思中风病的肝木厥阴风盛之缘由,黄元御又言:“以此气之偏盛,定缘彼气之偏虚。如厥阴风盛者,土金之虚也。”[14]此义之简,初学五行相乘相侮时已知之,厥阴风木盛当乘土侮金。再思之人乃五脏一体,牵一发动全身,五行之生克当见病机之原委,黄元御云:“土为四维之中气,木火之能生长者,太阴己土之阳升也;金水之能收藏者,阳明戊土之阴降也。中气旺则戊己转运而土和,中气衰则脾胃湿盛而不运。”[14]思其木土关系,因为中气虚衰,己土不能阳升,枢机不利,左升之运转受其阻碍,故而肝木曲直不得其常,木郁而生风。再探之,究之一气之偏盛,亦源于虚。“厥阴能生,则阳气左升而木荣,其风盛者,生意之不遂也”[14]。人之一气,在乎四象流转顺畅则阴阳和合,中风者生意不遂,源于中气虚衰,深究亏虚其根本,可从天人一体观出发,取象而比类,世人皆知天地间“冬水闭藏,一得春风鼓动,阳从地起,生意乃萌”[14]。此乃自然之理,自然木土关系在于,“然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而木气不达,实赖土气以达焉”[14]。自然界木土之升达需要阳从地起,比之于人,则木土左升之气必根于肾中坎水之元阳,故而黄元御总结为:“盖厥阴肝木,生于肾水而长于脾土。水土温和,则肝木发荣,木静而风恬。”[14]此为生理无病之常态;若“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风生”[14]。此为病理风动之异象。是故从“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一体观可总结中风为元气亏损,中气虚衰,水寒土湿、木郁生风进而导致枢机不利、厥阴风盛、生发不遂,病为中风。

1.3 用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深究中风病机

《中医内科学》中提到,中风病机主要为“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气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1],此论述虽简单明了利于初学者掌握,但仍可进一步深究其内在机制,并且总言“肝肾阴虚”似乎有待商榷。今从“一气周流溯六气原委”的角度思考,中医内科教材所言“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乃“一气周流”中厥阴风盛之卒现,风之起乃木之郁,木气不能生长,责之水寒土湿,土湿当中气虚衰,脾土不运,故而导致“气血不足”[15];肾中坎水之元阳乃人之根本,水寒自是不能发荣,黄元御总结为“寒水侮土,土败不能行气于四肢,一当七情内伤,八风外袭,则病中风”[14]。

再来分析“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一句,肾水枯竭,肝肾同源,肝肾阴虚当有木气不能生长。然而,水枯者,临床必有之,但不可以此简一而论,如是肝肾阴虚之证者当用滋补肝肾之法,但万不可皆言肝肾阴虚,皆用以“滋补”肝肾。中风家肝肾之亏,绝非“阴虚”一途可盖言,纵观历代名医论治中风,认为致病之本皆在阴阳两虚、气血两虚、脾肾亏虚、肝肾亏虚[16],求同存异,大可重言一字“虚”论,就人之六气整体而言,厥阴风木一气之偏盛,亦源于虚;就中风病而言,半身不遂易中风之名大体属气虚,此处的“气虚”仍可归咎于水寒木郁,其意当指肾中元气亏损及肝气疏泄失司。诚如王清任[17]所言佐证:半身不遂,亏损元气是其本源。人之元气当运行散于全身,十成元气行之左右半身各分五成。元气当司四肢躯体行跃坐卧。人有力乃元气充沛,行动乏力示气有所失,当元气枯竭则寿终。今有人已亏二成元气,身存八成,其人行动无异于常人。有人若元气大损其半,左右各分得四分之一,其人肢体尚可行动,但气亏之象已彰显无遗。可知元气有失,四肢百骸其经络脉道亦当不充,人之余气仅可充于左右其一。其气不达之半身当难动分毫,故称之半身不遂。

总而言之,从“一气周流”角度认识中风病机当属土湿枢机不利,导致气虚不足为主,责于水寒侮土,不能生长木气,阳不能左升,木之生意郁而厥阴风盛,故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气虚土湿当问首罪,肝肾当补乃是宿根。

2 基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的中风治法探讨

2.1 从“肾脾肝之左升与元气”议中风治法

黄元御既言中风之本在气虚土湿,咎于水寒木郁,故治病求本当以“补益肝肾法”治疗中风,且黄元御对“补益肝肾”有其独到见解以示后学。在“一气周流”的理论框架内当知“补益肝肾”绝非仅仅“滋补肝肾”,乃从病机出发,揪其源而论其治,补益肝肾要以调畅“一气周流”左路肾脾肝之升发为抓手,以培补元气为根本。“滋补肝肾”当是肝肾阴虚,即所谓阴虚风动,是其证用其法,不做多述,诚不可以此盖言中风者。中风病机中言气虚者,乃亏损元气也,“元气者,是人生命活动之原动力,由肾藏的先天之精所化生。元气生成之后又依赖脾胃化生的水谷精气以不断培育和补充”[18]。可以说元气源于先天,而长于后天,与肾和脾胃密切相关。人之生老已,元气恒耗,中风家元气亏损,中气虚衰,可咎于肾脾。其一责于肾水者,肾中先天之精,难以补益,若有所害,当是坎中元阳未能温寒水,水寒侮土,土湿不能行气也,故治疗时补肾亦非滋水枯,乃温水寒也;其二责于脾土者,生理状态下脾土左旋,生发之令畅,水升而化血,温暖而生乙木,肝木即肾水之温升者也,故肝血温暖而性生发,病理状态下土湿枢机不利,导致后天水谷之精乏源,中气虚矣,并且生发之令受阻,生意被郁,血不得温生与输布,肝气不得生发,肝气半升郁而风盛,故治疗时元气亦可从后天中气代而补益,枢机土气不升固赖木气以升之,补肝亦当益气解郁条畅枢机[19]。总之中风病施以补益肝肾法当注重“肾脾肝之左升与元气”,补肾并非仅“滋水枯”,而要“温水寒”,健脾土中气以壮元气,解肝木之郁以利枢机。

2.2 补益肝肾究竟当如何补益

前有言水寒土湿,不能生长木气,则木郁而生风。分析此句深意,正如李中梓所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20],意在治病求本,见肝木之风当知根本在于肾脾之水土,其阐释了肝风与肝脾之血、脾之气血、肾之精甚是有关。故而治疗中风予以补益肝肾,一者直言补益精血,乙癸同源滋补肝肾以治之;二者温寒水以燥脾土,先天之精元阳得温补,当可阳升而不侮土,脾之后天气血得以充沛,使中气不败,元气得充;三者直接益气、升达肝气,以调畅枢机,血得温生又得行畅,郁淤得解。

2.3 从中风兼症述补益肝肾

中风之病亦有得燥热征象者,是否亦为水寒土湿?黄元御言:“土湿则肾水必寒,其中亦有湿郁而生热者。然热在上而不在下,热在肝胆而不在脾肾,而肝胆之燥热,究不及脾肾寒湿者之多,总宜温燥水土,以达肝木之郁。”[14]确实临床所见燥热者,征象在眩晕头疼,耳鸣面赤,躁动不安,舌红苔黄,脉弦有力。对于此等兼症,黄元御论其治法为:“上之燥,亦因于下之湿。中风之家,血枯筋缩,使己土不湿,则木荣血畅,骨弱筋柔,风自何来。”[14]可见从水寒土湿的角度分析亦能抓住外在症状的内在本质,治法予以补益肝肾使肾水温煦、脾土不湿、肝木畅达,从而诸症得解。

至于口眼歪斜、口角流涎、大便不通、小便失禁、言语謇涩等临床症状,往圣先贤亦有详论,可从气虚补益论治[21],如王清任[17]言:若见口眼歪斜者,乃为歪斜之侧脸乏气,乏气则睑胞不抬,眼外角下抽;患脸口唇乏气,侧脸口角上抽。两抽转动,当视如歪斜。由此可知口眼歪斜的病因在于气虚以至于头面无气之上达。口角流涎者,应亦属气虚,口唇无气不合,涎无气不固,自是外流。病兼见大便不通,思之患卧半身不遂者,责于气虚,肠腹亦是无气力,大便定是无力推行。临证有患者兼见小便失禁,而无尿痛者,责于气虚遗尿。斯有患者兼舌强难语,其身失气五成,口舌亦当如是,无气可动以至言语謇涩。此等兼症,均当治以补气,亦当以元气亏损为论,以调畅“一气周流”左路肾脾肝之升发为根本,从补益肝肾论治,温肾水以煦元阳,燥脾土以固中气,益肝气以利枢机。若有证见血枯筋燥者,亦当行滋补肝肾,但当用药有度[22],以防滋湿伐阳,中气若败,则回天乏术。

一言以蔽之,临证运用“一气周流”理论在中风病施治时,当以“补益肝肾”为法,着眼于调畅“一气周流”左半路“肾脾肝之左升”达到元气充沛、气机舒畅的作用,具体遣方时需谨记补益肝肾并非仅有滋补一途,而要温肾水之寒以煦元阳,健脾土中气以壮元气,解肝木之郁以利枢机,方可药达病本,事半功倍,诸症得消。

3 结语

中风病的治疗应采用中西医相互补充,取二者之长以提高临床疗效,中医治疗能从整体上调整机体的机能,促进功能恢复[23]。青年中医师应当在临床辨治中风时善用中医思维阐释原委,以中医治法增强疗效。中风的病理性质多属本虚标实是历代医家的共识,发病之初,邪气炽盛气血上菀,以标实为主;在邪气猛攻之下,正气溃败,可以正虚为主;后期因正气尚未恢复,邪气独留,可留有后遗症[1]。正虚贯穿中风的始终,与预后密切相关,其中正气溃败尤以元气亏损,中气虚衰为根本。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强调从整体认识人体的生理病理,辨治中风时注重肾脾肝之间的协同联系,尤偏重从中气入手扶阳益气,主张左右分治[24],左以桂枝乌苓汤,右以黄芪姜苓汤,处方多遵仲景之意,主张药简而效达[25],并创立了熨法治疗中风后肢体挛缩,以达到消散寒湿、柔和筋脉、温畅经络之效。通过学习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临床施治中风患者时,应当时刻牢记天人一体,使中气健旺、四维周流舒畅方可治病于本,病机紧抓中气亏虚,水寒土湿,木郁生风;治疗当以补益肝肾为法,温水寒以燥脾土,健中气以壮元气,解肝郁以利枢机;遣方用药当罕用大量滋补之品,而是以中气脾土为枢轴补益肝肾,投以桂枝、首乌、茯苓、芍药、黄芪、半夏、苁蓉等温通疏豁、冲和淡荡之药,达到温肾水、燥脾土、益肝气之功,实现水土温和,肝木发荣,木静风恬的良好预后。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善法经典又创新意,为临床治疗中风开拓了思路,值得进一步挖掘学习。

猜你喜欢

周流黄元御一气
全真一气汤治疗中青年高血压病验案举隅
黄元御“一气周流”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
“一气周流”理论与针灸补泻手法思路探讨
黄元御苦读医书成大器
一气周瑜(二)
一气周瑜(一)
不附和名医
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
——一气周流新释
曹雪芹的杀卿之笔
从一气周流学说浅析中风病的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