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化背景下殡葬科技的应用与发展趋势研究*

2021-01-04李毓超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9期
关键词:骨灰民政部遗体

卢 军,李毓超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410004)

据民政部官网统计,2020年全国共累计死亡人口数突破1 000万人,全年遗体火化量为555.8万具,火化率近56%[1],比2019年增加近2.4个百分点。根据《201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全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 060个,其中殡仪馆1 677个,殡葬管理机构890个,民政部门管理的公墓1 431个,殡葬服务机构职工7.9万人,其中殡仪馆职工4.5万人,火化炉6 400台[2],与2018年相比全国的殡葬设施总量变化不大,由此可见,各地殡葬服务与殡葬设施供给滞后于社会的需求。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大、城镇化改革和农村人口迁移等问题的出现,这种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还将长期存在。如何解决殡葬供给不足的问题,确保“十四五”时期我国殡葬事业长期稳定发展,殡葬科技将成为推动殡葬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

2020年10月民政部李纪恒部长在民政部一〇一研究所调研的会议上指出“要充分发挥生物科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的支撑作用,努力在殡葬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实用技术研发、绿色殡葬推广研究等方面取得更多新成果、新突破[3]。”面对当前殡葬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殡葬科技如何创新发展,为现代殡葬服务与管理赋能、提质、增效,为社会提供更好更优的服务项目与内容,根本保障人民群众对殡葬的基本需求,是“十四五”时期殡葬改革重点关注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殡葬科技的概念、应用和特征

1.1 殡葬科技的概念

一般而言,殡葬科技是指用于殡葬管理、殡葬服务和殡葬设施等管理、服务、生产中所涉及的各种科学技术,如殡葬信息化技术、殡葬机器人技术、3D辅助遗体修复技术、火化设施节能环保技术、骨灰减量技术等。

我国的殡葬科技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80—90年代得到了初步发展,2000年以后殡葬科技进入高速发展阶段,期间民政部颁布了一系列促进殡葬科技发展的文件,如《民政部科学技术奖励办法》《民政部科学技术三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民政部殡葬设备科研与生产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纲要》《民政部关于加快殡葬事业发展的意见》《民政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民政部关于加快殡葬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民政部关于印发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等,对培育和推动殡葬科技的进步与发展发挥了较大作用。

1.2 殡葬科技的应用现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殡葬科技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传统的殡葬服务,先进的科学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殡葬活动中,使之更为文明,更为个性、更为智能。目前,殡葬领域主要应用的科技有以下7种。

1)殡葬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亦称智械、机器智能,指由人制造出来的机器所表现出来的智能[4]。目前该项技术主要应用于殡葬客服智能应答、殡葬机器人等,如日本殡葬公司开发的机器人Pepper,能模拟在丧礼上诵经和说法的僧人。河北秦皇岛海涛殡葬用品有限公司开发的遗体搬运机器人,该机器人一次可承重1 000 kg,可实现24 h不间断工作,且实时数据传输监控,满足快节奏火化要求。

2)殡葬3D辅助遗体修复技术。3D打印技术是属于快速成形技术之一。目前殡葬行业主要是利用3D打印技术用于辅助遗体修复,通过将遗体数字建模后,利用专门的3D打印机将遗体破损部分用高分子材料打印出来,再行修复。通过该技术修复遗体的相似度可达到90%以上,且极大减少殡葬单位的人力、经济与时间成本,此外该项技术还被用于逝者塑像和骨灰盒的个性化打印。

3)殡葬信息技术。清明节期间,各地殡葬单位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等技术开通了网上预约和网上祭祀系统,通过智能分流人群,强化安全管理,严防聚集感染、拥堵踩踏等事故发生,同时利用“云祭祀”平台,实现网上祭祀、网上代客祭扫、网上追思、网上公祭等功能,公众只需打开手机或电脑,就可以在屏幕上进入AR虚拟墓园祭扫,在“云”上表达思念,在线上写下纪念文字,可添加亲人照片、上传短视频、敬献虚拟用品,还能微信分享、弹幕追思,“云上清明”同样成为人们缅怀先人的一种时尚方式。

4)殡葬大数据技术。为了解决殡葬活动的管理与信息监控问题,许多殡葬单位利用大数据技术开发了一体化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将殡葬管理与服务全流程及各类信息数据化,从而实现对殡仪馆和墓园的智慧管理,所有的服务数据录入系统后可供监管部门随时调阅,既快速便捷,又精准全面,可有效防止散埋乱葬行为,同时依靠骨灰全流程跟踪追溯就可以实现逝者火化、落葬信息的全面掌握。

5)骨灰减量技术。骨灰减量技术也称生命晶石技术,是将骨灰通过在高温下离心加压、无氧冷却转换,使碳原子产生凝结,形成稳定骨灰结晶体的一种高分子合成技术。生命晶石是一种新型骨灰减量技术,符合国家推行节地生态葬的要求,能有效减少骨灰的存量,通过相关服务可延展对逝者生命的纪念。目前该项技术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江苏等大中城市的殡仪馆投入应用,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6)殡葬5G通信与卫星导航技术。随着各家陵园规模及安葬数量的不断增长,“找墓难”成为人们祭扫的一个难题,特别是老龄人,目前有些殡葬企业基于5G通信与卫生导航技术开发了一套陵园智慧导航系统,通过矢量坐标的采集及数据化,实现了园区墓穴位置的精准定位,祭扫时人们只需通过移动端或园区终端的系统功能就能顺利实现墓穴查询及实景导航“一键达”,较好地解决了人们找墓难的问题。

7)殡葬新能源、新材料、新工艺技术。目前对于新能源、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殡葬设施设备的技术升级和节能改造等方面,例如,采用电磁或光波等新型能源加热方式,替代原有火化设备液体或气体燃料的加热方式,不仅有效减少因燃烧液体或气体燃料对环境的污染,同时节约了能源。如采用成熟的工业烟气后处理技术,有效减少火化机尾气中烟尘、二氧化硫、二噁英等污染物质的排放。

除此之外,物联网、区块链、可降解材料等先进技术都已在殡葬领域有所应用,在此就不再逐一描述。

1.3 殡葬科技的特征

因殡葬行业的特殊性,殡葬科技与其他行业科技相比,除具有一般行业科技的先进性、科学性、现代性、共享性之外,还有其不同的属性与特征。

1)跨界。目前殡葬行业所应用到的科学技术大多都是从其他行业成熟的技术借鉴或嫁接过来的,例如,通过引进制造业中的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技术研发了殡葬机器人;通过借鉴3D打印技术开发了3D辅助遗体修复技术等,因此殡葬科技的本质是其他行业先进技术跨界创新到殡葬行业所呈现的一系列新的应用形式。

2)传承。当前殡葬服务的形式与内容大多传承于传统的丧葬礼制,而殡葬科技是服务于殡葬服务与管理工作,因此殡葬科技产品从开发到应用都会体现殡葬文化的属性,任何一种殡葬科技的应用都是对中华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3)创新。殡葬行业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华古老的行业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服务形式与内容已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功能需求,因此必须借用现代服务的理念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对传统的殡葬服务进行重新的设计与创新,开发出更多更好的服务项目与内容,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日渐增长的殡葬需要。

4)融合。每项殡葬科技产品的产生不仅融合了各种先进技术,同样也融合了现代服务的理念与业态,更是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宗教思想和丧葬习俗。殡葬科技的应用与发展不仅体现了现代科技的进步,也是对优秀殡葬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2 殡葬科技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2.1 主要问题

1)从殡葬科技总体发展而言,存在系统性、科学性不足的问题。重点表现:一是从国家层面至今还没有建立一整套系统、完整、科学的殡葬政务信息管理系统,导致国家、省、市、县四级层面的政府职能部门和殡葬单位彼此之间的数据无法互联互通和共享,容易造成数据错误与失真;二是企业在研发殡葬科技产品时,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主观性,由于功能单一,需求分析不到位,导致部分产品生命周期很短,资源浪费严重。

2)从殡葬科技管理而言,存在规范性、标准性不足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国家层面的《殡葬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基本数据规范》直到2019年才正式出台,致使大部分职能部门或企业已有的殡葬信息管理系统存在数据不规范、接口不统一的问题;二是殡葬设施与设备相关的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与健全,造成国内各设备生产企业的技术与产品的通用性差,维护与维修成本高、时间长等问题。

3)从殡葬科技开发而言,存在创新性、实用性不足的问题。集中表现:一是很多殡葬科技的应用只是简单照搬其他行业成熟的设计理念或模式,真正可落地并产生实效的产品或项目并不是很多;二是目前殡葬工作领域还存在较多的技术“死点”,例如,遗体接运、骨灰下葬、墓位清洗等简单、繁重且重复性的工作还没有相关的技术手段来解决。

4)从殡葬科技应用而言,存在保障性、积极性不足的问题。突出表现;一是殡葬员工对殡葬科技接受程度不高,应用积极性不是很强;二是由于殡葬科技的开发与后期维护成本较高,企业压力较大,后劲不足;三是政府的相关鼓励政策与经费投入不足。

2.2 主要原因

当前殡葬科技发展存在各种不足,究其原因主要源于3个方面。

1)政府层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殡葬科技总体规划、建设和重视程度不足;二是促进殡葬科技良性发展的政策制度还待完善;三是对殡葬科技应用与发展的保障机制和经费投入不足。

2)行业层面。主要体现在2个方面:一是对殡葬管理、殡葬服务和殡葬设施等相关标准和规范体系建设滞后;二是对殡葬科技产品的推广应用及宣传不及时、不到位。

3)企业层面。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对殡葬科技应用的重视程度不足,积极性不高;二是对高科技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建立持续发展的规划;三是对员工开展的与殡葬科技相关的培训与宣传力度不足,员工的科技意识不高,主动性不强。

3 新时代殡葬科技发展的趋势

2018年民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行动方案的通知》中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新发展理念,以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建设为基础,以标准规范体系建设为支撑,以信息化促进殡葬服务水平提升为目标,加快推动殡葬管理服务模式创新,大力发展智慧殡葬,方便群众办事,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因此,未来殡葬科技需进一步创新发展,实现与生态殡葬、人文殡葬、智慧殡葬、现代服务模式、先进技术等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合应用,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殡葬需求。

1)殡葬科技与生态殡葬相融合。随着城市发展和火化率的提升,人们对数字化、多样化、个性化的高品质生态安葬需求也逐年提升,海葬、骨灰撒散、树葬、花坛葬和草坪葬等节地葬式被越来越多人所接受,但也容易出现祭扫难、定位难、亲人的信息保存难等问题,利用大数据、云空间、AR技术构建线上线下的祭扫平台(网上家族墓地、AR虚拟仿真祭扫等),将逝去亲人的情感、思想通过数据跨越时间、空间得以保存,供后人缅怀,让更多人能理解与接受生态葬、节地葬。回归自然,天人合一,才是国人对生命归宿的最美憧憬。

2)殡葬科技与人文殡葬相融合。人文殡葬是指殡葬活动在满足人们慎终追远同时,全面实现人的尊严、关怀和个性需求,充分体现亲情、文化和教化功能。新时代人文殡葬的开展需要进一步拓展殡葬设施的纪念、教化功能,利用5G通信、大数据等现代科学技术设计个性化的服务仪式,制作人生小电影、电子纪念册,建设网上祭扫平台、个人纪念馆、殡葬数字博物馆等,将网上祭祀、网上追思、家族文化传承和生命教育等有机融合在一起。讲好每个人的人生故事,对于进行生死间的对话、传承逝者精神和提高殡葬服务的品质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殡葬科技与智慧殡葬相融合。2020年8月,民政部在京召开殡葬信息化建设工作调度视频会议,全力推进《关于推进“互联网+殡葬服务”的行动方案》的实施,要求各地要充分利用人工智能、5G通信、移动互联网、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VR、无人机等新技术打造智慧殡仪馆、智慧墓园、智慧殡葬政务信息系统等,配合智能化设备,打通数据孤岛和堵点,高效实现大数据互联互能和共享,实现事前可防、事中可控、事后可查。加快制定和完善殡葬信息与数据规范与标准,利用区块链技术联通各项信息服务,满足群众对逝有所安的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需求,提升公众对殡葬服务的满意度。

4)殡葬科技与现代服务与先进技术相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殡葬服务的需求逐步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同时现代科技的发展也倒逼殡葬事业转型升级。一是可应用声、光、电一体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设计符合不同身份且个性化的殡葬服务项目,满足人们差异化的殡葬服务需求;二是可应用人工智能、3D打印和机器人技术,解决遗体搬运、遗体整容、遗体火化、骨灰整理等简单、繁重且重复的劳动;三是可应用大数据分析、卫星导航、5G通信、AR虚拟仿真技术解决殡仪馆管理与服务、陵园管理与服务等重点难点问题;四是利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系统解决殡仪单位污水、污物、污气净化问题。

5)殡葬科技与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能源相融合。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大量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必将不断叠代传统落后的技术与手段,推进殡葬设施与设备的科技发展。一是可利用可降解材料助推节地生态葬式的发展,如可降解骨灰盒等;二是可利用环保材料使循环使用变为现实,如可循环使用且能替代石碑新材料、环保纸棺等;三是可利用深度骨灰加工工艺提升骨灰纪念属性,如生命晶石,骨灰3D打印纪念品;四是可利用新型能源使遗体处理多样化成为可能,如冰葬、电能或微波火化机等。

4 结束语

随着科技进步,殡葬科技必将快速发展。未来的殡葬科技将紧紧围绕生态殡葬、人文殡葬、智慧殡葬等发展理念,实现与现代服务模式、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能源等先进技术与手段的深度融合,让殡葬服务更加便民、透明、优质,让殡葬管理决策更加科学、精准、高效,让殡葬设施更加智能、快捷、环保。殡葬科技将成为“十四五”时期殡葬改革与发展的核心动力,让殡葬服务与管理工作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猜你喜欢

骨灰民政部遗体
『请把我的骨灰埋在西藏』
把骨灰埋在球场
民政部未批准任何带有“一带一路”字样的社会组织
我死后骨灰撒稻田
各界群众参加陈忠实遗体告别仪式
民政部公布《基金会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
与死者的遗体告别
表错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