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温针灸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1-01-04许德锐

中医药信息 2021年6期
关键词:膝骨性软骨关节炎

许德锐

(湖北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1)

膝骨性关节炎是一种由关节滑膜障碍引起的慢性关节退行性病变[1],是骨科的常见疾病,会引起膝关节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有些病情严重者会引起抑郁和焦虑[2]。本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女性患病率显著高于男性,且以绝经后女性多见[3-4],此外还有研究显示女性的体质量降低5 kg 时,有症状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病情进展的风险降低了50%[5],患者过于肥胖时,膝关节负重过大会加快膝关节软骨的磨损,从而诱发病情。所以综合来看,诱发膝骨性关节炎的病理因素主要是年龄、性别、肥胖等。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膝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将会逐渐增多[6],每年花费的治疗费用对患者来说也是巨大的经济负担。所以膝骨性关节炎的治疗刻不容缓。临床上常以温针灸为主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现就近十年的临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 单用温针灸

《素问·调经论》指出:“气血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温针灸疗法是在针刺的基础上,在针尾点燃艾灸,使热量通过针体传输进穴位中的一种治疗手段。

持续的热量刺激可以达到温经通络、除痹止痛的作用。许多研究证明单用温针灸主要通过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体内自由基的代谢、抑制氧化反应、减少膝关节软骨细胞的破坏、促进被破坏的软骨细胞修复等来达到治疗效果[7]。包广宪[8]观察阳虚寒凝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2 例,治疗组温针灸患侧内外膝眼、鹤顶、足三里等穴位,与单纯针刺组对比,温针灸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WOMAC 评分显著降低;游妙玲等[9]收集60 例风寒湿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在选取相同穴位的基础上,治疗组VAS 评分显著降低,Lysholm评分显著增高,患者的预后较好。洪昆达等[10]通过辨证论治,将197 例患者分为风寒湿阻型、阳虚寒凝型、瘀血阻滞型、肾虚髓亏四种证型,仅使用温针灸治疗3 个疗程后发现不同证型患者的关节滑液中白介素-1 等炎症因子指标均下降,说明单用温针灸也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常建军等[11]选取80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治疗组使用温针灸治疗,对照组使用电针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对照组仅77.5%,且治疗组在缓解疼痛、改善晨僵等症状以及综合疗效方面优于对照组。

2 温针灸为主联合其他疗法

2.1 温针灸联合中药内服

从中医学的整体观来说,内服中药配合温针灸可以共同发挥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

武旭刚[12]采用温针灸联合防风膝痹汤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90例,治疗20 d 后治疗组患者的WOMAC评分和IL-6、IL-1β、TNF-α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得到改善。唐波等[13]采用温针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并给予威灵仙、独活、当归、黄芪等草药汤剂口服,剩余药渣包裹外敷患处,对照组仅中药口服、外敷,治疗30 d后观察组的生化指标水平显著降低。

2.2 温针灸联合中药熏蒸

外用中药熏蒸可以直接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而对患处发挥直接作用,配合温针灸治疗能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环。

冯雷等[14]将黄柏、桂枝、大黄、怀牛膝、苍术、红花、薏苡仁等中药和清水混合后,置于中药熏蒸机内熏蒸60例患者膝关节附近组织,其余60例治疗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疗法,结果治疗组患者的VAS 和HSS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股四头肌的肌电图改善情况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李磊[15]将117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参照组仅在膝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试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联合海桐皮汤熏洗治疗,观察5 周后,试验组的膝关节评分和生活质量评估均高于参照组,且复发率低。张玲等[16]发现在使用自拟逐痹汤中药熏洗基础上加用温针灸的KOA 患者,血清炎症因子IL-1、TNF-α、MMP-3 水平显著低于仅使用中药熏洗治疗的患者。实验证明联合中药熏蒸可以有效减轻炎性反应,改善局部组织水肿、粘连,维护膝关节运动相关功能,对患者的预后有显著疗效。

2.3 温针灸联合手法

中医的一些特色手法以骨运动为主,着眼于软组织松解,在手法的基础上再配合温针灸对本病治疗效果显著。

张义[17]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47 例,对照组仅功能锻炼配合口服布洛芬片,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理筋手法联合温针灸,8 周后治疗组患者的骨关节炎指数明显降低。黄科[18]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2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 例采用温针灸联合推拿治疗,而对照组仅用推拿治疗,两组的VAS 评分、Lysholm 膝关节功能评分虽然都有改善,但是治疗组的效果更佳。王浩然[19]给予对照组推拿治疗,在患者大腿和小腿后侧肌群使用㨰法,并对承山、委中等穴位点按,治疗组在推拿基础上加用温针灸,Lysholm 评分和Barthel 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陈海涛[20]发现在使用弹拨、抖法、揉按等手法按摩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患者的病程显著缩短并且复发率低。董俊球[21]治疗90 例KOA 患者后发现温针灸联合膝关节牵引可以让膝关节附近软组织和肌力得到改善,软组织挛缩得到缓解,比单独使用温针灸和膝关节牵引更能缓解疼痛,改善膝关节的运动功能。

2.4 温针灸与时间相关性理论

也有研究显示,在不同的时间段使用温针灸治疗本病,疗效也有很大差异。

蒋雷雷等[22]用温针灸治疗60 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后,发现三伏天和非三伏天内的治疗均取得疗效,但是在三伏天内治疗病程明显缩短,且复发几率更少。王昭琦等[23]使用子午流注选穴,选取脾经、胃经的腧穴,发现每天上午9 点定时进行温针灸治疗,患者膝关节的Lysholm评分显著增高。

2.5 温针灸联合其他针法

温针灸联合其他中医特色针法治疗本病效果也很显著。高洁等[24]用温针灸联合电针进行治疗,比单一使用电针的患者膝关节评分和有效率更高。电针可通过针体通微量电流,使肌肉痉挛得到缓解,从而改善症状。王强[25]将80 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仅口服双氯芬酸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温针灸联合火针点刺,1 个疗程后,ROM 角度和Lysholm 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 评分和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薛金等[26]发现使用温针灸联合刺络放血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患者与单纯针刺相比,治疗前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不仅显著提高,患者的疼痛程度、功能、活动范围、肌力、屈曲畸形和关节稳定性评分较对照组患者显著提高。刺络放血直接刺激浅表静脉,快速将淤血放出,对血管收缩活动和局部血流变化进行调节从而发挥疗效。李洪涛等[27]使用温针灸联合浮针治疗膝骨性关节炎与单纯口服药物比较,3 周后治疗组WOMAC 评分显著降低,总体治疗效果远高于对照组。

2.6 温针灸联合其他物理疗法

物理疗法不仅可以使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肌肉痉挛得到明显缓解,还能进一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骨内高压、提高氧分压、促进关节软骨的新陈代谢。温针灸联合超短波治疗本病[28],通过双重温热效应,促进关节液分泌和关节软骨的修复,可以改善膝关节局部血供,促使关节周围血管扩张,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效果。葛瑞英[29]用温针灸联合超声波的方式治疗膝骨性关节炎,比仅使用超声波治疗更能显著改善患者关节僵硬、疼痛等症状,进一步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温针灸联合中药热罨包和电脑中频治疗本病[30],在延缓软骨退化、缓解疼痛、避免畸形方面也有很好作用。

3 讨论

骨关节炎几乎可以发生在身体中的每个关节,但常常以四肢关节为主,其中以膝关节受累最为常见[31]。膝骨性关节炎属“痹症”“骨痹”范畴,骨髓酸痛,寒气至,血凝瘀滞,筋屈不伸诱发骨痹,并且与肝肾亏虚、气滞血瘀、外邪入侵、筋脉失养有关,在治疗中应当以补益肝肾、活血化瘀、温化寒湿、舒筋活络为主要治则。

膝骨性关节炎起病初期症状不明显,进展缓慢,发病后治疗难度大,西医只是对症治疗,不仅没有特效药,还需要患者长期服用[32]。针刺能够改善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炎消肿,艾灸可以温阳散寒、疏通经络,改善关节功能[33]。而温针灸将针刺和艾灸融为一体,综合二者之长,具有双效协同作用,能有效改善疼痛症状,疏通局部血液,对运动神经的刺激和改善有较大的作用,这一点在《伤寒杂病论》中也早有记载。而现有研究也表明,温针灸不仅可以缓解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肿胀、僵硬等膝关节症状,还可以降低关节液中的炎性表达[34-35],清除病变局部组织病理产物[36],改善局部代谢从而进一步发挥抗炎镇痛的作用。另一方面,温针灸通过促进膝骨关节周围组织和关节液中软骨样蛋白聚糖的合成,从而为关节软骨提供营养,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改善患者的病理改变进程[37-38]。但温针灸的局限性在于主要针对早中期膝骨性关节炎患者,而下肢力线改变、严重内外翻畸形或软骨严重磨损的患者疗效一般,且复发率高[39]。

综合来说,膝骨性关节炎的健康宣教非常重要,中医强调未病先防,可以通过注意控制体质量、不要长期负重行走来预防本病,如果一旦出现膝骨性关节炎的早期症状,一定要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单用温针灸或联合其他疗法对本病的疗效显著,在临床上值得大力推广。

猜你喜欢

膝骨性软骨关节炎
非布司他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疗效
体外冲击波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
SOX9在SD大鼠胚胎发育髁突软骨与胫骨生长板软骨中的时间表达研究
我国中医传统功法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研究现状及热点
Red panda Roshani visits Melbourne Zoo vet
关节炎的“养护手册”
小针刀联合注射曲安奈德治疗老年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的疗效评价
有关髁突软骨损伤治疗的研究进展
玻璃酸钠注射配合中药治疗膝骨性关节炎48例临床观察
彝药“我思”治疗痛风性关节炎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