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观照下《格列佛游记》赏析
2021-01-04赵欣阳
赵欣阳
摘要:在世界文学宝库当中,《格列佛游记》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对当代文学更是做出了非常有效地引导作用,在文学界这本著作也有着极高的地位,被无数读者誉为文学界的瑰宝。很特多读者都希望能够通过赏析《格列佛游记》获取更多宝贵的文学知识,从中体会其独有的文学精神,在格列佛的四次出海航行经历中捕捉多种多样的文学色彩。
关键字:《格列佛游记》;接受美学;赏析
引言:《格列佛游记》的作者是乔纳森·斯威夫特,作为英国著名讽刺文学大师,乔纳森斯威夫特的讽刺艺术手法吸引了无数读者,而《格列佛游记》显然是他最为经典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揭露了18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百态,对当时腐败的英国政治制度、殖民主义政策进行了抨击。因此,本文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下赏析《格列佛游记》,体会《格列佛游记》中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接受美学的概念
接受美学一词最早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末与70年代初,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接受美学的核心为读者是否接受,从读者的接收情况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并且,针对接受美学,在不同学者的眼中这一词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有学者认为,在一部作品出版发行之前、读者阅读这部作品之前,这部作品只能算得上是一部半成品。美学应该涵括文学生产、流通以及接受这三个基础环节,并不能认为文学作品是完全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不同读者的眼中会获得不同的含义,也便是说,文学作品应该是一种当代的存在;还有的学者认为,文学作品的含义来源于文学作品的本身以及读者为文学作品所赋予的含义这两个方面,在文学作品中所充满着的不确定性以及空白部分都需要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去想象,从而使得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读者都能够深入发掘文学作品中的内涵,并且与文学作品进行互动,对文学作品作者的理解也自然各不相同。
尽管不同学者对接受美学的概念有着不同的认知,但是他们都格外重视读者在整个过程中的地位,也可以这样理解,接受美学再一次强调了读者在文学作品中的重要性,文学作品的生命以及价值也都取决于作者赋予了怎样的认知。
二、接受美学观照下的《格列佛游记》赏析
(一)以期待视野和视野融合的角度赏析
在接受美学多概念当中,作者的地位有着不一样的体现。接受美学认为,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并不是无条件且被动的,反而占据着主动的状态,在读者阅读之前,读者会将其本身所有的审美经验与生活经验整合在一起,从而在阅读时对作品产生一定的心理定式和鉴赏趋向。因此,不同的读者自然有着不同的阅读前提,也可以理解为是期待视野,这样的视野决定着读者对作品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格列佛游記》的创作来源于处于矛盾激化的英国背景下,作者借由《格列佛游记》当中梦幻的故事情节抨击了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腐朽性。比方说,《格列佛游记》当中借由高跟党和低跟党的斗争来映射英国各党派之间的明争暗斗。以滑稽、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情节展现英国党派的丑态;而在描写飞岛对地上城市的管理和统治这部分时则是隐喻了英国统治和剥削爱尔兰的现实。在《格列佛游记》当中,作者以其独特的文笔描绘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百态,揭露了英国社会的丑陋之处,这与读者的期待视野非常吻合,因此,在读者阅读之后更容易产生强烈的共鸣。
(二)作品意义开放性的角度赏析
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一部作品在不同读者眼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因此,可以将一部作品的意义理解为无限的开放性。而在《格列佛游记》当中,从作品意义、开放性的角度进行赏析能够体会到更加奇妙的文学感受,读者通过阅读《格列佛游记》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结构,从不同的文化底蕴、立场、思维、习惯对作品产生极具差异性的解读。比方说,在《格列佛游记》当中,飞岛和无人岛游记这部分内容里主要讲述了几个生来眼睛就是盲的人,他们的主要工作是为画家调颜色,有教授教他们通过运用触觉和嗅觉来判断颜色的差异,但是事实上,这名教授也经常会出错,却还是受到其他同行的推崇和鼓励。在这段故事情节当中,不同的读者会读出不同的感受。从青年人的角度来讲,这段内容非常夸张且异想天开,很容易满足青年人的猎奇心理;而学者则是更加注重此段故事情节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就好比是,孩子们在阅读时会“玩”一本书,成年人在阅读时会深入体味书籍。因为读者的角度不同,对书籍的赏析和品读也有所差异,这也便凸显出了文学作品本身所蕴含的开放性。
结语:综上所述,《格列佛游记》是一部非常有赏析意义的文学作品,其中蕴含的文学意义需要更多读者以自己的视角去阅读、体验、感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更能体会到《格列佛游记》的美学价值。而本文的赏析也只是针对《格列佛游记》这部作品中的冰山一角,希望能够有更多的研究、深入发掘《格列佛游记》的艺术元素,为今后的文学领域留下更多可以参考的资料。
参考文献:
[1]齐远. 想象力,是以新鲜的视角来看待生活——《格列佛游记》赏析[J]. 初中生,2014,000(014):40-43.
[2]张晓春. 接受美学视野下《格列佛游记》之魅力的探析[J].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0,022(006):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