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化课堂教学,焕发课堂活力

2021-01-03孙佳楠

民族文汇 2021年2期
关键词:创设情境高中语文

孙佳楠

摘  要:课程改革不断发展,素质教育如今成为人们关注的要点。教师应该思考如何紧随教育改革步伐,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本文从焕发课堂活力出发,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和评价几方面探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活力教育;创设情境;善用评价

活力是什么?活力的本意是旺盛的生命力。指的是个体行动、表达或思想上表现出来的生动性。但是这种活力体现在教育上时,就不能简单的理解为“课堂热闹”。这种活力教育强调的是学生是否能够成为课堂的主体;是否有机会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是否有足够的空间来释放自己的创造性以及课堂的教学内容对于学生的生活实践是否有增强的作用。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教,不在全盘 授予,而在相机诱导。教师不仅要让学 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知识移植”的过程,真正的教学应以“學为主体,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如此课堂才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课,是富有个性的课堂,是自由的课堂。因此我认为,要想生成如此的活力,在教育上应该表现为:让学生充分自由,充分学习。

一、在教学设计上充分放手

首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始至终,我们始终强调在课堂上,教师是充当引导者的身份,要充分发挥好导引学生的作用。但是这种的引导的适度性我们有时不太好把控。经常引导着引导着发现:整节课中教师一直在引导,所占课堂容量超出了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教师从引导者变成了主导者,学生被教师的引导牵着鼻子走。[1]

这种情况最常见于我们在组织教学计划时经常会对课堂内容进行预设和生成,尤其是在写教学设计时,每一个问题通常已经标好了答案,我们在课堂上所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得出自己预设的答案,这其实本没有错。但是在真实的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为了实现预期的答案目标而一直在牵着学生的思路往教师自己的方向上走,翻来覆去的引导只是为了得到一个相对并不固定且有替代性的答案。或者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表面性的给了一点思考时间就急急忙忙开始自己讲起来。这样的生成过程就使学生缺失了学习的主动性。

所以,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首先就应该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应该预设充分的时间去让学生思考、讨论。课堂仅有的45分钟毕竟是有限的,在上课之前,就要提前布置“任务”,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搜集资料,组织语言,如此才有课堂上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在这个问题上,导学案和课前预习的作用就能够充分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单元预习更能够让学生结合整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去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教学的重点,尤其能够更有利于学生搭建知识框架,建构自身知识体系。

同时在教学设计之初,就要明白,尤其是对于语文学科来讲,有些课堂内容的答案不是唯一的,我们所预设的答案也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且在问题有异议的时候,可以充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辩论,在我自己的课堂上实践下来我发现,同一个问题学生自然会有不同想法,与其让我去辩驳,不如学生之间自由辩论互相辩驳。我们不必完全把控课堂,适度放手,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二、为学生学习创设情境

给学生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生动的情境中去预习文本,并对文本有初步的理解。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时,可以在布置预习任务的时候设置以下情境:“所经历的冬景,是毛主席笔下“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银装素裹、白雪皑皑。是大雪封窗,刮起风来伸手不见五指的“白雪茫茫”。但是,我如今来到了江南,这里的冬天与我过去度过的所有冬天都不一样。我希望你能给我介绍一下,你的家乡——江南的动静,都有哪些特点。哪一个特点是你认为最美的?”学生就能够带着情境去阅读文本,然后能牢牢抓住江南冬天的几个特点:温暖,可以“曝背谈天”;具有明朗的情调;能够去寒郊散步看看乌桕树和芦花。体会江南冬天的温暖和安闲。

在如此的情境下预习完课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预习内容来了解学生对文本内容、重点中心和情感的理解程度,再让学生在学习小组中充分的合作交流,去内部消化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最后统计出不能解决的问题,就可以在课堂上提出来,和老师、其他同学一起讨论讨论,得到答案。这样的话,既能一定程度让学生提前消化教学内容,解决问题,减少课堂教师教授的容量,多一些自由发挥空间。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独立自主解决问题和与小组同学沟通交流合作的能力。

这一方法在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充分的使用。比如在讲《哦、香雪》这篇课文时,一位老师为了找出文中的关键句子来理解人物形象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如果现在《哦,香雪》将要拍成电影,导演要为女主角香雪选角,请你为导演提出一些意见。”如此有趣的课堂活动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了解香雪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再次,给学生创造充分的阅读空间和多元的解读空间。2021届苏锡常镇二模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你关注过校国中的励志标语吗?有的是这样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也有的是这样的:

辛苦三年,幸福一生。

不苦不累,高三无味;不拼不搏,等于白活。

还有这样的:

多考一分,干掉千人。

考过高富帅,战胜官二代!

你对此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请结合材料的内容,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1)就学校励志标语的选用向校长写一封建议书。

(2)校团委拟举办“我喜欢的励志标语”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请以参赛者的身份写一篇演讲稿。

(3)根据你对学校励志标语现象的感受和思考,写一则评论。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费;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在进行作文讲评时,我们对三类标语中蕴含的信息进行解读。在第一类标语中很多人能够得出:家国情怀;志向高远;成就大我;社会责任意识;使命感;青年担当;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承担起继往开来的任务。体现出境界高、格局大、视野广阔。第二类标语就强调吃苦耐、拼搏、奋斗精神、坚持、毅力。但同时存在认知狭隘、逻辑误区的问题。过分夸大了高考对于人生的作用,宣扬高中生活唯苦唯累论。第三类标语就是明显存在你死我活的竞争,鼓吹狼性文化、丛林法则、内卷,提倡的是鸡娃式教育,把学校想象成战场,火药味十足。更是精致的利己主义倾向和读书是获取财富、权力、地位的功利主义倾向,是价值观的错误。那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就偏向于赞扬第一类标语,然后对第二类和第三类标语适当批判。大家热烈讨论了一番并发表完意见以后,有学生举手示意有问题。他的问题是:“校园励志标语目的在于励志,就是激励学生拼搏奮斗。那我为什么不能为了自己奋斗?为什么不能追求金钱或者财富。从现实主义来看,我们首先要解决自己的温饱,才能去谈为别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什么贡献。何况“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我们所处的时代已经不同了,还那这当做激励学生的标语是否合适?”当他说完这个问题以后,有好几位同学点头表示自己有同样的看法,但是我并没有立即回答,而是请同学们思考,他的问题哪里对,哪里不对,该如何去解释。过了一会有另一位同学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我们本来就是高中生,眼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高考,这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所以重视高考励志向高考没有错,但是高考只是高中三年学习生涯的一次验收,结果好或者不好都不能完全决定以后到底幸福与否。因此如果作为中国的青少年,只想着高考,只能看到高考,那就是狭隘了。其次,想要去谋求金钱、财富、地位也没有错,但是如果所有人读书的目的都是金钱、财富,如果连学校也宣扬这样的观点,那么最终的结果就将是“国虽大而亡”。对于你要励什么样的志,我们不能绝对地批判,但是我们要适当的宣扬。”之前提问的同学也表示了同意,但是仍旧保留自己的看法。之后我给了一点时间继续让几位同学分别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并没有评价是对是错。只是在最后用了范文里的一句话来总结:“校园励志标语的最终目的是在更大境界上给予青年的自我肯定与身份认同,让青年人逃离边沁的功利与绝对主义之争,在‘小我之外,看到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课堂上出现不同声音的时候。作为教师不能急着去否定去批驳,而是应该允许学生有自己的解读空间。对于同一件事情应该允许有不同的观点,僵化的课堂就会培养出千篇一律、复制粘贴出来的学生,课堂上如果只有一只只“多利绵羊”,教师如何调动课堂?课堂如果不允许出现不同的声音,那么教育就失去了活性,还谈何活力教育。学生在不断地否定和批判中就会渐渐丧失兴趣和表达的欲望,如此下去,语文课堂就将成为一潭死水。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多元解读的空间,让他们的大脑充分活跃起来,能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表达,参与进课堂中来,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课堂从教师的一言堂变成学生的讨论室,这才是有活力的课堂。

三、创造和谐平等的氛围,善用教学评价

关心爱护学生,科学进行教学评价。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教师和学生是上司和下级的关系,一个讲,一个听。师生之间的沟通局限于课堂和教学内容。但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师生关系明显改善。教师成为了良师益友,循循善诱,带领他们感受知识的力量的同时也要关心学生的自我成长。随着教育水平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青少年成熟得也越来越早。他们具有创造性,同时也具有叛逆性。那教师就不能高高在上的让所有学生都顺从,扼杀她们的天性。应该要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去聆听学生的想法,与学生交流,互相分享想法,把每一个学生都当做一个不同的有棱角的个体来看待,让他们保留自己的独有特征。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差异性,要做到“因材施教”。适当的给予鼓励,给学生更多一些的人文关怀,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关心,感受到生活的温暖。鼓励每一位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发展。学生能够真正的接纳老师,才会更积极的在课堂上主动提问题和回答问题。

教师也要善用教学评价,高中时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学生在这个阶段心理会较为敏感,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尤其需要来自教师的肯定与赞美。[2]所以在教学评价时,教师尽量以正面评价为主,通过评价,将自己对他的认知传导给学生,不吝啬的给予鼓励和表扬。那么学生的辛苦学习就能被认可,所付出的辛苦也有了收获,可以获得学习的成就感,会有自我价值的满足。那么对于语文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就会进一步提高,语文学习积极性也会提高。这样在课堂上,教师只需要适当引导,学生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有自由的解读空间,充裕的思考形成时间,充分的自由学习空间,如此课堂,就是我认为的活力课堂。

在这样的课堂之中,学生才能真正的有参与到课堂中的乐趣,享受到学习知识、汲取能量的快乐,这种愉悦感不仅会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兴趣,更能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激励学生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以及以后的学习中去,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后,学生的学习将会是自发的、自然而然的、灵活的而非被动的、机械的。由课堂的活力生成学生的活力,学生的活力又将调动课堂的气氛让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这种生生不息、往复循环的活力不仅给学生和课堂带来积极的影响,更能够促使教师去进行活力课堂的改造和创新。如此,师生就可以共同创造一个和谐平等、充满活力的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浅析如何让初中语文课堂充满活力[J].邱鹏美.课程教育研究.2019(36):25

[2]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的活力[J].尤梅燕.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7(07) :50-51

猜你喜欢

创设情境高中语文
基于网络交际情境下高中语文写作学习任务群设计的应用初探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有效引导”方法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如何将生活实践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相结合
建构初中数学高效课堂之我见
浅谈初三语文阅读教学
也谈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