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探究
2021-01-03朱宏
【摘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对学生语言能力进行培养的同时也要加強对其文化意识的培养,这一目标凸显了英语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融合统一的特点。英语教学中注重文化意识的培养体现了语言的文化性特征,会帮助学生掌握有文化内涵的语言知识,也会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发展,为外国文化的输入及中华文化的传播创造良好的条件,因此,文化意识的培养对学生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该文就高中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进行了阐述,并且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英语;文化意识;培养策略;探究
【作者简介】朱宏,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语言学家胡文仲曾说过:“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语言揭示了该语言所在国家的人文习俗、社会心理、思想意识和价值观等,这是语言的内在文化性。在民族文化背景下教英语,本民族文化与英语文化之间发生了聚合、比较、相容或排斥的过程,这一现象称为语言的外在文化性。因此,高中英语教学课堂作为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一个重要阵地,教师应该在语言知识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高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注重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帮助学生树立多元文化意识,发展他们跨文化交流的能力,为他们更多地参与和更好地适应未来奠定基础。
一、英语语言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
1.语言与文化各自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1)语言的含义。语言(language)是由词汇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语音表义系统,是人类进行沟通和表达的方式。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语言系统。
(2)文化的含义。文化(culture)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很难有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
Williams曾经说过:“文化是人类活动的模式以及给予这些模式重要性的符号化结构,通常文化包括文字、语言、地域、音乐、文学、绘画、雕塑、戏剧、电影,等等。”
(3)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反映着一个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而文化是语言的根基,制约着语言的发展,文化的发展也促使语言更加丰富和精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促成了人类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文化依赖语言进行传播和发扬光大。不了解文化内涵和文化模式就很难掌握好一门语言。因此,语言和文化是相互沉淀,相互辅助,密不可分的。
2.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的重要性。文化意识是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是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表现出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增强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学会做人做事,成长为有文明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人。
文化意识体现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教师要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就要注重在发展学生语言知识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的过程中帮助他们了解并鉴赏语言背后的文化知识,汲取精华,抛弃糟粕。英语和汉语作为全球使用最广泛的语言,是思想和文化的重要载体。所以,高中英语课堂既要重视英语文化的输入,又要运用英语语言知识传播中华文化,不断提升学生的文化意识。
二 、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意识培养不足以及可能带来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中英语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和培养上,忽视了文化知识对语言本身及其学习者的影响。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仅限于词、句、篇章的理解,缺乏对其文化内涵的介绍与讲解。在遇到文化相关的文章时,会将其简单地看作训练学生做题技巧的材料,不对其进行文化背景知识的拓展和探究。许多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专业知识扎实,但是对学生文化素养意识欠缺。英语教学与课堂总是围绕着词、句、法进行,学生总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习行为机械死板,同时索然无趣,学习效果当然也会大打折扣。由于学生无法将所学语言知识与所知的母语文化相融合,无法用英语来较为准确地描述母语文化,加之对外国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更谈不上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了。这样的教学方式,久而久之,更加促使学生认为英语对于他们而言只是为高考而学习的一门课程而已,很难深入地去把握语言是文化的传递者这一内涵。缺乏文化输入的英语教学最终会阻碍学生更好地成长,抑制了英语在我国的发展以及中国文化的输出。
三、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策略探究
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英语学习观,同时,正确地认识英语与文化互为载体,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笔者建议英语教学要从方法、内容等方面做出调整。具体建议英语教学中采取的策略和措施如下:
1.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教材章节主题相结合。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深刻解读章节主题,创设文化教学情景,找准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教师可利用一些语音视频等影视资料或相关主题的课外拓展阅读资料,引导、讲解相关文化知识。新人教版英语教材从章节主题上几乎囊括了以上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例如,在“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这一单元,教师可以通过观看视频、拓展阅读、听力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主要文化习俗,对比中国的主要节日习俗,尊重和包容文化的多样性。另外,还有单元主题涉及中外国家地理概况,如在“The True North——Cananda”这一单元,从中国学生的视角以游记的形式介绍加拿大的概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依据游记深入了解加拿大的地理、经济、文化、农业、人口、交通等各方面的主要概况,为比较中加两国概况创造条件。还有一些单元的主题是关于著名的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文学家的成就和贡献等,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习和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其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的有志青年。还有些单元涉及中华传统文化,教师可深入解读这些主题及相关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学会使用英语表达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的了解和对比帮助他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体现交际的得体性和有效性,同时,也为学生带着兴趣学习课本内容打开了局面,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2.将文化知识与教材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單位,词汇的讲解和学习是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目前大多数教师注重词汇的读音和拼写,对词汇意思及相关词组搭配也讲解较多,却很少指出与文化相关联的词背后的文化涵义,导致词汇教学费时费力,且效果不佳。要想改善这一困境,依然是在词汇教学中融合文化教学。例如,Renaissance,表面意思是“文艺复兴”,但是文艺复兴背后的文化内涵才是掌握这一单词真正需要的内容,它发生的时间、地点、核心精神、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还有它的历史影响和意义,通过对于一个单词文化内涵的学习,学生还掌握了一些历史和艺术的相关知识,可谓一举多得。例如,leap,它的字面意思是“跳”,可如果教师能将该词与1976年美国宇航员登月事件以及阿姆斯特朗的名言“One small step for man;one giant step for mankind”相结合,进行该词的讲解,想必学生会兴趣盎然,积极参与课堂。再如,trans-form,该词的字面意思是“转换”,如果能将其与影视作品《变形金刚》(Transfomers)联系起来,利用学生们所熟知和感兴趣的影视文化去讲解词汇,高中词汇教学的效果也会得到大大提高。高中词汇中还有太多与文化相关联的词,有待去挖掘和了解。
3.将文化意识的培养与报纸外刊阅读相结合。报纸外刊文章相比较于教材内容要新颖有趣,同时,文化知识的体现也更加多样和新式。因此,也是教师可用来文化知识导入的有效资料.而且,外刊是大部分英语考试的题源,包括高考。经常定期精读外刊,就是在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里品鉴英语文化,这不仅对考试大有帮助,同时,也为跨文化交际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4.充分利用学生个体的文化资源,提升整个班级的文化素养。每个学生自身都有一些文化知识的储备,有关于中国文化的,也有关于异国文化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经历不同,成长环境各有差异,所了解的文化也是各有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做每周报告 (weekly report ),每周由一位同学为大家带来一个主题分享报告,话题自选,可涉及各国文化的方方面面,积极向上为宜。笔者在自己课堂的实践过程看到了丰富多彩的各种文化介绍。
有学生分享的是她在美国为期一年的求学经历,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了一个在美国的中学生的日常和文化生活;有学生分享了他的英国之行的点滴,谈到了英国文化尤其是通过剧本了解文化的方式;有学生分享了Pottery(陶器)的相关知识并涉及了甘肃陶器文化,还鼓励大家去博物馆里看看,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有学生带大家一起领略了漫威超人系列的影视作品。他们的选题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也是很受欢迎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们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都得到了的锻炼和提升。如果一个学生所知道的文化知识是一滴水,那么,许多学生的文化储备经过分享,理解将会汇聚成文化的小河、大江。
5.转变观念,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优秀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积淀,对高中学生进行文化培养,是一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学习,提高自身文化的自觉性,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在帮助学生了解比较中外文化的同时,取其精华,抛其糟粕,切实发挥自身在英语文化的输入和本民族文化弘扬和继承中所扮演的重要引领作用。同时,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借助文化的有趣生动及与生活的密切相关性进行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亟需得到高度重视。一线教师任重而道远,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的同时,还应不断研究和创新教学策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多渠道地将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用所学的语言知识传播文化,用文化知识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切不可将语言与文化分离开来,只教授语言而不帮助学生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依托英语教学,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这是语言的文化性所要求的,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也为学生的语言发展和跨文化交际打好了基础。
参考文献:
[1]董亚芬.大学英语[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袁宝菊,苏晓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载体初探[J].管理学刊, 2010(6):95-97.
[3]李慧慧.英语教学及其文化渗透[J].九江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125-128.
[4]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