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1-01-03刘雨鹭
刘雨鹭
摘要:爱国是情操是道德,爱国是理想是信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与小学语文知识的特点,该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思想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和必然性,需要教师做到深入渗透和多角度解读文本,能够解决现阶段渗透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用创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让学生将自己的爱国主义思想外化为爱国主义行为,有深入学习、发展个人品格意志的主动意识。
关键词:小学语文;爱国主义教育;教育问题;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爱国主义是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人们形成的对自己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荣誉感,能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革命战争领袖,对于文化遗址等产生深厚的感情。將其渗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来解读体现了英雄事迹、赞扬了榜样性人物、呈现了文化遗产、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的一系列篇幅文章,可以实现小学语文课程人文性教育目标的饱满落实,让学生透过文字这一形式实现个人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等的正确构建。需要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重视爱国主义的有效渗透,并能够选择与文章、与学生相适应的渗透方法。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问题
(一)教师的教学问题
1.部分教师的爱国主义观念有待提高
针对小学语文教师的调查了解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语文教师会较为关注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也明白语文的教学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使用祖国语言的能力和意识形态,也了解语文课程标准中涉及到的爱国主义内容;在教学中会偶尔的渗透进如民族精神、革命精神等内容,但却不会持之以恒的、循序渐进的开展爱国主义主题教育,对于语文课程标准和理念的认知也不够全面。
2.部分教师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解读不够科学
在实践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是通过文本的题眼来解读其中所包含的爱国主义元素,也会借由课本的背景、关键词句等讲解爱国主义精神,注重文章中所包含的一些隐形的语文因素。但每一名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不同,个人教学能力也水平参差,在解读隐性因素或细节因素中难免会出现理解不到位、不全面或不准确的一系列问题。
3.部分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僵硬
在观察中可以发现,绝大部分小学语文教师会采用直接讲授法来渗透爱国主义主题和内容,是因为讲述方法更容易操作,也更能管理班级秩序,但与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特点的变化并不适应,很多学生会对讲授法教学抱有排斥心理,在教师的过多讲解中还容易分散注意力。
(二)学生的学习问题
1.部分学生对爱国的理解难以化成行为
大部分小学生对于爱国主义都较为了解,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渗透爱国主义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自己选择将爱国主义外化为行为的方式却集中在环境保护、遵守学习纪律、认真学习等方面。一方面可以反映出小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尚未成熟,虽然有爱国的想法或理念,但却在生活中不能够找到正确的落实途径;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行为引导较为缺失。
2.部分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知较为模糊
由于学生的成长环境和绝大部分历史事件或重要爱国主义事件之间存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距,虽然其模糊的了解事件发生的时间,但却无法深入的认知到该事件与爱国、与自己之间的关系。如学生可以回答出香港回归的年份,但却不知道香港回归对于我国、对于普通人民又有哪些重要意义?更无法借由历史事件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
3.部分学生对爱国主义主题不感兴趣
由于大部分教师对爱国主义的讲解主要利用直接讲授方法,导致学生认为爱国主义就是说教教育,就是口头讲授,自己需要长时间的坐在那儿听教师讲,与该阶段小学生爱动爱闹的性格特点不一致,所以就会对于爱国主义主题活动形成条件反射性的不感兴趣行为和心理。
二、造成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问题的原因
(一)教师的原因
1.终身学习动力缺失
教师想要能够在教学中全方位的解读爱国主义,让学生对爱国有兴趣,有欲望,有正确的想法和意识形态,就需要紧跟时事状态,了解国家发展,了解前沿的教育模式和教育理念。但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缺少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自觉学习爱国主义知识的意识,在课后也通常反映自己缺乏进行有效反思的时间和机会,习惯于将己的成型教育经验运用到新的教学主题之中。
2.自身知识储量有限
多角度解读爱国主义需要语文教师有丰富的知识结构,能够涉猎多样文化信息,能够从科技、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引导学生解读爱国主义主题或历史事件。但许多语文教师的知识能力仅停留在语文知识附属内容放上,缺乏对广泛知识的有效涉猎,知识不够广博,不够精深,不能做到常用常新。
3.教学创新意识不足
许多教师对于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方面的创新意识不够,或者沿用自己在学校中所学习到的教学方法,或者直接借鉴经验丰富教师的教学方法开展教学活动。而创新意识不足则直接影响到其解读爱国主义、开展爱国主义活动、讲解爱国主义内容的策略是否够新颖,够科学,是否能够适应小学生的心理变化。
(二)学生的原因
1.对爱国的理解不深刻
小学生本身的情感意识形态的发展既不成熟也不稳定,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和影响,没有教师的直接引导,其对于爱国主义的理解就不会较为深刻,仅停留在喊口号的层面,对于一系列表象事物,如升国旗活动的深刻认知不够充分,也就导致其外化的爱国主义行为不具有实践意义。
2.对历史事件缺少情感联系
鲜少有小学生会去主动的接触历史事件,了解历史事件,能够利用短视频平台或网络学习资源去认真研读历史事件,没有与历史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就无从谈起从历史中学习精神、感悟文化,更难提借由历史事件的学习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不具备爱国的主动性
很少一部分学生会预习与爱国主义相关的主题知识或课文内容,对爱国主义的了解也停留在课上学习方面,课下没有自觉的去认知爱国主义的具体形式和行为,不充分的主动性影响到其一切认知、探索、升华情感的具象行动。
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教学情境
1.语言情境
如教师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一课时,要利用丰富的语言技巧,如抑扬顿挫的音调,或急或缓的语速把课文的画面还原出来。如大青树上的铜钟敲响了,学生要能够在教师描述的语言中真正的感受到声音是好听的。教师通过描述,将汉族、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不同民族学生在一起游戏玩耍学习的画面呈现在学生的眼前,把耸立在山坡上、坪坝里的小学画面带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无形中对于我国的民族政策有了更真实的体验,在情境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1]。
2.音乐情境
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之前,先播放一段海浪拍打在岩石上,拍打在沙滩上的背景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来仔细的听一听,想象一下此时的画面是怎样的,将其描述出来。再请学生在音乐的背景之中开始阅读文章内容,看文章中所描写的画面与自己的想象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音乐的刺激帮助学生达成感官学习作用,对于美好的山河景物产生无限的憧憬,借着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向往,激发起蓬勃的爱国主义情怀。
3.视频情境
在学习《开国大典》之前,先播放开国大典的史实画面,尤其突出其中对于场景的描写,让学生在视频画面中看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风采,能切实看到广大人民群众脸上所洋溢的喜悦与幸福,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带着对视频的理解开始阅读文章,找到其中对于重点场面的描写,更好的理解用词用句。借由视频这一生动的资源形式与历史事件达成情感上的共鸣,能够真实的感受到新中国成立的无限喜悦与自豪,对现在自己的幸福生活有着更为珍惜、更为感慨的心情[2]。
(二)完善学习目标
1.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仔细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一课之后开始演讲比赛活动。请学生谈一谈自己对于狼牙山五壮士的认知和理解,其身上传承了哪些精神,又与现在自己的生活实际情况有哪些联系和作用。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其借由生活资源深化自己的爱国认知,能够对于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给出理解答案。教师的点评也要做到因材点评,个别点评。如演讲中个别学生引用了其他英雄事迹,说明其对于爱国主义题材的知识有主动了解的意愿,教师要鼓励这种行为,并将其树立成班级的学习楷模。
2.有育人的标准
《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的教育目标不只是要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的描写方式,能够从时间顺序中理清文章结构,而更要引导学生体会邱少云同志钢铁般的意志和伟大的牺牲精神,落实本课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借由祖国的文字,发展个人的爱国主义精神。而课后的段落背诵作业也是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和理解,能够将文章学习到的内容深入到生活之中,引导自己从点滴小事做起积累优秀的意志品质[3]。
3.目标层层递进
《故宫博物院》按照游览的视角,以空间的顺序推进整个文章,让学生可以看到宏伟的建筑群,了解我国古代建筑的特色和风格。教师所选定的教学目标则可以是先请学生整理出整个文章的行文结构,不同层级的建筑特点,在由分到总的归纳出自己看到的艺术美和建筑美,从而对我国的古代文化有了解、有自信,激发其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情感。
(三)细化教学内容
1.紧扣题眼
《金色的鱼钩》一课其题眼应当放在“金色”上,请学生仔细阅读文章,通过对人物性格特点的解析,对于时代背景的了解,对于故事发展线索的认知来判断是从哪些细节中反映出了“金色”,“金色”又代表了哪样的精神和怎样的意志品质?为使学生的理解更为透彻,教师也可以请学生一边读一边画,找到人物之间的关系,找到凸显人物性格特点的关键词语,使题眼、主题、情节、人物和细节达成一致,让学生能够走进画面中去触摸金色的鱼钩。
2.介绍背景
在讲解《青山不老》一课之前,请学生自己去搜寻有关于作家梁衡的背景信息和文章中所呈现主人公的真实信息、生活事迹,能够回到时代背景之中去理解我国当时的环保政策和经济发展政策,能够走入到主人公的身边,真切的认知到生活条件的恶劣与艰辛,更能够理解主人公为何义无反顾的投入到了植树造林的工作之中;也可以看到15年的光景,家乡的变化,主人公的变化,这一变化又给身边的环境、周围人的思想带来了怎样的冲击;又是怎样无私奉献的精神创造了伟大的人生价值。学生能够用背景信息更仔细的理解到青山不老是什么含义,不老的真正是什么-是人的精神。
3.提取关键词
在学习《梅兰芳蓄须》一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提炼出文章中的关键词、关键句,读懂字词选择的含义,句子前后的关系,以其为基础理解语篇内容,做到读懂读透文章。如文章中的“优伶”一词是什么意思?可以体现作者怎样的感慨?为何作者敬佩梅兰芳?他敬佩的又是梅兰芳的哪些方面?由词到句到段落到事件到中心思想的深入理解文章。教师也可以请学生整理出文章中一共写了哪几件事情,为每一个事件进行定题,如拒绝、蓄须、明志等,用关键词来紧扣梅兰芳先生的刚强骨气和爱国决心[4]。
4.精准人物分析
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让其直接进行概括,提炼爱国思想较为困难,所以教师可以从分析人物入手,如分析梅兰芳先生的性格特点,让其找到描写其行为、表情等的用词用语,从细节处开始分析该行为反映了个人的哪些特点。再请学生仿写文章,借对表情、对细小行为的描写,突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一个人的思想品质,让学生意识到爱国这一较大的知识范畴需要自己通过如唱国歌、学习学科知识等得以实现,从而实现情感到爱国行为的外化。
(四)丰富学习方法
1.图文结合
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观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插图,看自己从插图中可以看到哪些信息,如从插图人物的发型、衣着来判断历史背景,从其身量、表情判断主人公的年龄,通过人物的动作来判断当时的情境,再聯系到课文中所呈现的信息,进一步的认知到年少有为的周总理对于时局的全面认知,对于祖国的热爱之情;再带入自己与之相仿的年龄来反思自己当下的爱国主义情操和行为。
2.情感朗读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更可以让学生走入故事中去感受人物情感的变化,请其以爸爸、妈妈和旁白的角色阅读《小英雄雨来》,跟着故事节奏的发展变化,走入文本中去体会抗日战争背景之下人民生活的变化和当时人们坚定的抗日信念和决心,激发小学生为祖国长盛不衰、人们不再受欺辱受压迫而努力学习、努力奋进的情感意识[5]。
四、结语
爱国主义是每一名中华儿女都应该具备的情感,是应当刻在骨血里的意志品质,在小学启蒙阶段,语文教师要能够科学、全方位的解读何为爱国主义,选择适合小学生性格特点的爱国主义讲解方式渗透在语文教学之中,能够让学生通过视频、通过画面、通过文字解读文章,了解人物,从他人身上、从历史事件中学习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能够坚定自己爱国的信仰,并将其外化为个人行为,融入到日常的点滴生活之中,做为祖国成长而奋斗的小小革命者。
参考文献
[1] 师作东. 爱国主义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 2021(2020-17):119-119.
[2] 陈红. 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渗透策略[J]. 读写算, 2019(32).
[3] 王素丽. 小学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渗透[J]. 读天下:综合, 2020(2):1.
[4] 梁简亮.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 2020.
[5] 杜丙花. 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J].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