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技能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探讨

2021-01-03伍思洁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54期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模式

伍思洁

摘要: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对高职教育提出了信息化教学要求。重构高职技能类课程教学模式,有利于信息化环境下高职技能类课程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教学方法,从而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文章通过对高职技能类课程的现状分析,分析了高职技能类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维度对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以期为高职技能类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信息化 教学模式  高职技能类课程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54-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改革模式日益普及,教育信息化趋势显著。高校推进教学信息化进程、促进课程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已成为常态化。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改革的任务,其中教法改革要求以“行动导向教学法”为主,在真实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边做边学、边学边做”。在响应国家教育信息化号召的前提下,高职院校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教育教学整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这是值得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围绕高职课程教学模式信息化的实践性进行探讨。

一、高职技能类课程的现状分析

1.1传统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技能类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较强,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教师主要通过课堂上的课件展示和系列操作演示来授课,相对教学简单枯燥;学生根据教师讲解演示、结合个人理解被动接受知识点,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同时,由于部分操作设计构思比较抽象,教师一般只能选择基础知识点作为教学内容,对创造性知识讲解不多,使得学生不能很好地学习创意性设计,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前妻,课堂个性化作业完成效率不高。受教学资源的限制,学生课后既没有自主学习的资源条件也很少去自主学习,导致预期课程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1.2学习环境发生变化

信息大数据社会,信息化生活已成为潮流,生活中随处可见智能产品和大量网络资源,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环境不在是以前的书籍式获取知识,学生有智能设备可随时随地的获取所需内容。但这也造成了学生的在课堂上智能设备分散学生注意力,学习认真度不高。如何保证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如何指导和收集学生实训操作遇到的问题、如何评判学生是否按时提交作业和是否相互抄袭作业、如何保障学生独立完成考试,这都很难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直接显示。

二、高职技能类课程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想要更好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对于高职技能类课程教学带来的不利影响,必须结合国家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情况和当今社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程度分析,改进教育教学模式,将信息化与高职技能类课程的日常教学进行优势融合,让教学模式能够从根本上满足教学信息化要求。对于高职技能类课程教学来说,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是必要的。

2.1 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好促进知识深入

高职技能类课程想要在教学模式中融入信息化,就必行建立师生间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信息化教学平台,能在学生与教师之间搭建无时空无界限的教学沟通桥梁,激发了师生互动交流,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疑问难开口的问题,加深学生的知识认识,也对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教师在信息化平台上发布多元化的学习资源资料,以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方便学生按自身需求进行自主学习。

2.2 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好落实因材施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高职学生与本科学生存在一定差距,且就对比高职学生自身情况而言,也存在差异性较大,理论知识方面能力水平比较一致。传统高职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知识教学,学生知识积累。根据具体课程安排、进度安排采用固定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手段进行课程讲授,属于批量性、被动性教学模式,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中“因材施教”的方针。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革批量性教学,实施个性化教学模式,从而可更好地引导学生个性发展。学生通过信息化教学模式进行知识学习,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方法,完成课堂任务后可根据个人兴趣指向、结合信息化资源延展知识探究。教师也利用信息化教学模式改善传统授课存在的问题,真正意义上变成“学生主体,教师引导”。

2.3 信息化教学模式更好走向移动化学习时代

高职教育的改革一直围绕“教育信息化”而延展,信息化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改革的一种探究方式。信息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利用智能设备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自主积累知识,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将教学由课堂向外延伸,进入学生智能设备,实现移动化学习。

三、高职技能类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措施

高职技能类课程理论和实践性都较为重要,采用信息化教学模式,结合教学三不步骤“课前、课中、课后”实施以“学生主体,教师引导”的教学方式,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多用户交流讨论,支持师生同步操作,学生学习效果实时体现、课堂成效自动生成。

3.1 课前

課前,教师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并上传相关多媒体资料,实现学生“课前自主合作学习”的教学。教师通过信息化平台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知识情况来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并且设计课堂任务时,充分考虑布置案例讨论、项目设计等综合性、应用性强的任务。

3.2 课中

平台发布卡签到,了解学生情况、保障课程的参与人数;回顾所学知识,利用信息化平台发布检测任务,教师通过平台测验结果直观了解生的学习情况,与学生讨论、解决存在困惑的问题,加深学习参与感,增强师生双方交流互动。

课堂教学中,借助信息化手段创造情景式教学环境,重构教学活动,实施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平台发布课程资源、开展课堂互动活动,如随堂练习、主题讨论、分组任务等,运用选人、抢答、投票等方式进行提问。鼓励学生搜索信息、收集资料、记录数据,利用平台小组交互分享信息、完成协作交流。学生存在问题时,利用平台发布弹幕、疑问标注等求助,教师推送学习链接、学生自主学习,平台分析展示学生共性问题,教师再引导讲授、解决学生的难点。

3.3 课后

教师通过平台发布课后作业和测验,学生通过平台完成相关作业并提交。信息化平台可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客观题直接自动打分,而主观题可采用教师评分、学生评分、师生共评等评价方式。学生通过平台巩固课上学习内容、检测学习效果,了解其他同学学习情况,间接比较学习进度是否一致,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持续课后联系关注,增强学习氛围,促进自我自主学习。

3.4 课程反馈

课后根据信息化课堂数据查看每次课堂反馈,对每一位学生提出个性化的建议,更好帮助教师关注到每一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期末时,平台根据设置好的课程评价方案自动生成课程评估报告,教师直观了解课程教学情况。

结束语

“互联网+”时代,高职技能类课程的教学既充满机遇,又面临诸多挑战。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信息化与教育进一步融合,创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会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动力。因此,作为高职教师要与时俱进,迎合时代发展特点,依托信息化教学平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实现高职课堂和教学模式的有效改革与创新,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钟玲.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有效教学模式的实践性探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20,(34):167-168.

[2]汪巧群.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改革探究——以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20,40(04):136-140.

[3]张晶.教育生态学视域下中外合作办学英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与优化策略[J].海外英语,2020(9):128-129,131.

猜你喜欢

信息化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一核三轴”:信息化时代教学管理模式的探索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2017年《农业信息化》1—12期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