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时代意蕴及路径选择

2021-01-03蔺伟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路径选择意识形态

蔺伟

摘 要: 意识形态工作的形成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在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过程中,党对“意识形态”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深化,意识形态工作在党的各项工作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当前,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国内外形势挑战,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持系统化定位,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有效贯通;坚持制度化推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坚持规范化保障,压紧压实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坚持精准化引领,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固本开新。

关键词:意识形态;时代意蕴;路径选择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强调要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高校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办学发展道路,事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性问题。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进一步深刻认识这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明晰其内涵和外延,并通过加强工作体系建设进行全面推进。

对意识形态极端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

“意识形态”这一概念的形成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渊源。19世纪初,意识形态作为一个哲学范畴词汇出现在法国哲学家、经济学家德·特拉西《意识形态原理》一书中,认为“意识形态是指关于观念的科学”。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事物的理解、认知,是观念、概念在价值观和意识层面的综合反映。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赋予了“意识形态”科学的解释。例如: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讲,意识形态是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反映,同时又反作用于该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总括着社会科学的法律、政治、宗教、艺术、哲学等意识形式。在阶级社会里,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统治阶级为了达到改造世界、建立政权和巩固统治等目的而提出并确立的社会理想、价值观念、政治原则、行动纲领和实践战略等。[1]

在长期执政和发展过程中,党将意识形态工作作为开展政治斗争、进行思想教育的一项重要武器,形成了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的光荣传统。毛泽东同志在党的七大上作《论联合政府》的报告,他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2]这里的“掌握思想教育”实质上是意识形态工作,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的定位凸显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毛泽东同志不仅首次提出了“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这一概念,而且深刻指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在意识形态方面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3]。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邓小平强调意识形态斗争是争夺人心的战争,并反复告诫全党:“资产阶级自由化泛滥,后果极其严重。”[4]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对意识形态工作也都有若干论述,对意识形态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做了突出强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重要讲话,旗帜鲜明地提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明确意识形态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强调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把网上輿论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等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对于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强调“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并对高校各级党组织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提出了“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的要求。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特殊形势挑战

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国际国内大局大势紧密相联,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可以说是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晴雨表。“两个大局”背景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复杂,挑战更加严峻。

从我国所处的国内外背景来看,在国内方面,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在意识形态领域反映为主流舆论与错误思潮持续交锋,进步思想观念与失范道德行为共生并存。同时,境内外敌对势力把我国发展层面的一些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层面,设题炒作、造谣生事引发舆论事端,让不稳定因素倒灌进校园。在国际方面,近年来全球动荡源和风险点显著增多,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国际政治与舆论斗争从未停止。这些矛盾、冲突、问题、斗争,不仅仅是理论之争、观念之争,归根结底是两种道路之争、制度之争。这样内外风险交织关联、叠加放大,使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客观上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

从当前高校师生群体特点来看,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4.4%,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与此同时,2020年9月入学的大学本科生“00后”已成主体,作为全球化格局下的“网生代”群体,他们易于受到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影响,尤其是以个人主义、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等为代表的思想文化的隐性渗透侵袭。从高校教师群体来看,40岁以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成为教师队伍主体,他们学历层次高、普遍具有海外求学背景,思想政治素质呈现不稳定性,教学任务重、科研压力大、家庭经济负担较重,缺乏斗争历练,容易受到功利主义影响或隐蔽手段的侵袭。同时,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如马克思主义在一些学科中“失语”、在一些教材中“失踪”,实现师生理论学习全覆盖的长效机制不健全,高校传统教育引导方式对社会敏感热点议题反应速度不快、回应能力不强等。守好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开展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仍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

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实践路径

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下,要求我们必须把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放到极端重要的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高度关注教育领域各类潜在风险,坚决打赢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主动仗,守好高校意识形态前沿阵地,把学校建设成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第一,坚持系统化定位,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有效贯通。意识形态工作涉及新闻舆论、思想政治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方面,是事关全局、事关根本的一项系统性工作。就高校而言,意识形态工作涉及高校办学育人中思想、政治、文化、价值的各个工作方面,与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紧密联系、不可分割。一方面,偏离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就失去了服务对象和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守不好、守丢了,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就容易偏离办学正确的政治方向,在旗帜道路上误入歧途。高校在意识形态工作定位上要坚持系统思维,将意识形态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统筹谋划、协同推进。

一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与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有机融合。当前,部分高校存在将意识形态工作孤立化、片面化的情况,认为党务工作或者思想政治工作能够等同于意识形态工作。必须坚决杜绝这种模糊认识和错误倾向,在遵循意识形态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上,将意识形态工作融入到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规划设计全过程,体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创新、国际交流等各个方面。

二是以意识形态工作引领高校人才培养中心工作。坚持以生为本,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教书轻育人、重科研轻教学”的“三重三轻”现象,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不断强化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在围绕学生、服务学生、关照学生的过程中,增加意识形态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促进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三是避免意识形态“泛化”倾向。意识形态工作是高校中心工作顺利完成的重要保障,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校所有的工作都带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要准确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边界,正确区分探求学术真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政治原则立场问题,既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发声亮剑、善于解疑释惑,又要尊重学术规律,给思想观念发展、学术交流讨论营造宽松的空间和氛围。

第二,坚持制度化推进,完善党委统一领导下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机制。意识形态工作制度化推进强调开展意识形态工作应加强统筹领导和组织实施,依照特定的规则与程序,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依法依规进行。高校的意识形态工作开展得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制度机制是否健全、运行管理是否科学有效。制度体系在宏观上,表现为体制设计,即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体系、各相关职能部门的权责配置;在微观上,表现为机制优化,即规范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协同方式及运作方式的各制度性安排。高校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体制和机制两方面构建规范、科学、有效的意识形态工作制度体系。

一是要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穿体制机制设计、执行全过程。构建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意识形态制度机制,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一以贯之地保持思想上的统一、政治上的团结、行动上的一致。

二是优化完善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体制。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加强顶层设计和制度性谋划,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基层党委全面落实的工作格局,确保高校党委牢牢掌握意識形态工作的管理权、领导权、话语权。

三是科学设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机制。要针对外部社会环境和师生思想动态的变化发展规律,综合运用形势研判机制、决策推进机制、舆论引导机制、舆情监测预警机制、重大突发事件预案机制等方式,及时回应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各部门、各院系之间协同联动促工作落地落实。

第三,坚持规范化保障,建立健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建立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是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的必然要求,也是压紧压实各级党委意识形态工作政治责任、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的重要抓手。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体系明确了高校各意识形态工作主体目标任务和责任清单,是推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的重要保障。高校要坚持用制度化保证规范化,以规范化促进制度化,将意识形态工作的“软要求”转变为“硬约束”,切实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一是明确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责任主体。党管不管、抓不抓,如何管、如何抓是决定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质量和成效的关键因素。高校党委要始终坚持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不动摇,按照中央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和规定,勇于担当、靠前指挥,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切实推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走深、走实。

二是细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机制。要构建责任制链条,搭建起责任落实的制度框架、四梁八柱,确保意识形态工作在部署前、实施中、执行后都有相应机制保障,层层传导压力,级级明确责任。要细化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清单,结合各部门各学院相关工作职责,制定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清单,将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和具体责任人,做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彻底厘清模糊责任。

三是健全意识形态工作考核问责机制。树立大党建、大育人、大思政观,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任务目标管理体系、纳入执行党的纪律尤其是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监督检查范围,对相关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实施全面的检查督导,并作为领导班子总体评价和领导干部业绩评定、奖励惩处、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第四,坚持精准化引领,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固本开新。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这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时刻保持高度警惕,决不能有歇歇脚、松口气的想法。高校要不断深化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认识,分析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在遵循规律的基础上,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站稳守好意识形态前沿阵地,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一是加强干部师生思想引领和价值引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真理性是高校意识形态话语权强大说服力的来源。高校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师生头脑,引导师生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在学思践悟中感悟“说服人心”的理论力量,进而生成“推动人行”的实践力量,打牢意识形态话语权的“理论之基”。

二是加强工作方式联动。加快建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更好地发挥其贯通和牵引作用,让思想政治工作与整个教育事业融合起来,与学生成长过程结合起来,与教师的教书育人实践综合起来。同时,各职能部门和服务单位在梳理工作职责的基础上,主动谋划融入“大思政”格局切入点,明确协同方向,落实好协同育人责任。

三是加强工作阵地管理。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阵地包括教学阵地、科研阵地、论坛阵地、舆论阵地、网络阵地五大类阵地。其中,思政课是主渠道、主阵地,要坚守课堂教学意识形态安全底线和红线,推动思政课守正创新,充分发挥其育人主渠道、教学主引擎、思想引领主阵地的作用;同时,推进其他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落实教育责任。

四是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将有效开展师生思想引领、妥善处理突发事件、加强协同育人等作为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队伍建设的重点内容;对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等不同群体、不同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管理,通过理论学习、专题培训、实践锻炼等方式配齐建强一支高素质意识形态工作队伍。

本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宣传工作研究分会2020年重点课题“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0XCZD02)成果

参考文献:

[1]朱繼东. 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8:4.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1094.

[3]毛泽东.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1956年1月—1958年12月)[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230-23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379.

(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

[责任编辑:苑聪雯]

猜你喜欢

路径选择意识形态
民办高校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
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现实需求与路径选择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存在合理性解析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