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强化政治引领 构建长效机制 鲜明打造“实践育人的北科大模式”

2021-01-03武贵龙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育人人才培养

武贵龙

摘 要: 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北京科技大学注重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深化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功能,构建形成以“两个引领、三位一体、四重保障”为核心的“实践育人的北科大模式”,着力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实践育人;大思政课;人才培养

实践育人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加强“大思政课”建设的具体要求。第二十七次全国高校党建会上专门强调要充分发挥“大思政课”育人作用,以新时代伟大实践铸魂育人。北京科技大学素有崇尚实践的办学传统,近年来注重挖掘新时代伟大实践中的“育人富矿”,深化实践育人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功能,构建形成以“两个引领、三位一体、四重保障”为核心的“实践育人的北科大模式”,着力培养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

提高政治站位,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战略地位

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近年来,印发一系列文件强调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性,明确要求提高实践教学比重,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等。

自建校以来,北京科技大学始终重视用社会实践育人树人,在近七十年的办学实践中积淀形成了“学风严谨、崇尚实践”的优良传统和“求实鼎新”的校训精神,实践育人的理念已经固化于办学指导思想、内化于师生教育观念、落实于教学实践、显现于人才培养特色。建校初期,学校创造性地提出“一参三改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参加生产劳动,改造思想、改造教学、改造科学研究,实现教学、生产、科研三结合),广大学生投身农村、钢厂 、矿山一线开展社会实践,被社会赞誉为“钢小伙”“铁姑娘”。学校校友、全国政协原副主席徐匡迪回忆:“母校教学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实践,实践环节教育最根本的教益是教会了我如何做人、怎样治学”。

新时期,学校进一步深化实践育人的工作内涵,不断丰富实践内容、拓展教学形式、优化评价机制,率先在全国高校中将社会实践作为独立的本科生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规定全校本科生在大一、大二年级参加“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程学习,共3学分,分数记入学生成绩单,实现社会实践由“一项活动”向“一门课程”的转变。同时,科学制定了社会实践教学大纲,系统构建了实践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实践育人科学、有序、规范和长效发展,这一模式先后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被《求是》杂志誉为实践育人的“北科大模式”。

强化顶层设计,“两个引领”构筑实践育人大格局

注重发挥实践育人的引领作用,突出政治内涵和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在实践砥砺中不断深化“四个正确认识”、培养家国情怀、提升专业本领,努力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强化思想引领。紧密围绕党和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在實践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元素,引导学生将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调查研究、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方向紧密结合,深化社会实践的思想引领作用。强化实践选题引导,确立以“青春告白祖国”为主题,以“爱国寻访”“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为专题,以“弘扬中国精神、培育核心价值”“投身疫情防控、彰显青年担当”“助力乡村振兴、书写青年作为”等为课题,为学生提供多元的选题方向,让学生在实践课堂中坚定理想信念。例如:“中国精神寻访”实践团先后组织“延安精神寻访”“井冈山精神寻访”等红色实践团队百余支,奔赴全国百余座城市开展爱国主义主题实践活动,实践总行程63,000多公里,绘制完成网络版中国精神地图,产生广泛社会影响。

2.强化课程引领。构建完整的实践育人课程体系,开设“社会实践概论”“社会实践选题与策划”“社会实践实施与执行”“社会实践调查方法”“社会实践成果转化”5讲课堂教学和“访谈方法与技巧”“实践报告撰写”“团队建设方法”等8讲慕课教学,出版《大学生社会实践理论与实务》理论教材与《实践绘就最美青春—党的十八大以来北科大青年服务国家实践风采录》等3本指导读物,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开展“形势政策”“志愿服务”和“科技创新”系列课程,制定与学生毕业考核挂钩的硬指标,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挂职锻炼等实践育人系列活动。

贯通育人链条,“三位一体”打造实践育人新机制

坚持思政工作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形成“课堂实践”“校园实践”“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链条化、阶梯化育人机制,实现不同类别实践项目的整体设计和有效衔接。

1.“课堂实践”重启发。基于思政课堂容纳度高、可塑性强、延展性好的特点,依托思政教师和党政干部,将理论知识和案例解析相结合,通过校园访谈、校园微调查、课堂情景剧、微电影、经典研读、辩论赛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启发学生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认同,打造了一批线上线下结合、理论实践一体的沉浸式立体课堂,获国家精品(一流)本科思政课程4门,建成全国首家“数字马院”平台,同时也培育产生了一批具有思想内涵的学生实践作品。学校228名学生结合专业知识对中国古代钢铁文化遗产保存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汇总整理原始数据并出版发行《寻铁记》一书;学生调研论文《中国革命精神的当代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荣获首都高校思政理论课社会实践优秀论文“特等奖”;反映乡村教师风采的纪录片《粉笔印》荣获国际新媒体节最佳导演奖、首都“中国梦”微电影拍摄计划“十强作品”。

2.“校园实践”重引导。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并重,在全国率先实施“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将校园文化活动作为重要育人载体,打造“礼敬中华、文溢满井”传统文化节、“我的大学与我的中国梦”班团日等数十门第二课堂“金课”,以优秀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实现“久入芝兰之室而自芳”的效果。例如:校园公益营销大赛与学校定点扶贫的甘肃省秦安县果农形成帮扶关系,三年来帮助贫困果农销售秦安特产累计43万余元,参与人数千余人;组织“一站到底”党史知识竞赛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学四史、懂四史,并组织社会实践团队奔赴红色基地深度感悟四史,在亲身经历中认识国情、民情。

3.“社会实践”重实效。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和创新创业竞赛为龙头,借助社会资源打造多元化、多层次的实践育人平台,每年寒暑假组织5,000余名学生深入田野山寨、企业厂矿、城镇社区,在社会大课堂中了解世情、国情、社情、民情,通过躬行实践厚植家国情怀,贡献青年力量。例如:连续四年选派20名研究生奔赴甘肃省秦安县开展支教扶贫,累计教授学生2,500余名、时长5,800余小时,争取到中国扶贫基金会等爱心项目300余万元,覆盖乡村中小学生2万余人,受到《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获评甘肃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与“青年榜样”。连续五年组织“孟子居”实践团奔赴20余个贫困地区开展电商扶贫实践活动,有关事迹3次获《新闻联播》报道,团队负责人在参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创业活动期间作为主要执笔人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实践经历,并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回信。

深入精准施策,“四重保障”打造实践育人硬堡垒

积极探索实践育人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着力在 “教师指导”“信息教学”“成果转化”和“重大活动”四个方面下功夫,增强实践育人成效。

1.充分落实教师指导作用。注重发掘并发挥指导教师在实践育人工作中的突出作用,针对社会实践、创业竞赛等实践育人项目建立完善的指导教师聘任制度,鼓励专家教授依托个人学术在科研方向上设计实践课题,鼓励青年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开展专业相关实践活动。建立“教辅结合”的工作模式,将党政干部、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和辅导员汇聚在实践育人体系中,实现专业教师与学工系统的充分合作。完善教师考核激励机制,设立荣誉奖项,量化指导教师承担的相关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和奖励评价。

2.充分发挥信息平台优势。注重在实践育人全过程引入信息化手段,更新移动教学客户端、网络教学客户端、MOOC教学、SPOC教学等渠道,丰富课堂学习途径,实现课堂教学线上线下一体化。引入虚拟仿真VR技术,让学生在课堂中身临其境感受真实实践,在沉浸体验中增强理论兴趣。自主开发社会实践信息指导平台,形成集“社会实践课程网”“社会实践管理信息系统”“社会实践微足迹记录系统”于一体的“一网二系统”管理平台,实现学生实践过程管控精細化。

3.充分挖掘实践优秀成果。通过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就业实习等途径,不断转化、升华实践成果,构建实践育人一体化培养格局。在遴选实践精品成果的基础上,深挖实践成果,凝练项目特色,引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思政论文”等高含金量平台竞赛,在取得更大影响后作为重点和长期选题,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载体进行深度实践,培育实践品牌,不断推进实践育人提质增效。课程实施以来,学生实践成果先后获全国大学生“千校千项”最美团队、全国大中专志愿者“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优秀团队奖、首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社会实践优秀论文特等奖等荣誉。

4.充分把握重大活动契机。围绕北京“四个中心”功能建设,以国家重大活动和社会需要为契机,组织学生党员和学生骨干参与国家主场外交和重大活动,不断挖掘爱国主义元素,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组织学生党员成立“疫情防控青年突击队”,赶赴疫情外防最前线新国展,克服重重困难连续工作8个日夜,为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中外旅客有序分流,受到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的通报表扬,突击队成员“我用青春驻守国门”的北科精神被《人民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宣传报道。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试点推进、总结成效、完善推广为工作路径,不断完善实践育人的体制机制,打造形成了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北科大实践育人工作模式,得到了上级部门、兄弟高校和社会的广泛认可。王兆国、陈至立、陈希等领导同志曾专门听取汇报并给予高度肯定。学校牵头成立的“全国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联盟”已吸引310所高校加盟,成为全国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阵地。同时,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更加坚定了理想信念,提升了综合素质,深化了“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的朴素感情,《京杭大运河现状、保护及申遗政策调查》《拿什么拯救你“癌症村”?!》等多个实践成果在“挑战杯”等各类竞赛中获奖,《北京市流浪乞讨人员调查》得到凤凰卫视、人民网的专题报道,“走进喀什经济特区”“环渤海环境保护调查团”等实践活动得到有关部门批示与关注。

(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实践育人人才培养
以“耕读会”为依托探索实践育人新思路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