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丹青
2021-01-03刘兴华张修亮
刘兴华 张修亮
摘 要:山西繁峙县岩山寺壁画由东壁、西壁和北壁三部分组成,是金代壁画中的经典之作。这些壁画精致细腻,色调统一,有“墙壁上的《清明上河图》”之称。通过对壁画空间布局、色彩技法与风格的研究,探究其所具有的特定审美价值和艺术内涵。
关键词:岩山寺;壁画;色彩;意境
壁画艺术通常与社会经济、文化关系密切,虽然繁峙县岩山寺文殊殿壁画是一幅金代绘画,但其绘画内容却颇具宋风,继承发展了宋代绘画的衣钵且极具代表性。该壁画中,青绿山水部分占用面积较大。画面中运用了沥粉堆金的绘画方法,且运用了不同色调的青色、绿色、黑色、淡赭、土黄等颜色,浓淡上也各有不同,从而使画面色彩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令人流连忘返。
一、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现状概述
岩山寺曾名灵岩院,位于五台山北麓。该寺壁画是目前发现的金代最完整的壁画之一,它不仅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极高水平,更是人们认识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岩山寺在公元1079年以前已经建成。金太宗完颜晟重建该寺,金代中期,正隆三年(1158年)古寺大规模修建,扩建了南殿——文殊殿,并在公元1167年由御前承应画匠王逵等人绘制壁画于寺庙四壁。寺内现有壁画约97.98平方米,其中东西壁绘画最为精美,尽管因屹立近千年而有所损残,但依然令人惊叹。岩山寺壁画于1973年被认定为金代文物。岩山寺壁画内容十分丰富,画艺精湛高超,风格细腻严谨,可以使人们深入了解金代壁画的绘画技巧。
壁画绘制于岩山寺前殿中,绘画中的艺术形象多取材于现实场景,体现了宋金时期的风俗面貌。绘画总面积97.98平方米,东西两墙高约3.45米,面积为38.64平方米。岩山寺壁画主要分布在东墙和西墙以及北墙的下半部,但北墙剥落严重,西墙是保存最完整的。西墙主要是绘制故事画。壁画的中心绘制有宫殿建筑,画面具有东方传奇色彩,在宏伟的建筑群中整个故事布置得精致而又生动,故事人物穿插于画面中,画家运用了“扭转时空”般的表现方法将完整的画面展现于庞大的建筑群中,以宫殿建筑群为背景,绘制了精妙绝伦的金代故事画。
二、山西繁峙岩山寺壁画构成探究
(一)岩山寺壁画空间布局构成
文殊殿壁画四壁中东壁西壁最为精美,整面壁画运用通景式的构图方法,以庞大的宫殿为背景,与故事中的人物交相辉映。岩山寺东墙壁画高约3.45米,宽约11.11米。画面引人入胜,充满了东方特有的传奇色彩,壁画中还有一幅《影戏图》,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当时山西皮影戏演出的实况。现有的西墙壁画高3米有余,宽约11米。壁画中以王城宫廷为背景,绘制了种种故事。画面动静结合,画家通过奇思妙想将天上人间巧妙地结合在一个画面中。北壁壁画因风吹日晒受损严重,已经非常斑驳。
(二)岩山寺壁画色彩技法
岩山寺壁画精致细腻与设色不无关系,画家运用不同色调的青色、绿色、红色、黑色、黄色,在厚薄、轻重上也各有不同,最为特殊的是壁画上的建筑物,成功运用了沥粉堆金的绘制方法,使壁画的颜色沉稳又厚重,还使用了辉煌的贴金,使画面格调丰富,交相辉映,别具一格。岩山寺的壁画设色借鉴吸收了古训,借鉴了谢赫的六法,随类赋彩地表现了物体的固有色,极大地赋予了画面张力和感染力。
壁画中心的画像安静祥和,精致细腻,身披红色长袍,身后画有火焰纹和飞云,虽然已经有些斑驳,但还是可以领会到画家表达的意境。佛像穿插于建筑物中,但丝毫没有违和感。画家以青绿色光环将二者连接在一起,并绘制了七彩祥云。这些云彩以青色和淡赭色勾勒,壁画中侍女、乐姬、官兵等因身世地位和衣服质感的不同而有所差别,是人们研究宋金服饰的有力依据。岩山寺壁画中的人物都是先以淡墨勾勒再涂以淡色。根据人物衣服的颜色不同,赋以的颜色也不同。大部分人物衣服颜色为石青色,人物面部表情虽然有些模糊,但是仍然可以看到表情各异,突出了人物前后对比的关系。近处人物刻画精细,远处人物较为简略。不仅人物手中的物件符合比例,画面中出现的车马也都极为精致。色彩上主要采用晕染色和重彩平面绘画技法,使人物服装更加多彩,基本是以重色反映丝绸等高档服装材料的鲜艳色彩和光滑质地。其余大多数百姓的衣服颜色多是与背景接近的色彩,画家大胆地运用重复的造型,将画面营造得氛围感十足。
细细观察后,还可以发现图中仕女面部有“三点黑”的相同特征。画面中人物面部黑点是铅粉造成的,这是当时画家王逵对人物凸出部位的提亮,但是经历近千年的发展,发生了氧化反应而变成黑色。画家借鉴古代仕女化妆的“三白法”,在人物脸部突出位置如脑门、鼻头、下巴等部位用白粉染色,接近于京劇人物脸谱化妆法。三白法使人物面部层次感分明,又表现出古代妇女化妆效果。
岩山寺壁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画家画了大量的宫殿,宫殿在壁画中若隐若现,画家表现的应该是海市蜃楼的场景。建筑均比例合宜、构造精巧,西边配有“露台”,配以木梯可用于登顶祭祀、瞭望。这组建筑屋脊无缺,布局严谨,是金代建筑的真实再现。
壁画中大量描绘宋金时期的世俗生活面貌,如凉亭小榭、瓦舍勾栏。四周有古松横疏,流水潺潺。楼外悬挂酒帘,别有一番风味。街外商贩聚集,有的摆摊,有的挑担,有的推车,应有尽有,这些绝不是画家的凭空构想,而是画家日常观察、记录的再现。画面中出现的水推磨坊图更是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水推磨坊图中人物表情、衣物都刻画得极为精细,水推磨坊的结构十分值得研究,画面中无论是阶梯还是屋檐,比例大小都切合实际,可以看出画家功底之深厚。画面中的建筑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社会性,表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智慧。
王逵在壁画中最精细部分,如建筑的塔柱、屋顶、钩子和屋檐等,都覆盖着金焦油粉末。这种方法被称为沥粉堆金。具体手法如下:先制作沥青浆体装在一个能收缩的袋子里,外层以铜管覆盖。根据线的厚度,将线分为大、中、小三种渗滤液孔,手持袋,将沥青粉缓缓涂在墙上。然后将金箔贴在沥青粉的表面,使金线比墙高,使画面更加炫目。充分体现了画面层次,重叠的建筑在壁画中既添加了灿烂的光感又不会堆叠在一起。沥粉贴金是我国古代壁画特有的、装饰效果显著的制作工艺,最早出现在唐代,兴起成熟于宋金时期,在岩山寺壁画中应用广泛。
(三)岩山寺壁画色彩风格对比
画家运用的手法与技巧,具有唐宋时期的魅力。本文对岩山寺壁画的人物色彩、山水色彩和建筑色彩进行分析。
壁画中的山水部分与北宋山水画风十分接近但又有开拓创新。壁画展示的空间云遮雾绕,线条流畅,意境深远。山水为青绿着色。在中国山水画历史上,虽然青绿山水画成型和出现得较早,但其拥有正统山水画地位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从历史记载中和现存的临摹本来看,隋初展子虔的作品已开始以青绿山水画的形式出现。至唐代大小李将军时,青绿山水画的技法已经非常纯熟。青绿山水画真正到达顶峰是在北宋时期。但是后来随着文人画观念的崛起,青绿山水画逐渐转向落寞。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岩山寺的壁画绘制也有所不同。
岩山寺壁画中,只有西壁上有少量的山水为水墨晕染,其余皆为青绿。先以硬朗的线条进行勾勒,然后在内部进行填色,对比岩山寺壁画色彩风格与宋代绘画风格可以发现,其虽然有相通之处,但是也有不同,壁画中的水与山体相互渗透、融合,相得益彰。水的颜色淡雅娟秀,均匀地笼罩了一层浅绿色,再以杨柳似的线条进行了勾勒。
繁峙县岩山寺壁画的风格直观地反映了金代绘画对宋代绘画风格的继承与发展,同时也反映了北宋风俗画对金代绘画的影响。显然,金代文人的山水多带有早期风格,北宋绘画价值在金代多元宽容的历史形势下得到充分发挥。
三、结语
通过本次对岩山寺壁画的实地调研与分析,进一步了解了壁画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对壁画研究和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岩山寺壁画结构严谨,疏密有度,刻画入微,布局巧妙。在整体构图中岩山寺壁画以青绿山水为背景,建筑物、宫殿楼阁亭台几乎占据了画面的一半,贯穿于整个故事之中,运用了工笔与写意相结合的手法表现画面中的山石、植物、河流。以建筑为主景,将小山、流水、云雾连成一体。受宋代绘画的影响,画家别出心裁,建筑中合理穿插人物故事情节,将界画与山水完美结合,于构图上呈现出“穿越时空”的特点。即画家将若干个发生在不同地点、时间的故事表现于一个整体中,利用了宋代卷轴画的长卷构图,别出心裁,使人物井然有序,不同空间的自然重叠融合引人入胜,通过人物、山水、建筑表现了空间美。
岩山寺壁画是我国现存金代壁画中的瑰宝,色彩磅礴中显露着高贵富丽,具有独特的寺观壁画艺术风格。广泛运用土黄、朱红、石青等颜色,利用贴金的艺术效果再现了当时的建筑、人物面貌。它是宋金时期佛教发展的有力见证,也是那个时代世俗美术发展的一个剪影,不仅展现了宋金时期的高超艺术成就,更是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光辉巨作。岩山寺壁画能完整保存实属不易,画家将金代的社会生活绘制于画面,为人们了解金代历史提供了可靠依据。但与其他时代的绘画相比,对岩山寺文物、壁画等古物的保护和研究还远远不够。岩山寺文殊殿壁畫不仅主题独特,而且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内涵,在中国寺庙壁画中极为珍贵,展现了融于血脉的中华民族大融合的民族精神。
岩山寺现北壁甚至东壁画面由于日晒、风吹等原因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损坏现象,应该对这些珍贵的古代遗迹进行有效的修复与保护,让这些珍贵的壁画永久性地保留下来供后人欣赏、学习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徐寒.中国艺术百科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傅熹年.中国古代建筑十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3]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1.
[4]李玉福.经典的魅力:岩山寺壁画设色赏析[J].名作欣赏,2013(27):162-163.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
通讯作者:
张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