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象综合法视域下楷书的美学演变

2021-01-03孟云飞孙秀明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魏碑楷书

孟云飞 孙秀明

摘 要:在楷书的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帖学与碑学两股力量,汇聚于唐;北派碑学是以民间书法家为主的雄浑豪放之风,南派帖学是以王谢世家精英为主的江左风流神韵,二者浑融交辉,孕育唐楷颜柳欧褚等名家风范。宋元时期,楷书趋向尚意之风,蘇黄米蔡尽显疏狂超逸风貌。楷书虽属静态字体,但依然能展现宽博弘毅之象。数象综合中,永字八法与八卦之象异曲同工,神逸妙能尽显楷书之法与易理相通之道。

关键词:数象综合;魏碑;楷书;苏黄米蔡;神逸妙能

《说文解字》中说:“楷,木也。孔子冢盖树之者。从木皆声。”楷书,从形体上说,属于端庄秀雅之象。楷出于隶草,也就是章草的正体字,南朝人王愔云:“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模楷。”[1]那么,楷书的最初形象是什么样呢?张怀瓘又说:“点画发动,体骨雄异,作威投戟,腾气扬波,贵逸尚奇,探灵索妙。”[2]可见,“少波势”“点画发动”才是隶楷剥离的关键。

东汉末年三国鼎立,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域差异,楷书遂有南派与北派之分,分两路齐头并进。清代书法家阮元在《南北书派论》中说:“盖由隶字变为正书、行草,其转移皆在汉末、魏晋之间;而正书、行草之分为南、北两派者,则东晋、宋、齐、梁、陈为南派,赵、燕、魏、齐、周、隋为北派也。”又说:“南派由钟繇、卫瓘、王羲之、献之、僧虔等,以至智永、虞世南;北派由钟繇、卫瓘、索靖及崔悦、卢湛、高遵、沈馥、姚元标、赵文深、丁道护等,以至欧阳询、褚遂良。”[3]这中间有一个焦点人物就是钟繇。可以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帖并行,形成雄强书风与王谢世家的文人风度相互映衬,互为生发之势,为盛唐楷书的辉煌积蓄力量。

一、帖学楷书的美学滥觞

钟繇小楷《宣示表》(图1),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虽结体略呈扁形,还带有章草隶书之意,但笔画使转之间,已完备楷法。钟繇也被后世尊为“楷书鼻祖”。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说:“钟有三体,一曰铭石之书,最妙者也。”[4]所谓“铭石之书”,即指正楷。庚肩吾说:“钟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5]张怀瓘更将钟书列为“神品”, 并说:“繇善书……真书绝世,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6]

王羲之楷书深受钟繇影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怀瓘言王羲之 “损益钟君之隶,虽运用增华,而古雅不逮。至研精体势,则无所不工”[7]。我们从王羲之的《乐毅论》(图2)中,可以看到他对楷书的创新,字体基本脱尽隶书的扁平状而呈长方形或方形,笔画从质朴古雅之气转化为欹侧多趣、风姿劲挺的纯净楷书风貌。

王献之以背叛式思维,变王羲之内敛笔法为外拓开张之笔。他的《洛神赋十三行》(图3)楷书风貌更加纯正,字画秀媚,顾盼有姿,用笔劲利瘦硬,神态萧疏,笔势外拓,墨采飞扬。正如张怀瓘所说:“子为神骏,父得灵和。父子真行,固为百代之楷法。”[8]

南朝僧人智永禅师的《真草千字文》(图4),运笔精熟,秀润圆劲,精能之至,返造疏淡,飘逸之中犹存古意,温润秀劲兼而有之,直开初唐欧虞之法度。张怀瓘《书断》言智永“师远祖逸少,历记专精,摄齐升堂,真、草唯命。夷途良辔,大海安波,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9]。

二、碑体楷书之演化过程

北魏碑刻盛行,特别是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中心的龙门诸品,真实反映了民间书法风貌,记录了隶书到楷书的演变过程。

《爨宝子碑》(图5)尤为特殊,虽处东晋南朝地域,其书风却与中原书风相应,用笔雄奇,舒展的笔势如长枪大戟,浑厚方正之中蕴含霸悍雄强之风,外露锋芒,耀其精神,保持着浓重的隶书方笔意味。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爨宝子碑》“端朴若古佛之容”[10],又称其“朴厚古茂,奇姿百出,与魏碑之《灵庙》《鞠彦云》皆在隶楷之间,可以考见变体源流”[11]。

《中岳嵩高灵庙碑》(图6)笔画方棱,雄强奇古,与《张迁碑》一脉相承。其结构错落有致,真率古拙,大小不拘,富于变化,颇见自然之趣,与《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神理相通。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评道:“《灵庙碑阴》,如浑金璞玉,宝采难名。……如入收藏家,举目尽奇古之器。……得其指甲,可无唐宋人矣。”[12]

《爨龙颜碑》(图7)笔势雄强,动荡飘逸,险劲庄严,字的笔法和结体极具变化。笔画一波三折,遒健有力,虽为楷书却还保留隶意,尽显隶楷相间的独特之处。康有为说:“下画如昆刀刻玉,但见浑美;布势如精工画人,各有意度。当为隶、楷极则。”[13]

《石门铭》(图8)是北魏摩崖石刻的代表,大书深刻,笔阵森严,气势雄峻,故而书风自然开张,气势雄伟,意趣天成,表现出大朴不雕的阳刚之美,堪称鸿篇巨制。康有为誉之为“神品”,并评曰:“《石门铭》飞逸奇浑,分行疏宕,翩翩欲仙,源出《石门颂》《孔宙》等碑,皆夏、殷旧国,亦与中郎分疆者,非元常所能牢笼也。”[14]他还题诗曰:“餐霞神采绝人烟,古今谁可称书仙?石门崖下摩遗碣,跨鹤骖鸾欲上天。”

《郑文公碑》(图9),雍容古厚,博大逸宕。气象更具有恢宏斑斓、苍雄古朴、圆融烂漫之质;既有篆隶之势,复具分隶之雅,更饶草书之情理,萃众长于一碑,堪称佳构,被推为魏碑之冠冕。

《张猛龙碑》(图10)结字险绝俊逸,浑穆雍容,意态跳宕;奇崛变化,仿佛错落有致的峰峦叠嶂,为唐楷的形式奠定了坚实基础,欧阳询、虞世南就直接受《张猛龙碑》的影响。康有为评此碑曰:“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观古钟鼎书,各随字形,大小活动圆备,故知百物之状。”[15]

魏碑不但孕育了隋唐楷书,而且是中国书法篇章中瑰丽多姿的艺术宝库,展现的是“古道西风瘦马”的沧桑气象,那种刲犀兕搏龙蛇、端庄杂流丽、刚健含婀娜的书法形式,都不着雕饰地展现在崇山峻岭之间,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难怪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统观诸碑,若游群玉之山,若行山阴之道,凡后世所有之体格无不备,凡后世所有之意态亦无不备矣。”[16]

隋朝短短38年,所留碑刻虽少,但已开唐楷之门户。《龙藏寺碑》(图11)被誉为“隋碑之冠”, 其书法瘦劲宽博,方整有致,具有生涩古朴之美、古拙幽深之趣。杨守敬《学书迩言》云:“隋代混一南北,其书法亦有整齐气象。《龙藏寺》《賀若谊》已开虞、褚之先声。”[17]康有为赞《龙藏寺碑》“安静浑穆,骨鲠不减曲江,而风度端凝,此六朝集成之碑,非独为隋碑第一也”[18]。

《美人董氏墓志铭》(图12)笔致华美坚挺,布局平正疏朗、整齐缜密,结字恭正严谨、骨秀肌丰,运笔精劲含蓄、淳雅婉丽。正所谓其人也美,其书也秀;楷法纯一,隶意脱尽,已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迥别,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可以说,书法入隋之后,虽然时间短暂,但其书风已脱尽隶意,拉开了盛唐楷书之序幕。

三、楷书在唐朝时期的发展

初唐时期,唐太宗李世民笃好书法,尤爱王羲之书,并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19]他不惜重金求购王羲之书法,最著名的就是萧翼赚《兰亭》,并命当时书法最高学府——弘文馆的学士欧阳询、虞世南、冯承素等临摹勾填,把《兰亭序》临本传世。

正是在这样的书法文化环境中,欧阳询融合南北书风,在瘦硬多方的北派气势中,蕴含南派风神,形成戈戟森然、秀骨清相的书法气度。

魏征撰文、欧阳询书丹而成的《九成宫醴泉铭》(图13)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 其点画瘦硬适中,方圆兼备,雄强之风中蕴婉转秀美,刚柔相济之中凸显秀丽温润之韵。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体现出谨严的楷书法度。王澍《竹云题跋》云:“率更风骨内柔,神明外朗,清和秀润,风韵绝人。自右军来,未有骨秀神清如率更者。”[20]

虞世南书法受智永禅师影响,以平正、伸展,守节藏锋,内涵筋骨的绰约之致,体现气色秀润、意和笔调的神韵。而与他一脉相承的褚遂良书法(图14),更加发扬了这种审美取向,服膺虞监,祖述右军,形成美人婵娟,不胜罗绮书法风貌。他的楷书,娟秀遒媚,格调清华,把阴柔之美发挥到了极致。

“曾闻碧海掣鲸鱼,神力苍茫运太虚。问气古今三鼎足,杜诗韩笔与颜书。”[21]颜真卿楷书(图15)得张旭书法之嫡传,融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三家之精华,推陈出新,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形成凝重峻峭、刚健雄浑的颜楷风貌,辉映盛唐中兴的大气磅礴、雍容大度的气象。

颜真卿一改唐朝楷书日趋秀美的潮流,把内擫笔法改为外拓如弓的笔法,横如浮云掠影,竖如立天之柱,重心平稳,外紧内松,丰腴雄伟,气象博大,并以他忠臣义士、正色立朝的悲壮人生塑造了一种英风烈气的典范,体现了宁死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成就了最富有民间基础的楷书。

柳公权是盛唐时期最后一座楷书高峰,他融颜、欧之长,以方取势,引筋入骨,一反盛唐雄浑肥壮的书风,表现出视觉冲击感强烈的凌峭之笔,笔法结构精练而凝重,严峻挺拔,体式媚劲,与颜真卿赢得“颜筋柳骨”的美誉,成为“书贵瘦硬方通神”的典型代表(图16)。

此外,钟绍京的小楷《灵飞经》,秀媚舒展,沉着遵正,参差错落,疏密有致,成为历代小楷取法对象;薛稷融隶入楷,媚丽而不失气势,劲瘦中兼顾圆润的书风,开启宋代“瘦金体”楷书先河。可以说,唐朝楷书创立了中国书法以“法”为标准尺度的审美空间,以致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其所造就的辉煌灿烂的中国楷书之法度,仿佛五岳神峰,成为中华书法最为坚固、亘古不变之基石。

四、楷书在五代宋元明清之流变

有宋一代,倡导“尚意”书风,文人以我手写我心的自我表现精神,开启了另一种形式的楷书篇章。他们或饱读诗书,或书画双绝,或愤世嫉俗,或疏狂怪癖,冲破唐朝楷书谨严法度之藩篱,形成楷书与性情完美融合的艺术风貌。

五代时期的杨凝式,佯狂装疯,以守清节之气,引笔挥洒,且吟且书,笔与神会。特别是他的行楷书法《韭花帖》(图17),以颜书宽博意态为基础,融入飘逸惬意之笔,敛锋入纸,古雅凝重而又自然生动,拉开“尚意”楷书序幕。

蔡襄书法,端正严整,颇类唐人,妍美流便,远接魏晋。他的行楷《蒙惠帖》(图18),深思凝重,气韵温雅,笔带春韶,玉润兰馨,融唐楷笔法与兰亭遗韵为一体,写出了一片春风拂面的楷书之境。

“一代苏长公,四海名未已。投荒忘岁月,积毁高城垒。”(陈师道《次韵应物有叹黄楼》)命运多舛的大文豪苏轼,一生诗酒文章,强调一种信手拈来的自然气韵,提出了“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等书学名言。

苏轼的楷书《心经》(图19),以隶楷浑融之笔,以横逸斜出之势,写出了一派豪放蕴空之境。看似平淡之笔,细品却意蕴无穷,犹如临波澜壮阔之沧海,于层叠大浪巨涛之中观深不可测意境,尽显“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人情怀。

宋徽宗赵佶,自创“瘦金体”,把绘画线条融入楷书运笔之中,形成竹叶撇、兰叶捺、鹤腿竖、游丝引、回马挑、花瓣点等特有的笔法,屈铁断金,细比毫发,天骨遒美,逸趣蔼然;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

特别是图20这幅《秾芳诗帖》,以工稳秀致之笔,淋漓挥洒于绢素之上,锋芒毕露,内蕴丹心,若割玉之韵,若晚窗风雨夕,写出了绝美的诗情画意。清代陈邦彦赞此书曰:“此卷以画法作书,脱去笔墨畦径,行间如幽兰丛竹,泠泠作风雨声。”

“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黄庭坚《以右军书数种赠邱十四》)黄庭坚学古人总有寄人篱下之感,入古求新,不断创新始终伴随着他的学书过程。他的楷书,中宫收紧,长笔四展,峻挺豪迈,超逸不羁,写出了雄强茂密中蕴跌宕萧逸的雅韵。

癫逸痴绝,傲岸不羁的米芾,以自负狂傲,目无古人之心,痛贬历代书家而后快,以其风樯阵马、八面出锋之笔,写出了一派清朗俊秀之风,“刷”出了一段书坛传奇。

可以说,宋人在唐人法度完备的楷书风神中,非常自然地走向“尚意”之路,同时也让我们看到,楷与行之间半步空隙,宋人展现的依然是高妙超逸。

元代书法家赵孟■把魏晋行草笔意融入唐楷法度之中,改变宋人“书风恣纵,流于放逸”的路径,刻意法古,一丝不苟,博学笃厚,奇峰突起,成为元代书法复古中兴的中流砥柱。

他的小楷《汉汲黯传》(图21),结字严谨,备极楷则,端庄秀美,潇洒超逸,如花舞风中,云生眼底。他的大楷行书十分受人称道,如《胆巴碑》(图22)、《妙严寺记》等,字形方正,撇捺开张;结构匀称,修长合度;平顺流畅,丰润婉通之间,富含温润闲雅之风。赵孟■借此赢得“颜柳欧赵”与唐人齐名的书法高度。

明代初期,统治者开科取士,皆用楷书答试卷,要求读书人学书惟求端正拘恭,横平竖直,形成了明代的台阁体(清代改称“馆阁体”),最初是汲取欧阳询妍美、赵孟■的温润,泯灭了书家的才华与性情,导致千人一面的疲劳审美,从而导致“尊碑抑帖”思潮改变了帖学余绪。

五、楷书中蕴含的象数之理

楷书发展自东汉末年到明清时期,历经十几个王朝兴衰更迭,已经是非常成熟的书体。这个过程正是“四象生八卦”的过程,它的结字方法已离象形文字所具有的具象因素越来越远,而演变为纯符号性的永字八法,侧、勒、弩、趯、策、掠、啄、磔(图23),更丰富了笔画表现力。至此,楷书以八法之数、八卦之象,传人文正气大象之美,类宇宙物理之妙。

楷书是典型的静态型字体,因为静,限制了它的艺术表现力,但也正是因为静,才有了戴着镣铐跳舞的情感爆发之势,才能形成刻骨铭心的艺术感染力。也许是历史的巧合,也许是天意而为,一个游牧民族迁都洛阳,在野蛮之力与中原文明撞击中,却绽放出楷书的幼年时期,那拙而野、直而曲、刚而柔、丑而美的荒野较量中,展现出楷书的千姿百态。

而最为惊人的是,楷书冥冥之中表现着王朝的兴衰存亡之象,初唐欧阳询楷书的“年少春衫薄”、盛唐颜真卿楷书的宽博雄浑之力、宋初蔡襄行楷的春意盎然、苏东坡楷书的波澜壮阔、明清台(馆)阁体书法的规整划一等,总能让我们想到这个王朝的政治环境与民风民情。正所谓:“治世之音安以乐,……亡国之音哀以思。”[22]

就书法本体而言,永字八法涵盖了楷书笔画,各有其用,千变万化,组成不同的字体。清代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说:“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概栝也。隶字即今之真书。”其又云:“以‘永’字八画而备八艺,故用为式。”[23]

具体而言,点为侧,如鸟之翻然侧下,如巨石侧立,险劲而雄踞,正所谓一点为一字之准。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横取上斜之势,逆锋落笔,缓去急回,如骑手紧勒马缰,力量内向直贯于弩(竖)。竖为弩,用弓蓄力也。竖画取内直外曲之势,如弓弩直立,又有悬针垂露之意,曲中见直,虽形曲而质含无穷之力。钩为趯,跳貌,与跃同。如人要跳,需先蹲蓄力,然后一跃而起。谓作钩时,先蹲锋蓄势,再快速提笔,然后绞锋环扭,顺势出锋,力聚尖端,锋不平出,与策相为呼应。提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挑画多字左,其势向右上斜出,与右边的点画相策应,形成相背拱揖的形势,心气相通相应。撇为掠,如篦之掠发,状似燕掠檐下。如以手拂物之表,出锋轻捷爽利,取其潇洒利落之姿。短撇为啄,如鸟之啄物。行笔快速,笔锋峻利。落笔左出,锐而斜下,以轻捷健劲为胜。捺为磔,裂牲为磔,笔锋开张也。承隶书的波磔而来,逆锋轻落,右出后缓行渐重,至末处微带仰势收锋,沉着有力,一波三折,势态自然。

当我们把永字八法与八卦形成并列组合(图24)时,可以发现永字八法之数对八卦之象甚为契合。虽为八法,却能具万象之妙;虽为八卦,涵容宇宙之理,与人心手相应,感会无方;用之于千字万字,皆能映人心之复杂意象。

点为侧对泽兑之卦,有水起之象,侧点起势也。

横为勒对天乾之卦,有千里阵云之象,生生不息也。

竖为弩对地坤之卦,取平稳有力之象,厚德载物也。

提为策对火离之卦,取其附丽之象,与风相生也。

短撇为啄对风巽之卦,取飞鸟啄物之象,风速迅疾也。

钩为趯对雷震之卦,取积势而起之象,蓄势而发也。

撇为掠对水坎之卦,如清风掠过水面,落花飘零,柔美之象也。

捺为磔对山艮之卦,取其缓重倾颓之象,势钧也。

六、神逸妙能在楷書中的体现

可以说,在楷书演化过程中,楷书之美,美不胜收。用孙过庭《书谱》中的一段话表现楷书之美最为合适:“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24]若以神逸妙能(图25)来品鉴这种书体,则:风骨峻秀者为上,趋于静者为神品;清逸出尘者为殊,趋于动者为逸品;工稳秀致者为妙;点画清真者为能。大致准则如下:

楷书神品:

风骨峻秀,遒润为魂。

清隽峭拔,笔力雄健。

神姿欹侧,金石宕然。

端雅沧厚,神秀具焉。

楷书逸品:

清逸出尘,墨涵书卷。

尚意风流,萧疏狂狷。

丹心内蕴,天真烂漫。

笔与神会,超逸宛然。

楷书妙品:

笔含清风,妙如婵娟。

工稳秀致,翰墨婉健。

落花轻舞,云游天边。

风骨奇秀,意趣盎然。

楷书能品:

横平竖直,点画清真。

法度齐备,意合典范。

刻意求工,笔力劲健。

端庄妍美,能品具焉。

楷书虽为静态字体,但在其静的范畴内依然有动的基因,并且这种基因在发展的前期,是由动到静的过程。我们从隶楷相融的魏碑中,可清楚了解姿态各异的楷书进化体,或粗犷,或飘逸,或纤细,或横斜,或劲直,或方,或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定型为横平竖直的正体楷书。在帖学一路也是如此,隶书味道逐渐退化衰减,横撇竖捺逐渐清晰,直至欧体楷书,统为一体。欧阳询之后,楷书逐渐向博大浑厚发展,颜体楷书是很好的体现,到柳体又趋向瘦劲,至宋又趋向文人意态的融合,变为飘逸、狂放姿态,而至赵孟■又趋于圆,至明清台(馆)阁体趋于方正平直,逐渐走向楷书的极近完美。

楷书之喻,是孔子墓前的盖树,更具文化楷范之血脉。它的前生今世,绝非历史的巧合,而是中华文化趋向的必然。其孕育塑造了中华民族对文字的审美观,以致成为最为实用的书体。如今,我们依然处在一个楷书时代,能否在未来产生一种新的书体,也未可知。

参考文献:

[1][2][6][7][9]张怀瓘.书断[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60,212,178,180,190.

[3]阮元.南北书派论[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29-630.

[4]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46.

[5]庾肩吾.书品[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87.

[8]张怀瓘.书估[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51.

[10][11][12][13][14][15][16][18]康有为.广艺舟双楫[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832,805,833,805,818,707,810.

[17]杨守敬.学书迩言:评碑[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717.

[19]李世民.王羲之传论[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122.

[20]王澍.竹云题跋[M]//华东師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5:611.

[21]王世国.中国历代书法家评述:颜真卿[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125.

[22]嵇康.声无哀乐论[M]//张立华.古代文苑名言类典.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282.

[23]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M]//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647.

[24]孙过庭.书谱[M].北京:中华书局,2012:206.

作者简介:

孟云飞,书法学博士、艺术学博士后,教授职称、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国务院参事室。

孙秀明,《中国书画家报》副主编。

猜你喜欢

魏碑楷书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小学生魏碑书写技法与结构审美的教学初探
魏碑书法的特点和艺术成就
寄妙理于“十美”之外
打铁老太
楷书
楷书
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