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藤的笔底明珠

2021-01-03魏安东秦琪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徐渭心理

魏安东 秦琪

摘 要:明朝中后期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艺术风格也在随之转变。徐渭在这一时期创立了“泼墨大写意画派”,在当时文人写意画中别具一格,脱颖而出。徐渭虽怀大才,天资聪颖,然屡试不第,一生坎坷,以致心智时有癫狂,他却又在这样一个不安定的社会背景和悲惨人生中开辟了水墨艺术新的表现方式,其所创的泼墨大写意或与这种遭遇下产生的心理状态不无关系。

关键词:徐渭;心理;水墨大写意

一、徐渭水墨画创作背景

纵观中国历史,每个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都会采用休养生息的政治制度稳定地发展。但当发展有所成效,封建王朝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各种弊病,导致社会矛盾日趋尖锐,以至于从高点开始衰败,并紧接着如同轮回般被新的政权所取代,而由朱元璋建立的明朝也遵循着这一规律走向了没落。

徐渭(1521—1593年),字文长,号青藤老人、青藤道士。徐渭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也是时代悲剧的缩影,在明代中后期日渐没落的社会背景下,终年七十三岁的徐渭通过其本身孤独的灵魂去感受着那个时代的一切,探究着自己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萧索,体验着常人所无法想象的精神世界。一株“青藤”好似独立于另一个世界的“观察者”,通过艺术绘尽世事沧桑、人间冷暖。

徐渭创作的成熟期、高峰期处于他悲惨人生的后段,并在这段时光中迸发出了灿烂夺目的光辉,照耀着中国花鸟画的传承之路。至于徐渭绘画的师承现如今并无明确记载,但透过徐渭的作品以及其对于其他画家、绘画作品的评价可以得知,徐渭在创作出成熟的大写意花鸟的过程中是学习与吸收了大量前人经验积累的。

徐渭花鸟的大写意风格主要源于古代花鸟画家的作品以及与同期画家相互间的交流。对于古代绘画,徐渭一直抱有极大的学习意愿,并大量临摹古画,尤其欣赏元四家以及吴门画派的画风。同时,和与其并称“青藤白阳”的“白阳”陈淳(号白阳)等人也有着密切的交流,因此他们的绘画风格和理念也为大写意花鸟画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曲悲歌,借画抒情创写意

徐渭在中国文人画家中独树一帜,人生经历坎坷惨淡,更甚于大家耳熟能詳的凡·高、高更等人。徐渭刚出生不久后父亲便去世,成年后又经历三次婚姻,因疾病以致落得“杀妻入狱”的下场,将徐渭的悲惨人生推到了顶峰。徐渭的代表作品《墨牡丹》图隐喻自身,通过单纯的墨色隐藏牡丹的华贵之美,是水墨大写意画早期的作品,也为徐渭后期的创作夯实了基础,积蓄了力量。

中国的花鸟画在徐渭之前都是传承了五代时期的黄徐之风一成不变,及至徐渭。由于其悲惨的童年经历,父亲过世,生母社会地位低微而被无后的嫡母卖掉,嫡母与生母的情感争夺给予徐渭的影响是巨大的,还有哥嫂的不理不睬,以及因入赘妻家以致家产被夺等遭遇,徐渭形成独特的心理和超常的作画方式,从而逐渐形成了大写意花鸟画的绘画风格。苏珊·朗格曾说过:“艺术品本质上就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它们所表现的正是人类情感的本质。”徐渭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始终体现自己无拘无束的自由个性,不在意物象外表的形似而追求更深层次的意境表现。

三、笔底明珠无处卖

不幸的人生和惨痛的经历所形成的独特绘画风格毫无遮掩地呈现在徐渭的作品之中,正是因为徐渭减弱了对物象本身的塑造,追求精神内涵的表现,以至于其绘画作品中的深层意义超脱于寻常画家,少了许多矫揉造作的绘画技法呈现,以淳朴的方式使得观者达到感同身受的效果。

徐渭的书画作品主要有《墨葡萄图》《山水人物花卉图》《墨花九段卷》《榴实图》等。《墨葡萄图》是徐渭大写意花鸟作品中较有特点和代表性的一幅。《墨葡萄图》以水墨作画,以墨色的浓淡深浅来表现藤蔓与葡萄,画中的那串葡萄就像是被雨水打湿了一般。整幅画构图偏右,枝条从右向左延伸,右边葡萄紧密且错落有致,左边疏疏朗朗地绘有一株葡萄。画家用笔肆意奔放,不拘一格,气韵生动,有朴拙之美。左上角是那首闻名遐迩的题诗:“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徐渭通过题诗将笔墨和强烈的心理情感融于画作之中,自比明珠,借诗文绘画言不得志之悲愤,讲述自己悲惨潦倒的人生晚年和明珠暗投无人识的落寞之情。

《五月莲花图》是徐渭中年时所作,通过潇洒流畅的用笔和肆意不拘的用墨描绘正在狂风大作下苦苦挣扎的荷花。由此可以得见,此作虽是描绘荷花,但并非是像以往的荷花主题一样去歌颂荷花之美与高洁,而是借荷花的处境来映射自身的处境和对于现实的不满,呈现出了别样的美感。徐渭以荷喻己,一身本事、一腔抱负却无人问津的痛苦却恰恰成就了画作的独特意境。

徐渭所作《蕉石牡丹图》中的牡丹、芭蕉和湖石均为粗笔泼墨绘之,无线条勾勒之痕,画面整体浓淡相宜,错落有致,画风狂放不羁,纵横逸笔,立意独特。《爱莲说》中云:“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唐代以来,人们认为牡丹为花之富贵者也,因此历朝在描绘牡丹之时常常以重彩表现牡丹的富贵、艳丽,然则徐渭此处将牡丹采用水墨写意的方式呈现,把牡丹的华贵之气转为清淡素颜之感,与代表忧愁、凄苦的芭蕉于画中相得益彰,又将个人的悲痛际遇化为时运不济的牡丹、顽强生长的蕉叶去茁壮、坚强地面对着周遭的一切不幸。整幅作品看似随意挥洒,实际恰到好处,起落之间,尽兴施色,如郭熙谓之“自然列布于心中,不觉见之于笔下”,将人的心理状态物化于客观对象之中,做到物我两忘。

徐渭也曾说过:“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世间万物都遵循着四季的生发规律,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然则不同时节的花草却可以同时出现在徐渭的画作上。徐渭在《梅花蕉叶图》中采用半边式的构图方式,将梅花、芭蕉一起铺于画面左侧,大胆地将冰天雪地中的梅花和炎热酷暑的芭蕉并置,打破了四季的生长规律,且笔墨运用肆意不羁,并于此画自题道:“芭蕉伴梅花,此是王维画。”王维参禅悟理,人称“诗佛”,将禅宗佛理与诗画融会贯通,他将带有禅意的雪里芭蕉融入画中用以自喻其人生虽艰辛异常却仍心怀希望,是心胸之不俗的禅意表达方式。而徐渭作品中冰天雪地的芭蕉、牡丹就是要通过时节的混乱无序来隐喻自身颠沛流离的人生境遇,抒发困顿生活中的自身情绪。至于徐渭的“游戏墨淋漓”较于米氏云山的“墨戏”,在情感上带有更深层次的精神内涵,是米家父子的升华。

徐渭画中所描绘的雪中芭蕉、牡丹以及梅花与蕉叶共存的奇特画面是徐渭异于常人的艺术构思之体现,也是“奇人”徐渭绘画作品中独特的“奇”趣。袁宏道在《徐文长传》中曾记载:“梅客生尝寄余书曰:‘文长吾老友,病奇于人,人奇于诗,诗奇于字,字奇于文,文奇于画。’余谓文长无之而不奇者也。无之而不奇,斯无之而不奇也哉!悲夫!”更是将一位封建时代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的狂放与悲愤,以及他以生命与世俗相抗衡的悲剧命运表达得淋漓尽致。

徐渭不喜以往安静优美的花鸟画风,而是通过水墨大写意的花卉创作表达对现世的不满和时局的动荡的担忧,并完成了水墨写意花鸟的变革,以至于人们在观看其作品时常被画中所呈现出的精神内涵所震撼。其所开创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画风对明代以后的朱耷、苦瓜和尚、郑燮、齐白石等著名画家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甚至郑板桥曾有一印,印文即为“青藤门下走狗”,反映出其对徐渭极为钦佩。因此,徐渭对于后世书画史有着重要的贡献,是引领后世书画发展的一盏耀眼夺目的明灯。

四、结语

天赋异禀的人似乎总是显得与当时的人和社会格格不入,在人们看来有些狂放不羁,做事荒诞。徐渭满腹经纶,才智超群,却在现实中屡屡碰壁,科举屡试不第,时逢伯乐却依然命途多舛,时运不济,以致精神癫狂至无以复加,才有了后来杀妻、入狱和出狱后无法忍受生活的折磨而数次自戕。他历经生活的磨砺,备受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还依然能够有如此的艺术成就,留给后人大量的艺术珍品。他是否要借“癫狂”以隐藏真实的自我?他是因为卓越的天赋而瘋癫还是因为疯癫而有异于常人的艺术才华?这些问题还亟待解决,也由此吸引了许多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前赴后继地对徐渭进行调查和研究。

徐渭创作的大写意风格之水墨作品是艺术家思想、内心情感的一种外延形式表达,通过绘画的展现使得欣赏主体与艺术家能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种共鸣跨域了时间和空间,通过欣赏者的视角去感受艺术家所营造的情感氛围,忽略艺术家所描绘的具象事物。须知,艺术家所描绘的物象并非只是画上的物象,而是借由此物表现自身主观的心理感受,同时通过艺术作品震撼欣赏者的心灵,达到精神上的相互沟通。正如唐代画家张璪所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一样,“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其景无限意,其意无限远。

参考文献:

[1]徐渭.徐渭集[M].北京:中华书局,1999.

[2]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6.

[3]朱安群.明诗三百首详注[M].马雪松,徐奔,褚竞,注释.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

[4]苏东天.徐渭书画艺术[M].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1.

[5]袁宏道.袁中郎全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6]周群,谢建华.徐渭评传[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魏安东,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

秦琪,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猜你喜欢

徐渭心理
徐渭来过多次苏州
心理小测试
风莺图诗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善于思考的徐渭
The Psychology of the Suitcase
徐渭南腔北调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