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作品在日本的译介研究

2021-01-03罗琬莹石新卉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译介野草鲁迅

罗琬莹 石新卉

内容摘要:在大正民主主义运动的背景下,鲁迅被介绍到日本。经多位译者努力,他的作品逐渐为日本人所熟知。在译介过程中,各式译本层出不穷。而译者或受限于词语当时的释义,或因个人取舍,在译介过程中产生了微妙的差异。这些译作所承载的思想开启了日本社会变革的大门,为民主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关键词:鲁迅 译介 野草

在各界学者和社会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鲁迅作品自东渡日本以来近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翻译版本和研究著作层出不穷,其作品俨然已成为成为日本文化的一部分。时至今日,日本大部分国语教科书上都还保留着鲁迅的作品,如《呐喊》《故乡》。

1920年,青木正儿『胡適を中心に渦いてゐる文学革命』一文,将鲁迅引入了日本民众的视野。他的学术活动成为了后来研究和译介鲁迅作品的重要基础。

作为青木的接棒者,清水安三在提高鲁迅在日本的国民知名度上也作出了贡献。自1922年的《周三人》起,清水陆续在《北京周报》上连载文章。与青木相比,他的译介能够更准确地展现鲁迅的文风与个人特质。此后,《北京周报》成为了鲁迅译作的摇篮,其登载数量仅次于第一位的周作人。

一.鲁迅作品在日本的译介历程

最初,日文译作是周作人发表在《北京周报》的《孔乙己》,最早的日籍译者则是丸山昏迷,译作为《中国小说史略》。之后,井上红梅又陆续翻译了《狂人日记》《社戏》等作品。但由于错漏繁多,鲁迅本人对此颇有微词。这一时期的日译作品较为零散,但为之后更加广泛且深刻的译介拓开了道路。

到上世纪三十年代,译介工作发展颇显成效。仅在初期,《阿Q正传》就有了四版译文,鲁迅作品的选集和大全集也相继出版,可谓盛况空前。

遗憾的是,这种繁荣只是昙花一现。译介工作因战争迅速陷入了低谷,直至日本战败后才迎来复兴。由于出版模式的创新及竹内好、松枝茂夫等译者的涌现,1946年至1959年间,从小说、散文、杂文的日译本到鲁迅传记,乃至相关报刊上的评论文章,都实现了数量和质量的双重飞跃。1953年至1956年,竹内好陆续翻译了《野草》《朝花夕拾》等作品;1956年新潮社出版了《现代世界文学全集》;同年,岩波书店发行了《鲁迅全集》。

到了七八十年代,日本人民对他们的现有制度产生怀疑,加之中国飞速发展,人们不安的情绪将鲁迅译介推至第三波高峰。诸如竹内好的《鲁迅文集》,松枝茂夫、田中清一郎的《阿Q正传》等优质译本陆续出现。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纪初的新锐译者们则摒弃了前人译介时的本土化倾向,将重点放到鲁迅自身的精神本源和文学特质上,例如藤井省三翻译的《呐喊》和《朝花夕拾》。

在诸多译作中,《野草》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竹内好在《从“绝望”开始》中说:“《野草》可以称之为鲁迅文学的缩影。可以把它作为萌芽,以与全部作品的关联性为基础来瞭望它丰富的表现形式,从这个意义上看,它是鲁迅文学的原型、索引、代表作,同时也是入门书。”

二.翻译中的得与失

日本当下受众最广的译本仍是竹内好的《野草》,受个人直译风格及当时日本经济高速成长的影响,他的译作更加本土化,偏向于将长难句进行拆解分译,使原作更加通俗易懂。

(一)语言文字

1.在《影的告别》中有这样一段影的感叹:

我不愿意!

呜呼呜呼,我不愿意,我不如彷徨于无地。

おれはいやだ。

ああ、ああ、おれはいやだ。無にさまようほうがよい。

译文将鲁迅晦涩的用词“无地”凝练为一个“無”字,通俗又尊重原意。「おれはいやだ」出现了两次,在语气上进一步助推情绪表达,与中文版相应和。在音韵上,中文的散文诗押的都是“ì”韵,更能表达叹息与心中阴翳。而日文版本中,这一抒情表意的有力工具无可奈何地缺失了。中文诗歌用词简练、格式整齐的格律美也无法真切地传递给日本读者。

2.野草,根本不深,花叶不美,然而吸取露,吸取水,吸取陈死人的血和肉,各各夺取它的生存。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直至于死亡而腐朽。

但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野草は、その根深からず、花と葉美しからず、しかも露をうい、水を吸い、死んで久しい人間の血と肉を吸い、おのがじし自分の生存を奪い取る。その生存も踏みにじられ、刈り荒らされ、ついに死滅して腐朽するまでだが。

だが私は、心うれえず、心たのしい。高らかに笑い、歌をうたおう。

这里的践踏、删刈都巧妙对应,“陈死人”也通过「死んで久しい」来进行了解释说明。“坦然”一词的翻译巧用否定,表达效果更上一层楼,与后半句文辞对仗,工整简洁,同汉语文章交相辉映。

(二)词语选用

竹内好等人翻译的《鲁迅选集》中,《小杂感》里有一句話:

但有时只要有一个人看便满足:好友,爱人。

だが時としては一人の人が読んでくれるだけで満足することもある、親友か、愛人。

中文的“爱人”有很多种意思,恋人、丈夫、妻子等,包括暗恋对象在内,是带有恋慕之情的正常关系。这篇译文在二战前后完成,当时日语中的「愛人」一词,除了“恋人”之外,还有「情婦」「情夫」的意思。私以为,这里的「愛人」改为「愛する人」会更加妥当。

(三)文化背景的细微差异

1.在竹内好翻译的《离婚》中有这样一段:

我是三茶六礼定来的,花轿抬来的呵!

わたしはきちんと結納をすませて、花轎にのって嫁に来たんですよ。

“三茶六礼”是绍兴旧时一套从定亲到成婚的习俗。三茶,指订婚时的“下茶”、结婚时的“定茶”和同房时的“合茶”。六礼,指由求婚至完婚的整个结婚过程,即婚姻据以成立的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种仪式。男女若没有认真完成“三茶六礼”,便不被承认为明媒正娶。选段中,爱姑正竭力申述自己是合符礼仪的正妻。译文虽然语义相符,但文化内涵传达不到位,人物情绪波动缩水。此处可以添加注释,方便读者更深刻地体会文章。

2.上述选集中,《社戏》里有一段涉及中国戏曲文化的内容:

我忍耐的等着,许多功夫,只见那老旦将手一抬,我以为就要站起来了,不料他却又慢慢的放下在原地方,仍旧唱。

私はじっと我慢して待っていた。かなり時間がたった。と、老旦の手が上に上がった。さては立ち上がるかと思っていると、彼はまたその手をゆるゆる元にもどして、うたいつづけた。

近代中国一段时间里,“他”不仅可以指男性,也可以指女性。但在日语中,「彼」似乎只能指男性。中国京剧中,男性和女性都能饰演旦角,文中为“社戏”,但老旦的饰演者也不一定是男性。这里译作「彼」的话,可能不少读者都会认为是男性演员。同时,译者把鲁迅的“许多功夫”“原地方”等稍有拗口的语句译成了简洁易懂的现代日语,并没有保留鲁迅独树一帜的语言风格。这一取舍也是利弊兼有的。

三.社会影响

明治维新后,日本频频发动对外战争。20世纪初,在取得对中、俄的战争胜利后,日本国内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近代化思想基本普及,成为亚洲的“西方”国家。

然而,明治维新倡导的全面西化方针导致日本传统文化岌岌可危。1915年,中国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批判旧文学与封建思想的文学革命之风也吹到了日本。在学术方面,青木正儿带领意欲革新汉学研究方法的年轻一代,与其师狩野直喜为代表的封建守旧派展开对抗。守旧派坚守儒教阵营,站在封建立场批判五四运动,控制着文学阵地的话语权;革新派受大正民主思潮影响,积极关注中国新思想的萌芽,也自然而然地注意到了中国文学革命的领军人物——鲁迅。

早在1909年,由鲁迅及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便已在东京出版;1918年,《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坛掀起巨震。但中、日、欧的文化革命进程不同,鲁迅作品在当时并未引起日本文学界的波澜。然而青木凭借对中国文学动向的密切关注,率先将鲁迅引入日本。他高度肯定了鲁迅作品在文学革命上的里程碑式意义,同时翻译其作品,以飨青年学生求文学变革之请。在青木之后,包括增田涉在内的学者都对中国文学革命产生了兴趣。正因这层铺垫,鲁迅作品才能借大正变革之机遇被迅速接纳,成为日本革命的文化资源。以鲁迅作品为介质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民主传统,成为日本民主运动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1922年1月,日文期刊《北京周报》创刊,中日文学革命者借此会师。刊载内容中,评文的主要撰者正是丸山昏迷和清水安三。刊物共418期,鲁迅是出现次数最多的。《北京周报》本为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扩张的意图而创办,却由于清水安三接连刊载批评日本军阀和外交政策的文章而被迫停刊,这本质上是法西斯主义集权政治思想与民主政治思想的斗争。但《北京周报》的民主思想倾向也决定了日本文学研究者对中国文学革命的大批作家进行译介。围绕鲁迅的名字,民主政治思想渗入文坛,两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在此达成共识。

从日本发现鲁迅开始,学者们就沉迷于研究鲁迅作品,这其中原因有三。首先,日本和中国地理位置相近、文化同源,较西方文学而言,中国的文学作品更能取得日本文学研究者的认同感。其次,鲁迅青年时期留学日本,在日本度过了思想、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可以认为鲁迅的文字是以中国为根,以两国见闻为养的产物。鲁迅作品中的深切的民族忧思与苦难,正像“一面镜子一样”映照着日本人的灵魂与精神。日本的读者借由鲁迅思考、怀疑、批判、求索,从而开启自我探寻、自我觉醒的跋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国民。

参考文献

[1]魯迅.魯迅文集01-06[M].竹内好,訳.日本:筑摩書房,1991.

[2]李爱文,纪旭东.竹内好的鲁迅翻译特征研究[J].日语学习与研究,2015(04):111-119.

[3]蒋永国.论鲁迅及其作品在日本译介的肇始——“文学革命”的视野[J].广东开放大学学报,2020,29(06):43-49.

[4]贠红阳.简论日本大正年间的改革思想[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4):64-66.

[5]沈俊,林敏洁.鲁迅在日本的譯介传播[J].文学研究,2017,3(02):42-50.

本文写作者还有:谢安琪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猜你喜欢

译介野草鲁迅
小心野草
《三字经》裨治文的两次译介行为考察
李建国:誓把“野草”变身致富草
我种了一棵野草
一束野草
余华作品译介目录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超现实主义在中国的译介
西方兵书的译介与晚清军事近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