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疆伊宁市传统聚落肌理的协同演化策略研究

2021-01-03曹旭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伊宁市

曹旭

摘 要:聚落肌理是聚落形态的表达方式。通过对伊宁市自然线性与网状几何聚落肌理现状以恒定与转化、拼贴与融合的二元属性方式进行诠释,以不同区域的外部支援和内生动力为前提,分别通过街巷肌理的类型延续与几何控制两种基本的聚落肌理,探讨肌理关联性需求,证实区域肌理区间的协同与演化,从而进一步揭示伊宁市传统城市有机生长的聚落肌理与发展规律。

关键词:伊宁市;聚落肌理;协同演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度新疆师范大学优秀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新疆傳统聚落肌理的协同演化策略与方法研究——以伊宁市为例”(XJNU202006)研究成果。

新疆伊宁市地处伊犁河谷盆地中央,北面天山支脉科古尔琴山和南面伊犁河使伊宁市形成天然的要塞之势。关于伊犁,最早的记录出现在《汉书》中,伊犁因伊犁河而得名。清政府在伊犁河北岸选址建城,修建熙春城、惠宁城、宁远城等防御型城池。随时代的变迁,由这三座古城旧址发展形成了今天的伊宁市,并形成了伊宁市这一传统城市的聚落肌理。由此可见,一个城市形成是经过时间累积的物质性结果,表现出的更是记忆的层叠、社会的变迁和多元文化的沉积。

伊宁市不是一个单纯由建筑组成的聚落肌理,是在多元的复杂结构下诠释城市内在变迁和能量场流动的有效平台。对肌理的协同演化研究,不是对伊宁市城市的“朝花夕拾”,而是承载容纳城市的多元性,探求社会关联的重要使命。伊宁市传统城市聚落具有完整的城市结构和鲜明的空间特征,在区域视角下,当代的特殊性也必须融入城市肌理历史的演变过程中。

一、聚落肌理的演化属性

对聚落肌理的解读是从城市密度、交通组织和公共空间等多个视角,研究城市结构的本质性认知。通过肌理特征的描述,分析外部动力,并且挖掘城市生成潜力。

(一)自然线性的恒定与转化

伊宁市在改革开放后的开发区建设中,呈现出一个新旧融合的形象,从城市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偶然性和生长性构成生长和变化的肌理演化主调。伊宁市的历史街区经过历史的演进和变迁,成为结构持久的城市有机基础,存在永恒性的元素,历史街区的肌理中包含历史、记忆、场所等人文信息。这种建筑自主的基础,构成了对现代主义的抵抗力量,在非资本主动的影响下被动呈现,在需求与多重非文脉主导的力量下协同发展,体现肌理的恒定与转化。

伊宁城区内南部的阿依墩、伊犁街和前进街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属于自然线性的城市聚落增长形态,自然线性的城市聚落增长形态是古城演进而成的。城市依水而建,城市南部是清朝时期宁远城旧址,是一个维吾尔族居民居多的传统城市聚落。这些维吾尔族居住者大多是南疆迁徙而来的维吾尔族屯田人,后随着俄商的涌入,成为领事驻地。城池近似方形,城市四条主要道路连接四座城门,呈现出中原建筑文化的礼法制度,形成街、巷和商业区。城池中心设有寺庙,形成典型的宗教信仰圈为核心的聚落形态,整体也反映出一种离散型聚落的特征。民居建筑以寺为中心,围绕中心呈大小、形态多样的组团型布局,各组团之间形成“聚中有分,分中有聚”的大散聚、小集中的民居建筑群组的形态。伊宁市南边为伊犁河,还有东西向穿越城市北部的北支干渠和人民渠。城市聚落依水而建,水是城市发展的活力所在。城市水系也是自然线性增长的,很多道路沿河并行,影响着城市中的道路发展。街区内更是存在很多自然溪沟和小型人工水系,大多是东北向西南的流向,呈现网状蜿蜒曲折的平面形态。水的活动顺应自然、因势利导,逐渐延生形成城市中的水系与巷道,水系的因势而走、不断扩张给城市格局带来了新的自然线性增长形式,居住者傍水建宅,街区内巷道沿着水渠防线自然弯曲,聚居区开始吸引各族人民来此定居,为聚落发展带来了无限的生机。

聚落肌理在一方面承载了城市中最重要的物质基础,是城市聚落发展的根本;另一方面承载了城市的记忆、社会的礼法和文明的痕迹,并且具有空间韧性的非物质基础。在历史发展中,动态的肌理转变是必然,伊宁市这个有灵魂的城市,也是在保持结构的稳定和弹性,在恒定与转化中演化发展。

(二)网状几何的拼贴与融合

伊宁市中心北部的六星街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属于网状几何型的城市聚落发展形态。伊宁城区内的网状几何型是当时政府在城市建设的时期提出明确规划发展而成的,六条放射状的路网与巷道联通,形成网格几何型平面布局。这个研究区域具有形式和社会特征同质性,在认同肌理多元性的同时追求按照类型划分形成区域的内部的结构。这个区域的肌理不是单一的结构类型的存在,而是多元结构的拼贴和融合。

聚落中的民居建筑由密集到疏散,形成围绕六边形的几何中心扩散组织的形态。六星街道在格局上是学习了西方的中心放射网格状布局,街区空间的平面形态是以三条街的交叉点为中心广场,向四周以六个方向延伸展开,中间的中心广场为圆形道路街角,四周围绕民居、宗教场所和广场延伸出去的街道与街道之间形成了三角区域。顺着延伸的方向和围合的形式,产生等距巷道排列延伸,但由于空间关系,并未形成完整的闭合六边形,而是一环套一环的形式,形状类似于蜘蛛网的结构。在民居建筑文化层面上,俄罗斯的入侵和通商与维吾尔族传统建筑文化产生了交融,对维吾尔族民居建筑风格和环境建设产生影响,从而更加促成了六星街独特的城市聚落肌理。

二、聚落的街巷肌理

聚落肌理与街巷肌理在形态上相互关联、相互依存。越多的街巷肌理深入城市形态中,越有利于城市的土地价值、城市多样性和街道公共空间活力的提升。伊宁市历史街区的街巷内没有炫目的商业中心,也没有缤纷多彩的霓虹闪烁。街巷的自然收缩、应势而起的转折和抬降都丰富了街巷的空间形式,加之水渠、绿地、花卉和树木的层次变化,构成了街巷的形式。街巷的宽窄设置要满足生活的需求,一般在2米到7米之间,配合行道树,内部具有多处纳凉地,行走其中静谧舒坦。加之简单弯曲的街巷空间可以给人曲径通透的感受,可以消除压抑的视觉感观。街巷从空间上来说是具有一定的封闭性的,但是民居的天际线错落有致、前后递进,形成了多样的轮廓。

(一)街区的类型延续

伊宁市传统聚落肌理有明显的延续特征,肌理恒定性背后的驱动力促使聚落肌理产生连续的类型,对民居建筑单体形成一定的制约。在聚落肌理各项属性的催化下,当地的居民将聚落肌理的形式和秩序凝结成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且通过对自身生活环境的改造使其更加清晰化和物质化。

聚落中的历史街区道路系统复杂,主要是阿依墩街、伊犁街、前进街和工人街等街道,这些街道都有明确的延伸方向,展现出城市聚落自发性生长的规律和街区韵味。沿着主街道在街道两侧延伸出巷道,巷道的两侧都为民居院落。平面形态呈现出不规则的曲折,主街道在遇到地势转变的时候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弯曲倾斜,道路两边种植有高大的行道树,巷道沿着主要街道延伸出去,形成了类似于鱼骨状的平面形态。鱼骨状单面延伸的巷道也朝着单侧方向延伸,平行形成连续的方式,直到与相邻街巷相連通,形成梯形的形态。

历史街区中的街巷由从事商业活动的街和交通道路的巷组成,在寻求变化的同时不丢失聚落的原有风貌。街道的整体布局是向两端方向延伸,会在遇到水渠、树木和民居建筑时发生左右的偏移,会在遇到不平坦的地势时上下浮动,没有完全笔直的街道。这样的聚落街巷相互连贯,空间有虚实变化。

(二)巷道的几何控制

街区的类型延续保证了聚落肌理在组织构成上的区域协同,而巷道的几何控制则是以更加抽象的方式重现区域肌理中隐含的形式制约,通过将场地周边具体的环境简化为抽象的控制线,形成形态塑造的基本轮廓。

组成巷道的元素有院落墙体、院门和民居建筑的立面。这些元素组成的巷道分为通达式和尽端式两种。通达式的巷道是民居建筑自然组团的建设过程中,很多居民集体用一些墙体和交通道路最终围合形成的将民居建筑组团在中间,道路四处通达的巷道。而尽端巷是在传统聚落中,民居建筑建造的时候预留出的通道,逐渐形成了具有封闭性的巷道,这里的院墙和院门错落出现形成聚落内居民的交往空间。巷道作为聚落中连接民居院落的通道,四通八达地联系着千家万户,最终汇集在一起形成交通路网,犹如树木的枝丫,空间尺度上逐级递减最终消失在院落大门处。这样四通八达的街道相互交错就会形成不同的相交形式,和所有聚落一样都会形成两街道相互垂直,街巷中形成十字交叉、人字形交叉的不规则的形状。街道的空间主要呈现一种长方形的空间,两侧都有建筑物作为限定,形成带状的封闭空间。而街道的主要组成要素有民居建筑墙体、路面、行道树、水渠等。

三、结语

伊宁市传统城市聚落具有多元性和复杂性,对于聚落肌理的研究需要交叉的理论和方法,今后也需要更加具有动态的方式去把握聚落肌理脉络的演化规律,从而通过特定的形式操作引导城市结构的协同。以聚落肌理为基础,在具体的背景和条件下开展具有肌理关联性的结构布局,调和需要和城市自主性的矛盾。以区域人文智慧和弹性的聚落肌理策略,构建当代伊宁市城市结构,实现未来的协同演化。

参考文献:

[1]克里尔.城镇空间[M].金秋野,王又佳,译.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

[2]张伶伶,李存东.建筑创作思维的过程与表达[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奥托.占据与连接:对人居场所领域和范围的思考[M].武凤文,戴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作者单位:

新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伊宁市
伊宁市乡镇企业发展状况评价
伊宁市光明街社区民族互嵌现状的分析
新疆伊宁市俄罗斯学校发展现状
伊宁市城市新媒体使用调查分析
伊宁市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
达达木图乡青年干部的良师益友——记伊宁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成俊
以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提升伊宁市城市综合竞争力
“我爱我的祖国!”:记伊宁市关工委副主任兼宣讲团团长阿不都热西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