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山装的释义与史实

2021-01-03朱博伟刘瑞璞

丝绸 2021年12期
关键词:三民主义中山装

朱博伟 刘瑞璞

摘要: 中山装代表“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的释义在学界和社会广为流传,甚至一度成为“正史”,但相关记录却一直语焉不详,无法提供可靠的史料支持。文章基于民国时期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深入详实地综合考证、梳理“三民四维五权”形成的时间节点,并将其与孙中山生前“所御猎服”的历史源流进行比较研究,指出二者在内容和时间上的差异。确凿的史实证明,释义实为后人附会,它的产生晚于中山装出现的时间,不可能用于指导中山装的创制。而中山装的形制结构在释义出现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与释义的解读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关键词: 中山装;释义;三民主义;国之四维;五权宪法

中图分类号: TS941.12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 1001-7003(2021)12-0080-06

引用页码: 121201

DOI: 10.3969/j.issn.1001-7003.2021.12.013(篇序)

Abstrac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Zhongshan suit representing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Four Dimensions of the State" and "Five-power Constitution" has been widely circulated in academic circles and society, and has even been recorded in official history. However, the relevant records have been mentioned but vaguely, without reliable historical support. In this paper, the time nodes of the generation of "Three People, Four Dimensions and Five Powers" were sorted out through in-depth fiel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image and physical historical data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Through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e historical origin of Sun Yat-sen’s "hunting clothes", the study pointed ou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time. It is proved by valid historical facts that the interpretation is actually the farfetched interpretation by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it was created later than the emergence of the Zhongshan suit and could not have been used to guide the production of the Zhongshan suit. The shape and structure of the Zhongshan suit also changed significantly before and after the appearance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presenting a completely different look compared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meaning.

Key words: Zhongshan suit; interpretation; Three People’s Principles; Four Dimensions of the State; Five-power Constitution

中山裝三粒袖扣代表“三民主义”、四个贴袋代表“国之四维”、五粒门扣代表“五权宪法”的释义似乎已成为定论,也被社会普遍接纳成为近代中国的革命符号且影响至今。事实上,早在1929年就曾有权威文章《中山装之起源》发表在《北洋画报》,提到中山装“所谓三民五权等说,均属牵强误会”,但一直没有引起重视。2007年,袁仄[1]在《中山服初考》中,在较为全面梳理中山装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山装的产生、发展疑团重重,众说纷纷”的疑问,认为当代中山装的历史记载与史料之间存在冲突,但并没有对这些疑团进行进一步研究。此后的2014年和2018年,薛伟强等[2]的《中山装“政治含义”考辨》和毛经文[3]的《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相继发表,两篇文章结合民国时期的文献史料针对中山装代表“三民四维五权”的说法进行考证,特别是后者认为“所谓中山装的特殊政治意义只是一个美丽的童话”[3],但遗憾的是他们都没有运用实物、图像和文献史料比较研究的方法进一步佐证这一观点,未能引起社会和学界的足够重视。那么中山装的释义与史实究竟如何?仍需要回到史料中寻求答案。

1 中山装从“三民五权”到“三民四维五权”的释义

1929年4月16日和5月10日,南京国民政府相继颁布《服制条例》[4]和《陆军军常服暨军礼服暂行条例》[5],将立领中山装定为文官制服,翻领中山装定为武官制服。该事件引起了当时社会的极大反响和广泛讨论,中山装代表“三民五权”的声浪渐起,但此前并未发现文献记载。曾追随孙中山革命并担任中国国民党内务总长、主管礼制服章的居正对此十分关切,但由于身份敏感不便出面,就以曾任武昌起义军政府财政部长的好友胡子笏之笔名妙观作为掩护[6],于两部服制条例颁布后不久的5月14日在《北洋画报》发表题为《中山装之起源》的文章,首度提出中山装“所谓代表三民五权等说,均属牵强误会”[7]的是正之说。基于作者曾追随孙中山革命的亲身经历,因为这时孙中山的着装是标志性的翻领七粒门扣四贴袋两粒袖扣(与之后任何一个时期都不相同),将重要物证指向孙中山“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但没能阻止附会在民间持续流传和发酵。

诚然,中山装在中国近代服饰变革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它能够成为民族精神的标志性符号,不会仅因为其形制代表“三民五权”那么简单。不容忽视的是,交织在其中的中山遗志践行者和朴实民众,他们始终矢志不渝地以实际行动推广中山装,并根据其形制和工艺特征建立起中山装与孙中山国货改良服装构想之间的联系,无疑为破除“三民五权”的释义提供了实据。

1928年署名秋山的《中山服与革命》提到:“中山服,它的轻便和经济,很适宜我们在大风暴时代的服着,又表现出我们在匆忙前进的精神。”[8]

1935年署名双石山人的《中山装》提到:“中山装,上至国府主席,下至……均合穿,理由:严整而利便,凡布都可造,故又价廉也。利益之点太多了!”[9]

此外,当时武汉大学毕业生邱楚良1928年用笔名臣朔在《国闻画报》发表题为《中山装》的文章,针对中山装释义在社会流行的现象从另一方面进行了解读:“就是向非同志而将要投机或已經投机的分子。尤其喜欢中山装……大概以为本人以前虽非中山信徒。但现在颇有信奉总理的必要。即使自己万无信奉三民主义的能力。但是着了中山装之后。至少可以在衣服上表示自己有模仿中山的能耐。”[10]

中山装代表“三民主义”的流行与那些“万无信奉三民主义”的“投机分子”不无关系。他们既不了解孙中山基于民生主义提出国货改良服装构想的良苦用心,也不关心中山装能够满足民众一服多用的切实需要,只是借用中山装所谓的“三民主义”将自己包装成“中山信徒”。可见在民国时期,不同人士基于不同的需求和目的,促成了中山装和“三民五权”之间的联系,但当时并没有涉及五颗门扣、三粒袖扣和四个贴袋与“三民五权”的对应关系。

时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改革开放初期,伴随着中国服装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大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中山装的释义再次兴起。与民国时期不同的是,这次释义的发声率先来自服装史学界,甚至成为构建中山装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是1989年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服装史》,时隔60年后以“正史”面貌再次提及中山装的释义,并且在民国时期内容的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和补充,形成了中山装代表“三民四维五权”的观点:“如依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国民党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11]

上述说法主要来自著作者的阐述,缺少必要的史料支持,甚至在民国时期中山装代表“三民五权”尚没有落案的情况下,将中山装的释义进一步扩充到“三民四维五权”,并且附上了“参考传世照片”绘制的中山装图示。但根据可预见的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孙中山从未穿过这种释义后的中山装,甚至在整个民国时期都不存在,无疑是将“孙中山时代”(孙中山1895年在日本横滨剪辫易服到1925年去世)的中山装(七粒门扣四贴袋两粒袖扣,有背缝四开身结构)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山装(五粒门扣四贴袋三粒袖扣,无背缝三开身结构)混淆了(图1)。然而,《中国服装史》作为当时为数不多的专业参考书,因其“专业性”被广泛传播逐渐形成社会化“共识”。包括《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12]和《中国文化概论》[13]等主流文献,以及涉及中山装历史的论著或教材几乎全都引述了中山装代表“三民四维五权”的说法,但无一例外无法提供确凿的史料支持。事实上,它毕竟是离人们最近的历史,基于现有的研究条件,将主流文献、图像和实物史料进行综合考证,完全有机会拨开重重疑团,厘清中山装的释义与史实。

2 “三民五权”和“国之四维”的形成始末

“三民”是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的三民主义。“五权”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监察权和考试权独立运行的五权宪法。它们组合起来史称“三民五权”,是孙中山重要的政治主张。据史料记载,它们共同萌发于1896年孙中山“伦敦被难”期间[14],是孙中山整理大英博物馆各国史书和政治著述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研究和革命实践,于1905年和1906年相继在《民报》创刊号及创刊周年会上发表后逐渐确定下来的[15]。三民主义经过长期实践成为指导孙中山革命事业的政治纲领,而五权宪法的地位最初却难以与之相提并论,甚至孙中山本人在1921年的演讲中也曾坦言,1906年他在《民报》创刊周年会上提出五权宪法时“大家对于这个事情都没有十分留心”[16],更谈不上有什么影响力。因此,辛亥革命胜利后成立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没有采纳五权宪法而是选用三权分立的责任内阁制,事实上说明其理论建构并未达到时机成熟,难以用于实践。孙中山既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用一套尚未健全的制度纲领赋予创制中山装,中山装代表“五权宪法”就像妙观所言那样“均属牵强误会”。

1921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时重新对“五权宪法”进行阐释,1922年经叶夏声起草《五权宪法草案》才初步形成理论体系在国内传播。此后的1923年1月1日,孙中山在民国日报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首次提出“三民主义为立国之本原,五权宪法为制度之纲领”[17]指导中国国民党的改组。北伐战争胜利后的1928年10月孙中山已逝世三年,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训政大纲》,修订颁布五院制的《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建立了基于五权分立的南京国民政府。但直到1946年12月25日《中华民国宪法》经国民大会审议通过,才真正从制度上确立了五权宪法可见“三民五权”的形成和定案晚于中山装的发展进程,因此也就不可能在中山装创制时赋予五粒门扣代表五权宪法、三粒袖扣代表三民主义的意图,。更何况孙中山时代翻领四贴袋的中山装是七粒门扣、两粒袖扣,而南京国民政府历次颁修“服制条例”规定的中山装根本没有袖扣。

“国之四维”的说法则是典型的“关公战秦琼”。纵览《中山全集》和《中山全集续编》(中华书局版)未发现任何“国之四维”相关的著述,因为“国之四维”根本就不是由孙中山提出,而是在他逝世后七年才出现。1932年4月,蒋介石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演讲《人格与革命》首次提出“礼义廉耻”可以“挽救堕落的民德和人心”,并且是“改造革命的环境”“确定我们革命的基础”[18]。1934年2月17日,蒋介石在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发凡》,对国民革命十年来的工作进行总结,认为“吾国革命之所以迄今尚未成功,即在于全国国民之生活形态始终无所改进。”[19]同月19日,蒋介石又于南昌发表《新生活运动之要义》,提出组织一场“先求全国国民于食衣住行四项实际的基本生活能彻底改进之一种社会教育的运动”[20],作为国民革命的延续与中华民族复兴的手段,标志着“新生活运动”拉开序幕,而国民的着装问题也顺势成为重点。该运动的主旨分为两部分:其一,延续孙中山在《民族主义》中提出的“八德”,即“中国固有的道德……首先是忠孝,次是仁爱,其次是信义,其次是和平”[21]等,凸显新生活运动对中山遗志的继承,以保证其合法性与理论的权威地位;其二,提出“国之四维”的政治纲领。此后,蒋介石在《复兴民族之根本要务——教养卫之要义》[22]中强调,唯有教育和礼义廉耻“才是复兴的唯一工具”,从《管子·牧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引申出“四维既张,国乃复兴”[23],成为当时国民政府试图改变中国面临外敌侵略和落后生产力的时局所提出的治国策略,但时间却是孙中山逝世多年之后的事情。

由此便厘清了中山装释义出现的两个时间节点及内容不同的原因。其一,孙中山去世后不久到1929年之间,当时仅有“三民五权”一种说法,而“国之四维”尚未提出。由于有曾追随孙中山参加革命的亲历者胡子笏引用要员居正的经历发表《中山装之起源》辟谣,与之相关的释义渐消。其二,20世纪80—90年代,以《中国服装史》为代表的“正史”为了迎合新中国时代中山装形制结构的变化(标志是中山装以三粒袖扣区分礼服和常服应对国际社交礼制的中国方案形成),将孙中山逝世后提出的“国之四维”纳入,于是便出现了中山装门扣、贴袋和袖扣数量对应“三民四维五权”的说法。

事实上,中山装的流行,符合民生需要是首要和前提。它的出现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帝制服饰严苛的等级规制,成为改元易服的民主共和标志。在孫中山1912年《大总统覆中华国货维持会函》“博采西制,加以改良”[24]和1924年《民生主义》“护体、彰身、方便、等差”[25]的国货改良服装构想指导下,中山装在孙中山去世后完成了由拿来主义到中国化的形制结构变革。释义在民智和国力尚不发达的社会动荡时局下出现,确有推动中山装普及和促进民族纺织工业发展的作用,但历史的真实需要尊重。基于居正、胡子笏等关键人物的严谨态度,民国时期的官方条例和行政文书中从没有出现过中山装有关“三民五权”的记载。时隔半个多世纪后,亲历者渐无,而中山装研究在整个近现代史中又是非主流的课题(甚至不被视为学术研究课题),缺少必要的反思和深入研究,再加上各类文章和著述的引用与传播,中山装“三民四维五权”的释义在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似乎成为了“定论”。两种释义中“三民五权”至少是孙中山生前提出的政纲并在实施,但“国之四维”就不只是附会了,而是基于想象的虚构。不容忽视的是,正是因为释义的存在,催生出有关中山装起源的各种故事,在特殊历史时期激发了国人对于中山装独特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但却使中山装的历史疑团重重,甚至淹没了它原本所具有的物质文化内涵。

3 中山装与“所御猎服”的形制史脉

1929年妙观在《中山装之起源》提到中山装源于孙中山“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为追溯中山装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线索。猎服是英国绅士文化重要的物质形态之一,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当时英国著名的服装技术杂志《The Tailor and Cutter》记载了它的两种典型形制:一是强调储物功能的狩猎夹克(Shooting Jacket),特点是衣身有四个贴袋用于携带户外狩猎使用的工具和枪械配件;二是强调运动功能的诺福克夹克(Norfolk Jacket),特点是衣身有两个贴袋,腰间配腰带和两条纵向的活裥,不仅增加了收身作用,且在两条竖活裥中设有暗袋,为活裥胸贴袋的产生埋下伏笔,此外,后背通常有纵向活裥为手臂前屈持枪射击动作提供更多的活动空间。可见,猎服自形成之初就蕴含着英国绅士文化追求良好功能的运动风尚,后被英国军队采用,并成为包括苏联红军在内欧洲军服的标志性特征,这种特征在当下仍然保留着(图2)。

19世纪90年代,基于猎服方便户外射击运动的优势,英军以四贴袋的狩猎夹克为原型创制福瑞克军服(Frock Uniform),形制为翻领五粒门扣四贴袋,有两粒袖扣,标志着猎服进入了与军服相依为强的发展阶段。此后,英国在南非与布尔人因争夺矿产资源爆发了“第二次布尔战争”,为了适应当地炎热的气候环境,英军又在福瑞克军服基础上推出了卡其布军服(Khaki Uniform)。因为采用没有衬里的单衣无法设里袋,故在胸前设计两个加入褶裥的贴袋,既使用方便又提高了口袋的储物功能。1902年,英军颁布新版福瑞克军官制服(Officer’s New Service Frock)[26],将腰间贴袋改为立体结构,形成可以涨缩的琴袋,配合胸部活裥贴袋提升整体衣袋的实战功能。口袋的增加和自身功能的改善,都是因为户外高强度运动和战事而成,其他保留了诺福克的腰带结构,且有两种形制,即整腰带和只保留后腰带。《中山装之起源》所述孙中山“得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形制正是如此。据《孙中山年谱》[27]记载,孙中山共有过四次访问英国的经历。第一次是1896年9月23日至1897年7月,在大英博物馆研究西方文化。第二次是1904年12月14日至1905年初,赴德国和布鲁塞尔组织留学生革命活动前途径伦敦作短暂停留。第三次是1909年8月7日至10月30日,在伦敦处理同盟会内部事务。第四次是1911年10月下旬至11月初,在伦敦进行外交谈判,争取英国社会各界对武昌起义的支持。结合《孙中山年谱》和《中山装之起源》提供的线索,孙中山正是在同一时期访问英国时“所御猎服”,其形制与英国猎服和欧洲军服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立体型的四贴袋是为军务和户外运动“方便携物”而生,与“国之四维”无关;七粒门扣作为军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提升御寒等功能,而不是为了表示“五权宪法”;两粒袖扣更是与“三民主义”毫无关系(图3)。

事实上,释义的内容从一开始就与孙中山生前所着中山装形制相悖,也是它在当时无法得到学界认可的原因。1926年孙中山去世后,全国掀起纪念孙中山运动,当年6月10日《申报》刊文《夏布大会之昨讯》指出“取名中山装表示崇拜中山之意,故日来各大学校学生往购或定制者,颇不乏人”[28],说明中山装的称谓是孙中山去世后才兴起,并成为大众继承中山遗志与革命爱国的符号流行于世。同时,中山装又受国货改良服装运动影响,社会各界继承“博采西制,加以改良”的中山遗志,“仿照中山先生当年所常穿之短式衣”[29]制成中山装,开启了中山装本土化的实践。代表“三民五权”或许是当时强调继承中山遗志的产物,但其形制结构与孙中山时代“所御猎服”已有所区别,《中山装之起源》称“其后百官乃仿而制之,称之曰中山装,至今样式已略有变更,非复先总理初时所服者矣”,可见中山装的形制结构在释义出现前后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面貌。

4 结 语

中山装自初兴至今的百年历程,对凝聚中国革命事业,推动民族纺织工业发展乃至社会进步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中山装释义“三民五权”正记录了这段历史,但释义既非孙中山授意,也不是在孙中山时代形成,而是在他去世之后,伴随着国货改良服装的兴起,在1926年纪念孙中山的运动中,以中山装继承“三民五权”的中山遗志等诸多社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可谓后孙中山时代(孙中山去世后的1926年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标志事件。重要的是“三民五权”成为中国国民党的政治纲领系孙中山在1923年确定,后于1946年正式写入“宪法”,晚于中山装“旧日在大不列颠时所御猎服”和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服制条例”的时间。“国之四维”虽然是对“三民五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但时间节点是孙中山逝世后的1932年,不可能用于指导孙中山生前的着装实践,更不可能影响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颁修的“服制条例”,可见中山装释义从“三民五权”到“三民四维五权”均乃后人附会。

参考文献:

[1]袁仄. 中山服初考[J]. 装饰, 2007(6): 52-55.

YUAN Z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Zhongshan suit[J]. ZHUANGSHI, 2007(6): 52-55.

[2]薛伟强, 汤文. 中山装“政治含义”考辨[J]. 历史教学, 2014(11): 61-65.

XUE Weiqiang, TANG Wen.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Zhongshan suit[J]. History Teaching, 2014(11): 61-65.

[3]毛經文.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J]. 历史教学, 2018(6): 67-72.

MAO Jingwen. Continue research on the political meaning of Zhongshan suit[J]. History Teaching, 2018(6): 67-72.

[4]南京国民政府. 服制条例[J]. 国民政府公报, 1929(143): 2-7.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Regulations on national uniform[J]. National Government Gazette, 1929(143): 2-7.

[5]南京国民政府. 陆军军常服暨军礼服暂行条例[J]国民政府公报, 1929(61): 1-2.

Nanjing National Government. Provisional regulations on army uniform and dress[J]. National Government Gazette, 1929(61): 1-2.

[6]朱博伟, 刘瑞璞. 翻领中山装创制考辨[J]. 装饰, 2020(12): 86-89.

ZHU Bowei, LIU Ruipu. Research on the creation of Zhongshan suit with turn-down collar[J]. ZHUANGSHI, 2020(12): 86-89.

[7]妙观, 中山装之起源[J]. 北洋画报, 1929(318): 2.

MIAO Guan. The origin of Zhongshan suit[J]. Beiyang Pictorial, 1929(318): 2.

[8]秋山. 中山装与革命[J]. 国民新闻副刊, 1928(14): 7-8.

QIU Shan. Zhongshan suit and revolution[J]. National News Supplement, 1928(14): 7-8.

[9]双石山人. 中山装[J]. 民间周报, 1935(20): 13-14.

SHUANG Shishanren. Zhongshan suit[J]. Folk Weekly, 1935(20): 13-14.

[10]臣朔. 中山装[J]. 国闻画报, 1928(29): 2.

CHEN Shuo. Zhongshan suit[J]. Guowen Pictorial, 1928(29): 2.

[11]华梅. 中国服装史[M]. 天津: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9: 89.

HUA Mei. History of Chinese Costume[M]. Tianjin: Tianjin People’s Fine Arts Publishing House, 1989: 89.

[12]龚书铎, 朱汉国. 中国社会通史·民国卷[M]. 太原: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7: 349.

GONG Shuduo, ZHU Hanguo. General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M]. Taiyuan: Shanxi Education Press, 1997: 349.

[13]夏昭炎. 中国文化概论[M]. 海口: 南方出版社, 1999: 443.

XIA Zhaoy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Culture[M]. Haikou: Southern Publishing House, 1999: 443.

[14]张磊. 孙中山文粹[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09: 283.

ZHANG Lei. Sun Yat Sen’s Literary Essence[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2009: 283.

[15]王邦佐. 政治学辞典[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9: 146.

WANG Bangzuo. Dictionary of Political Science[M].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ouse, 2009: 146.

[16]孙中山. 中山全集(2)[M]. 上海: 孙文学说研究社, 1926: 19.

SUN Zhongshan. Complete Works of Sun Yat Sen (2)[M]. Shanghai: Sun Wen Theory Research Society, 1926: 19.

[17]孙中山. 三民主义[M]. 北京: 中国长安出版社, 2011: 292.

SUN Zhongshan. Three Principles of the People[M]. Beijing: China Chang’an Press, 2011: 292.

[18]蒋中正. 蒋委员长言论集[M]. 上海: 中国文化建设协会, 1935: 388-391.

JIANG Zhongzheng. Collected Works of Chairman Jiang’s Speech[M]. Shanghai: China Cultural Construction Association, 1935: 388-391.

[19]袁伟时. 从晚清到民国[M]. 北京: 现代出版社, 2017: 226.

YUAN Weishi. From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 the Republic of China[M]. Beijing: Modern Press, 2017: 226.

[20]三民图书公司. 新生活运动指导[M]. 上海: 三民图书公司, 1934: 34.

SANMIN Book Company. New Life Movement Guide[M]. Shanghai: Sanmin Book Company, 1934: 34.

[21]张磊. 孙中山词典[M].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94: 491.

ZHANG Lei. Sun Yat Sen Dictionary[M]. Guangzhou: Guangdong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1994: 491.

[22]张其昀. 先总统蒋公全集(第一册)[M]. 台北: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 1984: 806.

ZHANG Qiyun. Complete Works of Former President Jiang Gong (Volume 1)[M]. Taipei: Publishing Department of China Cultural University Taiwan, 1984: 806.

[23]秦孝仪. 先总统蒋公思想言论总集(卷十二)[M]. 台北: “中央”文物供应社, 1984: 64-65.

QIN Xiaoyi. Collection of Thoughts and Opinions of Former President Jiang Gong (Volume 12)[M]. Taipei: "Central" Cultural Relics Supply Agency, 1984: 64-65.

[24]孙中山. 大总统覆中华国货维持会函[J]临时政府公报(南京), 1912(7): 7-8.

SUN Zhongshan. President’s reply to the China national product maintenance council[J]Provisional Government Gazette (Nanjing), 1912(7): 7-8.

[25]崔秦睿. 孙中山在中山大学及前身院校的演讲[M].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2016: 250.

CUI Qinrui. Speech of Sun Yat Sen at Sun Yat Sen University and Its Predecessor Institutions[M]. Guangzhou: Sun Yat Sen University Press, 2016: 250.

[26]佚名. 福瑞克军官制服[J]. 裁缝师和裁剪师杂志, 1902(5): 271-273.

Anon. Officer’s new service frock[J]The Tailor and Cutter, 1902(5): 271-273.

[27]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华民国史组, 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研究室. 孙中山年谱[M]. 北京: 中华书局, 1976.

History Group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Institute of Modern Histor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History Research Office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Chronicle of Sun Yat Sen[M]. Beijing: Zhonghua Book Company, 1976.

[28]佚名. 夏布大会之昨讯[N]. 申报, 1926-06-10(增刊).

Anon. Yesterday’s Vews of Xiabu Conference[N]. Shen Bao, 1926-06-10(S).

[29]佚名. 國货服装之改良: 服装界之革命[N]. 申报, 1925-10-12(增刊).

Anon. The improvement of domestic clothing: The revolution in the clothing industry[N]. Shen Bao, 1925-10-12(S).

猜你喜欢

三民主义中山装
造型多变的中山装及派生服装
近代中国职业制服中的中山装形制与符号
三民主义说
三民主义说①
中山装团体标准首次发布
与时俱进是思想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动力
中山装起源图考
基于人体测量的现代中山装造型研究
也析中山装的政治含义
抗战时期何干之对三民主义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