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视频时代声音社交的突围与困境探析
2021-01-03李轩赵迎红
李轩 赵迎红
摘 要:后电子时代的口语化回归,新的社交“圈子”交往方式日趋简单。语音从内容供给上比视频更轻量,比文字更多变,能很好地调动分享欲。在各种视频信息传播内容抢夺用户浏览时间的当下,那些无法用眼的碎片时间也成为了抢占对象,声音社交在视频社交的时代突围。 匿名声音社交平台带来的轻量社交关系满足了个人社交的需要,也使用户的社交关系链成为了传播网络。
关键词:声音社交;语音聊天;视频;社交媒体;圈层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12-0013-04
随着大视频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和短视频作为数字时代的典型影像实践,带来了一种视频化生存方式,现实生活与视频化生活相互影响、相互流动,其共时性和历时性影响也体现在视频社交上。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的发展,声音这种解放双手和双眼、伴随性强的传播介质重新得到关注。围绕“声音”发展起来的智能音箱、智能语音助手、音频播客、付费音频课程、语音搜索等数字产品近年来发展迅速,一些学者称声音为“未来传播的主流介质”。“社交媒体”到“媒体社交化”渗透到网络各个圈层,以声音为核心媒介进行社交的互联网社交形式——声音社交也不例外,垂直的或作为一项功能广泛存在于互联网文娱生态之中。
一、声音社交软件市场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发展现状
电子设备缩小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直播、移动音频、短视频等平台呈现口语化的传播形态。根据艾媒咨询数据调研,2020年我国移动社交中21.4%的用户常使用语音进行社交,比重是视频社交的2倍以上。语音交流介于文字与视频之间,作为重要的移动社交场景之一,其主要形态包括在线K歌平台及长音频平台的语音直播、语音交友、语音聊天室等。作为诉诸于声音的媒介,用户通过耳朵来获取信息,不需要诉诸于视觉和触觉等感官,营造了接近零负担的媒介氛围。背景媒体的伴随性,减少了用户在不同场景和行为状态下声音社交互动的阻碍。从连麦到语音直播,声音社交一直存在,如今随着市场主流消费人群变为“90后”“00后”,大众对于声音社交的需求由小增大,在视频风口过后,沉淀多年的语音直播也正迎来扩张的风口。
(二)声音社交软件特点——以Clubhouse语音聊天室为例
1.“議事厅”模式:基于社交的“病毒式”模式
PC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媒体的社交功能正在从“广场”传播形态逐渐转入圈层化、私人化的“议事厅”模式。Clubhouse将老式文本聊天室的结构与人声的即时性和情感相结合,一群人在房间里茶话会式聊天,由管理人组织,用户可以举手上麦进行发言,也可以随时出入各个房间。Clubhouse从注册就开始社交了,该软件新用户注册必须由已注册成功的会员提供邀请码。“邀请码”既是入圈门槛也是“病毒式传播”的引爆点,邀请性质创造了一种排他性吸引力,在国内外不少二手交易平台,其邀请码的价格被炒到“天价”。用户构成了传播网络中的个体化节点,网络平台的“连接”赋能自我表达的权利,个体在“议事厅”进行信息的生产,其贡献的内容影响着整个平台内容的生态。通过数字化和在线化实现平台微粒化,用户在信息传播和在信息消费上会表现出不同的需要和行为模式,维系和扩张其社交网络。
2.扁平化:突破次元壁的“开放空间”
与其他包含许多冗杂元素的社交软件有别,Clubhouse仅保留语音,这种最原始、直接的交流方式。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其声音社交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平台提供社交场景,吸引用户进行社交活动,打造了相对纯净的社交环境,围绕用户建立起强文化社区。摒弃视觉刺激,声音维系的社交关系更加纯粹亲密。2020年年底,一群Clubhouse成员上演了两场《狮子王:音乐剧》,由演员、解说员和一个合唱团组成。Clubhouse的多元用户,可以在短时间内接触到大量不同社会圈层的人,用户的社会身份、地理边界都被打破,破圈出圈速度很快,在“去中心化”的房间中快速形成新的社交关系。每位进入聊天室的用户都被赋权,其关系是平等的,可以“举手”随心所欲地与大咖探讨交流。
3.KOL主导:精英模式,从上至下的知识路径
人们乐于通过“陌生的眼睛”来观察熟悉的事情,谢里·特克尔认为,“陌生的眼睛”即不同于个人现实已有的身份认同。“明星效应”是其出圈的第一步,透过有影响力的“他人的眼睛”,语音线上精英沙龙的形式进行优质话题的讨论,科技圈、喜剧圈、脱口秀等各个圈层有影响力的人物的加持,让这个公开而又相对私密的平台拉近了用户与各行各业KOL的距离,提供了实时交流分享的机会。平台的图标也是用户中不同领域的意见领袖,黑人吉他手和艾美奖音乐人都曾作为平台的图标头像。房间共分为主持人、发言人和听众,自带IP性质的关键意见领袖作为语音聊天室的“室长”,因其专业领域影响力吸引受众进入平台,组局后的主持人不仅要负责内容的搭建、主题的组织、嘉宾的邀请和内容的引导,还要负责维持局内的发言秩序。
二、声音社交突围的土壤
微博等自媒体工具赋予社会每一个成员公共信息传播的权力;微信解决了人们的社交需求,满足了“人以群分”的兴趣社交;视频的沉浸式实时社交,短视频小故事强关系社交,“点赞”功能也构建了私域社交场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互联网的最大风口是直播带货,抖音、快手等短视频网站及在线会议系统。而语音社交是传播方式的降维和回溯,传播交互门槛的再次降低,社交压力降到最低,给社交产品提供了更多可能。
(一)用户体验新需求
网络的社交通常以文字的方式进行,文字背后的多重解释,让消息的传达容易产生一定的情感偏差,信息接受者对于信息内容比日常面对面进行社交更加敏感,更容易感到对方“语气不佳”“话里有话”。诉诸语音的声音社交,实现了低维的面对面信息交往,更加直观的情绪表达减少了信息传达出入的可能,提高了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同时,以视觉为卖点的图文、短视频为主导的社交软件占据网络社交赛道的主流,时间久了用户对图像会产生疲劳。音频作为一种亲密的媒介,沉浸式语音聊天也容易产生陪伴感。麦克卢汉认为声觉空间是有机的,通过各种感官的同步互动而感觉到的空间,图形的空间却有封闭性,比起单方面的输入或者输出,对话更能吸引用户的注意力。线性的声音符号,使播出的内容“正在发生”,未播出的内容永远“未知”,偷听随机对话带来的意外收获,这样可以营造用户的 “在场感”。作为背景媒体的音频,语音场景覆盖广,适用性强,无论是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通过耳朵接收信息。在视觉受限的场景下,还能激发用户更多的想象空间。
(二)虚拟社交观念的转变
学者喻国明把互联网看作“高维”媒体,以自身的开放性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平台,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和社会关系的互动方式,激活了个人的力量。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和重塑虚拟社交方式,无论是VRChat平台建立的社交VR世界还是传统网络社交平台传播的降维,人们在虚拟空间中获得更多伸张个性、表达思想的可能,社交观念亦随之变化。与“表情包”的流行相似,以“声音包”领跑的声音社交满足了人们自我呈现的需求。在语音社交里,每个人既是信号发出者,也是信息接受者,看似是一对一的聊天,其实每个人又都有很多不甚确定的选择,这显然更符合用户“以我为主”的个体化心理,用户渴望有趣的话题,展现出深入探讨和聆听自己感兴趣话题的热情。
现实生活的自我呈现更类似于本雅明所说的歌剧表演,但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则更类似于唱片,接近于一种“陈列”。个体在网络上表达自我的欲望膨胀,直播参与者、观看者对直播中生活化展现的习以为常,在直播中模糊的私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并非泾渭分明,生活延伸到媒介,而媒介实践成为日常的一部分。匿名声音社交机制背后的轻量社交关系是用户倾诉欲和安全感的稳定剂。
(三)“Z时代”主力军,圈层文化盛行
《后微信时代的社交超新物种——新兴社交平台数字品牌价值研究报告》显示:“Z世代(‘95后’‘00后’)”已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中坚力量,而微信在他们眼中是一种长辈应用和工具应用,年轻一代新群体的崛起势必引发社交应用的更替,于是主打陌生人领域的声音社交应运而生。虚拟空间里的亚文化实践,不局限于信息的获取和传播,还进行着人际传播、符号传播和文本创作,展现出亚文化新特征。“数字原住民”身份带给“Z世代”用户的是全球化的视野和一颗开放包容的心,害怕错失新消息,这也使得他们同样关注知识、关注时事、关注全球问题,高质量和高价值是其看重的属性,与此同时,他们也更愿意相信同龄人和社群组织的相互推荐。随着网络趣缘文化的传播,以共同兴趣爱好、价值追求的趣缘社群不断壮大,独特的圈层文化——“二次元文化”在声音社交领域延伸。猫耳FM,包含了广播剧、语音直播、有声漫画等多元内容,核心用户为“Z世代”年轻群体,与B站主站的调性一致,年轻化属性强。在其他圈层文化的垂直类声音社交平台上,各行业专业人士的分享和见解,普通用户举手参与分享;个体在网络趣缘场域中活动实践,讨论感兴趣的话题,交流、碰撞想法,形塑了移动时代信息获取的方式。
三、声音社交发展的困境
声音社交受限于匿名性带来的弱连接,用户与用户、用户与平台间黏性较弱,且难以沉淀内容形成平台壁垒。实时语音社交意味着每一个用户的时间是匹配的,这一特点有悖于互联网碎片化的特点,所以现阶段的实时语音聊天还是局限于同一个圈层内的用户,如熟人关系的语音聊天和游戏语音聊天等,现存的声音社交平台也多为游戏、K歌、交友等垂直类。以关键意见领袖为主导的语音聊天室,因其讲演式的模式无法在社交体驗上持续地成为良好的连接和塑造社交关系的桥梁。稳定的文本社交和领先的视频社交双重冲击着语音社交,较文字语音难以保留和分享,较视频内容信息容量压缩。维系用户黏性在于能否保证稳定的优质话题和聊天质量,如何确保优质内容的持续输出,如何确保特殊独立的社区生态,还需要不断深耕领域。
面向公共领域、半公共领域发布信息,虽然在我国受到严格的法律体系规制及实名制要求,“发布”信息和“发送”信息也都受到《网络安全法》的规定。但房间直播式的声音社交行为,类似半公共领域的互动模式、“听后即焚”的模式,没有文字也没有录音的记录,很容易成为不当内容的聚集地,监管过程中需要技术的齐头并进。
四、声音社交赛道的破局与拓宽
(一)多元语音场景搭建
基于从众效应,害怕被社交隔离的不同需求的受众加入社交关系链中。在声音赛道中,加强社交关系链需要不断地拓宽赛道,丰富内容,开设更多主题的聊天室,听到更多的表达,得到更多的意见交换,包括名人达人分享、音乐欣赏、朗读、相亲,甚至地域城市文化传播、白噪音等多个场景。根据社交服务的不同消费内容与消费场景,声音社交的主要用户可以分为音乐类延伸应用、长音频类延伸应用、二次元类延伸、游戏类延伸以及垂直的声音社交应用。随着“5G + AI”技术的持续创新,高质量、低延退的特性提升声音社交产品体验、丰富和搭建新颖场景,重塑用户的社交行为链条成为可能。声音社交软件不仅要资助内容创作者,赋能运营能力者,还需要结合VR等技术布局虚拟社交场景,鼓励陌生人进行社交和分享,在社交媒体不断圈层化的过程中开拓虚拟的公共文化社区,打破社交壁垒,真正突破私域与公域的界限。
(二)整合社交领域,捆绑新闻机构
语音会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社交体验,社会语音学领域研究了语音细节感知社会信息的现象,听众对说话者的期望也会影响他们如何从言语中感知社会信息。人们希望他人在社交媒体上感知自己,多数社交媒体活动都涉及自我展示——建立社交联系、分享身份和更新状态。社交平台推出直播音频和时事通讯产品,把语音社交功能嵌入原有社交领域,支持基于语音的内容交付,音频交互“将多个受众折叠成单个上下文”,可以使在线连接更加真实、吸引人,也能将人们直接与他们最喜欢的创作者和社区联系起来。
由“可视化”进入“可听化”时代,用音频播新闻也是一种新的交互方式,除了推动内容传播之外,有声平台和媒体还可以开展展会、赛事、论坛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合作,为新闻机构创造捆绑音频订阅的可能性。皮尤研究所和路透研究所研究皆显示“千禧一代”和“Z世代”都依赖社交媒体来获取新闻,让传统新闻媒体成为“AI语音头条”的“内容生产者”。
(三)借助语音AI技术解决内容安全隐患和合成语音虚拟社交
语音内容的管控成为新互联网荒漠,通过语音AI过滤系统,通过语音识别、语言识别、特定说话人识别等技术来识别解决非法或不良信息传播的隐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产业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生成新闻和智能语音播报已成为各大媒体的标配,应用于音频的人工智能合成语音技术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了声音的多样性,展现了个性化虚拟社交的可能性。智能语音生态有潜力汇聚成新的内容蓝海,创造出独特的语言沉浸空间。
五、结 语
从工具到社交,语音这一媒介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文字不够,视频太多,社交音频恰到好处。从占据双手被动选择语音交流,到人们开始主动寻找优质和同圈层的音频内容进行消费与互动。联系和讲故事,实时对话的礼貌约束表现的同理心是音频的秘方,非结构化的方法在人们的媒体习惯越来越受算法控制的时候很有吸引力。大视频时代音频媒体的重塑和复兴在声音社交赛道突围,核心要解决的是如何加强社交关系链、搭建多元社交场景、降低社交门槛和压力,打通高质量内容源的渠道。5G的发展给语音社交的实时性和清晰度都带来了质变,音频也可以在基于5G技术下更多的场景进行延展,从工具到弱社交再到兴趣产生的强社交,声音社交的突围还在继续。
参考文献:
[1] 李萧楠.新流量生态格局下,社交工具的流量又回来了?[J].大数据时代,2021(5):15-20.
[2] 喻国明.“破圈”:未来社会发展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命题[J].新闻与写作,2021(6):1.
[3] 袁婷婷.探究匿名社交软件中的人际传播——以Soul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20):222-223.
[4] 郭琳媛.“可听化”时代语音新闻生产的“蓝海战略”——以“AI语音头条”为例[J].传媒,2019(19):48-49.
[5] 刘娟.音频新闻是蓝海,媒体布局要趁早[J].新闻战线,2019(18):38-39.
[6] 喻国明,王文轩,冯菲.“声音”作为未来传播主流介质的洞察范式——以用户对语音新闻感知效果与测量为例[J].社会科学战线,2019(7):136-145+282.
[7] 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2018(1):56-62.
[8] 陈龙.转帖、书写互动与社交媒体的“议事共同体”重构[J].国际新闻界,2015,37(10):6-17.
[责任编辑:杨楚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