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扶贫背景下农村学校体育发展道路探索
2021-01-03许超楠
许超楠
(闽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我们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教育扶贫是这场消灭贫困攻坚战中所聚焦的问题,长期发展以来,我国城乡发展差异显著,农村在各个方面均落后于城市,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大都追求升学率,并且作为主要指标,体育并未在这种环境下受到应有的重视,甚至收到许多方面限制,发展缓慢且成为农村学校教育薄弱的一环,学校体育在基础教育占有重要地位,要改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不平衡且薄弱的现状,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重视体育的思想宣传,提升体育教师教学能力从而提高农村学校体育的整体教学质量,合理的分配城乡体育教育资源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1 教育扶贫与农村学校体育扶贫的概念
教育扶贫是通过各种手段对贫困地区以及人口进行教育,提高贫困地区和人口的通识,促进综合素质提高还有培养自助创业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知识和技能后,再且谈脱贫论致富,这是治标治本的方式,这种扶贫方式是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提升扶贫开发程度、提供人力、智力支持的需要,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消除精神贫困最重要的途径。现在,我国的贫困人口集中区在较为偏远的地区,资源不足,信息闭塞,人们的科学文化素养总体较低。在此基础上,教育扶贫的重要性体现在两点中。一是要提高这个地区的人口综合素质,最关键是要进一步提高青壮年人口的综合素质,给予贫困人口的现代性,促成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脱离贫困。第二,通过多渠道支援贫困地区的教育,促进农村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促进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的自我发展能力,学校教育的重点是提高教育质量,重视教师和人才的培养。
农村学校的体育扶贫是根据我国农村中小学的体育基础设施不足、体育教师不足、体育经费不足等当前状况,为了促进农村学校体育的合理发展,使得城乡体育资源分配比例合理。农村学校教育的扶贫是一种重视贫困地区体育教育发展、建设体育基础设施、提高地区体育教师素质和创新能力、改变以传统分数为主的教育观念、重视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扶贫形式。
扶贫政策是我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重要指导性思想,扶贫思想已扩展到各个领域,是实现全面小康宏伟目标的重大举措。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成人才培养方针的重要措施,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民族精神造就、健全人格塑造、个人全方位发展等方面的具有重要的作用。体育教育扶贫是在精准扶贫、教育扶贫基础上和现实工作中创新提出的新概念,针对我国农村中小学基本设施不足、体育人才匮乏,体育经费匮乏等现状,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重视学校体育的发展,共同帮扶,促使学校体育,尤其是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得到均衡发展。综上所述,体育教育扶贫可理解为:是通过加强对落后地区的体育教育,改善体育基础设施,提升体育教师基本素养,改变教育观念,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种扶贫形式,它是促进贫困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必然要求。
2 农村学校体育扶贫问题
2.1 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扶贫
体育设施不齐全也是制约当前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完善的设施无疑是体育教育的物质保障。在践行全面素质教育观念过程中,农村学校由于经济基础难以跟上城市学校,造成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受条件影响,农村小学很难配备完善的体育设施。有些偏远山区的学校甚至提供不到经费和体育场地。在这种条件下,学生的体育教育自然无法开展。学校要有基础设施,才能使得体育教育活动顺利开展。
2.2 体育意识淡薄
现在农村学校的体育教育意识比较薄弱,很多农村学校都认为体育对学生来说起不到什么作用,认为只要动动身体,出出汗,就是运动,就是体育课,没有教给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与技能动作,许多学生从小学上到高中的体育课甚至没有掌握一项能参与体育锻炼的技能。因为应试教育的思想扎根于农村教育,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普遍认为只要掌握文化就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分数就是硬指标,分数就是教育的一切。很多学校把升学作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把文化课作为学生教育的全部,这样的教育脱离了素质教育,全面的教育思想。许多农村学校管理体育观念落后,将体育课当作玩耍的课程,用文化课占用体育课的现象屡见不鲜,即使上体育课,也缺乏完整的体育教育体系,只是让学生自由地玩耍,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矫正人们对体育的看法,树立人们心里对体育正确且合理的认识,这是我们紧迫需要去做的。
2.3 农村学校体育师资力量不足
体育教育的核心是体育教师。体育教师是体育活动的指导者,农村受条件影响,教师力量不足,有的学校连文化课的老师都不够,更不用谈体育老师了,很多学校的体育课都是文化课的老师兼任的,这些老师不懂体育专业知识,很难对学生进行专业的体育指导,除了缺少专门的体育老师这一问题,还有年龄断层以及教师总体素质较低的问题。且多数教师不重视自身建设提升,没有提升自己专业知识技能水平的意识,对体育教育的研究不足,上课也只是草草应付了事,教师不注重教学质量,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还有农村老师工资少,待遇差,教师流动性高,缺乏持续有效的教育。
2.4 教学内容单一、无创新
农村的体育课缺乏教育的目的性和实用性,是没有准备充分的教学方案,导致体育课的自由度强,没有在学生心中建立重视体育课的观念。体育老师对于体育课的教学只是集合整队,做完后就放羊式授课,让学生自由活动,缺乏监督和管理。有些学生不想参加体育活动,借体育课时间完成其他学科未完成的作业或坐下来讨论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这种体育课授课方式甚至会出现反效果。
3 农村学校体育扶贫道路分析
3.1 农村学校体育基础设施扶贫
体育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体育教育活动的前提。因此,政府和社会必须共同关心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学校教育资金投入,特别是投入体育经费、建设体育场、增设各种体育器材,这是开展体育教育、让学生参加课外运动活动的基本要求。第二,鼓励社会企业支援教育事业,提高社会爱心企业对教育事业的捐赠力度,将部分教育公益基金送往农村基础设施不好的学校,改善学校情况,巩固农村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第三,加强经费管理和监督,直接将现场器材经费落实到学校,保障学校体育活动顺利开展。第四,积极开发校本特色体育课程,在乡村振兴战略下振兴农村教育事业,立足农村学校本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与创造性,积极挖掘农村乡土教材,将民族的、民间的喜闻乐见的传统特色项目进行开发和改造,将优秀的传统体育文化引进学校体育课堂,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传承优秀传统体育文化,弥补农村学校场地器材资源的不足的现状。
3.2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再教育扶贫
农村学校体育教师工作地点偏远,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同时缺乏资源,信息闭塞,这造成了农村体育教育的发展赶不上城市学校。为了学校的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学校的体育老师再教育非常关键。第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是提高国民素质的基础,强调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教育应该兼顾学生的体育行为、意识和精神态度,更加重视体育创新能力。第二,新课程的教育改革。为了提高教育质量,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必须不断深化。目前农村学校部分体育教师采用的教育模式过于传统,新课程实验活动就无法顺利开展。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师必须进行业务培训和再教育,以保证自身先进性。第三,教师自身的全面发展需求。农村学校的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更好地完成体育教育、比赛、科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任务。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和继续教育,才能充实新知识,掌握本专业领域的信息动态,扩展相关学科知识层次,以便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竞赛、科研等各项工作任务。可以依托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或高校,定期为农村地区培训大批优秀体育教师骨干,更新农村学校领导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对体育课程的认识,确实提高农村体育教师队伍的教育能力。同时还应适当改善农村学校体育教师的待遇,让农村体育教师能够扎根基层、安心工作。
3.3 农村学生的学校体育扶贫
体育教育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体育学习为主,要加强体育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搞好体育课,养成课外训练的习惯。新课标对各个学段的课程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领域提出了不同的目标。中学阶段新课程标准(水平四)中也从健康意识、营养、健康生活方式、自尊自信、情绪调节等方面提出了身心健康教育的目标。伴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体育与健康成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与方法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健身性和综合性。对农村学生体育扶贫,第一要基于健康中国战略的时代背景,开展体育和健康知识讲座,让学生明确体育锻炼的价值和意义,增强体育意识。第二是根据教育部对学校体育活动的相关要求,完善学校体育管理制度,形成社会、学校、家庭协同作用的体育教育模式。第三,加强课外体育活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发扬体育精神。
4 结语
要培养健全的人格,重视体育是第一步。以体育心、以体育智、以体育人,学校体育是基础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对其要加强认识,贯彻“七号文件”的精神,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抓住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的机会,确立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积极响应的政策,改变农村学校体育教育落后的局面,促进城乡基础教育资源平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