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据、归因与落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探寻

2021-01-03陶鑫杰

喀什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政治思想大学生

陶鑫杰,魏 雅

(安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芜湖2410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刚柔并济的过程,是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和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稳步前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因其凸显人性、关照学生、彰显情怀等独特优势,不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而且还吸引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探讨。笔者在厘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概念和理据的基础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现状进行审视,试图发现其不足,进而提出相应策略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落地实施,以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与感染力,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内涵廓清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这一核心概念,我们将其做如下拆解,希冀进一步解释和廓清其理论内涵。首先,何谓“柔性”?“柔性”是相对于刚性而言的一种物理特性,是指物体柔软或易弯曲的属性,即在外力作用下易发生形变且难以恢复原状的性质。“柔性”这一概念最初应用于物理研究与材料生产领域,后逐渐引申并应用到社会科学领域之中,其内涵也随之相应改变和扩展,后特指灵活的、可融通的、能及时适应环境变化的态势。

其次,又如何理解“柔性化”呢?与“柔性”相比,仅一字之差的“柔性化”则更多强调的是如何实现“化”的过程。因此,“化”是关键和重点,剖析和解读了“化”,也就理解和廓清了“柔性化”的本质。这里的“化”作为一个动词,可理解为“使受变化”“使受教化”或“使受感化”,强调的是一种人为的“使动态变化”的过程,与潜移默“化”、以文“化”人等词相似。那么,“柔性化”即可定义为在外力的作用下受变化而发展的过程,“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范的基础上,将方式方法变得柔性,使之予以变通并且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1],它强调在科学运用规律的基础上探求方式方法的灵活性,以达到最优目标。

随后,将“柔性化”概念嫁接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那么“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这一理念便应运而生。这里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柔性化”所作用的特定场域,而“柔性化”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特殊方式,两者关系密切,有机结合。“柔性化”强调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追求措施的灵活性,“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也不例外,其是指“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性的教育方式,依靠激励、感召和启发等手段,引导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的过程”[2]91,也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以推进人的思想生成与价值增值的过程。

最后,基于上述相关概念的深层解读,笔者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概念做如下界定:是指在“以人为本”教育理念指导下,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教书育人规律,围绕人文关怀、情感互动和风气熏陶,采用激励、启发、引导、示范等非强制性手段,致力于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提高和健康人格培育的人性化的长效教育过程。显而易见,与上述相关概念相比,这里的“大学生”是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则是教育手段或教育方式,而柔性化是指采取特殊的“教育方式”对“大学生”这一教育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展现的一种教育态度或教育魅力。它将柔性化的教育方式与人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以学生易于接受又贴近日常生活的教育方式,激励大学生追求进步、主动学习和自我教育,进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理据探寻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关注的热点课题,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并不是肆意想象进而凭空捏造的,而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大学生实际需求而予以转型的结果,其扎根于深厚的历史文化,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顺天时、随地性、因人心”的现实表征。

(一)“顺天时”: 涅槃于抵制西方不良思想渗透的时代之需

经济全球化加速了世界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在世界各国捕获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让西方国家的渗透主义有机可乘。如同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3]35。作为折射资本主义社会精神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新自由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西方社会思潮已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周围,因其渐进改良的原因,以更加隐秘的方式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看似平静的生活中却隐藏着各种诱惑与潜在危机,给大学生带来了困扰与挑战。

除此之外,网络上充斥的各种不良言论与消极文化存在极端性与风险性,易使大学生思想混乱与行为异常。然而,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因受时空限制、话语体系落后、表达方式单一等缺陷,则难以触动并深刻影响大学生的心灵,误导大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面对这一困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则把更多的目光投向了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

(二)“随地性”:厚植于中华民族伟大实践的教育之需

在浩瀚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海洋中,“柔性育人”理念一直散发着特有的光辉。如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开启诱导教学之先河。“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教育理念彰显榜样力量;“立志、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的道德教育方法则强调主体的修身养性;“因材施教”“教学相长”“长善救失”“知行合一”的教学方法处处展现着以柔制刚、以柔取胜的教学智慧。

除此之外,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我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贯主张。如毛泽东认为,“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等同于成人,不能‘一刀切’、‘一锅煮’,学校德育工作切忌‘成人化’、‘一般化’,要有适合青年的独立工作”[4]250。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毛泽东还指出,“凡属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5]252。邓小平、周恩来、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有进一步的创新。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来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要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6]377,“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7]。

(三)“因人心”:致力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之需

马克思在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中,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论指导。他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是包含人的劳动能力、智力和体力在内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并且确立了“人怎样表现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8]67的人的科学发展观。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指向,试图探索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对于21世纪以“90”后和“00”后占据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来说,其不仅追求物质生活的富饶,更注重精神世界的充盈。他们正处于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依赖到独立的过渡阶段,他们拥有独立的人格,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体。具体而言:一方面,他们接受过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具备基本的是非对错观念,对自身的目的和行为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并对事物的发展具有独到见解;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经验与个人阅历的缺乏,自控能力差、遇事冲动、盲目跟风、情感需求强烈等特征越发明显。这些身心特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能采取“硬方法”,而要讲究“软渗透”,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其“春风化雨”般的方式减少了学生的反感,以更加柔和的方式深入学生内心世界,抚慰着学生的心灵,契合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需求。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现实审视

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其凸显人性、彰显情怀、充满爱意的管理和教育方式,不仅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了良好效应,而且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得到了积极应用。然而,正经历由经验向科学转变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人的失落”“情的缺失”和“法的失活”等现实问题,阻滞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进程和全面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人的失落”:引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危机的内在原因

人作为自然界中拥有语言和劳动能力的最高级生物,是接受教育和进行自我教育的主体,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各种现实资源则是教育的客体。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精神实践,其主体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客体是思想政治素质”[9]。大学生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主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应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牢牢把握的“方向盘”,尊重、承认、重视、开发人的主体性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线”。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尚未充分彰显并完全落实,多数高校仍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以单向生硬的理论灌输为主渠道,以指挥命令为主要方式的刚性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教育教学,把大学生当成单纯的“被管理者”“服从者”,缺乏对人的主动性、主体性的深化与升华。正是这种有失人性化的方式引发了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重大危机——“人的失落”,严重削弱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二)“情的缺失”: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因素

人是充满感情的高级动物,大学生更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有着强烈情感表达和情感诉求的青年群体。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注重以爱育人,以文化人,以情感人和以理服人,使学生在情感和理性的双重熏陶中茁壮成长。但是现实生活往往事与愿违,甚至大失所望。具体来说,一方面,传统的刚性思想政治教育习惯于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位于“理性人”,推崇制度面前人人平等的纯粹理性精神,对学生的失范行为会严格规范、严厉打击,不讲情面。这种工作模式在维护组织纪律、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造成了学生内心的疏离与警惕。另一方面,传统的刚性思想政治教育也习惯于将学生定位于“机械人”和“工具人”角色,强调上下级之间的管理和服从,且多以规章制度等硬性手段管人、管事,忽视了学生内在的友情与师爱之情感诉求,缺少对学生的内心引召和情感交流,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情感联系不够密切,难以触动并真实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所以说,“情的缺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活力与魅力的关键因素。

(三)“法的失活”:制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现实难题

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和开放性的特性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然而,在思维跳跃、视野开阔、求新求异意识与创新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群体面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前提便具有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其管理效果也具有很大的未知性。这种不确定性和未知性意味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能整齐划一、僵硬死板,而要采取一种弹性的工作方式,针对不同的人、事、物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而传统的刚性思想政治教育显然是预先计划下的产物,其多以规章制度、行为规范为中心,以教条式的内容、强制性的方法、盲目服从的意图为特征,带来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不讲实际等弊端,这种“一刀切”的工作模式在矫枉过正的同时,也难以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而忽略了大学生个体的可塑性。所以说,“法的失活”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水平而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落地探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对人性的发掘与关怀。如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以什么样的态度审视人性的价值,以什么样的方式挖掘人性的魅力,就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者未来以什么样的方式把控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进程和方向。面对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种种弊端,笔者拟从率先垂范、情感浸润、激励助长、实践锤炼和柔性评价五个方面助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落地可能。

(一)率先垂范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首要前提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10]169大学校园作为具有一定规模的群体性聚集场所,具备了简单的生活与社交关系。尤其是对初次踏入大学校园的新生来说,其身心发展不成熟,社会经验不丰富,还稍显稚嫩。新生在这种初具社会雏形的社交场所中,会深受他人一言一行的影响,尤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言行举止或许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发挥其榜样与公信力。这里,思政课教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专业素养、独特的人格魅力是其进行示范教育的优质资源。为此,教师应做到:其一,坚持正确的世界观导向,用亲和幽默的语言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凝聚学生以力量,恪守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的价值立场,力图在以情感人、以文化人和以理服人的课堂氛围中认识价值;其二,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导向,用渊博的学识赢得学生以信任,倡导用丰富的专业知识报效祖国,力争在个人和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其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导向,用丰富而正面的经典素材给学生以思想引导,树立积极的价值取向,力求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

(二)情感浸润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核心所在

情感是最能渲染人性、打动人心的柔性力量,它是一种温情,也是一种共鸣,还是一种互动。人类是有温度、有感情的高级动物,部分高中生在经历完高考之后,将脱离父母的温暖怀抱,开始走向独立的大学生活,此时孤独与不安的感觉会与日俱增,其对师爱与友情的需求也将愈发强烈。因此,及时回应学生的情感需求,做到以情润心、以爱育人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一方面,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情感诉求,深入探究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他们当前最关注、最好奇、最棘手、最有表达欲的问题入手,帮助学生解决“疑难杂症”。如就学生在处理人际交往、解决生活琐事与表达真实情感等方面遇到的困难时,可以设置师生“情感信箱”,倾听学生的情感诉求,加强师生的沟通与交流,努力开解其思想症结。另一方面,教育者要用情感互动的方式,达成彼此的心理预期,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由主体性向主体间性转变的趋势表明,它不是单向的个人活动过程,而是教育主体之间和教育主客体之间的情感连接和互动过程。只有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建立“心理契约”,“两者双向交流,柔性互动,呈交替螺旋性上升,求得共同发展”[11]14。

(三)激励助长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重要手段

激励是组织者有目的、有计划的设计奖惩或规划外部环境以调节成员行为,激励成员做出更大成绩以实现既定目标的过程,其包括正向激励与负向激励两种形式。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地利用激励手段的助长与致弱作用,能够及时唤醒大学生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激情。

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独立意识强、自尊自爱、争强好胜而又敏感脆弱等心理特性,宜采用正向激励,借助榜样的力量和环境的感召,唤醒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思想意识。首先,在榜样树立方面:其一,教师之间可以开展良性竞争,打造“师德之星”;其二,师生之间加强互动交流,树立“合作之星”;其三,生生之间可以互助学习,成立“好学之星”,以此借助榜样的“星星力量”引召大学生向优秀的老师、同学看齐,力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其次,在校园环境建设方面,则要倾力营造积极的舆论氛围、向上的文化氛围、和谐的人际氛围、求真的学术氛围和健康的生活氛围,给予大学生适恰的沉浸感,用环境育人心、养人性。

另一方面,面对大学生自控能力差、冲动且易跟风等特点,也有必要采取相应的负向激励手段,以规避某些行为的失范。当然,我们倡导的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尽量减少惩罚、警告、约束等负向激励手段的使用。但是,笔者在这里提出的负向激励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惩罚与警告,而是倡导一种特有形式的激励手段——威胁激励。何谓“威胁激励”?威胁激励是指对成员的某些物质利益或与自身相关的非物质利益进行威胁,使其为摆脱威胁、获得生存而不断改变思想与行为的激励过程。威胁激励是负向激励的一种变形,对于使用频率控制在合理阀限内的威胁激励,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弹性化与柔性化特质,二者虽都基于行为修正主义理论且表现形式相同,但其前提、目的完全不同。威胁激励更能够让大学生有效预见某种失范行为引发的后果,为大学生敲响思想警钟,而负向激励更多的是强调惩罚,以惩罚、批评的方式告诫学生以危机。设想大学生能够预知某种失范行为引发的后果,那么其必然能够有效地约束自身行为,减少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四)实践锤炼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重要途径

毛泽东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12]284。马克思也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3]56。由此可见,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正确与否也必将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形成、发展与完善的过程也植根于社会实践,其解决的也是人们在实践中遇到的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各种矛盾问题。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也都是围绕着实践展开的,实践锤炼是促进大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佳方式,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根本途径。

因此,高校要将实践锻炼融入课堂教学,贯穿于校园和社会活动的全过程,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实践教育格局。论其措施,其一,要创新以课堂教学为重点的学习实践。充分解放学生口、脑、手,给予学生一定的主动权,利用各种讨论辩论、才艺展示、游戏实验等实践活动,实现知识灌输与理解交往的互动融合。其二,要注重以社团活动为中心的校园实践。依托高校文学社、法知社、心理协会以及思想政治红色社团等独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和爱国纪念活动,在活跃校园文化的同时,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搭建无形的活动舞台。其三,要关注以交流合作为要旨的社会实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科技发明等实践活动的培育作用,培养大学生的沟通交往、团队协作和思维创新能力,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内容更加活化、内化和深化。

(五)柔性评价是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的重要保障

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成效的桥梁,也是考量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质与综合能力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然而,当前高校囿于传统的教学理念与评估机制,其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多采取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依据的过于单一片面的量化评价方式,在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阻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是开展人的价值观教育,对涉及大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非认知领域的考察,其评价结果的模糊性是一种正确反映。基于这样的特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应避免陷入过于量化的弊端,转而采用一种柔性化的评价方式。定量+定性、客观+主观、自评+他评、过程性+结果性等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采用的评价方法。我们以为,评价的方式有多种多样,但只要能够体现“模糊性”“跟踪式”的柔性特性,采用上述哪种评价无可厚非,具体皆可根据各高校教学与管理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与操作。

五、结 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为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大学生实际需求而予以转型的结果,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下的战略抉择。它强调以柔和渐进的、非强制性的方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知、情、意、行的转化,其“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因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必将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视域和新路径。但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我们强调和倡导柔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是要完全取代和否定传统的刚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而是对传统的刚性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物轻人、情感生疏和弹性缺失的“辩证”否定,主张保持适度刚性的同时尽可能彰显柔性力量,以期在刚性“骨架”的基础上打通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血脉”,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旗帜鲜明而又婉转悦耳,希冀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政治思想大学生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