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循证社会科学走进学术视域的研究力作
——《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评析
2021-01-03张鑫王丹
张 鑫 王 丹
(1.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 300071;2.河北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3.中国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北京 100872)
在我国,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与实践尚处于萌芽状态,尽管教育、社会工作、法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和从业者逐渐认识到循证科学决策的重要价值,但因各自涉及的领域相对局限,采用的循证研究方法及实践平台亟需有力支持。在这样的背景下,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杨克虎教授主编的《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兰州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以下简称《循证社会科学》)一书,填补了当前循证社会科学研究的空白,不仅确立了循证社会科学的学科架构,完善了循证社会科学的定义概念,构建了循证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学体系,并探索利用循证的科学思维和方法研究社会科学问题,致力于产出高质量的证据,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践提供科学指导[1-2]。《循证社会科学》及基于该书产出的其他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其在循证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学术地位,也表现出了循证社会科学蓬勃发展的势头,彰显了循证社会科学的研究价值和科学意义。
一、从循证社会科学研究到《循证社会科学》编写
科学发展中的每个重大突破都与新的科学研究方法出现紧密相联。自1992年加拿大学者GordonGuyatt等 在JAMA发 表《Evidence-based Medicine: A New Approach to Teaching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一文至今28年来,循证医学以其独特的视角、先进的理念、科学的方法和跨学科、跨地域合作的创新模式,迅速传播到 15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卫生领域和医学教育各个方面,被誉为临床科学的人类基因组计划[3]118-120。
作为国内循证医学的先行者之一,杨克虎教授敏锐地意识到,在社会问题日益复杂、科学综合化趋势明显的大背景下,将循证医学的理念、思想和方法推广到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极具必要性和可行性。多年来,杨克虎教授与其所带领的研究团队成员不断探索将循证医学的理念和方法推广运用到诸如管理、教育、法律、社会工作等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领域。从2008年开始,杨克虎教授科研团队与世界卫生组织、Campbell 协作网、Cochrane 协作网、英国牛津大学、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等机构合作,开展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于2016年立项开展循证社会科学研究,2017 年正式成立“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成为我国首个以“循证社会科学”命名的学术机构,并在循证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培训、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打造和研究实践方面进行开创性探索,填补了我国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无机构阵地支撑的空白,在凝聚与壮大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人才队伍,培养与打造循证社会科学研究带头人,提升与凸显循证社会科学研究的知名度、可见度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2]。
于2018年5月正式出版的《循证社会科学》一书是杨克虎教授团队在循证社会科学领域推出的首部重磅著作,该书既是其前期研究成果积累的集中体现,也是未来循证理论方法传播、循证科学人才培养、循证研究实践推广的有力支撑,并已在多个学科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
二、《循证社会科学》的体系设计与领域内容
(一)体系设计
《循证社会科学》作为《循证研究方法与实践丛书》的首部著作,得到了兰州大学社会科学处的大力支持和资助,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专项资金资助和甘肃省循证医学与临床转化重点实验室的支持。该书立足“填补我国循证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建构的空白”,凝聚了国内外相关前沿成果以及杨克虎教授团队多年来关于循证医学、循证社会科学的集体智慧,全面、深入阐述了循证社会科学的理论基础、评价方法与领域解读,全书共43万余字,分上、中、下三篇,体系设计完整,全面展示了“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从国外到国内再到国际、从探索到应用再到普及”的科学发展路线。
其中,上篇为理论基础,介绍了作为循证社会科学的关键方法——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起源、发展现状与挑战,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分类及方法,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报告规范与质量评价,GRADE在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中的应用等。书中尤其探讨了伴随大数据、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的发展,系统评价和Mate分析所应拓展的诸如人工智能筛选等新方法、新手段[1]。
中篇介绍了社会科学领域中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相关方法,涵盖了循证社会科学的产生和发展,社会科学系统评价的研究现状,社会科学系统评价常用数据库及常用统计学软件,社会科学系统评价制作流程与方法,Campbell协作网及Campbell系统评价撰写与发表等。深入分析了“基于当前可得的最佳证据”对社会科学领域中研究问题的功能和价值,充分结合服务对象的价值意愿、具体客观条件及环境因素,在此基础上获得高质量的证据及形成偏倚最小、可靠性最大的结论,以贡献于科学决策和领域实践[1]。
下篇为社会科学各领域系统评价的实例解读,以面向整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证据)融合与科学应用为研究目标,通过循证社会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对社会工作、管理决策、教育、法律、经济等多领域系统评价研究进行了分析和典型实例的解读。
(二)领域内容
作为循证社会科学思想、理念和方法来源的循证医学倡导“追求实证、遵循依据”,强调置于客观证据之上的科学决策[4]46-47。基于此,该书系统阐述了如何获得最佳证据,如何将证据转化为决策制定和执行的有力支撑,如何对证据的质量和利用的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如何在大数据环境下对数据进行加工、筛选和处理,如何面对诸如大数据与公共卫生事件治理等社会发展中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被认为是循证医学在发展和变革之路上的机遇与挑战[5]90-95,同时其思想和方法也被多领域多学科所认同及应用,对近年来社会科学研究和实践发展起到革新式带动作用。该书作者杨克虎教授团队经过多年的扎实研究,发现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都与循证实践密切结合在一起,并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分支领域,《循证社会科学》就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医学、社会工作、管理决策、教育学、法学、经济学等领域中系统评价的现状与工作进展,并以具体案例分析向读者展示如何基于高质量证据展开规范的系统评价,以为未来循证社会科学分支学科如循证社会工作、循证管理学、循证教育学、循证法律学、循证经济学、循证图书馆学等发展提供第一手资料。
1.社会工作领域。囿于社会工作研究的专业性、多样性和规范性存在一定难度,强调“证据为本”成为近年来保障社会工作效果的重要研究范式之一[6]20-27。该书分析了改善社会工作介入手法或介入成效,构建和发展社会问题、社会政策及实物,以及促进社会融合、公正与变迁等研究中循证科学的价值和功能。同时,该书介绍了国际社会工作实践和相关决策中科学证据和循证实践的发展,以及国内融合社会工作和循证科学的进展,并发现循证社会工作理念在国内兴起较晚,尚存在理论与实践结合不足、地域间循证社会工作不平衡、本土化方法体系有待夯实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该书探索了社会工作研究中系统评价的应用,通过文献成果与实践应用梳理,一方面回顾并展现了循证社会工作的广阔研究前景,另一方面则基于具体案例阐述了文献质量评价、数据分析合成等循证科学的具体实施方法,这为循证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均奠定了重要基础。
2.管理决策领域。随着公共管理问题复杂化及决策的不确定性,如何弥合公共部门决策中证据与政策间的脱节日益迫切,而循证决策则被认为是提升决策效率与效益的最佳选择[7]18-27。该书汇聚了国际循证管理的重要成果,探讨了建立在证据利用以及决策执行基础上的科学管理。然而,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已有相关研究成果,该书也发现国内对循证决策的具体实现方法存在较明显的研究空白,更多学者是从历史研究或规范讨论的视角探索循证决策的历史渊源、未来体系构建等,对循证决策的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还有待加强。基于此,该书通过选取典型案例来为读者展示管理决策领域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的操作化方法,呈现了科学的、有效的、系统的、高质量的证据获取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决策和措施制定结果。
3.教育学领域。在当代,大数据、智慧学习、终身教育等技术和理念不断迭代,使得教育效率与效果评价更需科学化。而循证科学则为教育实现有证可循、依证实践、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最大化提供了更多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方法[8]35-42。该书详细阐释了系统评价在教育研究中的必要性,并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和实践领域对循证教育的关注与成效,探讨了未来循证教育的评价方向与发展趋势。书中选取了教育领域典型案例并采用了Cochrane协作网“偏倚风险工具来评估”具体数据,方法科学、过程严谨,可成为学习制作系统评价的范本。
4.法学领域。随着新理念、新技术在法律和法学领域的快速发展,法循证学也成为法治决策和法学研究中一种新的学习、引进、反思和实践的循证思想与方法[9]32-38。该书介绍了研究者们针对具体、实际的法治议题,采用循证方法筛选相关法律文献证据,并依据本土法治资源、主流价值和法治实践来评估证据及进行决策的方法、流程与活动。同时,该书剖析了法循证学的方法科学性、目标靶向性、知识综合性、学术评价性等法学研究领域优势,并通过案例及相应的分析框架、技术路线等提供范例引导、推广中国特色法治实践。
5.经济学领域。循证经济学是将循证方法应用于经济学领域的新兴交叉学科,旨在基于高质量证据开展高效、科学决策,从而实现资源的有效均衡配置[10]225-232。该书从基本概念、研究内容、理论框架及方法应用等方面构建了循证经济学的基本研究范式,介绍了其研究现状和应用前景,发现由最佳证据组成的证据链机制将有力地推动循证经济学在科学研究、循证决策和实践应用中的发展[11]28-34。该书进一步促进了循证科学与经济学的交叉融合,并丰富了经济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三、《循证社会科学》的价值阐释
(一)基于内生范式创新、外生领域融合双路径,促进循证理念、方法的广泛应用
《循证社会科学》是近年来国内学界对循证医学先进理念、科学方法和跨学科、跨地域合作创新模式的系统梳理及反思讨论之集成作品。一方面,该书详细介绍了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中定量与定性方法操作,以及系统评价报告的规范和撰写,这为更多领域采用循证方法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了有效的参照蓝本;另一方面,剖析了GRADE系统中证据质量和推荐强度的重要性,其所提出的方法学的局限性、相关性、结果一致性及数据的充分性等维度,则是保证循证实践的效果更理想、决策更科学、对象更满意的考量依据。同时,著作将循证医学纳入更广阔的社会科学领域探讨,考究其对教育学、社会工作、经济学等领域的渗透和改造,以及多学科间的协作融合发展,从而不断探索新方法、新理论。
(二)拓展领域创新发展的研究基础和理论增长点,推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在当今社会多元发展的新态势下,科研领域既定的方法论和传统架构已无法充分适应科学研究创新性的要求,尤其社会科学领域,学科交叉、整合优势、多维融合、外获新生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循证社会科学》立足时代的需求和“科学整体化”的世界科学发展新阶段、新规律,将循证医学的研究范式和方法技术推广至社会科学领域,致力于通过最佳证据的生产、传播、转化和应用,为多学科的创新发展找到高质量的研究基础和新的理论增长点,使中国特色社会科学研究迈上跨越发展的新台阶。同时,《循证社会科学》也体现了杨克虎教授团队在循证社会科学领域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和战略执行力,诠释了研究团队的超前部署、整合优势、联合攻关和实现突破,加快推进我国在国际循证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在我国新时期学科发展布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位置。
(三)推动数字时代循证决策的科学证据获取、分析方法创新与大证据库构建
大数据、云计算、数据挖掘等新技术为社会科学家提供了可处理、解释问题的庞大数据集及智能分析技术,以支持其有效测试实践结果和理论模型[12]81-87。如何对海量、异质、非结构化的数据进行收集、分析、挖掘、可视化呈现、转化为最佳证据,以及汇集的诸如客观证据和主观证据、专家证据和公众证据等大证据库,成为突破传统循证科学决策的核心动力。而《循证社会科学》作为迎合时代需求的重要研究成果之一,从思维导向、方法工具和领域应用等不同维度,系统阐释了如何基于变化中的证据形态开展有效收集、分析、阐释并构建循证社会科学体系,同时对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实证研究传统加以兼容,以适应基于数据密集型大数据而展开的计算社会科学研究。
(四)探索“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持
2019年,教育部、科技部等13个部门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循证社会科学》反映了将循证思维、方法结构性嵌入“新文科”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及可行性。一方面,循证社会科学围绕证据生态链体系,进行领域最佳证据的知识转化与应用,并通过数据化渗透、重构与变革为新文科建设提供研究范式变革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循证社会科学基于证据驾驭、方法应用的综合要求以及服务人才联结性、中心性的实践动力,促进了新文科的研究方法创新、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平台打造和研究实践方面的积极尝试。而在杨克虎教授带领下的“兰州大学循证社会科学研究中心”,身体力行地从实践领域推动了循证社会科学研究和新文科建设的中坚队伍培养与高质量平台打造。
四、《循证社会科学》的启示
在《循证社会科学》顺利出版的基础上,2019年,杨克虎教授作为首席专家的《循证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国际经验与中国路径研究》(项目编号:19ZD142)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后者与以往的研究成果一脉相承、有机统一,成为循证社会科学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当前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相结合的重要“窗口”和研究“示范区”。参考杨克虎教授团队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成果,可归纳出循证社会科学未来的几个重要发展方向。
(一)文医交叉将成为一门具有高度发展前景的新兴学科。
循证社会科学可被认为是利用最佳证据生产、传播、转化和应用等一系列方法来揭示和阐释社会科学领域规律及趋势,进而促进科学决策和循证实践发展的一门新兴文医交叉学科。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加以阐释:其一,循证医学奠定了循证社会科学发展的理论渊源及研究基础;其二,当前从“单一学科”向“交叉学科”融合趋势,“新文科”创新建设进一步推动了循证医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发展;其三,数据科学背景为循证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大数据证据保障及信息技术驱动力;同时,循证社会科学已经在科学决策、资源配置和社会工作中得到重视及应用,源于循证医学的方法在回应社会重大问题实践层面也得到了彰显[13]。
(二)以重要项目为驱动、循证范式为思路、学科融合为契机解决社会科学重大问题。
由于当代社会重大、关键的问题往往复杂多变、态势多元,单一学科领域很难对其进行规律的剖析和深入的阐释,而以学科整合和汇聚为导向的跨学科、多协作的研究则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循证社会科学为多学科的协作融合提供了通用的思路和方法,基于重要项目的多学科协作则进一步弥合了循证科学理论与实践、研究与应用的鸿沟,并将得到多元、综合、最佳证据及在此基础上的研究成果,其可为政策制定者、利益相关者、研究者提供高质量的意见指导[14]505-509。
(三)以学术团队建设、循证理念推广、循证科学人才培养助力“四新”建设。
目前国内循证社会科学的主要研究者多是循证医学领域的团队及个人。而在百花齐放、学科融合背景下,还应加快组建由不同学科背景、知识结构的研究人员形成的专业循证团队,引领循证社会科学未来的不竭发展。同时,推广循证理念还需建设健全相关著作和工具书等资源,保证循证科学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能够依据科学系统的理论、方法和流程等进行深化学习,保障效果。尤其在立足“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人才”理念的“四新”建设背景下,如何将循证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人才培养的具体模式有机结合,通过国际合作、联合培养、集中培训、科研引领、多维评价等方式,对不同领域、不同需求的培养对象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则是未来循证社会科学长足发展的源动力[15]。
五、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6]。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加速,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各门社会科学的学理与结构随之不断更新。以《循证社会科学》作为学术研究的起点和支点,建设中国特色的循证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以及话语体系,以在未来更好地承接我国社会发展所需,引领多学科同步发展、并联发展、叠加发展,将成为政府和学界所关注的重点命题和重要趋势之一,而循证科学的理论体系建设、科学决策实践,则必将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