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毒损脑络”理论中医脑病病因病机和辨证施治的研究进展

2021-01-03张向宇牛博真冯春燕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8期
关键词:中风病血管性脑病

田 恺,张向宇,牛博真,冯春燕

中医脑病学是1985年初步形成一门独立的中医临床学科[1],至2007年出版的《中医脑病学》,明确中医脑病学科是动态的多角度辨证体系,为构建中医脑病学的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2]。“毒损脑络”理论源于20世纪70年代王永炎院士采用清开灵注射液Ⅰ号方对中风病急性期的治疗[3]。1997年王永炎院士提出传统风、火、痰、虚、瘀等多因辨证治疗中风病疗效有限,应深入研究中医病因病理,涉及“毒邪”“络病”理论[4]。2000年“浊毒损伤脑络”病机假说[5]明确“内生之毒”为中风病病因,提出“瘀毒”“痰毒”等概念。2000年“毒损脑络”一词在公开发表的论文中首次提出,同时也是糖尿病性脑病的关键病机[6]。通过大量中医临床实践和反复推敲总结的“毒损脑络”理论,可为中风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思路,同时用于其他脑病的中医治疗。

1 “毒损脑络”与中风病

近几年,“毒损脑络”理论在中风病临床应用鲜见新研究,其病因病机的研究多基于理论层面,同时部分基础实验辅助论证。中风病发生发展过程有临床表现,不能为传统中医证候分类进行辨证,但可阐释“毒损脑络”病因病机[7],中风后痰、热、瘀等病理产物郁积成邪,进一步造成脑络受损。中风病转归方面,认为“脑络瘀阻导致营卫失和、卫气滞塞而化生火毒进一步损伤脑络”是中风康复困难的关键,并为中风的深入研究指明方向与目标[8]。有研究建议从复杂网络角度分析,不仅需考虑毒损脑络特性的多样化,不同时间“临床表征”具有联动特点,结合现代医学 “理化指标”,再将“专家共识毒的特性”纳入网络,从数据角度客观阐释该理论[3]。

2 “毒损脑络”与血管性痴呆

1997年王永炎院士提出血管性痴呆的发病基础是肾精亏虚、痰瘀互结、阻滞络脉,“浊毒损伤脑络”是主要病机[9]。中风后血管性痴呆发生神经损伤级联反应的“神经毒”机制与“毒损脑络”理论一致,表明“毒损脑络”理论是血管性痴呆重要病机之一[10]。一项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社区调查显示,18%的病人辨证为“痰浊瘀阻,毒损脑络”,病人年龄(57.26±3.45)岁,与病人基本病机为年老体迈,肾精已亏,脏腑虚衰,引发痰瘀内生,化为浊毒,毒损脑络致神机失用[11]。翟盼等[12]总结血管性痴呆除痰瘀浊毒和虚度,其他发病机制有热毒伤络,是由于脏腑功能和气血运行失调,内邪郁而化热,生成热毒,在血管性痴呆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病因病机指导下,认为血管性痴呆以肾虚为本虚,痰毒,瘀毒,热毒等浊毒阻络为标实,因此,在治疗清热解毒、化痰解毒、化瘀解毒基础上辅以补虚填精[12-13]以复主神明,其中“解毒补肾活血”多见[10]。“毒损脑络”与血管性痴呆理论研究多见,细胞生物学实验机制研究少见。临床试验基于“毒损脑络”观察田军彪教授经验方复方菖蒲益智方[11,14]对血管性痴呆疗效研究,方中菖蒲化浊祛痰、开窍凝神,郁金降气化痰、活血化瘀,二药合用化痰开窍、活血化瘀,共为君药;黄连、丹参清热解毒、凉血化瘀为臣药;当归、赤芍、川芎、地龙养血活血、搜风通络,茯苓、泽泻健脾宁心、利湿泻浊共为佐药;益智仁温脾暖肾固气,川芎活血行气,引药上行,为使药,全方化浊解毒活血通络。应用复方菖蒲益智颗粒剂干预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早期可缓解用药后3个月、6个月病人认知功能障碍,明显减轻中医辨证的主要症状和次要症状[11]。复方菖蒲益智汤剂可提高中风后轻度血管性认知障碍病人认知功能,改善血脂水平、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和丙二醛水平,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提高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血液流速,证明该方疗效可能是通过促进脑血流动力,改善血液微循环和血管内皮功能,减轻氧化损伤实现的[14]。

3 “毒损脑络”与糖尿病性脑病

“毒”是糖尿病致残致命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从毒论治既有文献记载,也有目前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的报道[6]。首次提出“毒损脑络”公开发表的文章提出了糖尿病性脑病的关键病机是“毒损脑络”[6],基于该理论中病理机制,有研究建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动物模型[15],采用腹腔注射新鲜配制的链脲佐菌素缓冲液,72 h后实验小鼠出现多食、多饮、多尿等症状;并给予高脂高糖或联合D-半乳糖饲养8周,期间小鼠逐渐出现消瘦、皮毛稀疏、便溏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并经Morris迷宫测评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海马组织锥体细胞带排列紊乱,可见坏死的神经细胞,海马组织β淀粉样蛋白形成;实验结果显示小鼠细胞形态学与行为学结果一致,表明“糖脂毒”是导致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病理机制。

虽然糖尿病性脑病临床表现多样,且在疾病不同发展阶段,临床辨证以气血阴阳俱虚为本、风痰瘀阻毒损脑络为标,明确解毒通络为基本治法[16]。治疗用方时,由于气阴两虚是基本病理变化,因此使用解毒通络方药同时加入益气养阴之品。糖尿病性脑病的根本治则是益气养阴解毒通络法[6]。

4 “毒损脑络”与其他脑病

4.1 阿尔茨海默病 阿尔茨海默病与血管性痴呆均属中医学“痴呆”“呆病”范畴,现代医学认为阿尔茨海默病的始动因子是脑内Aβ寡聚体水平升高,Aβ过多蓄积与血脑屏障破坏密切相关。根据Aβ瀑布学说,阿尔茨海默病病因病机与“毒损脑络”理论一致[17]。临床应用“毒损脑络”指导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解毒化瘀化痰同时辅以补肾益气。

4.2 帕金森病 帕金森病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胞质内出现路易小体为病理特征,现代医学认为发病机制可能是由小胶质细胞激活、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激活及神经细胞异常免疫反应等导致脑内神经炎症,最终导致多巴胺神经元进行性死亡[18]。帕金森病发病机制中兴奋性氨基酸生成增多、氧化应激、活性氧自由基和活性氮自由基增加,加速黑质—纹状体多巴胺能通路功能破坏,导致病情进展,从而证实“毒损脑络”理论与“肾虚髓衰、脑络瘀阻”的一致性[19]。

4.3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属中医学“癫证”“狂证”范畴,现代医学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涉及内分泌、免疫等多系统,已有证据支持炎症病理变化[20]、神经免疫功能失调[21]可能是重要的病理学机制。与帕金森病病机神经炎症类似,存在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活化及血脑屏障破坏。因此,应用“毒损脑络”理论分析精神分裂症病机具有一定可行性[20],但缺乏临床研究和动物实验结果的证明。

5 小 结

“毒损脑络”理论是脑血管疾病的中医理论假说,从新角度对传统病因病机进行补充,为中风病的中医药防治提供新理论,近年来不仅局限于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脑病的诊疗,临床应用或理论指导逐渐扩展到血管性痴呆、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及精神分裂症等其他脑病领域的辨证治疗,研究类型以基础理论和临床疗效为主,缺乏基础实验类型的研究,或单纯理论推敲缺乏临床疗效的结果支持。“毒损脑络”理论来源于中风病,将“毒邪”和“络病”理论扩展应用于其他脑病,为进一步发展中医脑病学科提供新思路。

猜你喜欢

中风病血管性脑病
崔金海应用调气化痰法预防缺血性中风病复发的经验探讨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血清尿酸水平在血管性痴呆中的风险预测
MRI,CT检查诊断酒依赖致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的效果对比
CT检查与磁共振影像对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诊断价值
脑梗死后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危险因素及血清VEGF、MMP-9 的早期预测价值
缺血性中风病复发危险因素中西医的研究进展
肝硬化并发症:肝性脑病
血管性痴呆,预防胜于治疗
一分为三辨证方法在出血性中风病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