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脏相关学说浅谈恶性肿瘤之“虚不受补”
2021-01-03鲁亚姣吕志刚
鲁亚姣, 吕志刚,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3;2.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虚不受补”是指一些体质虚弱的患者在服用补益药后,不但临床症状未能缓解,反而出现诸如口舌生疮、口燥咽干、烦热汗多、恶心纳呆等实证表现。“虚不受补”一词最早见于明代医家张景岳的《景岳全书·杂证谟·虚损》[1]篇:“凡虚损既成,不补将何以复?而有不能服人参、熟地及诸补之药者,此为虚不受补,何以望生?”清代陈士铎[2]著《本草新编·十剂论》:“或疑需用补剂,是虚病宜于补也。然往往有愈补愈虚者,岂补剂之未可全恃乎……愈补愈虚者,乃虚不受补,非虚不可补也。故补之法亦宜变,补中而增消导之品,补内而用制伏之法,不必全补而补之,更佳也。”清代医家吴澄在临证过程中每遇此虚不受补之证,不甘于束手无策,苦心钻研,创立了理脾阴法,成为治疗极虚而不耐受补益的总法[3]。而后“虚不受补”一词可散见于各医籍中,许多医家对此也各有所阐述,但至今尚无较为系统的论述[4]。
1 虚不受补的常见原因
针对虚不受补的成因,不少医家认为辨证不够准确、补益时机不当、药物剂量过猛、药物选择不恰当及体质特殊等是临床上导致“虚不受补”的常见原因。如王永誉等[5]认为“虚不受补”或因辨证欠佳,或因遣药不当,或因个人特殊体质等,使得因虚施补不能获得满意疗效。不分五脏六腑、不辨气血阴阳、不知虚实夹杂程度,盲目认为有虚证就用补益法,具体如何补、怎样补,拿捏不准,致使虚不受补的发生。王蓉等[6]从两方面总结了“虚不受补”的内涵,一为医者不识病因,误补宜疾;二为当补之时,补不得法。临证见虚象则补,不究其虚之病因,一味蛮补,或补法失宜,或补益时机不当,或补不对证,终可致正气愈虚,邪气愈盛。肖智慧等[7]从《金匮要略·虚劳病篇》角度论述了虚不受补的三个重要原因,分别为补而更虚、补而碍胃和补而上火。补有取舍,贵在调补;胃气为本,建中轻补;补中有泻,阴阳互根。
2 五脏相关学说与恶性肿瘤之虚不受补
2.1 恶性肿瘤之虚实特点
《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亏虚是恶性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而实邪是致病的外在因素。在临床实践中,通过观察,发现恶性肿瘤患者早期虚实表现不明显,机体邪气亢盛,正气亦充足,正邪在体内处于相对平衡稳定状态,此期大多数临床患者无明显不适等表现,多在体检时发现异常。随着肿瘤生长,人体营养物质被其消耗增多,中期患者正气逐渐亏虚,虚实夹杂,以实证为主,此期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明显。如肺部的恶性肿瘤可表现为咳嗽咯痰,甚者痰中带血、胸闷气喘、胸部隐痛等;消化道肿瘤常见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泄泻、大便带血,甚则可触及腹部肿块等……晚期患者癌细胞转移至全身,机体正气虚衰,精气消耗殆尽,多呈现出虚证表现,如全身乏力、饮食大减、重度疼痛、体重严重下降、甚则极度消瘦、长期卧床等恶病质表现,在临床上往往不仅仅表现为全身机能虚衰的虚证表现,还有气滞、痰饮、血瘀等有形实邪存在,可见晚期患者仍为虚实夹杂,只不过此期以虚证为主,而不是纯粹的虚证,相对而言邪实较不明显。故而,肿瘤病人的虚实关系有其一定的规律,即无论是早期或是中晚期,邪实始终存在,随着正气的虚衰,邪实逐渐加重,终致人体无法负担而导致死亡。
2.2 五脏相关学说概念阐释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医大师邓铁涛教授提出“五行学说就是五脏相关学说”的观点。邓老认为五行的中心实质是五脏,五脏学说的精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组织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等相互促进、相互抑制的关系,主要是五脏相关关系[8]。所谓“五脏相关学说”是指,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及其对应的六腑、四肢、形体、五官等组织器官所组成的五个脏腑系统。五脏相关学说是五行学说的继承与发展,有利于指导临床灵活地进行辨证论治。
2.3 恶性肿瘤虚不受补之辨证论治
恶性肿瘤患者之正虚主要责之于中焦脾胃虚弱,因脾胃为后天之本,人体气血生化之源,滋养人体之精微物质主要来自于胃之受纳腐熟与脾之运化转输,正如《黄帝内经·素问》[9]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清代著名医家吴澄曾说:“中土安和,天地位育”。脾胃功能正常则饮食物所化之精微物质得以输布至五脏,濡养全身,使人体之精气血充沛,阴阳协调,身体康健;反之,脾胃虚弱则五脏之精无以得养,气血不足,阴阳失衡,则机体易于得病。临床上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因病程较长、人体精微物质被大量消耗,长期处于入不敷出之负平衡状态,而使五脏气血阴阳俱虚,脾胃之气衰惫。此时即使投之于补益药,然患者脾胃无力负担,使补益药物无法吸收而达不到治病之目的,亦称之为“虚不受补”。这种正虚而脾胃虚弱之患者,予峻猛补益之品常常事得其反,此时应在维持患者基本生命体征的基础上,采用甘淡平缓之品徐徐补之,加之五谷调养,使脾胃之生气缓缓复之,后天之本得以养护,生命得以维持[10]。譬如毛毛细雨,连绵不绝,滋润久旱之地,使土地生机恢复而长养万物。
中焦脾胃之虚弱,从阴阳气血角度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或两者及以上的同时存在。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常常存在两者及以上的虚损,以其中某一种亏虚为主。以脾胃气虚为主时,常兼有肺气不足,因肺主呼吸,吸入自然界之清气,脾主运化水谷而化为谷气,清气与谷气在肺中汇为宗气,宗气的生成决定一身之气的盛衰,脾气虚可影响及肺,出现肺脾两虚之候,临床上常用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益气健脾补肺。黄芪甘温,入脾肺经,为补中益气之要药,亦称之为补气药之长,补而不易壅滞,一般用量较大,常用20 ~30 g;党参虽善补中焦之气,因临床实践中发现其壅滞之弊较为明显,部分患者服后会出现胸闷、腹胀等症,故宜从小剂量开始使用;太子参甘平,入脾经,有益脾气、养胃阴之效,为补气药中一味清补之品,药力较缓,适宜于脾胃虚弱不受峻补者;白术补益脾气之作用虽较前两者稍弱,亦为补气之常用药。脾为母脏,肺为子脏,虚则补其母,故以补中焦脾气为主,亦寓培土生金之意。补益中焦之气的关键在于运脾,恢复脾胃之运化功能,若中焦气虚单纯补气则有补之太过气机壅滞之弊,故常常在补气的同时加入少许陈皮、木香等理气之品,使中焦气机通畅。另外肿瘤晚期患者舌苔往往厚腻者较多,脾胃运化无力,常用藿香、佩兰、砂仁、豆蔻仁和生薏苡仁等化湿醒脾,生薏苡仁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常用量为30 g。
以中焦血虚为主时常用当归补血汤、四物汤、归脾汤加减,常用补血药对如当归与黄芪、熟地与黄精、白芍与阿胶。当归质润,长于补血,为补血之圣药,《医学启源》[11]中记载“当归,气温味甘,能和血补血,尾破血,身和血”。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资气血生化之源,又能补气生血,治疗血虚证时常与补血药相配伍。当归与黄芪相伍治疗血虚证,一气一血,一阴一阳,使气旺血生,中焦气血生化有源,则人体精血可源源不断得以充养。熟地甘温柔润,有滋肾,填补精髓的功效,为滋阴养血,补肾要药。《药品化义》[12]中记载“熟地……安五脏,和血脉,润肌肤,养心神,宁魂魄,滋补真阴,封填骨髓,为圣药也。”黄精甘平质润,长于补脾气,兼能养脾阴,又有补阴血、填精髓的作用,为气血两补之品。二药相伍可养脾胃,资肾阴,以达补脾益肾生血之目的。脾主化生气血,为后天之本,肾藏精,为先天之本,精血同源,先后天相互促进资生,故熟地与黄精常用于脾肾亏虚所致之中焦血虚证。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经,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本草备要》[13]云“补血,泻肝,益脾,敛肝阴。”阿胶性甘味平,入肺、肝、肾经,补血止血,滋阴润燥。《本草求真》云[14]“阿胶,味甘气平质润,专入肝经养血……”,二药合用有养肝益肾补血之功效。肝主藏血,亦为血海,肾主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肾精,息息相关,相互滋生,故而白芍与阿胶配伍用于肝肾精血亏虚之中焦血虚证。恶性肿瘤病人在补血时,当根据中焦血虚之程度,兼以补肝肾之血,选择合适的药物,切勿简单堆砌补血之药物。
以中焦阳虚为主时,宜补而兼缓,常用附子、干姜、肉桂之属,附子、肉桂性辛甘大热,补火助阳之力大,宜小剂量开始使用,所谓“少火生气,壮火食气”。附子辛甘大热,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治疗脾肾阳虚时,常与补脾益气、温中散寒药配伍,如附子理中汤,以之与干姜、白术等同用。干姜味辛性热,归脾胃经,善温中散寒、健运脾阳,《神农本草经》[15]中记载“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癖下痢”。肉桂辛甘大热,为纯阳之品,可治阳虚诸证。恶性肿瘤病人中焦脾阳虚,亦兼有肾阳不足,因肾阳为五脏阳气之根本,有赖于他脏阳气之不断充养,脾阳不足,久必及肾,因而在用药时常配伍温补脾肾药,如桂附理中丸,以之与附子、人参等同用。
以中焦阴虚为主时,常用生地、熟地、石斛、麦冬、天花粉等。生地味甘苦性寒,善养阴清热,生津润燥,治疗胃阴不足之证,常与清热养阴生津药配伍,如益胃汤中,以之与沙参、麦冬等同用。石斛甘寒,善养阴生津,为治胃阴不足之要药,在《时病论》清热保津法中[16],与天花粉、生地、麦冬等同用。麦冬甘寒入胃,亦为治胃阴不足之佳品,如治疗胃阴虚证之益胃汤、麦门冬汤中均有麦冬。《本草正义》[17]云“专补胃阴,滋津液……麦冬寒润,补阴解渴,皆为必用之药”。中焦阴虚之病位不仅在脾胃,亦可涉及肺、肾、心等脏,脾胃居中焦,归属于土,金为土之子,母病及子,可见肺阴虚之象;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本,赖于五脏之阴的滋养,脾胃阴虚,久及肾阴,亦见不足;心为火脏,土为火之子,子病及母,致使心阴亏损,临证时当辨清兼及之脏,适当补之。滋阴药多滋腻碍胃,使用时需加之行气之品以助运化,如枳壳、陈皮、木香等,亦可少佐补阳药,正如张景岳所云“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
恶性肿瘤患者在使用补益药时须根据患者的体质、病情,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至合适剂量,使患者脾胃功能强大后再针对肿瘤,适当加用解毒抗癌祛邪之药,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始终要做到顾护脾胃之气,同时应时刻牢记补气须忌壅滞,养血须忌滋腻,滋阴须忌苦寒,助阳须忌耗气,避免犯虚虚实实之戒。
3 验案一则
景某,女,70 岁,2019 年9 月10 日初诊。患者2019 年5 月在外院诊断为乳腺癌(左侧),随行“左乳全切术”,术后病理示:浸润性导管癌,Nottingham 分级:3级,肿块大小3.5 cm×2.5 cm×2.1 cm,见脉管内癌栓,未见明确神经侵犯。患者因极度消瘦、体质差而未行放化疗,先后于北京、上海寻求中医药治疗。2019 年8 月患者于上海就诊于某中医,服药14 剂后患者出现口干欲饮、胸前区灼热感、易出汗、心烦、夜寐差之“上火”症状。刻下见:患者神清,精神差,消瘦明显,纳差,腹部作胀,全身乏力,头晕时作,口干欲饮,胸前区灼热感,夜甚,心烦,易出汗,夜寐差,大便难解,3日一行,小便偏少,舌质红,苔少黄腻,舌偏瘦,脉细数。中医诊断:乳岩,脾胃虚弱、内火亢盛证;西医诊断:乳腺浸润性癌术后(pT4N1M0,Ⅲ期)。治以健脾和胃、清热降火。处方:太子参12 g,木香12 g,砂仁6 g(后下),鸡内金12 g,炒谷芽12 g,炒麦芽12 g,黄芩12 g,黄连6 g,蒲公英15 g,金银花15 g,连翘9 g,柴胡12 g,菊花12 g,生薏苡仁15 g,火麻仁12 g,生甘草6 g。14 剂,每日1剂,早晚各1 次,水煎服。
2019 年9 月24 日二诊:患者纳差较前明显好转,口干、胸前区灼热感、心烦较前稍好转,舌红,苔白腻,脉滑数,余症同前。上方去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加龙胆草9 g,焦栀子12 g,灯心草12 g,生石膏25 g,熟大黄10 g。另予南沙参、麦冬、石斛、玉竹各25 g,枸杞子50 g,单包,每次适量,泡茶饮。共14剂。
2019 年10 月8 日三诊:患者口干不显,胸前区灼热感、心烦明显缓解,夜寐差、大便难较前改善,舌淡红,苔薄白,随予二诊方不变继服。服药半月后,现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纳食尚可,夜寐安,大便可。
按语:该乳腺癌患者,经多处求医,疗效不佳,数月治疗未有好转,上月于某中医诊治,开药30 剂,然服药半月后患者自觉“上火”症状明显,遂自行停药。患者几经治疗病情未见好转,反又出现新的不适,治疗信心大减,焦虑烦躁。察患者之前所服之方,以温补中焦和解毒抗癌药为组方,无论是温补中焦之黄芪、党参、干姜、肉桂还是解毒抗癌之石见穿、菝葜、藤梨根、白花蛇舌草用量均较猛烈。患者本为脾胃虚弱之体,党参用量之大易使中焦气机壅滞,黄芪、党参均为补气之品,只补气而不重视理气,气滞日久易化火;干姜、肉桂本为补阳,用量之大,则助阳生火,遂见患者服药后出现一派“上火”之表现。解毒抗癌之品性本苦寒,易伤脾胃,此方药多量大,患者本已脾胃虚弱,实则乃犯虚虚之戒。
该患者素体脾胃虚弱,又因过补出现“虚不受补”之症状,治宜先从恢复脾胃功能着手,小剂量缓补、平补,同时患者口干、胸前区灼热感及心烦之“火热”症状明显,应适当加入小剂量清热降火药,待患者纳食好转后,可酌增清火药之力量。初诊以太子参清补脾胃,木香、砂仁、鸡内金、炒二芽小量健脾和胃,以助运化;脾虚易生湿邪,且患者苔腻,加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蒲公英、金银花、连翘、菊花清热解毒;佐以柴胡疏肝行气,畅达气机;火麻仁润肠通便;薏苡仁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患者纳食较前明显好转,遂加大清除内火之力度,然患者脾胃功能刚有所好转,苦寒之药不宜加之过多,故初诊方去蒲公英、金银花、连翘,加龙胆草、焦栀子、灯心草、生石膏以清热泻火,透解郁热。考虑患者“上火”日久,阴液已伤,遂加沙参、麦冬、玉竹、石斛以滋阴生津,然恐直接入药有碍胃之弊,故单包以每日少许泡茶饮。服药一段时间后,患者症状已基本消失,纳食可,之后可予患者加用抗肿瘤药以提高其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但仍要时刻顾护脾胃,谨慎处方。
4 结语
恶性肿瘤患者往往因正气虚弱,以脾胃亏虚尤甚,不耐峻补,或因辨证不慎,或因补益时机、药物选择不当等,易出现虚不受补的临床表现。因此,在临证遣方用药时,要首辨清其虚实,尤其是中焦之气血阴阳虚实情况,其次要分清所涉及的脏腑病位,用药时适当的兼顾之。无论是以补益为主抑或是攻补兼施,辨证当精确,用药要恰当,避免虚不受补情况之发生。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有脾胃虚弱之根,治疗先以扶脾胃为主,然恐只补助邪,宜适当加入祛邪之药,结合患者的体质、年龄、病情,选用甘淡平和之药为主,从小剂量开始,缓缓补之,逐步调整至合适药量,同时加以五谷调养,长期维持以期尽可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