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进社区”的工作途径研究

2021-01-03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叶克敏王惠张元华

区域治理 2021年48期
关键词:志愿育人思政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叶克敏,王惠,张元华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进社区”模式的基础

高校的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面对新的形势和发展实际,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必须持之以恒抓好高校党建工作,把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贯穿到办学治校的全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要求,作为办学育人的主体,学校在构建“三全”育人大格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高校需要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全面领导,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党委、党支部职能部门设置,为党建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社区”一词是由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的,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高校学生社区是指以宿舍为中心的学生进行活动的特定区域范围,包括学生食堂、文化活动场所、公寓、宿舍区、商业服务网点等,是课堂延伸与拓展、学生开展第二课堂实践、高校进行党建工作等系列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社区作为高校教学改革不断深化背景下的一种特殊的社区形式,社区主体具有特殊性(大学生)、社区人员具有流动性、社区环境具有可塑性、社区目标具有一致性等明显的特征。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学校基层党组织存在威信不高、战斗力不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不明显、集体主义意识不够牢固等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深入高校学生社区,将高校学生社区活动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在“三全”育人视角下开展“党建+学生社区”工作的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20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制度建设作了系统设计和战略部署,在社区开展劳动教育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对于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和扩大思政影响力将起到一定作用,能够弘扬劳动服务精神,展现青春实践担当。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党建+学生社区”模式的意义

(一)“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党建+学生社区”模式是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活力的重要举措

当前国内外形势纷繁复杂,客观上来说给高校工作带来更大的挑战和考验。党建工作在“三全”育人工作中居于引领地位,决定了育人的政治方向,准确地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一方面,通过“党建+学生社区”模式,实现党建工作的全覆盖、全要素、全流程,进一步加强党员和广大师生思想理论武装,坚定正确的政治导向,增强政治敏锐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达到思想统一和行动一致的结合,为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活力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另一方面,促使高校党建工作渗透到学生社区的边边角角,落实到高校学生社区的每一个人肩上,尤其是能够激发学生党员直接参与高校党建工作的积极性,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自身知识优势,从着眼细微处、实事求是、全程跟踪等方面入手树立典型,加强学生党员的引领作用,为增强高校党建工作活力注入新鲜血液。

(二)“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党建+学生社区”模式是拓宽高校党建工作服务的有效途径

“党建+学生社区”模式的目标是实现“哪里有群众哪里就有党的工作,哪里有党员哪里就有党组织”,这一模式能够不断增强党组织在学生社区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不断完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工作,不断拓宽党建工作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一是“党建+学生社区”模式通过创造良好的学生社区环境,发展学生社区文化,不断增强党员和广大师生贯彻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政策方针的自觉性,激励党员和广大师生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中。二是“党建+学生社区”模式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社区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社区文化资源,能够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健康有益、积极向上的文体科技活动,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努力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楼层、文明宿舍。三是“党建+学生社区”模式有助于基层党组织充分发挥群众最直接、最广泛的优势,进一步树立群众观念和服务观念,督促党员同志把服务群众工作做好、做实、做细,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的作用,整合社区资源,不断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式、拓宽服务领域,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学生社区服务体系。

三、“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志愿+学生社区”模式的意义

(一)高校“志愿+学生社区”模式有助于加深志愿服务的深度

思政工作除了“第一课堂”的直接影响,更应该扩展“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志愿服务活动是高校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主要途径,开展场所一般是在校园内或校外的景点、展馆等,能提升学生对外部的认识,开拓个人视野。而社区的作用往往被忽略,社区作为学生日常生活的聚集地,更能充分发挥朋辈引领的作用。通过在社区开展特色志愿服务,进一步扩大志愿服务文化的宣传和引领,将志愿精神融入学生生活中,帮助学生理解“团结、互助、友爱、进步”的深刻内涵[3]。结合国家对高校思政工作的最新要求,高校需要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范围,加大建设力度,共同建设“德智体美劳”一体化体系。将劳动教育与社区思政相结合是高校思政的创新举措,一方面可以扩大高校思政的辐射面和影响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具体的活动进一步加强学生奉献意识的培养,加强新时代“00后”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在劳动中感受集体意识和奉献的价值,帮助更多学生在日常小事中找到生命的意义,从而深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

(二)高校“志愿+学生社区”模式有助于提高社区思政的温度

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宿舍是他们心中的“小家”,如何创新社区的管理一直是高校的重点任务之一,不仅要实现制度化管理,更要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入行,在日常管理中展现教育的温度[4]。现行社区管理更多的侧重于安全教育,在社区志愿方面稍有欠缺。与其他志愿服务活动相比,社区志愿更能实现“温暖的思政教育”这一愿景。在学生周边开展有意义、与其利益相关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性和兴趣。根据研究显示,“00后”学生更加注重维护自身利益,设计活动时要紧贴学生需求,让志愿文化在社区空间绽放绚丽之花。将活动定位于学生社区有利于推广志愿服务,扩大受众面,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学校的关心和温暖,提高思政工作的有效性。

四、“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思政进社区”工作途径和方法

(一)创新高校“党建+学生社区”工作

以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社区党建工作为例,深入分析当前存在的不足和优势,探索促进“党建+学生社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于2018年12月在学生社区进行了党员寝室、党员先锋岗、党员驿站挂牌仪式,成立学生社区临时党支部和社区服务站,对学生党员进行网络化教育和管理,使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更好地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5]。在学生社区的党建平台上,积极组织学生开展群众微调研、微党课、微公益、微服务等活动,鼓励学生党员帮助身边的同学,作出表率。

金融管理学院针对学校学生社区党建薄弱点,聚焦新生真实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制定《金融管理学院楼寝党建2.0项目实施方案》和《金融管理学院“一支部一实事”指导意见》,成立楼寝党建2.0工作指导小组,整合关工委老同志、学生党支部、教师党支部和学生社区临时党支部多方力量,致力于实现楼寝党建和基层党支部建设同步推进,进一步拓宽育人主体,加强“三全”育人的实际效果。开展“最是初心动人心”微党课,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交流,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依托学生社区党员驿站,实施“青年先锋驻楼计划”,通过“每周一座谈,每次一小时”对接新生需求单,让新生感受到学生党员的榜样力量,引领大一新生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开展精准服务新生的专项咨询服务,通过“相约大二”“相约大三”“相约大四”系列专场活动,切实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难题,助力学生成长成才。金融管理学院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为其他学院提供了可参考、可复制的楼寝党建经验,在体制机制优化、提升组织力、深化服务内涵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虽然学生社区党建取得一定进展和一定的育人成效,但高校基层党建仍存在在学生社区的影响力不够、在学生群体中的辐射面不够、举办的活动内容及形式吸引力不强、学生积极性不足等问题,仍要继续对“党建+学生社区”的方式进行一定的探索。以下是笔者对高校“党建+学生社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1)加强顶层设计,促进高校基层“党建+学生社区”建设的组织建设创新,创建制度长效化机制。基层党建工作的成功离不开政策的引导,这需要学校和学院党组织进行顶层设计规划,协同推进,加强高校各级领导班子的建设,提高管理和统筹能力,紧密联系校系、院系党建与思政工作和社区党建与思政工作的关系,做到“以人为本”,形成育人合力。在实际工作中要坚持学生为社区主体的原则,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又要坚持协作一致的原则,学生社区的党建工作与高校各部门、各院系共同推进。也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从各个方面长远考虑,不计较一时的得失,以推动学生社区党建工作长效化、制度化。可以创建学生社区党建办公室、党小组等组织形式,与院系党建工作协调进行,优化党组织管理模式,提升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效率。

(2)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学生社区”建设的内容创新,创建品牌化机制。立足于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实际,巧妙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社会实践活动及日常生活,丰富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内容,使党建工作落到实处,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扩大基层党建工作的服务范围,使学生党员和普通群众都参与到基层党建工作中,做到全员育人。高校党建与学生社区共建联动时应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理念,积极构建互助的合作平台,在坚持打造品牌的基础上确立共建基地、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共建所开展的具体活动内容,将内容与有效做法凝练成科学、合理、稳定的管理机制。

(3)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学生社区”建设的方式创新,开拓网络化机制。高校要充分挖掘党建内涵,通过问卷调查、群策群力等途径,做实做透党建理论知识的理论研究工作,大范围讨论,以广大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为出发点,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特色和专业优势,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价值理论、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果,弘扬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高校党建与学生社区共建活动要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利用微信、微博、QQ、网络论坛建立网上社区公益服务平台、支部民主生活论坛、志愿者服务QQ群等,让社区工作者和大学生党员、老师共同参与进来,做到寓教于乐,达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目的。

(二)注重“第二课堂”,创设社区特色志愿活动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于2019年1月31日通过,自2019年7月1日起施行。为积极响应上海市垃圾分类条例,在一定程度上辅助社区清洁人员对纸箱(可回收垃圾)以及干垃圾进行分类。此外,为贯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弘扬劳动服务精神,及时、集中整理快递纸盒,维护社区的整洁与美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举办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会计学院团委创设劳动环“宝”公益梦“享”—快递帮拆公益服务志愿者活动,工商管理学院举办“绿葆”社区志愿者活动,加强对大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垃圾分类志愿者活动辐射全校师生,不仅有食堂志愿者,还设有社区垃圾工作站志愿者,通过实践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劳动者的艰辛和付出的喜悦。快递帮拆活动是从学生日常生活中迸发的灵感,以学生利益为主,通过招募志愿者,培训后即可上岗,为学生提供奉献的机会和平台,扫除了社区管理的盲区,使社区管理更加科学。虽然社区志愿活动规划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活动内容及形式还需要继续优化创新。

(1)持续创新,打造志愿服务新风尚。学生社区活动种类很多,在实践中不仅要考虑活动的多样性,更要思考活动的持续性发展和育人效果,创新内容、结合实际,将活动设计得更加有教育意义,用活动内容吸引优秀学生参与其中。组建学生管理团队,完善活动流程,形成工作规范化机制,为志愿服务项目创造发展和建设的条件。开展活动要因时因势而变,结合特殊事件不断对志愿服务注入新力量,并将学科、课堂、教师、朋辈等各类育人资源向学生社区延伸,使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阵地都产生育人效果,不断丰富思政教育内涵和教育意义。

(2)传承红色文化,以志愿行促思政育。为保证社区志愿活动开展时能得到学校的大力支持以及多数学生的参与,活动策划要实事求是,紧跟国家要求,贴合时事。将社区志愿活动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进一步具化活动意义与目的,于活动中增添红色元素,提升志愿服务育人效果,创新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例如,举办先进人物事迹宣讲讲座,将正能量从校园内传播到社区中,创造思政育人新局面,有效提高校教师的育人实效性。

(3)强化使命担当,聚焦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开展社区志愿岗前培训,社区志愿者上岗前,活动负责人需要围绕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内涵与职责、大学生成长新特点、师生交流沟通技巧、学生社区基本情况等内容开展岗前培训,帮助学生在岗位上更好地服务他人、提升自我,借助志愿服务使学生社区成为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阵地。建设项目时要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充分利用整合学校和学院的领导、学院各系各部门以及学校机关职能部门的师资力量,汇聚全员育人的合力、实现育人的全过程贯通和全方位参与,将最优质的专业教育资源配置到学生身边,因材施教,切实以同学们的需求为导向,创设有实际教育意义的项目,丰富日常生活。结合学校、学院、学生社区发展阶段性的总体目标、科学管理、互联网、四史等多个角度对同学们的全方位发展提供指导和教育。

五、结语

目前高校思政工作在社区还存在空白区域,本文论述了两种提升社区思政育人途径的利弊。结合社区学生基层党建和劳动教育活动的开展,从而使“三全”育人成效更加显著。但以上两种方式的育人实效性有待继续研究,后期可设计问卷,就实践内容、活动形式、项目吸引力、参与获得感和活动建议等向全校师生征集看法,结合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将思政教育在社区中实现“引进来”和“走出去”,以构建全方位、立体式、浸润式的育人新格局。

猜你喜欢

志愿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以志愿,致青春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小行动 大志愿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