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互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
2021-01-03杨中娜刘井双
杨中娜 刘井双
(吉林省农安县开安镇中心小学 吉林·长春 130201)
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概述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出现了很多变化,其具体应用更是对广大教师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除了及时转变教学理念外,教学模式的重塑,教学方法的创新都必不可少。信息技术条件在教学中的应用是一个基本趋势,很多教师也正在借助其应用进行具体教学。从其应用价值上看,信息技术条件的应用首先可以为教师进行教学创新提供具体选择,其次则可以弱化学科知识理解与学习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但也要看到,无论是其应用下的教学活动开展,还是其应用价值的提升,都不简单,系列难点性因素的制约影响也不容小觑。可以预见的是,“互联网+”教育的趋势下,信息技术条件的应用深度与广度会进一步加深,整体教学也需要在其应用下进行。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师而言,其也需要对信息技术条件下教学活动如何高质量开展进行更多思考。
1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整合必须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教师应仔细分析学生的特点并找到学习内容与学生实际的结合点,用最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外部刺激去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激发其学习兴趣。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不会太长,枯燥的课堂不会吸引孩子们。利用信息技术,播放直观而有动感且绘声绘色的多媒体课件,是实现有效整合的良策之一。学生通过获取形象生动的情境,从而激发其学习的热情。
1.1 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就是依据教育教学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创设相关情境,即通过信息技术,以图片、文字、音乐、动画、影视片段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为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创设最佳的心理和认知环境,以此让学生明白问题的由来,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是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基础,对于诱发学生探究动机,引导学生进入探究状态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如果能运用好信息技术的优势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提出带有驱动作用的问题会使一堂课事半功倍。创设适宜学生的问题情境,学生才会对学习内容有兴趣,才能以最佳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1.2 创设故事情境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创设故事情境,就是将教学内容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以“故事”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就是要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调动学生视听觉等尽可能多的感官理解和建构知识。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于学生品格的塑造,一个美妙的童话或故事的作用,远胜于长篇大论的说教。
1.3 创设活动情境
在活动中学习,在实践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这是品德课程最基本的要求。它既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又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践行,鼓励学生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等各种活动强化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进而促进其自身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的发展。
2 运用信息技术的整合,建立“自主一互动”的学习环境
多媒体教学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表现形式。多媒体教学主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可以实现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等信息表现形式的结合,对教学中所需要的各种事物、现象、情境等完成重现,改变了原有传统教学方式中的单一文字信息的方式,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具感染力吸引力。同时由于这些不同信息媒体方式的加入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枯燥的知识变得更易理解,可以让学生对课堂学习过程产生兴趣,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欲望,这样也使课堂教学产生了一种“自主—互动”的教学环境,学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下主动完成学习,可以结合自身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甚至兴趣爱好等内容,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使学生自己主动的由消极被动的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课堂的学习过程由于互动形式的多样化,可以把学习过程从课堂延伸到课后,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查阅教师在网上发放的知识扩充、相关网络资源等内容,对课堂内容进行必要的巩固与完善,与此同时,也促进师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
信息技术和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整合,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为学生营造轻松、宽裕、生动、活泼、功能齐全的智能环境和自主发展空间,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自主学习环境中,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全员参与,自主学习,主动探究。
3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评价的作用
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围绕教学过程的诸要素和形成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来进行的。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各方面的表现进行综合性评价,即“态度、能力和方法、学习结果”等。围绕评价的内容,我们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设置“多主体”和“开放式”的评价。如,设置“多主体”的评价,对象可以是教师、学生、家长、社会等;设置“开放式”的评价,我们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多种方法的组合。
通过评价来检验学习的效果,诊断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评价中获取的反馈信息,引导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方向,调控教学进度,改进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4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不断完善教学课件
教师仅有信息意识是不够的,还应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会使用必要的工具来获取信息,利用信息为教育教学服务。通过定期培训和共同交流学习,教师应掌握基本的多媒体知识;掌握多种应用软件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学会利用网络搜集数据、传输文件和交互式教学;教师根据道德与法治这门学科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择和使用媒体;推进信息技术和不同媒体优化组合,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有机融入教学过程的能力和素养,真正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课堂的教学质量。教师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制作课件,课件在初次使用后根据反馈的信息进行及时修改和改进。由于课件的制作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我们将集中大家的智慧,由备课组的老师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不断地修改,使之越来越完善,发挥优秀课件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
5 借助信息技术条件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借助信息技术条件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较为可取,这也是信息技术条件应用中提升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性的基本途径。信息技术条件的应用可以同互动教学法的应用有效地联系在一起,两者的同步应用则有助于多维互动教学模式的构建。例如,在《花钱的学问》一课中,教师可以播放树立消费观相关的教学短片。与此同时,借助信息技术条件营造相应的教学情境,并创设“你认为这种消费有必要么”“你认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消费观念”等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进行探讨、交流。这一进程中,教师要对学生探讨交流中的表现进行具体观察。学生反馈了探讨的结果后,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回答、反馈,对学生进行消费观与价值观上的引导。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可以对信息技术条件下学生的知识学习状态,教学状况予以更好地感知。
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需要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结合相应目标达成设计整体教学,并进行针对性更强的教学资源整合。例如,在《我和规则交朋友》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学生规
则意识培养这一目标在网络上搜集相应教学资源,并对教材资源与网络资源进行具体整合。通过在互联网上搜集一些讲规则、守秩序的公益宣传片,对学校、家庭、车站等公共场所的基本规则予以概括、展示,联系网络资源解读教材内容,都是有效的教学资源整合途径。教材资源与信息技术条件下网络资源的整合中,教材资源应当是根本,网络资源的搜集、整理与应用也要紧紧围绕着教材内容更好的讲解。结合具体目标更有针对性地整合教学资源后,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能掌握更多主动权。且教学资源更为贴合教学实际与教学需求后,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节奏掌握也能变得更为简单。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多媒体网络应用形式对整体教学的影响十分直接,为了提升整体教学有效性,教师需要不断变化多元信息技术条件的应用形式。例如,在《我的角色与责任》一课中,教师除了要借助网络资源解读教材中的教学内容外,也可以通过微课的应用讲解学科重点知识。诸如联系微课视频讲解小学生需要努力读书、学习,在家庭中如何扮演好一个子女的角色,在学校内如何扮演好一个学生的角色,这可以加深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理解程度。此外,教师也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条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诸如模拟警察打击违法犯罪活动的情境,模拟工人辛勤做工的情境都能够加深学生对角色与责任相互关系的认知,从而促进整体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升。伴随着信息技术条件应用形式的不断多元,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也能有更多的选择。
信息技术与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整合,能够改变课堂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知识者和组织者;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变为主动学习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陶冶高尚的情操,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