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区办学背景下高校校园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对策
2021-01-03辛晓荣
辛晓荣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陕西·西安 710062)
1 高校多校区办学的背景
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深入贯彻,我国诸多高校在认真总结和回顾近本校成立以来办学经验和奋斗历程的基础上,陆续选址开辟了新校区,多校区大学的概念由此产生。多校区大学(multicampus university)是与单校区大学相对而言的概念,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资格,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办学的大学。对于高校而言,新校区的投入使用,不仅改善了高校的办学条件,更是大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使得高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显而易见,决定进行多校区办学后,高校新校区的建设与发展是极为迅速的,这种办学模式有效缓解了校本部办学空间不足的问题,实现了高校办学规模的快速增长。但是就一所高校而言,新校区的成立不仅仅是将老校区的人员分调至新校区,更不能因为新的发展而罔顾旧的传承,在这过程中,属于一所高校本身所凝聚和展现的校园文化的传承是十分重要的。校园文化一般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它是一所学校办学特色的外在表现。优秀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师生的人格健全,能为大学内部所认同,并能为学校树立形象以及谋求长远的生存和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2 高校多校区办学过程中校园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
高校进行多校区办学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而校园文化的传承正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在多校区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传承对高校的整体发展十分重要。然而目前,高校在新校区建设的整体过程中,多校区之间校园文化的传承还面临极大困境。
2.1 校园物质文化在空间上被割断
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的短缺和成本的限制,几乎所有高校的新校区都设立在城市的边缘地带。显而易见,高校新校区周围的基础设施建设、商业圈、公共交通条件等,不似老校区一般琳琅便捷,往往导致学生们对于新校区建设初期偏僻的人文、地理环境颇为介怀。实际上,对于一所高校而言,校园的环境布置也是校园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的总体结构和布局,具有教育含义的教育和教学场所,校内的花草树木、教学工具、实验器材、图书陈列、办公设备和后勤辅助设施等无一不凝聚着高校的校园文化。对于老校区来讲,校内、校外的环境布置是其多年历史、人文的变迁和积淀。而新校区往往充满着现代化的气息,更多考虑的是新的设计,新的发展,新的元素。学生普遍对于本校区的情况较为了解,对于另一校区则无异于“陌生人”,这从某种程度上使得高校校园环境物质文化的传承出现一道鸿沟。此外,对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尽管考上大学却仍然难以接触到城市文化的核心,不利于其身心的再塑造和今后同社会的接轨。
2.2 校园精神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
每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都有一种最能体现其历史积淀和办学历程的精神,即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校园文化的集中体现,它对于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凝聚、导向、激励作用。每一所高校都有着属于自己的独特精神文化,这种响亮的校园精神文化“招牌”,是属于高校这个整体的,但是,自新校区建设使用以来,高校不同校区之间由于种种因素,校园精神文化整体性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裂缝。
例如,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建立各类学生组织,既为学生提供自我锻炼、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机会,也能更好的辅助老师做好学生管理工作。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作为高校中较为典型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校级组织,由于高校多个校区均存在对该组织的职能的需求,便在多个校区中均设置了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完整机构。简言之,除了挂名仍为“某高校学生会(研究生会)”以外,同一高校的不同校区都各自有各自的学生会(研究生会),这本是适应发展和变革的应有之举,但由于距离的间隔、沟通的不畅,学生会(研究生会)组织在举办活动时时常会出现各顾各方的情况,缺乏统一组织精神文化的传承。长此以往,多校区之间同时联动进行的活动少之又少,与之相似的还有校内的各类社团组织,这些均使得同一高校的校园精神文化传承的断层越来越大。
2.3 校园制度文化难以协调统一
在多校区高校的管理中,每一个校区都会建立起适应本校区特点的教学制度、工作制度、安全制度、管理制度等,也必将形成适合学校周围环境的传统和行为习惯。完整的校园制度文化可以保证学校各项常规的正常运行,可以对校园内的各个角色做出规范。
高校在进行多校区办学时,由于新校区的建设工作繁重复杂,相比老校区管理而言,新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老校区的制度文化很难传承至新校区,而新校区也因此建设了不同于老校区的、甚至是全新的制度文化。因此导致部分高校学生虽同属一所学校,但多校区学生彼此之间缺乏联系,缺少共同的制度熏陶。
3 关于高校多校区办学过程中校园文化传承的建议
校园文化传承是高校提高多校区办学质量的重要一环。如何增加多校区之间的整体联动,推动形成“一所大学,整体精神”的校园文化格局,避免不同校区各自孤立,是当下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3.1 积极发展校园物质文化,建立简洁有效的校园物质文化传承渠道
大学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殿堂,也是大量物质财富的集散地。校园物质文化是高校办学资源的具体展现,对高校凝聚人心、展示学校形象、提高办学质量有着基础性的作用,是学校发展的重要保证。首先,从外部来讲,针对新校区周边配套环境相对不足的问题,政府应统筹考虑本地区高校新建校区的办学情况,以加强办学规模效益,这不仅有利于各个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发展新的校园文化集群。其次,从内部而言,高校如若彻底放弃老校区的文化,将会失去大量宝贵文化遗产,而全部照搬老校区的模式,则会使新校区缺乏自己的特性和活力。因此,高校在新校区的环境设计和建筑建设的过程中,可以考虑融入老校区的历史文化韵味,如各类场馆、办公处、教学楼的建设,在思量新方案的同时,完全可以加注老校区那些使人见之有忆的元素,或者在楼宇命名上,向广大师生员工征集创意,对予以采纳者进行一定的奖励,以此来鼓励大家共同参与校园文化传承和建设。建设新校区的同时,也应不忘修缮老校区,不断融入新的环境设施、物质文化,使多校区校园物质文化共同发展,提高其整合性,完善其传承渠道。
3.2 努力做好多校区校园精神文化衔接,缩小精神文化断层
大学生既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又有浓厚的参与文化、艺术、体育与娱乐等等活动的需求。高校在举办各类活动、打造本校精神文化招牌同时,应注意多校区的共同参与。可以通过经常开展校区间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活动为载体,将不同校区间的师生团结在一起,加强不同校区间师生的生活交流和互动,协商解决存在的生活问题,让大家都能在一个共同的文化氛围中,克服之前彼此隔绝的状态,共享大学发展的文化资源,真正建立常态化共享互动的关系。只有这样,多校区之间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存在感,校园精神文化也会因此而拥有交流和融合的机会。相反,如果总是将二者分离开来,会慢慢导致各自校区的人员只关心各自校区的事务,不利于缩小因多校区办学而带来的校园精神文化断层。
此外,要大力建设网络校园,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变迁,物质文化的传承早已不仅仅局限于实质性的接触,其发展方向是多样化的。互联网由于具有低成本、无限时、无国界、交互性、多媒体、时效性强等特点,其影响力越来越凸现。高校要不断完善全校学生的信息库,搭建网络平台,使空间距离较远的校区通过网络连接起来,将校区分散带来的不便和困难减少到最低限度。网络校园的建设,包括多校区所有同学们的网上交流、网络教务、网络通借通还图书等等,这些措施均可以缩小多校区办学的空间距离感。
3.3 丰富校园制度文化,不同校区之间相互借鉴
校园制度文化是每个学校在长久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的校园文化的种类之一,每个学校都会有适应该校学生发展的制度传统和行为习惯。高校在制度文化的传承上,首先应不断丰富多校区办学过程中各个校区的制度文化,只有制度文化的内涵在各个校区均有声有型,校园制度文化才能被高校用各种方式详细、周密的传承于多个校区之间。校园制度文化传承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校各种不同角色的主人翁意识和学校整体性意识,使其自觉借鉴和接受彼此校区的优秀制度文化,共同参与,加以改造,使得多个校区的校园制度文化彼此同根同源,不分你我,以此来提高校园制度文化的整体性,并使之兼顾涉及各自校区的特殊性。在校园制度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也要注意贯彻明文的、全校通用的制度法令、学校传统,并通过各个部门的倾力配合,使学校的校园制度文化风貌走向科学、合理的轨道。
优秀的校园文化能将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内化到学生的心灵里,积淀到学生的思想中,从而塑造出学生理想健全的人格,这也是校园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现实意义所在。多校区办学的模式下,高校应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对各校区原有的文化扬弃结合,在渗透中相互融合,既要传承文明、现代、高品位、高层次、同根同源的校园文化,又要铸造出适应现在和未来发展要求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让身处不同校区的所有师生,都能感受到本校的深厚文化底蕴,都能参与多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