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闲暇生活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探析
2021-01-03钱丝雨
钱丝雨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广东·广州 510631)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言:人与人之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工作中,而是表现在人的闲暇活动之中。闲暇的真正意蕴是自由,是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的生动彰显,充分享有闲暇时间是实现人生命润泽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当前随着教育改革的持续推进,不少幼儿园教师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职业倦怠等影响教师身心健康和专业发展的一系列问题,理想的高质量的闲暇活动可以帮助幼儿园教师减轻职业压力,增强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且传统的教师研究大多聚焦于幼儿园教师的在职培训、职业规划、教师角色等方面,较少关注教师当下的生活状态,所以基于幼儿园教师的闲暇生活来探讨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幼儿具有向师性,幼儿园教师在闲暇活动中形成的美好体验和教育智慧都能转化为幼儿学习的资源。关注幼儿园教师的闲暇生活就是关注他们的生命体验与成长发展,为了让幼儿园教师的闲暇生活与其专业发展之间共生共赢、互促互进,特进行基于闲暇生活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探析。
1 闲暇生活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蕴
1.1 何谓闲暇生活
闲暇生活,即人们在劳动时间之余,除去满足生理需要和家务劳动等生活时间支出后所剩的、为个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内积极自愿从事的、以身心休闲为目的的活动与体验的总和。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闲暇时间,即除去劳动时间、家务时间、满足生理需求时间之外的、所剩下的可供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二是闲暇活动,即个人自主自愿参加的,以身心愉悦和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各项活动;三是闲暇情感,在闲暇活动中追求幸福满足、内心充实与生命丰圆的情感体验。闲暇生活具有自由性、休闲性和发展性。
斯特宾斯等人将休闲划分为闲逸休闲、深度休闲、主题计划活动休闲三种。其中,闲逸休闲指持续时间较短的活动,这类休闲活动不需要参与者接受特殊培训就能通过活动疏解压力,获得即时的休闲效益。深度休闲则是指休闲主体系统地从事业余活动,他们投入如事业一般的专注,并借此机会获得及展现特殊的技巧、知识及经验。主题计划活动这一类休闲活动的开展需要相关的技能,事先计划好并付诸努力去实施。在上述三种类型的休闲中,深度休闲是斯特宾斯所最为推崇的休闲模式。
1.2 闲暇生活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意义
1.2.1 缓解职业倦怠,提升职业幸福感
职业倦怠是个体由于工作负荷超重产生的身心疲劳和耗竭的不良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耗竭、去个性化和低成就感的症状。若长期处于这种压力之下,将导致幼儿园教师出现职业认知偏差、职业热情消退、职业认同感降低等不良问题,不仅危害着教师的身心健康和专业认同,同时也阻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高质量的闲暇生活有助于幼儿园教师释放繁重的工作压力,重返身心的舒畅愉悦,再次焕发出对幼教工作的职业热情和期待,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幸福感,感受杜威所言:“教育随时随地都是教师自己的报酬”。
1.2.2 提升发现意识,启迪教育智慧
克里斯多夫·爱丁顿在《休闲:一种转变的力量》一书中提到“休闲,为人们创造了发现、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和条件。从休闲本身来说,一方面,它为人们提供了进行自我实现的尝试和努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也培育了人们自我实现所需的能力。”若长期处于重复琐碎的工作中,附属于劳动和职业,将使工作陷入低水平重复,导致认知窄化与视野局限,压抑了幼儿园教师主动发现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日常繁复的工作可能致使教师的生活变得愈发碎片化,而闲暇生活则能起到粘合剂的作用,能够修复教师在工作和劳动过程中的身心疲惫和老化磨损。同时,自由是创新的前提,闲暇生活使人头脑敏捷,注意力集中,思路更加清晰,想法更加活跃与多元,为幼儿园教师提供了主动发现的契机,她们对教育教学的独特感悟与体会将会被激发和唤醒,由此带动原有认知结构的重组与完善,充分发挥教育机智,持续调动创新性思维与批判性思维,不断促进自身专业成长。
1.2.3 关注教育实践,引领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
我国学者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主张,揭示了生活和教育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教育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重要场域,教育应回归生活。反对拘泥于文本和教材,把书本作为获取知识的唯一来源,应引导幼儿直接与自然和社会接触,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教师应当将日常生活当做“活教材”,学会在生活中动态地生成课程,与幼儿共同建构个性化特色化的知识框架和体系。同时,任何间接经验都必须与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直接经验相联系,作为课程编制与实施的基础,才有可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还应关注教育实践,重视幼儿直接经验的获取,让幼儿直接与生活互动,通过感受、体验、操作来认识生活世界,尊重幼儿的主体性地位,与幼儿进行平等真诚的对话,引领幼儿回归生活世界,从而成就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2 幼儿园教师闲暇生活的现状
2.1 可自由安排的闲暇时间不足,闲暇时间遭到挤压
充裕的闲暇时间是追求高质量闲暇生活的基本前提和保证。幼儿园一日生活环节贯穿教师工作的始终,从踏进幼儿园的那一刻开始,幼儿园教师便开启了一天忙碌的生活。以早上幼儿进园为例,教师首先要开窗通风,清洁教具餐桌;接待幼儿,检查幼儿的衣着,注意衣物的调整;与家长进行交接,及时记录并关注幼儿的特殊需求;做好晨间活动准备,指导幼儿有序进行晨间活动。之后便是对幼儿进餐、饮水、集体教学活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以及午睡、散步、如厕、盥洗等各个环节的指导。此外,由于幼儿园工作的特殊性,教师还需要在下班后根据幼儿区域活动设定定期更新主题环创,同时反思一天的保教活动过程,准备新一天的区域活动游戏材料。繁重的保教工作使得幼儿园教师的闲暇时间遭到挤压,可自由安排的闲暇时间严重不足,若沉陷于低水平重复的保教活动中,教师很容易产生“惯习”意识,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方案与设计,将目光与思维片面锁定于保教任务与目标的达成,缺乏对保教实践与儿童发展的觉察与敏感。
2.2 闲暇观念淡薄片面,陷入闲暇悖论之中
闲暇观念是指幼儿园教师在闲暇生活中产生的认知,包括对闲暇生活的理解以及对自身休闲和理想休闲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当前幼儿园教师的闲暇观念比较片面,对闲暇和工作之间关系的认知较为模糊,仅从工作的对立面来理解闲暇,认为闲暇只是工作之余的休息和放松,而没有认识到闲暇对于教师全面发展和专业成长的重要价值,或将闲暇理解为消磨时间和自由地做任何事情,而不考虑这件事本身是否有消极影响。还有部分幼儿园教师虽然认识到闲暇生活对于教师终身学习的意义,在闲暇生活中无限追求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个性发展,以至于没有时间来放松娱乐,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导致身心健康发展出现危机,因而陷入闲暇悖论之中。
2.3 闲暇内容偏狭、方式单一,以闲逸休闲活动为主导
幼儿园教师的闲暇活动普遍以闲逸休闲活动为主导,深度休闲活动参与度低。在完成了繁复的工作任务后,大部分教师都会选择不耗费过多体力的静态的休闲活动。而深度休闲活动需要教师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以坚持努力的态度追求自己喜爱的休闲活动并不断取得进步,如果幼儿园教师长期处于神经紧绷、压力过大的不良状态中就很难进行此类创造性的深度休闲活动。还有部分幼儿园教师表示工资水平偏低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闲暇活动类型,使得他们没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支持与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追求高雅的闲暇生活。
2.4 闲暇生活质量不高,缺乏闲暇规划
我国学者马慧娣认为要想成为一个“理性、自由和欢乐”的人,取决于人们是否合理使用闲暇时间。大部分幼儿园教师缺乏闲暇规划意识,没有合理地安排好自己的闲暇时间,只是简单地进行休息与工作,陷入休息工作、再休息再工作的循环中,这样的闲暇无法带给教师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也难以唤醒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导致闲暇生活质量不高。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规划自己的闲暇生活,并辅之以专注坚持的态度,才能不断激发教师对高品质闲暇生活的向往,增强对自身工作的期待和认同。还有部分幼儿园教师没有自主规划意识,盲目跟风,不但不能愉悦放松自己,还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环境的浪费。
3 基于闲暇生活的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3.1 树立深度休闲观,加强对闲暇的全面认知
《学记》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藏焉修焉,息焉游焉”的教育教学原则,主张把敬业修德与闲暇游乐结合起来,做到劳逸结合,有张有弛。只有转变错误的休闲理念,加深并完善对闲暇的全面认识,才能真正理解闲暇对教师发展的价值与意义。首先,幼儿园教师不应片面地将闲暇与劳动和工作对立起来,因为休闲是生命个体摆脱外界束缚而处于一种自由状态下追求幸福满足、身心愉悦和自我发展的内心体验与行为方式的总和,休闲的本质就是自由。而按照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里,由于整个社会消除了固定的分工,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和爱好自由地选择劳动形式,他的选择过程以及选择后进行劳动的过程实际上都已升华为休闲,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闲暇与劳动之间壁垒森严的界线被打破,二者相互融合,出现了“休闲劳动化”和“劳动休闲化”的趋势。台湾学者蔡宏进在《休闲社会学》一书中用“溢出理论”同样阐释了闲暇和工作二者之间的关系,该理论认为工作与闲暇是处在平行发展的关系或是互为结果。一旦个体将工作中的快乐、体验迁移到闲暇活动中,相应地,闲暇活动中的感受将外溢到工作中去。幼儿园教师应深入理解工作与闲暇的辩证关系,唤醒主动闲暇的意识,在闲暇中培养自身的责任意识、创新精神、合作意识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其次,还应认识到闲暇生活的价值不仅是工作之余简单的娱乐放松,还应提升自身的认知层次,将闲暇生活与幼儿园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联系起来,科学的休闲有助于缓解职业倦怠,改善教师的情绪情感及生理机能,增强职业幸福感和期待感。具有职业幸福感与归属感的教师认为教育是心灵的享受与充实、是生命的完善与润泽,通过意识层面的深度认知实现职业生活与闲暇生活之间的完美转化。此外,幼儿园教师还应树立深度休闲观,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休闲活动,不断促进自我完善与提升。同时,教师的劳动具有复杂性、创造性、灵活性、示范性、长期性、长效性的特点,所以更应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在闲暇之时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以身示范、为人师表,成为幼儿学习的榜样,为教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2 培养多元兴趣爱好,不断提升休闲层次
大部分幼儿园教师大都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致力于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幼儿园教师在关注幼儿全面发展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关注自身的全方位发展,努力成为幼儿学习的典范。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就是《56号教室的奇迹》中的艾斯奎斯老师,经常利用课余闲暇时间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将自己新学习到的技能与孩子们交流分享,潜移默化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体验与认知发展。兴趣爱好是教师业余生活的调味品,若没有激发个人能动性的兴趣爱好作为支撑,教师在工作压力过大或情绪低落时,无法转移注意力,以至于陷入更深的烦恼与焦虑。幼儿园教师培养兴趣爱好可以从以下四方面做起:第一,结合自身的性格特征、实际需求、身体素质和经济情况选择较为稳定的、个性化的兴趣爱好,并做好规划,严格执行,切勿半途而废。第二,针对幼儿园教师闲暇意识淡薄,盲目跟风的现状,教师应学会主动尝试与发现。只要在尝试发现的基础上勤加练习,就一定能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并不断发扬成为自身的优势。第三,将多元兴趣爱好与幼儿园保教工作结合起来,凸显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致力于个性化教育教学的实施和发展。幼儿园教师可以在课后养成读书、反思、写作的好习惯,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幼儿心理发展知识,同时更应该扩充自己的通识知识储备,幼儿永远对事物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与兴趣,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知识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幼儿答疑解惑;同时,在教学和游戏活动后应做到及时反思,如:今天的教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哪些内容和环节可以进行删改和调整?今后可以怎样做以更好地激发幼儿的主观能动性等等,增强自身的反思意识才能获得专业成长。此外,幼儿园教师还应学会培养提升写作能力,写作并不是长篇大论,而是结合幼儿实际发展状况和当下的教育问题记录自己的疑惑和见解,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探究彰显自身特色的教学法,不断提升职业认同感和归属感。
3.3 学会时间管理,珍视闲暇对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价值
幼儿园工作繁杂且琐碎,学会时间管理将大大提升保教工作效率,为教师赢得更多的闲暇时间,提升工作的胜任感和幸福感。所以要真正做到珍视并合理利用闲暇时间可以从以下四方面来完善:第一,闲暇并不是脱离工作束缚的自由,而是强调人拥有自主休闲意识的自由。第二,闲暇时间与闲暇生活质量之间并不总是存在正相关关系。不能片面地认为闲暇活动的时间短,就失去了闲暇的质量保证和价值意义。幼儿园教师应走出对闲暇时间理解的误区,珍视闲暇,并将零碎的闲暇时间合理利用起来,可以在工作之余走出办公室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也可以走近幼儿的区域游戏活动或户外活动,通过直接参与幼儿游戏活动的方式,取得幼儿的信任,致力于构建温馨和谐的师幼关系。第三,学会享受闲暇生活,避免长时间的过度劳累。长时间的久坐会增加肌肉劳损、腰椎间盘突出、下肢疼痛麻木等疾病的风险,为了自身的身体健康更应学会合理规划闲暇,享受闲暇。第四,幼儿园教师还应学会充分利用闲暇资源,合理利用幼儿园内的舞蹈室、钢琴室、读书吧、活动室等资源度过美好的闲暇时光。
3.4 政府进行相关制度建设,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休闲权利
教师生病却依然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新闻一度遭到了网上的热议,虽然这些带病上课教师的爱岗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尊敬和赞扬,如果将这种经历作为一项衡量教师是否尽心尽力的标准就有失偏颇。一味强调教师的无私奉献,而忽视对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命质量的关怀,将会降低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逐步动摇这一职业的现实根基。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拼命三郎”的工作狂精神并不值得提倡与推广,一张一弛才是促进教师专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关键。所以,政府进行相关制度建设,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休闲权利,增强职业满意度和幸福感就显得尤为关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的第四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致力于改善教师的生存环境以及条件,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完善教师的福利,保障其合法权利不被侵犯”,体现了国家对教师生存状态的关注,而并未涉及对教师休闲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所以政府应当逐步建立完善与教师闲暇权利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法律与制度的建设来保障教师休闲权利的落实。法律和制度的建设除了可以直接保障教师休闲权利的落实外,其本身还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帮助幼儿园教师强化其权利观念,持续性地指导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还应积极整合开发利用幼儿园、社区、大学以及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引导各类社会结构参与到闲暇教育的实施与建构中来,不断致力于构建灵活开放的闲暇教育体系。
3.5 尊重教师的基本需要,切实改善幼儿园教师待遇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由低到高排序依次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各层次需要有先后顺序,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生成高层次需要。如果幼儿园教师的收入水平不高,难以或者只能满足教师的基本需要,那么就会阻碍教师追求较高层次的高品质的精神文化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要依法保障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因此,关怀幼儿园教师的闲暇生活,首先就要保证教师有足够的经济条件满足自身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发展丰富个人的兴趣爱好,通过参与高雅的闲暇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品位,进而将这种高雅的气质融入到保教工作中。
3.6 给予幼儿园教师专业上的“赋权”,尊重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是指教师的专业影响力和决策力,比如自主进行活动设计、自主决定购置活动玩、教具。首先,园长的专业理念和素养会影响到整个幼儿园的愿景构建与文化建设,教育局要赋权园长自主权,结合本园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特色品牌。同时,将深度闲暇观纳入到园本核心价值体系的建构中,在培植共同愿景的基础上不断加深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组织归属感,使园本核心价值理念深入人心,在推动构建教师共同体的基础上将闲暇观念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动。其次,园长给予教师专业上的“赋权”,充分“放权”给教师是尊重教师专业自主权的体现,同时也彰显出了教师的自主意识和自主精神,有利于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个性自由发展的幼儿。在教师完成带班任务后,给予教师充分的“弹性”时间自主安排规划自己的工作。不过多干涉教师的保教活动,为教师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和发挥提供更多的机会和空间。实施多元化的综合评价机制,增强幼儿园教师的专业自信。同时,幼儿园教师也应相信自己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足够充足丰富的,不因一些所谓的专家的意见而失去了自己的专业判断,不断增强自我专业认知,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自主权。
3.7 幼儿园加强文化建设引领,创设“闲暇导向”的工作环境
创设“闲暇导向”的幼儿园物质与精神环境,重视人性化管理,良好的文化环境建设将助力幼儿园教师的闲暇生活和专业发展。幼儿园可以通过组织合作型教研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团体性的闲暇活动,在沟通交流分享中增强对同事的信任和理解,营造和谐温馨的工作氛围。幼儿园也应挖掘优秀教师闲暇生活的事迹,大力宣传推广,引领其他幼儿园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共同追求品质高尚的闲暇生活。此外,幼儿园还需加大对闲暇设施经费的投资,为教师提供适宜的设施设备,如图书室、体育活动室、舞蹈室与休息室等场所的开发与建设。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教师闲暇教育的引导,有针对性地指导教师善度闲暇生活,大力鼓励家长朋友为幼儿园提供闲暇资源,利用社交媒体在幼儿园公众号上传播健康向上的闲暇文化,不断促进“闲暇导向”的幼儿园工作环境和工作氛围的构建。
3.8 科学合理安排教师继续教育活动,缓解集体闲暇活动和个体闲暇活动的冲突
当前幼儿园教师不仅要完成一日生活环节的各项工作,外在的教师培训也裹挟着教师前进。幼儿园应尽量减少利用节假日和下班时间开展培训与进修学习,将闲暇时间还给教师,缓解集体闲暇活动与个体闲暇活动的冲突。间接经验固然重要,但为教师专业成长带来质变的大多都是教师的亲身体验,教师在实际经历和感受后会迸发出思维的火花,启发教育机智。只有教师自己在生活中亲身体验后,才有可能将这种体验融入自己的生命之河,进而自然而然地带入保教活动之中,若自身都没体验过如尊重、关切、自主等观念与品质,他就不可能很好地引导幼儿去感受和体会。所以幼儿园应为教师的个体闲暇活动预留出更多的时间,让教师自己去反思和感悟。正是通过对闲暇时间的合理利用与支配,幼儿园教师才能不断关注新的保教理念、专业技能以及教育前沿动态,以“陌生的返乡人”的视角对自己的保教行为不断进行反思与重构,在反思中更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与儿童,在创生中实现自我价值。
没有闲暇,就没有自由发展;没有自由发展,就没有对世界深刻、独到的感悟、体认、理解与把握。兴之所至的自由阅读,超功利的精神漫游,没有外在压力的沉思冥想,最有可能创生独到的思想。思想的自由翱翔,需要广阔的心理空间,而负担过重只能使人的内心世界变得逼仄。龚斌在《中国人的休闲》一书中也提到“学会忙里偷闲,生活才能更加精彩”,幼儿园教师应充分认识闲暇的价值意蕴,拓展生命的宽度,以闲暇生活为土壤栽培出思维的花朵,致力于专业发展。的确,闲暇出智慧,一个能够领略休闲意涵与本质的教师才会知道如何让教育更具温度、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