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2021-01-03赵伦芬
谢 辉 赵伦芬
([1]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00;[2]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中山 528436)
0 前言
根据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3月,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64.5%,网民规模已庞大至9.04亿。网络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在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也日益突出,更为重要的是互联网与诸多行业的不断融合也逐渐迸发出极大的变革力量。
党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对象就是青年一代,高校学生是青年群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高校学生由于自身所处的生理发展期以及心理形成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又呈现出一些新特征,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现在高校学生大多是‘95后’,新世纪出生的青少年也将走进高校校园。他们朝气蓬勃、好学上进、视野宽广、开放自信,是可爱、可信、可为的一代。”“95后”的高校学生,他们成长于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从小就开始接触互联网,使用网络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可以熟练使用各种网络APP和登录各大网络平台遨游网络,他们的思想、心理、行为等受互联网影响巨大,但同时囿于阅历较浅和心智尚未成熟的局限,对网络信息的辨别和运用能力有待提升,极易受不良信息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抓紧抓牢网络这个主阵地,积极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环境来开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发他们认知方式方法的不断探索和改变,同时也推动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逐步向“互联网+”“智能+”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方向发展,成为改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原有状态的重要引擎。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上线开通启动会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工作的系列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和办网灵魂,发展壮大网络思政力量。”正确理解“根本遵循”和“办网灵魂”要义,需要科学把握习近平关于网络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准确定位、正确判断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需要和发展变化。
在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积极探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研究,是探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途径,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课题,其本质是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高的办学水平、更高的培养质量解决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1 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符号互动理论又称符号相互作用理论或象征互动理论,属于社会学理论,主要是一种通过分析在日常环境中的人们的互动来研究人类群体生活。其基本含义是,人们的行为并不是客观固有的,而是从构成社会的基本单元——互动中去寻找,并且人们通过对符号的定义与理解进行互动,也就是说,人们通过在互动过程中被赋予的象征性意义而决定采取何种行动。在个体应对他所遇到的事物时,会根据自己接收的相关符号的象征意义去运用和修改相应的表达符号。
符号互动理论与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紧密关联,密不可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开展需要通过网络思政平台,而这种平台大都是以高校师生为主要使用对象的网络虚拟社区,融合了手机APP中的论坛、微信,特别是以抖音为代表的各种社交软件等功能,它将娱乐游戏、学习资源、教学互动有机融合,使得思政工作资源的获取更加丰富便捷、实现形式更加潜移默化,更能够产生实效。平台本身就是一种网络互动仪式,大学生们运用符号(语音、文字、表情、情境等)在网络思政平台进行一种有效性的网络互动,从而达到某种情感归属,这也成为老师在各种广泛而深入的联系和沟通中了解学生、服务学生、引导学生,并及时解决网上反映的有关思想观念、道德规范、政治观点等诸多问题的窗口,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阵地。
2 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
2.1 主体纬度: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新媒体背景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行为主体不仅包括师生主体,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和具有坚定政治立场的网络团队,理论上他们应具有一定的职业操守,能够在互动过程中自如的选择运用如鼓励的话语,点赞的手势、微笑的表情等来促成教育对象精神力量的产生,从而帮助学生实现从单向灌输、教化为重的权力话语向双向互动交流、以学生为本的自助体验的转变,帮助学生对自己思想认知进行整体性的评估。但是在现实中,专门从事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和相关网络团队工作队伍的数量明显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在队伍建设上,大都采用传统的教育队伍培养模式,缺乏诸如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思政教育工作基本理论,语言沟通能力等有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导致其中很多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的思政教育工作知识,很难帮助学生完成全面发散、自助体验的转变,从而影响了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学效果。
2.2 情景维度:情境互动形式单一
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汲取知识、认识世界、沟通交流,接受新思想、新观念,掌握新技能、新本领,但其道德品行的养成与体现发生在每个鲜活的真实生活情境中。因此,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的运行不可能脱离社会实践,它关注现实具体的生活场景,即人们真实存在的“生活世界”。但是,作为“生活世界”的具化载体之一,新媒体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运行的情境互动形式单一,缺少把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进行正向对接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还不能通过情境互动,用系统、联系、动态、协调、平衡的思维来看待新媒体及其同社会各个方面的内在关系,特别是学生个体当下所需,对其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等方面施加影响缺乏有效手段。
2.3 内容维度:内容形式发展相对滞后
这里所说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科知识,还包括价值观念、人格品质等精神力量。从学科知识层面而言,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快速便捷性为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丰富的学习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有利于他们感知、理解、评价社会行为,提升思想政治素养,但一定程度上存在将线下内容“搬运”到线上,简单的“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并没有在正确认识当前我国互联网发展的基本状况和客观要求的基础上进行深度的有机融合,从而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处于“两张皮”的分割状态,“你只是你、我还是我”,没有发展成为合二为一的理想状态,内容形式发展相对滞后。此外,从价值观念等精神力量层面而言,重要的价值观念往往来自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个人知识、生活世界,但在现实中,往往较少考虑学生个体存在内涵,缺乏让学生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进行自我解读、自我梳理、自我反思的相关内容。
2.4 情感维度:情感交流相对匮乏
人是情感动物,对于符号的获取和认知的接收总是带着一定的情感色彩参与情感活动,如对不易接收的信息表达困惑,对喜好关注的信息表达喜悦,对不喜欢的信息表现出排斥或愤怒等感情色彩。在现实生活中这些感情通过语调、动作、表情等表现出来,但在新媒体背景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很大程度上运用符号进行有效性的网络互动却经常让情感缺位,虽然网络上各种交流软件、各类学习平台的聊天功能都很强大,但是隔着屏幕,学生不了解老师,老师不熟悉学生,除了必不可少的学习任务沟通外,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和老师进行网络交流,老师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少之又少,处于缺失状态,情感交流相对匮乏。
2.5 环境维度:网络环境复杂多变
由于我国面临的内外环境日趋复杂多变,当前和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加,特别是作为规范网络秩序,净化网络环境主线的制度建设的缺失,再加上商业利益的驱使,利用网络平台恶意弹窗,推送网络游戏、低俗小说、娱乐直播、价值导向不良信息等问题较为突出,不加筛选污秽肮脏的网络信息一旦输入这些阅历较浅、心智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不仅可以逐步摧毁他们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能诱发他们犯罪,造成无法估量的后果,总之,网络环境复杂多变,对青少年影响巨大。
本文通过主体、情境、内容、情感、环境五大维度梳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状,为符号互动理论视角下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努力可期的参考,有利于高校在把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与互联网技术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