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下食品类大学生专业就业稳定性的探讨
2021-01-03张秒高邱振国刘巧瑜袁永平梁细威黄晓清
张秒高 邱振国 刘巧瑜 袁永平 梁细威 黄晓清
([1]仲恺农业工程学院食品学院 广东·广州 510225;[2]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就业指导中心 广东·广州 510225)
1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食品专业大学生就业市场背景
1.1 新冠疫情下我国整体新增就业需求有所下滑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已成为全球面临的共同挑战,对全球经济和就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20年全球经济萎缩4.3%。中国经济2020年由年初快速下滑到逐步复苏,全年GDP增速明显降低;且复苏的结构性分化问题仍未得到解决。这对我国整体就业市场造成了明显的影响,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为1186万,明显低于前五年每年超1300万人的新增岗位。
1.2 高校毕业生新增供给增加和就业岗位缩减并存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2020届高校毕业生874万人,2021届高校毕业生总规模预计909万人,新增供给持续增加,将进一步扩大叠加供给,给大学生就业市场再增压力。
另一方面,针对大学生的招聘岗位需求整体减少。BOSS直聘、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各大招聘平台的统计数据均显示,2020年第一至第四季度大学生就业市场经历一个由骤减再逐步恢复的过程,但整体就业需求有所减少。总体而言,高校毕业生供给规模增加,与就业市场面向大学生需求的同步缩减的叠加,2021年高校毕业生整体就业状况预计更加严峻。
1.3 结构性错配是影响大学生对口就业的主要因素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均指出,用人单位岗位需求与大学生能力和期望之间的结构性错配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主因。大学生结构性错配中的招聘企业性质与就业偏好错配,以及区域机会与流动意向错配占比最大的。新华财经年报数据显示:当前民营企业为大学生提供了65.8%的需求,但2020年6月份只有27.8%的大学生向其投递了简历。在区域机会与流动意向方面,新一线城市和三四五线城市明显则沦为大学生就业的“洼地”。
结构性错配还直接导致了两种明显的不良后果。一是“有业不就”,是大学生结构性错配的主要方面;二是“无业可就”,是当前未就业大学生的次要问题。
1.4 人才资本市场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
在BOSS直聘研究院发布数据显示,企业对求职者的要求明显提高,要求本科学历的岗位比例同比增长13%。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从高级管理和技术岗位下沉到中层、基层岗位。从更宏观的角度观察,人才的争夺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
2 食品类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和结构适配性的状况
2.1 中国食品行业总体需求大于供给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9年,全国36881家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2279.2亿元。这样巨大的产业规模为食品类毕业生专业内就业提供了基本保证。2020年全国食品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206.6亿元,同比增长7.2%,具有强大韧性和刚需特征。可见,食品行业在市场规模、发展速度、企业数量等方面均可大量吸纳食品毕业生就业。
就食品类专业高等教育而言,全国开设了食品类专业的大专以上的高校有300多所,每年毕业生约5万人。食品行业完全可吸纳毕业生对口就业。
2.2 食品行业的升级趋势增加了对食品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
从食品产品研发的角度看,以方便食品和健康食品为代表的产品研发需求,对专业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健康食品和方便食品受新冠疫情影响得到进一步强化。
从食品产业供应链的发展趋势来看,食品企业正借助于信息科技、标准体系、信用体系的力量,与物流、金融、电子商务、流通贸易、餐饮体系深度融合,形成新的食品供应链生态体系。产业链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同样对专业人才需求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食品企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发现:专业性技术人员是食品企业的主要的人才需求类型,占比62.07%;在不同规模企业调查中,本科以上学历层次是最大的需求,占比48.27%。伴随着食品企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供给结构的不断优化、效益规模的继续扩大,食品企业对食品类专业人才的需求数量和需求质量均显著提高。食品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正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2.3 食品行业薪酬逐步提高将有助于专业人才向行业人才输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与智联招聘发布《2020年大学生就业力报告》称,经测算,2020年毕业生平均期望薪酬约6930元。根据中国薪酬网2019年的调查显示,在其调查的食品企业,本科生所占比例约为53%,本科以上专业人员两年以上工龄薪酬平均水平在9.22万以上。根据2018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显示,食品工程研究生专业初次就业率100%,位列第4。本科食品类就业总体处于中间状态,包括就业率、薪酬。
食品行业不断提高的薪酬水平日益缩短了与高校毕业生期望薪酬之间的差距,有利于食品行业对于专业人才的吸纳,有利于食品行业的整体升级,与其他行业共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2.4 结构性错配是影响食品专业大学生对口就业的主要因素
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错配在食品类专业同样明显。以广东仲恺农业工程学院轻工食品学院为例,2018、2019、2020连续三年年均约350多名本科毕业生,每年备考公务员的比例超过20%,积极应聘公有性质单位的毕业生超过25%,而毕业当年最终进入公务员系列的毕业生比例低于5%,进入非公单位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超过80%(数据未公开)。
起步薪酬偏低食品类毕业生结构性错配的重要影响因素,限制了食品类毕业生专业就业。2018年广东食品类本科以上4000多名毕业生平均薪酬均低于全省相应层次的平均薪酬,无论是本科生水平还是研究生水平。
3 高校食品类大学生就业指导思路的探讨
3.1 构建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以专业技能为核心的技能网络建设的引导
以数字化为特征的重塑时代下,求职人与企业均需以“变”制变,集专业业务、网络信息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复合型人才”将是人才市场的主流。在就业市场,构建技能网络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刚需,也是适应新食品产业时代的刚需。在技能要求方面,除了专业技能,读写与表达、信息素养和逻辑思维是职场人接下来必须努力培养和提升的三大核心元技能。食品类大学生构建技能网络适应未来食品产业需求,是提高食品类毕业生就业、破解结构性就业错配的基础,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重点需做好大学生构建技能网络观念和过程的引导和跟踪指导。
3.2 思政老师与专业教师团队协作做好“云端应聘”的科学指导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组建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课题组指出,高渗透率和高质量的“云端招聘”平台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运行的关键因素。科学指导大学生高效率高质量的参与大学生就业市场,帮助其充分准备、科学应对“云端双选会”、“云端宣讲会”、“空中笔试”和“空中面试”等活动,有利于毕业生较充分高效试错和精准定位,从而提高线上应聘的渗透率、匹配度和成功率,降低摩擦性失业,减少结构性错配。
在指导毕业生就业过程中,个性化、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一直是痛点和难点,云指导为此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具体可包括“云引导”做好职业规划,“云培训”毕业生掌握职业劳动技能和求职技巧,“云指导”毕业生开展自主创业等。
而谁来指导更是就业指导的关键。就业指导老师与专业教师的协作,既可从指导方向和策略上做专业指导,又在专业方向做深入跟踪指导,有利于复合技能的构建和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