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研究
2021-01-03王京宝臧大巍
王京宝 臧大巍
(1.齐鲁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山东 济南 250200;2.齐鲁师范学院 校长办公室 山东 济南 250200)
生态文化是伴随着现代化进程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大体经历了以下几种形态,以原始文明为依托的原始文化;以农耕文明为依托的农业文化,也称为人文文化;以工业文明为依托的工业文化,或者说是科学文化;以及正在萌芽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契合了人类发展的要求,但是,由于科学文化的发展势头依然强劲,生态文化还处于起步阶段,学界甚至对生态文化的概念、内涵、价值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作为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一种代表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文化,其生命力是毋庸置疑的。
档案从产生伊始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人类历史的记录,铭刻着深深的文化烙印,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质[1]132-135。但是,千百年来,由于皇室、官府对档案的封闭和垄断,档案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给人的感觉是政治性和神秘性,其最本质的文化性反而被忽略。18世纪法国大革命后,开放档案,普通人逐渐能接触档案,档案的文化性也日益显现。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我国从国家层面制定了档案解密和查阅制度,档案才逐渐被普通人所了解、认识和利用。
档案文化在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末由阿迪[2]14-17率先提出。此后,对档案文化的研究吸引了一批学界精英,推出了一批有价值的成果。如王英玮的《档案文化论》[3]和任汉中的《中国档案文化概论》[4]等著作,胡鸿杰的《档案与文化》[5]12-14、潘连根和屠剑虹的《档案文化价值及其实现》[6]25-28及冯子直的《论档案文化》[7]3-7等研究文章。学者们对档案文化的概念、内涵、价值、功能及在文化建设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系统研究,阐述了档案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档案文化的建设思路,并且提出了档案文化产业发展的设想,还有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档案文化的建设进行了论述。到目前为止,关于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少,高校档案作为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对于促进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提升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有关概念的阐释
无论是生态文化还是档案文化,都与文化息息相关,所以我们有必要先把文化说清楚。
(一)关于文化
文化至今仍是一个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的概念。17世纪德国历史学家兼法学家萨穆埃尔·普芬道夫对文化的定义是“借助他人的协作、劳动和发现,同时也依靠个人的努力和思索,再或凭借神灵的启示,每个人便可以借着文化去过真正属于人的生活。”[8]3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做了经典性的概括,他认为,文化“是包括全部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习惯的复合体。”[9]1泰勒之后,不少人从不同角度对文化概念做出过多种解释,到目前为止,关于文化的定义大约有300余种,但基本没有超出泰勒对文化概念的阐释。社会学家兰登贝格认为“文化可以被定义为是一套从社会生活中习得并传递的判断标准、信念、行为,以及因此出现的行为的习惯模式,和其物质的和象征意义上的产物”[10]73。
我国关于文化最早出现于《周易》之中,《周易·贲卦》记载,“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11]120。汉代以后,“文化”一词的出现更加频繁,譬如,刘向在《说苑·指武》中说“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12]380。在中国古代,“文化”一词的含义是指人文教化的意思,是与武力手段相对应的人文教育手段。近代以来,对文化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梁启超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积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13]1“共业”是佛家用语,是指人在活动中对他人、社会乃至宇宙所产生的影响。文化是共业之一部分,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梁漱溟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14]7《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15]1858。广义的文化与文明的涵义相近,而狭义的文化更接近于我们通常意义上对文化的理解。无所不包的广义文化概念模糊了文化与文明的区别,湮没了文化本身的特征,我们更倾向于这样的表述,即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文化具有人类性。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离开人类就谈不上文化。所以文化的核心问题是人,有人才有文化,不同种族、民族有不同的文化,文化是伴随着人类的产生、发展逐渐形成和发展的,文化是人类的文化。其次,文化的历史性。文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也就是一部文化史,文化是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没有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积累和沉淀,也不会形成多元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第三,文化的积累性。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拉克·威斯勒认为“文化是一种遍及全世界的现象,现在这是显而易见的,前面的讨论表明,它也是积累性的,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文化是通过积累成长的,这就意味着它的价值一点都不会损失。”[16]40文化正是在不断积累中日益丰富,在不断积淀中日益厚重。第四,文化的抽象性。文化无处不在,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但又看不见、摸不着。文化并非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而是指体现在这个具体形态之中的心智文明程度。第五,文化的功能性。由于文化归根结底是人们的生活方式集中地表现为人们的行为规范,所以,文化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
(二)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到目前为止最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的文化模式。随着生态文化理论体系的完善、成熟,生态文化理念影响的逐步深入,人类将会迎来生态文化发展阶段。
生态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要尊重自然规律,顺应天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最早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50汉朝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阴阳义》中指出:“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副。以类合一,天人一也。”[18]418“天人合一”作为一个词是宋朝的张载在《正蒙·乾称》中提出的。“天人合一”[19]197的思想是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也是一种思维模式,与今天的生态文化在内涵上有很大差异。
20世纪中期以后,出版了一批有影响的关注生态问题的著作,如罗马俱乐部学者贝切伊的《深渊在前》,梅多斯等人的《增长的极限》,以及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等。20世纪后期,生态问题也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关注,并产生了一批研究成果,如叶平的《生态伦理学》,余谋昌的《生态文化论》等。
和文化一样,生态文化的概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余谋昌认为,生态文化“狭义的理解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广义的理解是,以自然价值论为指导的人类新的生活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20]99。宣裕方和王旭烽认为广义的生态文化是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是生态化的生活方式,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狭义的概念即生态文化是以生态价值观为指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人类精神和社会制度,主要指基于生态理念的社会文化现象[21]20。大家普遍认同的是,生态文化是一种与生态文明相适应新的文化形态,是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融合[22]134-141,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生态文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一种价值重建。其最主要的价值是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是一种全新的价值引领[23]89-98。生态文化要求以整体的视域观察世界,“生态学内在的要求人们用一种互补的视角在关系的、整体的视野中观察世界,既关注生命体自身的状况,又关注生命体所处的环境状况,同时还要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思维方法几乎可以达及一切具有生命特征的事物,它刷新了工业文明时期近代科学造成的人对自然界的机械理解和片面认知,促进着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统一的自然观的形成。”[24]99
(三)档案文化及高校档案文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对档案的解释“是指过去和现在的国家机构、社会组织以及个人从事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宗教等活动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即档案是记录人类活动的一切有价值的原始资料。王英玮认为档案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档案文化一般仅指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记录与反映的档案信息及其载体,即档案实体文化。广义的档案文化,则除了档案实体文化之外,还包括人类有效管理和利用这种实体文化成果而采取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档案事业文化。”[25]何伟慧认为“档案文化是档案所蕴含的特定时期、特定人群的价值、观念、行为的一种文化形式,反映档案记录者、管理者和利用者的文化心态的一种文化记录。”[26]55所以说,档案文化就是在一定历史时期,在特定价值观指导下的关于档案本身及档案收集、管理、研究、开发、利用、服务等围绕档案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所凝结的意识、观念、价值及精神。
档案文化应包括档案资源文化,也可以叫档案实体文化和档案精神文化。档案是千百年来记录人类活动的重要载体,是反映人类发展变迁的重要凭证,记载着人类进步的足迹,凝结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所以档案就是一部人类文化史,档案是最重要的文化资源,档案资源是档案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是档案文化最核心的内涵。千百年来,档案之所以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正是因为一代代档案人的收集、整理、保护、研究。在档案人长期的工作中所形成的的精神就是档案精神文化,档案精神文化也是档案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档案文化绵绵不绝的重要因素。在历史发展中,档案实体文化与档案精神文化并不是两种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事物,而是紧密地融合在一起的,档案实体文化是基础,没有档案实体文化也就谈不上档案精神文化。当然,没有历朝历代档案工作者的档案实践和具体行为,没有他们的精心管理、保护、研究,也不可能有档案实体文化的存在和传承,二者是融为一体的。
所谓高校档案文化就是发生在高校的在特定价值观指导下的关于档案本身及围绕档案收集、管理、研究、开发、利用、服务所开展的一系列实践活动中所凝结的意识、观念、价值及精神。简单说,就是高校中的档案及与档案有关的文化。高校档案馆收录了一所高校自创建以来教学、科研、管理、建设、发展的重要文件,收录了所有毕业生的信息,高校档案馆就是学校浓缩的历史,是学校全部文化的积淀,它彰显着一所学校的文化特色,高扬着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无言地诉说着一所学校的成长经历。如果没有了档案,一所学校的特色将黯然无光,学校的历史也将成为虚无。另外,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档案实践,特别是档案服务中所表现出的理念、态度、精神也体现着其档案文化的意蕴,是积极还是消极,是阳光还是阴暗,是开放还是封闭。所以,高校档案文化是一所学校的文化之核,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是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支撑。
二、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档案行政色彩浓厚
传统的高校档案机构大部分设置在校长办公室,是作为一个行政部门存在的,独立设置的高校档案馆很少,档案机构具有很强的保密性和行政色彩,主要服务于学校领导和有关部门。高校档案机构文化意识不强,档案的收集更注重于文书档案,而对于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教学档案保存不多。
(二)对档案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传统的高校档案馆舍几乎没有独立建筑,一般都是在角落找几间房子,库房就是仓库,有的甚至局促狭小、透风漏雨、阴暗潮湿,不利于档案保护,更谈不上文化特色。对档案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资源保障不到位,经费不足,人员缺乏,制度缺失,档案收集不全,保管不利,利用极其有限,档案部门处于很尴尬的位置,严重影响了档案文化的建设和发展。
(三)档案文化观念落后
传统的高校档案封闭意识强,把管理档案看作一种权力,官僚作风、衙门作风不同程度的存在。在档案的功能上还停留在留凭、存史的层面,服务意识淡薄,更谈不上研究、开发、利用、传播。
三、生态文化视域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路径
我们以生态文化的视域来关照高校档案文化,探索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路径,会有全新的思路,生态文化视域下的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对某一方面修修补补,而是整体的框架、系统的思维。
(一)生态文化视域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1. 确立高校档案的文化意识和档案文化的整体观念
观念、意识属于形而上的东西,观念、意识、认识的问题不解决、不转变就不会有真正的变革。首先要转变高校档案馆是行政部门或者是学校直属部门的观念,把档案馆作为文化单位,把档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档案文化建设中要有整体观念、系统思维,既注重档案馆舍、馆藏建设,更要注重档案事业、档案精神建设,既注重物的建设,也要关注人的发展,既要注重载体文化,也要关注精神文化,真正把档案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统筹考虑,全面建设。由于档案文化价值的长远性和滞后性,很难带来现实的利益,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忽略了档案文化的价值,这种功利性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了档案文化的建设。
2. 顶层设计是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引
观念、认识的问题解决之后,顶层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任何事物都需要良好的顶层设计。注重顶层设计既说明高层领导的重视,也能使档案文化的建设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清晰的标准、明确的目标和可操作的政策指引。顶层设计应解决下面几个问题:(1)把档案文化建设纳入学校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总体规划是顶层设计的重要体现,是学校发展的指导性文件。在总体规划中,要注意顶层设计的长远性、前瞻性、全面性、综合性,要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注重档案文化的统筹建设、协调发展。既要注重硬件建设,如馆舍、设备等,有条件的高校应设计建造与校园整体风貌相一致的既符合档案馆建设标准,又具有档案特色的独立的档案馆,使档案馆成为学校的文化地标,馆舍建设要融入生态理念,低碳环保、绿色节能。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软件建设,如管理、服务及人员素质等;要注重培育档案管理人员的核心价值观和档案精神以及学校师生的档案意识等。(2)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中档案文化要有明确的定位。文化无论对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单位,是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很多高校在校园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缺乏明晰的思路,注重形式和外在,忽视内涵和底蕴。档案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支撑,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高校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功能,既指对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指对本校文化的传承,高校档案文化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只有档案文化的地位明确,才能更好地建设与发展。
3. 制度安排是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文化形态的变化必然要求相应的档案价值理念、收集范围、管理方式、利用形式等发生变化,而所有这些变化都应做出制度安排。制度是规范,也是约束,要建立一套与生态文化相适应的新的档案文化管理制度。制度建设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制度的连贯性。现有高校档案管理制度是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与档案实践、档案行为基本适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我们不能进行颠覆性解构,另起炉灶,重搞一套。制度是文化的一个层面,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文化的重要方面,档案文化的重要特点就是传承、延续,要注重制度的连贯性和延续性。(2)制度的创新性。生态文化全新的价值理念、可持续发展观以及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救赎,使得生态文化迥异于现在的科学文化。新的文化形态必然有新的规范、新的行为准则,高校档案文化要适应这种变化,在发展中主动求变,主动适应,对原有制度在传承、延续的同时,要清理、修订、完善、创新。要建立起一套与生态文化相适应的档案管理制度。(3)制度的综合性。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一个综合体,是一个系统。在制度安排上要注意前后协调,不能相互矛盾、相互打架,完整的制度体系要保证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档案实践更加顺畅,运作更加自如,档案实体文化与精神文化同步建设,档案建设与人文关怀不可偏废。
4. 创新管理是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新的文化形态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应创新管理,探索新的管理模式。(1)建立档案信息员制度。现在高校的档案管理模式一般是档案馆(室)有专职档案员,在各部门、二级院系设兼职档案员,对每年形成的档案定期归档。这种管理体制基本保证了校内形成的档案材料的归档,但从系统性、完整性来看,从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角度看,这种管理体制还是有缺陷的,高校的毕业生最能代表学校的教学质量,校友的成就反映着学校的文化和办学水平。我们应在校友中设立档案信息员,对有价值的校友信息应及时收集,以形成完整的档案资料。(2)多馆合一,共同建设,共同管理,进一步彰显高校文化特色。在我国不少高校,特别是那些办学层次高、规模大、时间长的高校,不仅有档案馆,而且有校史馆、博物馆、展览馆,其实,校史馆、博物馆等都是从档案馆衍生出来的,档案馆是基础,档案馆对档案是保护,校史馆、博物馆等是对档案的展示、利用。有的高校是统一管理,但也有不少高校是多头管理,分别隶属于不同的部门,这种管理模式不利于高校档案文化的建设。应以档案馆建设为引领,统筹谋划、统筹安排、统一管理,彰显学校的文化特色。
(二)生态文化视域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路径
1. 档案实体文化建设
档案实体文化包括档案馆舍、档案载体、存储方式、档案资源等。档案馆舍的建设应契合生态文化的理念,在符合档案馆标准的前提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如加装太阳能发电系统,建设自然的通风系统等,使馆舍绿色节能、安全环保。档案载体目前有纸质和电子档案,在保证电子档案安全的前提下,逐步减少纸质档案是档案文化的发展方向。下面我们重点讨论高校档案实体文化中的资源体系建设问题。
资源体系建设是档案文化建设的基础,档案信息都包含在档案资源之中,没有全面、系统、完整的档案资源,就谈不上档案文化的开发、研究、利用。这就需要重新审视原有的资源建设制度,特别是档案的收集范围。以生态文化的视域来关照高校档案收集的相关制度,档案资料的收集范围要扩大,不仅要收集党群、行政、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文件,而且要注重收集生态文化建设、人文精神培育、和谐校园创建方面的资料。现在不少高校提出建设生态校园、绿色校园、智慧校园,这种生态文化的建设资料,档案自然应当注意收集。近年来,有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功利性较强,注重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注重就业率,而忽视对学生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不高,精神内涵越来越单薄,有些学校培养的毕业生不是人格健全、血肉丰满的“人”,更像是职业机器。不少高校已经意识到这种情况,在努力探索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路径,我们更要注意收集这方面的典型案例、档案材料。文化是与人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高校最重要的职能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过程,优秀人才培养的案列,人才培养的经验都是高校档案文化的重要资源,同时,这些档案资源又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高校档案资源建设中,要注重“人”的档案收集,高校是精英荟萃的地方,特别是一些重点高校,大师云集,他们的成长经历及其教学、研究过程,甚至生活的点点滴滴都是学校文化的彰显,是档案文化建设的重要资源。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和高校档案部门联合启动了对一些科学家和著名学者的建档工程。高校档案部门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敏锐的文化意识,以对未来负责的精神及早开展对著名学者的建档工作,这既是档案文化建设的要求,也是学校文化传承的需要。在高校,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档案不仅应注重收集有关教学文件,管理制度等材料,对于一些大师、名师、优秀教师的经典教学案列,对浸润着教师心血的字迹优美的手写教案、反思感悟、教学笔记等更应该有意识、有目标地予以关注、收集,这在将来是真正代表学校的文化。我们既要注重收集校内有关的档案资料,也要注重收集毕业校友的相关档案资料,这样才能完整地反映学校人才培养的真实状况、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才能建构学校完整的档案体系和文化特色。
2. 档案精神文化建设
档案精神文化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的是档案的价值观、档案意识、档案精神等精神层面的东西,是档案文化的灵魂。我们应秉持高校档案服务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文化建设,服务于全体师生、校友和社会的价值理念,在档案管理、服务和利用方面表现出高度的档案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展现出更加开放的档案观念、更加积极的档案精神和融入校园文化的健康心态。
(1)树立正确的档案价值观。谈到档案价值观,首先要明确档案的价值,档案价值是指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或个人的有用性。关于档案的价值,冯惠玲认为,“它是主体(档案利用者及其利用需求)与客体(各不同时代产生的各种类型、载体、内容的档案)之间的关系范畴。档案价值作为一种关系,是主体需要和客体属性的统一和结合。”[27]47认识到档案的价值,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档案价值观,档案是人类发展历史的忠实记录,是人类文化积淀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人类因档案的积累而绵延不绝,人类文化因档案的存在而生生不息,档案事关人类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档案对国家、社会组织、家庭和个人都具有重要作用,每一个人都应关注档案、爱护档案,每一个人都有权力利用档案,这是一种正确的档案价值观。
(2)档案整理的系统化。档案收集上来之后是一堆凌乱的材料,严格讲,在整理、立卷、归档之前是不能叫档案的。档案的整理、分类编号有相应的规定,但是,原来的档案分类有明显的弊端,有时一套完整的文件或者一个大的活动因时间跨度较长,或者因材料来源不一,或者有的要求归入不同的类别导致支离破碎,完整的档案碎片化,破坏了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使档案成为零散的材料,不利于档案的查找、利用。按照生态文化整体性、系统性的思维,整理、归档档案材料时,要从总体上把握,要注意档案的系统和完整,不要人为的把一个完整档案割裂开来。如对于一个重大活动,时间跨度可能比较长,其中有多份文件发布,有时材料可能出自不同的部门,材料类别也不一样。我们应对这一套材料单独立卷,在卷内再考虑时间、类别等的划分。这样既能保证档案的系统、完整,也便于了解事件全貌,方便查找。
(3)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提供生态化的档案服务。高校档案服务的面比较狭窄,主要服务于本校师生和校友。传统的高校档案查询、利用手续繁杂,程序严格,当然,这样做是基于相关规定和档案安全,有其合理性,但是,过于严格的程序使很多人对档案的查询望而却步,严重影响了档案馆的文化形象,影响了档案的开发、利用。高校档案馆应主动放下身段,融入整个校园文化,以更加开放、积极的心态面向师生、校友甚至社会,提供优质、全面、细致、生态化的服务。所谓生态化服务就是能够网上查询的尽量提供网上查询,能不复印的就不要复印,倡导生态查询、绿色查询。
(4)以更加丰富、多元的手段对高校档案文化进行宣传、传播。目前,限于档案资源和人员配备,高校档案文化的宣传、传播手段主要是编写年鉴、校史,进行档案展览,手段单调,缺乏吸引力,如何以更加丰富、多元的手段进行档案文化的宣传、传播,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现在,国家和省级的一些档案馆除了编研、修史、写志外,还拍摄了很多电视片、专题片,档案文化的开发、利用、传播手段比较丰富。高校档案文化资源有限,人员和技术也都很难达到,但是,我们应以创新的思维开展高校档案文化的宣传、传播,建立并丰富网站内容,充分利用自媒体,建立微信公众号向师生及校友推送档案研究成果,也可以结合重要节日或重大活动向师生推送专题资料,还可以和学校有关部门甚至校外的机构联合开发文化产品,制作微视频、专题片等。这样既扩大了档案文化的传播,对学生培养也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丰富了育人手段。总之,对于档案文化的宣传、传播我们应根据各个学校的具体情况,以系统思维的方法,制定完整的宣传、传播方案,这样才能使高校档案文化不断发扬广大,深入人心,以优质、先进的档案文化服务于人才培养。
(5)努力培育档案人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高尚的职业道德和不断进取的档案精神。档案从业人员,我们称之为档案人,档案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档案精神是档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是一个哲学概念,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是对各种事物,特别是关于价值问题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而核心价值观是人们普遍认同的、长期指导人们行为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则,是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部分,是社会中的主流价值,引领着社会的道德方向、价值追求,规范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档案工作者既是文化的保存者,又是文化的传播者,这个群体经历了社会文化的传递历程,经受了文化传承中的各种影响,形成了特有的思维和行为方式,反映出了档案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在长期的实践中,在一代又一代档案人的接续努力中,逐渐形成了“忠诚、敬业、创新、奉献”[28]的档案人核心价值观,形成了忠诚于党、服务人民、守护历史、传承文明、默默无闻、无私奉献、严谨细致、艰苦拼搏的档案精神。
档案人的这种核心价值观和档案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是档案人在长期的档案实践和精心培育下形成的。在高校,如何培育高校档案人的核心价值观和档案精神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首先,把档案人核心价值观及档案精神的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党和国家大力倡导的,也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价值观,作为档案人理应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积极践行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理念与档案人核心价值观不谋而合,异曲同工。所以在档案人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档案人核心价值观及档案精神融合为一体,使大家入脑、入心,学做统一,自觉践行。其次,把档案人核心价值观及档案精神的培育与高校档案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在档案人才队伍建设中应该既注重专业素质培养,也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努力培育高校档案人“忠诚、敬业、创新、奉献”的核心价值观和严谨认真、默默奉献、拼搏进取的档案精神,两者不可偏废。第三,档案人核心价值观和档案精神的培育既需要教育和价值引领,也需要制度约束和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要形成完备、细化和可操作的奖惩制度,对那些不为名利、默默无闻、踏实工作的人要大力表彰和奖励,对那些偷奸耍滑、投机取巧、工作不认真负责的人要严肃处理,在高校档案工作机构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和核心价值引领,不断增强档案队伍的向心力、凝聚力,培育积极向上的档案文化和档案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