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策略探究

2021-01-03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心理

秦 超

(齐鲁师范学院 发展规划处, 山东 济南 250200)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提出,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1]的基本原则,加快建成一批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2]115。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改革措施,而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一、和谐师生关系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处理好师生之间的依存关系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先决条件。不可否认的是,师生间的合理冲突会使师生正视矛盾的存在,通过沟通化解矛盾,从而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培养彼此对规范的自觉意识。然而,如果师生之间对此坐视不理,任由矛盾不断深化,量变将导致质变,便会对高校师生及教育教学活动产生很多负面影响。关系紧张状态下的师生,会经常处于焦躁之中。对抗情绪充盈,很容易使高校师生滋生心理问题,由于人际交往中个体心理的差异性与不平衡性,师生关系成为了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只有处理好师生关系才能全面进行教学改革,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的和谐人际关系是教学过程取得成功的关键。南方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朱清时认为,好的大学教育就是要让好的教师和学生充分接触。大学是教育生态环境的核心区域之一[3]228,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方面专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也是促进学生成长发展更具个性化的重要空间。大学课堂是师生活动交流最基本的环境场所,是学校教育学生最重要的地方。在理想的课堂生态环境中,按照当前的教育原则,教师和学生具有平等的地位,以教师为主导,发挥其促进作用;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主体开展一切教育教学活动。师生之间和谐共处、相互帮助是培养优秀大学生的基础,只有多方共同努力,教育的最终目标才能完成,高校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

多年以来,师生关系的价值取向在人们眼中始终有着不尽相同的观点。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师生关系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对于教师群体而言,绝大多数教师都本着教书育人的原则,一方面严谨治学、严于律己,以期有更高的造诣和贡献;另一方面关爱学生、为人师表,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受到了学生尊敬和爱戴。同时,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也不可忽视,即师生关系对校园育人生态环境的影响。近年来,国家不断提高对教师素质的要求,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深入调查,明确师生关系的现状,抓住主要矛盾,分析问题关键所在,努力改善师生关系,以达到优化校园育人生态环境的目标。

长期以来, 我国人才选拔机制不完善,应试制度使得教师和学生过分注重考试分数, 忽略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一现象, 一直到大学阶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缓解, 仍然有很多高校过分关注升学率、就业率而导致高校的教学止步于简单的知识经验累积阶段, 而这与建设双一流大学的目标是不相适应的。

二、当前高校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基本比较和谐,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然而,由于传统理念的影响,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时,不少举措的实施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原因在于没有充分地立足于高校师生的心理状态,形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群体具有十分稳固的成型的心理状态,而学生群体因为刚刚成年, 心理现象复杂多变, 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体现在认知过程的不同、意志过程不同以及情绪情感过程的不同。 因此这两大群体共性和异性都相对突出, 难免会产生师生关系的矛盾, 若不及时处理便会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开展。

(一)高校师生文化心理的差异性导致师生冲突

大学生在九年的义务教育和高中学习生涯中一直处于被动的受教育者地位,为了应试压抑自己的个性,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宽松,他们注重寻找独立的自我,掌握自己的生活。但由于他们刚刚成年,各个方面都尚未定型,对于世界上的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受到其接触的外部世界影响,他们不断地发展改变。这个阶段的学生,情绪情感尚不稳定,很容易情绪起伏,高校教师作为施教者,若施教手段过于激烈就会导致学生的逆反情绪,引起师生关系的冲突和矛盾。

大学校园宽松的环境使大学生可以充分地放飞自我、张扬个性,这样往往导致与老师的冲突。普通高校近几年一直在引进优秀的青年教师壮大师资队伍,青年教师与学生年龄相仿、理念相近,可以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现如今,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已经逐步从90后过渡到00后,他们大多喜欢个性的事物,容易接受新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例如,网络语言等。不少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同,经常穿插着用一些网络词汇引起学生的共鸣,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教学效果。但大多数高校教师对网络文化比较抵触,长此以往,便会导致教师与学生距离拉大,无法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无心听课荒废课堂,教师也慢慢失去了对课堂的热情,进入恶性循环。而这个矛盾点主要存在于师生的观念的差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出改变,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教师的术业专攻性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的多样性

刚从高强度的学习中解放出来的大学生,期望在大学可以以兴趣为导向,参加各种社团来提升自己,满足自己对社交、兴趣爱好等的需求。但教师大多只关注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对学生感兴趣的领域关注不够,从而使得学生失去了对本学科的兴趣,教师只能采取上课没收手机,课前点名,下课登记等手段来强制性地控制学生的学习,这样做效果常常不尽人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老师教学的认真度都大大降低,甚至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冲突。

(三)单一的交流模式以及各自的心理压力导致师生龃龉

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模式单一,除了课堂上的联系外,师生之间其余的交流联系不多。本科生阶段一个辅导员分管一个专业, 生疏的师生关系会导致学生学业的懈怠和对未来的迷茫, 师生关系的龃龉以及教师的力不从心。尤其是高校学生面对毕业和就业压力参加各种资格证考试,容易导致情绪压抑;而教师面临着考核的压力,容易造成抑郁情绪加重。这些都容易使得正常的师生关系变得紧张,师生关系被现实扭曲,渐渐走入了一种异化和冲突中,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4]。

在高等学校中,学校应多进行师生互动,在学习和生活中进一步增进师生情谊。现如今有不少高校实行导师制,导师制弥补了师生交流模式单一的弊端。 本科的导师制虽然有客观因素无法做到一个导师负责几个学生的状态, 但是一个导师可以专门负责20-30名学生左右, 使得师生处于朋友式的友好关系。

从古至今,由于教师扮演的社会角色的不同,其本身的社会职能也随之更变,相应的师生关系也因此而变化。汉代推崇“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师生关系变为特殊的行政关系。但到唐代之后,韩愈在《师说》中表明“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关系从政治关系逐渐向传授型转变。到宋代,书院盛行使师生关系走向了一个以道相交,教学相长的新时代。近代以来,随着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逐渐形成现在的师生关系。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加深,我们可以学习到越来越多的外国的教育理论,但是中国的师生关系却具有其自身发展的轨迹与变化规律。

三、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原因

关注大学生心理成长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要基础。大学生心理状态基本处于人生全程发展的青年期阶段, 此阶段的发展具有多维度、多层面、多层次的特点, 其个体发展由多种因素决定且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而此阶段的学生不像初高中阶段纯粹依靠家庭和学校的压力而进行学习。 这一阶段的学习动机主要为好奇心驱动, 好奇心驱动能够通过学生本身对学科的兴趣进行学习, 而胜任驱动力则是通过学生自我实现进行学习。 大学阶段的学习是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单一的知识传授是远远不够的, 需逻辑思维能力、假设演绎能力、推理运算思维的全面提升。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逐渐成长为独立的个体, 而其个性心理倾向性也是不断改变的, 自我实现需要、信念、理想以及价值观、世界观, 都在变化并走向成熟。很多大学生经常表现出超出年龄本身的成熟, 就是他们在渴望真正独立的表现。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灌输知识, 学生必然会产生强烈的逆反情绪, 唯有时刻关注着差异性学生群体的心理状态, 才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引导性作用。

大学生心理状态变化,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大学生虽然已经成人,但其心理并未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成熟,正处于一个涉世不深、年轻气盛,对一切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的阶段。再加上这个阶段的大学生身体成长较快,当心理和生理的发展出现较大不平衡时,就容易产生不适应、不协调的现象。个性张扬是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特点,但他们也很容易受挫,很容易受到打击。当今时代科技发展迅速,价值观念多元化,思想文化碰撞激烈,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并充满着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诱惑,由于社会经验不足、应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所以面对复杂的社会,当碰到比较棘手的问题时,往往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人因考试的失败而丧失信心;有人因家庭的变故而变得游手好闲;有人会因爱情失败产生轻生念头等。每个新学期开始,高校会开展心理健康状况调查,调查报告显示每年都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问题。

导致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是社会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价值导向和社会舆论。现如今网络发展迅速,各种自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与此同时各种各样的社会信息出现在各种新兴的媒体平台上,这使得三观不成熟、社会经验不够丰富的大学生容易用比较偏激和相对狭隘的思想去看待这些社会问题,从而导致他们在情绪和心理上产生扭曲和偏差等。现实压力大, 对未来的惶恐和不确定也是影响大学生心理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高校扩招进一步推进,每年的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致使出现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的局面。应届毕业生面临着工作和考研的两难选择,选择考研就要面临考不上的烦恼和下一步该如何选择的问题;选择就业就面临由自身能力问题导致的择业困难以及业内竞争带来的失业威胁。这些复杂的因素将会在很大程度上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容易引起自我效能感降低、对个人能力产生怀疑等消极的心理因素。

二是学校方面的因素。第一,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但有的学生由于方法不当、自制力较差等原因导致成绩落后,从而产生挫败感[5]134,长期如此则对自己的未来产生焦虑。加之部分学生对其所学专业不感兴趣, 逃课挂科成为家常便饭。大学的学习时间大多由学生自己支配,更加注重自主学习习惯和思考的能力,有时老师对知识的指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有一定的差距,反而增大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困难,使其对学习产生抵触和排斥的心理,长时间的挫败感和焦虑会带来一定的压力;第二,大学的生活学习环境有较大变化,部分学生远离家乡和父母,日常的生活琐务必须由自己承担。由于自理能力较差,生活环境的突然改变会给学生心理上带来一定的不适,这就需要同学的帮助和学校、老师的关爱。学生与教师关系龃龉, 以及学校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组织环境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心理状况;第三,在大学,对于优秀学生的评判,其标准不只是学习成绩的好坏,还包括对人际关系的处理、组织协调及行动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考量,这使得只在学习成绩方面有优势的学生内心感到不适。有些在中学成绩优秀的学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优势,由于优秀学生汇集在一起,部分学生自尊心遭到打击,也会造成心理上一定程度的自卑和焦虑。

三是家庭方面,家庭影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随着社会发展,我国的离婚率在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孩子成长在单亲家庭环境中,生活在正常家庭结构中的孩子一般容易产生对单亲家庭孩子有偏见,这种相对“特殊”的家庭环境更容易使孩子产生冷漠、消极甚至极端的负面心理;另一方面是家庭经济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大多是家里只有一两个孩子的一代,来自城市的学生,生活条件较好,从小在父母呵护下长大,没有独立生活经历,不能很好地适应群体生活,不会处理与同学、老师之间的关系,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对学生的情绪稳定和心理成长产生不好的影响;来自农村或偏远地区的学生,他们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高额学费导致学生经济压力大。逐渐使他们形成敏感、内向、自卑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社会生活的积极性,并伴随一定心理障碍的产生。

四是学生自身方面。人是有情感的,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表现为爱情、友情和亲情等,这些情感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对于人们的心理有着强烈的影响。在日常生活中,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任何人都会经历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挫折,但如果在遭遇困境时,能够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倾诉或得到有效的帮助,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学业生活都将有很大程度的积极影响,通过向他人倾诉宣泄自己的情感还可以达到舒缓心理压力的效果。相反,对于不善于表达自己情感和社交的同学,遇到问题时情感得不到宣泄,只能憋在自己心里,长时间使自己处于封闭环境,亦或用消费和娱乐麻痹自己,久而久之便会陷入焦虑的不良状态,容易产生心理起伏及其他心理问题。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调查表明,在恋爱中的各种情感矛盾更容易引发这些青春期学生的心理问题。一方面,他们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亲密关系中各种活动所需的费用基本来自彼此家庭给予的生活费;另外在面临毕业时,双方对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以及生活规划有差异,导致了毕业季即“分手季”的情况发生,从而使得部分学生因失恋而引发心理问题。

对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疏导跟教师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师应有目的地影响学生生理、心理和性格发展。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对学生具有引导和示范的责任。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因此教师本身的心理健康才显得至关重要。高校教师既要完成教书育人的工作还要完成科研项目的主持和研究,并且有部分教师还担任一定的行政工作,因此高校教师本身也承受着较大压力, 面临的校内外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课题、教学任务、社会事务各种事情都要处理解决。 由于师生关系的疏离, 学生课上表现出懈怠的状态, 造成教师厌烦上课、消极怠工的情绪存在。 不少教师把教师职业当作是一种“谋生手段”, 缺乏对教育工作的热爱与兴趣。

四、塑造良好师生关系的具体措施

为塑造良好的大学师生关系、增进师生间紧密联系,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改善措施:

(一)转变传统的师生关系

大学校园环境中,教师与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二者应互相平等、互相尊重。一方面大学教师应该放平心态,摒除已经过时的教育理念,不应将自己视作绝对权威,以“高高在上”的态度面对学生,教师对于学生而言,应该既是“良师”,又是“益友”;另一方面学生也要摒弃内心深处的“师道尊严”“师尊生卑”等思想,努力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更加积极地与教师进行平等交流和沟通,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帮助学生[6]32。

(二)丰富师生可利用的资源与平台

校园文化是影响师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应重视良好校园文化的建设。高校要与地方政府携起手来,共同完善校内外的硬软件资源建设,提供各种实践平台,丰富校内外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氛围,促进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合作共赢,为各高校实现特色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以制度作为基础,保障师生之间有更多的交流,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师生互动交流的渠道与平台。

(三)教师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对于学生而言,教师是陪伴他们成长、有着最直接影响的重要角色,因此教师应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对教育事业充满热情,和学生做朋友,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与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真诚的交流,师生之间应建立相互尊重、平等合作的关系,从而形成牢固的情感基础与心理认同。

(四)完善考核评定机制

现如今的高教领域,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成为很多高校的发展目标,却忽视了学校自身的类型与层次,盲目追逐科研成果,以此为目标,科研任务的压力自然而然就落在了教师的肩上,从而催生了将科研成果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指标的现象。因此,大学教师的考核应该充分考虑自身现实情况与教育目标,考核标准体系的设计更加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和全面性,切实保障教师发展和工作的环境与氛围。更重要的是,大学要牢牢把握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五)科学使用网络技术

高校师生既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带来的便利,同时也要把重点放在教学与学习本身,保证充足的线下师生交流;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启发引导学生发展的独特作用;此外,在网络技术满足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要加强引导,防止其负面作用,这样才能让网络技术在教育教学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最后,作为新时代的高校教师, 应当具有健康的人格特性,这样才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正向的推动作用。教师健康的人格素养包括积极乐观的情绪、 豁达开朗的心胸、爱岗敬业的品质、坚韧不拔的毅力、广泛的兴趣以及积极的创新观念。 教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矛盾在所难免,教师心理和学生心理的波动也在所难免,就教师本身而言, 要善于驾驭自己的情绪, 冷静全面地分析矛盾之所在, 正视自己的问题, 对学生以及自己的职业保持赤诚之心, 敢于作自我批评, 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要学会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 理解学生、帮助学生, 满足学生的正当要求, 并启发学生自省, 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提高自身素质, 用身心去影响学生, 用知识去引导学生, 用热情去感染学生, 建立“对话型”师生关系, 创立良好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和教师协调一致, 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 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7]35。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心理小测试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心理感受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