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2021-01-03王丽霞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识思政传统

王丽霞

(山东财经大学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入阐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学伦理可以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1]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是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渠道。因此,积极探索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的有效路径,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政教育功能,是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可能性

(一)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中国五千多年的民族智慧,凝聚着为广大民众普遍认可的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和思想观念,为高等学校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政教育资源。

1. 思想教育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甘心报国忧”“苟利国家,不求富贵”“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等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历史上仁人志士的爱国事迹、精忠报国故事等,都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诸子百家学说、象形文字、四大发明、四库全书、万里长城、中国园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伟大成就与独特创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与时俱进、海纳百川的鲜明特色,都能够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族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还蕴含着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教育元素。例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天人相分等世界观教育资源;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兼济天下等人生观教育元素;重义轻利、诚实守信、舍生取义、见义勇为等价值观教育元素。

此外,天下为公、和而不同、崇尚公平正义等传统文化精粹,都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提升其思想境界的重要思政资源。

2. 德育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素。例如,仁爱、礼让、与人为善、“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扶贫济困、见义勇为、以诚相待、言而有信、勤劳节俭、温柔敦厚、淳朴宽厚、守正持中、文质彬彬等传统美德;以及慎独内省、务本慎始、见贤思齐、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等优良品德与理想人格的养成路径等。

3. 美育元素

传统艺术、诗词曲赋、传统技艺、古代建筑等各种物质性和非物质性传统文化蕴含的美学思想,美的内容与形式,都是重要的美育资源。例如,守中致和的美学观念、传统绘画的意境之美、诗词曲赋的音韵之美等等,都能够培育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4. 情感教育元素

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情感教育元素,能够对大学生进行情感启迪和教育,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情感,提升情感的境界。例如,“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母子亲情、“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伦理亲情、“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爱情等。此外,儒家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也”,医家把喜怒哀乐与五脏六腑的健康联系起来等等,这些见解,都有助于学生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情感。

5. 职业素质教育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不少职业素质教育元素。例如,敬事而信、恪尽职守的职业态度,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等,都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质。

(二)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育目标一致

立德树人是中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高校的思政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课程思政则“旨在挖掘和发挥专业课、通识课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功能”[2]114-119,“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共同服务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

传统文化通识课包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有众多契合点,经过精心提炼,并对其进行符合时代意义的阐释,均可成为思政教育的范本和开展课程思政的有力抓手”[4]7-10。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充分挖掘阐发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教育、情感教育、智育、美育和职业教育等思政教育资源,让思政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同向并行,有利于实现高校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文化通识课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天然优势。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多彩,包括文学、音乐、绘画、舞蹈、建筑、饮食、服饰、节庆习俗、传统技艺等等,能够在不同维度契合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相较于抽象的理论知识,这些传统文化内容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特别是其中的故事性内容,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将这些内容进行恰当梳理、整合,再借助于适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式方法,就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让传统文化入脑入心,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思政教育效果。

二、高校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高等院校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是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认识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价值,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自觉传承中华文脉的重要路径,是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高校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一)能够坚定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塑造大学生的中国心和民族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与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灿烂辉煌、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的来源。通过课堂教学向大学生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辉煌灿烂和丰富深刻,不仅能够深化大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大学生对民族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进而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而且能够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意识,使其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文化是价值观的根本来源,有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在互联网普及的信息化时代,一些大学生可能会受到国外思潮、各种不良思想和文化现象的影响而形成错误的价值观念,甚至迷失人生方向。同时,大学期间,大学生也面临着人生目标的确立、发展方向的确定等人生重大选择。这些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正确价值观的引领。更重要的是,大学生只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将自己的人生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使命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为此而奋斗不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道德精华,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思想资源,不仅能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领和人格塑造作用,还能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深化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其理想信念和使命担当,教育引导大学生把国家、社会和个人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

(三)有助于培养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专业人才

当前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专业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其专业素质过硬,而且要求其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如优良的品德、高尚的情操、高雅的情趣、人际交往能力、责任担当意识、合作意识、团队精神等等。不少高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特别是理工科、医科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多注重专业知识传授和专业技能培养,教学内容注重工具性、实用性,相对缺乏精神性、人文性和情感性。

另外,根据目前搜集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在一些院校特别是职业技术院校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一些职业技术院校将满足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重视应用型、技术类专业课程的建设,而相对忽视人文类课程特别是传统文化通识课程的建设,开设的传统文化通识课数量较少。在教学实践中,一些任课教师未能充分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资源,且授课方式方法较为单调和刻板,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理想。这些因素导致一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都比较肤浅,其人文素养也难以提升。

开展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充分、深入挖掘凝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思想教育资源、德育资源、美育资源、情感教育资源等思政资源,将其与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深度融合,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塑造、品德培养、情操陶冶、人文素养提升,让大学生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培养品学兼优、具有深厚人文素养的新时代专业人才,实现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

三、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路径探索

如何在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中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元素,已成为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任务。高校传统文化通识课教学应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式方法改进、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提升等方面探索实施课程思政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体系完备,因此,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立德树人功能的前提和基础。

首先,完善课程设置。为了让大学生全面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及其育人价值,应整合全校师资,优化课程供给,构建与我国传统文化结构相适应的、类型丰富、内容多样的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体系,使之涵盖文学、语言、历史、文化、哲学、艺术、民俗、科技等多学科多专业。

其次,点面结合,同时开设通论性课程与专题性课程。为了拓展大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其知识,增长其见识,让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全面的理解与把握,需要开设《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国古代文学精要》等通论性通识课程。同时,为了满足大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以及对某一方面中华优秀文化深入探究的需求,也要开设如《唐诗宋词赏析》《<诗经>选读》等专题性课程。

再次,开设特色性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一是紧密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发展定位,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结合,对接专业人才职业素质培养需要,将学校的专业优势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深度融合,开设特色性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例如,山东财经大学开设了《中国商业文化》课,山东师范大学开设了《孔子与论语》课等。二是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充分挖掘高校驻地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设地域文化通识课程。如,山东财经大学开设了《齐鲁文化概论》,浙江大学开设了《江南文人士大夫文化与西泠印社》等。这样的课程能够让大学生近距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获得在场性文化体验,因而更能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自觉传承、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最后,各地高校还可以利用智慧树等教学平台打造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共享机制,引进名校名教授的传统文化精品课程,实现传统文化优质课程在全国范围内的传播、推广,形成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合力。

(二)全面挖掘提炼传统文化精髓,加强思政教学内容建设

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建设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有了丰富完善的优质思政教学内容,才能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应全面、深入挖掘提炼课程知识体系中蕴含的有助于价值观塑造、思想品德培养和素质提升的价值观念、思想内涵、人文意蕴,并结合实际进行适当拓展和延伸,形成较为完备的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首先,多角度切入,全面挖掘课程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例如,文学类传统文化通识课程,不仅要从价值观塑造角度切入发掘文学作品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而且要从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角度挖掘“仁义礼智信”“与人为善”“推己及人”等德育内容,以及作品中具有当代价值的人生哲理和情感内涵,还要从美育角度挖掘提炼古典文学中的美学资源,向学生展现中国古典诗词的话语表达形式与音韵之美。同时,“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体系的建构应该注重内容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在对作家作品的选择上应该兼顾经典型和可读性,充分考虑当下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生活经验,做到审美性、哲理性、趣味性相结合”[5]114-117。

其次,结合课程所属学科专业的特点,深度挖掘具有专业特色的思政内容。例如,艺术类传统文化通识课,旨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在正确的政治导向下实现‘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6]35-40因此,在教学内容建设中,应注意挖掘中国传统艺术中蕴含的和合之美等中国传统美学思想,探究传统艺术中美的内容与形式,并从课程思政的角度进行整合和阐释,给与大学生以美的熏陶、体验与教育。

再次,合理拓展、深化传统文化通识课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我们要积极拓展课程内容的广度、深度,使课程内容有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7]广度既包括“课程在社会现实中的地位和应用,这门课程和专业、行业的发展,和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甚至人类命运有什么样的关系”[8]46-51,也包括“展开学科脉络的纵向梳理以及与其他专业领域的横向贯联”[9]98-103。深度的拓展,“就是要对课程所涉及的学科发展、专业发展、技术发展等的历史文化做勾陈梳理,从中挖掘出有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的素材。”[8]46-51“温度首先是指我们要从学科专业历史文化中勘探出有意义、有情的人和事;其次是指从学科专业的现实应用中挖掘出和家国情怀、政治认同、文化自信等有关的,能触动情感、震撼心灵的素材”,并将“采掘到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素材冶炼、加工成学生喜闻乐见、能引发共鸣的思政教学元素”[8]46-51。例如,《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导读》一类的课程,在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广度拓展方面,可以将传统文化典籍中的思想精粹与其现实应用相结合,教育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讲仁爱、重民本等传统思想精华对于今天治国理政的借鉴价值;尚和合、求大同等和合观念在当下对于构建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发意义等。同时,通过梳理文化经典研究的历史脉络,深度发掘其中具有思政教育价值的内容,实现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深化。另外,还可以发掘文化经典中能够引发学生思想和情感共鸣、激发学生高尚情怀的素材,提升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情感温度。

最后,结合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精准选择适于不同专业学生的思政教学内容。对于不同类型专业的学生,要有不同的思政教育侧重点。应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与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精准选择优秀传统文化中与之相契合的课程思政教育内容。例如,对于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就应着重挖掘传统儒商文化中的精华,将诚信经营理念、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博施济众的企业社会伦理等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树立诚信义利结合的商业价值观,培养具有良好商业道德的现代财经人才。

(三)创新、丰富教学方式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创新、丰富教学方式方法,“力求讲清讲透知识、技能背后的思想、信念、文化、价值,使课程思政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的功能得以发挥”[10]56-63。同时,充分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首先,改变知识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寓教于乐,将生动幽默的知识讲授与价值引领深度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方式达到育人效果。实践证明,生动形象的教学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更愿意接受通俗易懂的课堂知识。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幽默风趣、引人入胜的语言对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形象生动、深入浅出的讲解。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虽意蕴丰富,但因距今久远、繁琐深奥,不容易为年轻的大学生参透,更需要任课教师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艰深为有趣、化抽象为具体,结合案例、故事进行通俗生动的讲解。同时,在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寓教于乐,提升育人效果。例如,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理念融合在娓娓动听、为大学生喜闻乐见、具有强烈感染力、能够触动大学生心弦的故事中,通过故事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引领和品德培育。另外,在课堂讲授中,“课程思政必须与课程教学内容相联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贴近生活,做到有的放矢”“切忌为思政而思政,生硬灌输”[11]37-43。

其次,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教师应“深入学生群体,以学生学情为依据展开教学设计”[12]79-80。一是结合学生兴趣,通过开展专题讨论、主题演讲、让学生参与课堂知识讲授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研究优秀传统文化,深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提升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二是注重多样化实践教学。“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因此,应根据学生的爱好精心设计和开展丰富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知行合一中深刻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增强学生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例如,让学生进行田野调查,了解家乡传统文化,并提出传承、发展家乡传统文化的对策建议,以提高学生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如,组织文学创意写作活动,让学生对经典文学作品进行改编,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转化创新的能力。三是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拓展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教学的空间。例如,指导学生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调研、实习实训与志愿服务活动,培养学生结合现实实践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又如,指导学生组建传统文化主题社团并开展活动,强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爱好,让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再次,丰富教学手段,直观呈现传统文化内容,增强学生课堂学习的体验性,释放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优化和提升思政教学效果。任课教师应通过影像化教学、情境化教学、多媒体教学等丰富多样、直观感性的教学手段,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感性、直观、生动、鲜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深化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例如,通过视频播放、图片展示等方式让学生零距离感受中国传统建筑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帮助学生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包含的丰富文化意蕴,让传统文化入眼入耳入脑入心。又如,创设传统文化相关的故事情境或生活情境,将抽象的传统文化思想内容在情境中呈现,引导学生在预先设置好的情境中理解、领悟传统文化。

(四)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教师是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实施主体,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的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提升任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首先,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组织教师参加课程思政教学专题讲座,帮助教师深入、准确地理解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的内涵、目标与要求,将课程思政贯穿教学全过程。在教学大纲制订、教学目标设计、教材选用、课件制作、课堂讲授、作业布置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全面贯彻落实课程思政理念。

其次,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学校要支持教师参加传统文化通识课思政教学改革研讨会,鼓励教师申报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参加思政教学比赛,建立课程思政集体教研制度,开展课程思政教研活动,切实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同时,依托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和教学比赛活动,培育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培养课程思政骨干教师,打造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团队。校、院、系三方联动,搭建课程思政教学先进经验交流平台,组织教师观摩传统文化通识课课程思政示范教学,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全面加强传统文化通识课任课教师课程思政能力建设。

猜你喜欢

通识思政传统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思政课“需求侧”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通识少年小课堂 无线电寻宝之旅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