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税收筹划》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探索
2021-01-03张洪铭
鲁 敏 张洪铭
(吉林工商学院财税学院 吉林·长春 130507)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它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伟大接班人的重要任务。当前,高校里大部分青年学生已经是“00后”,他们大部分属于独生子女且深受互联网的影响。许多学生思想上自由散漫,课堂上功利主义思想严重,认为很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对其今后工作的意义不大。因此,在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抬头率不高,课堂效果不理想。当前,大部分高校都在对传统“思政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同时,积极探索如何将专业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融为一体,引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塑造自己的三观,不断提升思想道德水平。
1 《税收筹划》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并不是增开一门课,也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效果。可以说,课程思政的价值本源在于如何育人,而高校工作的第一要务在于如何育才,高校课程思政改革就是把育人和育才相结合。具体来说,就是在知识传授中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渠道,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做好价值引领,实现育人与育才相统一,形成课程整体育人的联动效应,促进育人目的的顺利实现。
《税收筹划》课程思政就是在税收筹划专业知识点讲解过程中,也要聚焦育人的价值本源,选择正确的价值维度,要牢记高校教育是“为谁培养人才”,从而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一核心问题。不仅重视学科知识的传授,而且重视德育教育,推进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具体来说,就是在授课中可以结合国家最新税收政策,在案例介绍中引入思政元素和新时代精神,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精神融入到课程中,让学生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从而构建《税收筹划》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全程育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2 《税收筹划》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
2.1 税收筹划的课程目标体现思政元素
税收筹划是税收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税收学专业学生就业的方向之一。随着我国税收制度的不断完善,税收申报、代理与稽查三位一体的税收征管格局已经建立。任何一个纳税人都能认识到偷税、漏税是违法行为,如何依法纳税,通过税收筹划有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对企业组建、经营、投资和筹资活动进行旨在减轻税负,以获取节税利益的行为,日益成为企业治理与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程目标:学习这门课程,使学生全面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筹划方法;要求学生能准确把握税收筹划的内涵,能够对实践中存在的税收筹划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行之有效的筹划方案。
思政目标:税收筹划授课中借助案例,引入思政内容、引入国家税收政策、引入新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树立顺法意识避税的理念。在授课过程中,自然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政府税收政策,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发展信心和专业自豪感。并结合课程内容,使学生树立好法治观念,具有严谨守法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
2.2 税收筹划课程的思政元素
税收筹划这门课程学习时首先就要理解税收筹划的概念,通过与偷税、欠税、骗税等概念进行对比分析,了解税收筹划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其具有合法性。同时可以引入明星偷漏税案例,让学生深刻认识到违法的严重后果,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学生绝不可知法犯法,树立依法纳税、纳税光荣的观念。
税收筹划这门课程主要是给学生介绍主体税种的筹划方法,授课中结合税收筹划风险性的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利用税收优惠政策是进行税收筹划的主要思路。在学习的过程中就需要给学生介绍我国现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通过大量的税收优惠政策介绍和数据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我国政府“减税降费”政策出台的背景和意义,让学生认识到我国政府为了缓解经济下行压力、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减轻企业负担等方面做出的努力,从而对我国政府有更好的了解,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 《税收筹划》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思路
3.1 专业课和思政内容有机融合
税收筹划这门课程由于其专业性和实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会比较浓厚,大部分同学都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对今后的工作会有一定作用。因此,这门课在授课中除了讲授税收筹划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筹划方法外,更要让学生认识到税收筹划的思路主要是顺应税法的立法意图,不能影响或削弱税法的法律地位,要与国家的税收政策导向一致。在讲授中,要以税收优惠政策筹划思路作为重点,引领学生关注国家最新税收政策,从而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民生、关注政府税收,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政府渐进式实施的结构性减税、供给侧改革以及减税降费改革政策及成效。在具体内容介绍时,要引入具体的案例和数据,结合纳税人在国家减税降费中享受到的实实在在的优惠,让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导学生对国家道路发展的认同,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激发学生的爱国、爱党情怀,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树立法制道德观念,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引领他们今后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
3.2 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的身份从学习的决定者转变为学习的促进者。在授课中注重灌输式和启发式的有机结合。一方面,对于税收筹划的专业基本理论知识,还要以灌输式为主,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结构,树立健康的德育认识,能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要强化教师主导下学生的主体作用,利用一些现代化手段让学生能更好地参与课堂,加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能主动思考,在课堂外能积极学习,更好地帮助学生解放思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使他们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充满自信,善于分析和解决问题。
具体来说,在税收筹划每个章节基本理论介绍时,可以利用蓝墨云班课、学习通等APP发布一些任务,或开展一些活动和学生互动,巧妙地把一些思政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会因为各项活动的开展而发生变化,课堂参与度和活跃度都会提高。同时,老师也能结合学生课堂活动的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对一些具体知识点的理解情况,是否树立了正确的价值理念,从而有的放矢地对课堂内容重新调整和规划。每个章节基本理论介绍完后,可以要求小组学生选取某一项税收制度、税收政策改革或者某个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税收筹划教学案例和演示PPT,小组成员做好分工和配合,在案例分析上要求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体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自信和四个意识等内容,结合社会主义国家税收的基本性质、职能作用或者利国利民政策,做好税收筹划方案设计。最后,结合学生的PPT演示情况,逐一点评并予以指导,注重案例制作的原创性、真实性,不能简单的照抄照搬,要有学生自己的思考。不同教学方法的改革都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潜能,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独立思考,相互配合,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3 构建课程思政保障机制
课程思政改革涉及的问题和内容多且错综复杂,它不仅仅是授课教师的任务,也需要高校各部门的配合。高校应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健全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确保课程思政顺利实施。
第一,发挥教学督导在课程思政的作用。在课程思政实施前,高校应选聘教学督导对专业教师增强学生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塑造的能力进行培训,让教师时刻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为引领,避免在教学实践中出现重大失误,保障课程思政顺利实施。
第二,打造高素质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在课程思政改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教师。一方面,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撰写课程大纲和教学方案的同时,要重视思政教育,增强“育德意识”和“育德能力”,优化课程建设,在专业课授课中自然融入思政内容,激发学生爱党、爱国情怀。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学习。教师不仅要关心时事政治,加强思政学习,养成阅读中央媒体及地方党报党刊的习惯,及时学习《学习强国》新推送的内容,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而且还应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育与培训力度,通过安排教师外出进行课程思政研修、考察、访学、挂职和实践锻炼,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入职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课程思政专业研讨、课程思政示范课随堂听课等活动,提高教师的育人能力。
第三,打造品牌课程,形成示范效应。高校要立足本校办学特色和学科优势,重点选择一批课程试点改革,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结合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打造品牌课程。其他教师可以重点观摩学校品牌课堂的教学过程,亲身体验如何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根据课程思政的教育特点,结合课程的具体情况,对原有大纲进行补充和完善,做好相关教学内容设计,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和调整。
第四,制定相应激励机制,可以将评价结果纳入到师资培训和职称评审中,鼓励有条件的学科,更多的老师参与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中,切实提高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