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做好新时代高校家校协同育人的思考

2021-01-03郑行雁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家校辅导员协同

郑行雁 王 佳 赵 丹

([1]重庆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管理学院 重庆 400016;[2]重庆市渝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重庆 400042)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承担着育人的重要职责,既是思想导师、又是学业老师、还是生活家长,针对新时代大学生培育目标,面临大学生入校适应、政治引领、思想教育、心理纾解、学业辅导、安全管理等工作任务,其服务对象多、工作任务重、日常事务杂。因此单靠高校辅导员单打独斗已不能适应时代要求,须强化与家长的沟通协调,共同配合、共同教育,持续有力推进家校协同育人模式,有力防止高校单兵作战的困局,同时增强育人效果,这既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也是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必然要求。

1 高校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

1.1 从学校角度看

在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要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的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指示要求,明确了高校育人的根本任务、目标和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的功能,发挥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骨干力量、协同育人的中坚、家校协同的桥梁作用,克服势单力薄独自为战的不利局面,构建共同参与、各负其责、群策群力的协同育人环境,切实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家庭背景、学业成绩、职业规划、困难矛盾等,担负起培育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重任。

1.2 从辅导员角度看

高校辅导员是离开家庭、真正独立的大学生的管理者和监护人,要及时做好高中生到大学生、未成年人到成年人的两个角色转变,使其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有使命担当的成年人。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家长和学校的有力中介,要将教育方针政策、学校规则制度等向学生、家长及时高效传达;也要及时准确介绍学校、专业、就业等相关情况,还要及时精准将大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等表现向家长报告;更要及时分类指导学生,规范行为、督促学习、培育品德,化解心理困扰。高校辅导员作为管理者、教育者、引领者,需要向家长了解大学生成长历程、人格特征等信息。这些职责要求,好比将辅导员和家长比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缺一不可,需取得家长的密切配合,互通有无,共同教育管理。

1.3 从家长角度看

习近平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家庭都既要承担起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迈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又要承载起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作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这就明确了家庭在大学生的培育上具有天然的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来看,出现了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红色家书”等典故和感人故事以及“子不学父之过”等,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大学生教育的历史传承性、时代重要性,说明在子女的成长成才过程中家长扮演着监护人、教育者的重要角色。家长全生命周期参与子女的学校教育,对提升其学业水平、锻炼强健体魄、健全个性心理、养成良好习惯、规范行为表现、改善人际关系、应对突发情况和增强社会竞争力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同时,其对自身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管理具有正面效应。新时代高校建设质量的不断提升,怎样培育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是当前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新挑战,单靠学校一己之力难以完成,也不能满足高校建设需求,这就要求家校协同育人。

2 家校协同育人存在的问题

2.1 思想站位不高

家校协同育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特别是新生代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环境、个性特征、人生态度、身心状况以及所思所想已发生了根本变化,部分学生首次离开家对新环境、新校园、新人际还不能完全适应,独立生活能力有待提高。部分家长的老一套的思想认识与新时代的育人要求还不适应,存在思想站位不高的情况。如:大学前的教育陪伴充分、教育到位,往往认为自身专业不同、文化水平不高、管理鞭长莫及等原因,一旦升入大学之后就感觉自己没事了、放松了,当起了甩手掌柜,甚至不闻不问,只负责提供物资支撑,很少与老师沟通。升入大学后,部分家长自身对子女的教育管理定位有偏颇,认为把子女送入大学了,就是大学的事情了,一切都得依靠大学,自己不需要参与育人了,忽视了家校协同育人的责任义务,在思想上人为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分割。

2.2 沟通机制不畅

当前,基础教育阶段建立了家长日、家长会、家访等制度,有利于家校沟通。很多高校的家校联系机制还不完善,仅仅限于建立通信录,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双向育人机制,沟通碎片化、零散化、功利化,一定程度上存在“没事不沟通,急事找不到人、难事推诿扯皮”的现象。这就在家校协同育人方面的内容、时间、质量落实不好、质量不高的情况。大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高校辅导员与家长见面机会很少,甚至大学几年从未谋面,客观上构成了面对面沟通交流屏障。同时,由于部分家长、辅导员个人意愿影响,线对线、键对键的沟通交流也没有,主观上将家校协同育人分割。这种情况易导致辅导员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等信息不清楚,家长对学生在校的学业成绩、现实表现不了解,家校获得信息不对称、不对等、不完全,对强化学生全面教育存在弊端。

2.3 方法手段不多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当代大学生具备思想活跃、好奇心强、心智还不成熟等情况,面对线上线下各种诱惑,管理教育不到位、不入心、不入脑、不践行,容易走弯路。面对各种挑战威胁,家校协同育人需常态化,及时为大学生把定航向、匡正风气。当前,多数高校还停留在线对线层面,只是电话或微信进行针对某事的特定性沟通,这完全与新时代的育人模式不相适应。总的来说,在联系方式上比较单一,联系时效上比较滞后,沟通内容上比较浅显。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各种便捷、高效、实时的沟通触手可及,各种档案资料随手可查,充分利用大数据优势,完全可以建立协同育人服务平台,了解大学生的方方面面、辅导员的疑虑、家长的意见建议、学校的政策制度等。

3 家校合作的对策

3.1 统一思想,强化责任意识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要形成家校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首先就要统一辅导员和家长的思想认知,到达思想统一。充分利用大一新生入学时,家长或亲友陪同报到的机会,固化为家长与高校辅导员的见面会,实现面对面的“入学第一课”。高校辅导员详细介绍学校、院系、专业、学业课程、毕业去向、管理制度、各种风险点、危险点以及所在城市社情、民情等相关情况,说明家校协同育人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阐述家长在家校协同育人中肩负的任务,明确家长应该担负的教育责任、方法路径,与家长达成书面或口头的合作协议,建立携手共育、各负其责、通力合作、互相信任的合作关系。同时,家长通过“第一课”课上或课下时间向辅导员咨询相关事宜,对子女成长历程、优缺点、家庭背景、矛盾困难等进行坦诚、客观、真实的交流,建立第一份大学生及其家庭的信息档案。

3.2 多措并举,畅通联系渠道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通过“入学第一课”,建立了初步的联系方式,但是几年的大学学习仅靠一次家校沟通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特别是后续的未知的问题,也是不现实的。针对生源地高度分散、家长文化程度差异、原生家庭不同、富裕程度不一等特点,为达到家校协同育人的模式,就需采取灵活多样、便捷可行的沟通方式,形成一套固有的、常态的联系协同机制。一是可以通过座机、手机进行“线对线”交流,通过短信、QQ、微信等进行“键对键”交流,通过可视电话、视频软件等进行“屏对屏”交流,及时联系沟通、共话学生成长。二是定期召开视频家长会,辅导员向家长介绍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情况。三是不定期开展家访活动,遴选在学习、生活、家庭等方面困难的同学,利用寒暑假时机走访慰问,送关怀送温暖,提升教育的温度和学生家庭的获得感。四是建立大学开放日,邀请家长走进课堂、走进食堂、走进宿舍,与子女“同吃、同住、同劳动、同操课、同娱乐”,体验大学生活,充分了解和理解子女的大学生活。五是每年邀请家长参加子女的毕业典礼,见证人生的重要时刻。

3.3 信息驱动,构建育人平台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海量信息层出不穷,为方便辅导员、家长协同育人,准确掌握、记录大学生成长历程,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学校建立专用家校育人平台。平台设置学生学业成绩、现实表现、家长论坛、辅导员信箱等模块,详细记录成长的各方面,及时总结,及时干预,及时家校合作,及时分类指导,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困难问题。通过手机APP模式,设置辅导员、家长和学生登录界面,充分保护个人隐私,开放不同权限,为沟通、了解、指导、教育等功能提供数据支撑,以便及时、精准、科学、高效完成协同育人。

猜你喜欢

家校辅导员协同
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协同进化
家访是家校联系的"润滑剂"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