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探究

2021-01-03高超楠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23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育人德育

高超楠

(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山西·太原 0300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①当前,由于国际国内形势的迅速变化以及文化多元化的冲击,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意识形态受到一定的负面影响,因而,大学生思政教育被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是一个重大课题。而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课程,在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艺术情操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提炼思政元素,发挥德育功能,这需要广大高校音乐教育者加强理论与实践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新思路、新举措。本文致力于从“三全育人”的视角探究大学音乐课程德育功能的实施路径,以为各高校深化思政教育提供思路上的借鉴。

1 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

自古以来,艺术和政治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很多哲人都对此提出了著名的论断。孔子提倡“诗教”,也就是将文化与道德相结合,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巴尔扎克曾说,“艺术是德行的宝库”,强调了艺术对于德行养成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音乐教育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引领、道德和价值观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之所以是如此,一方面是音乐中所包蕴的显性思政元素,如爱党爱国、励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责任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对大学生有着显而易见的思想、价值引领;另一方面,高尚的文艺作品可以熏陶人、感染人,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体验,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润物无声”,这是隐性方面的体现,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精神土壤。

1.1 显性方面

好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代代传诵,就是因为其把握了时代的脉搏,表达了鲜明的主题,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比如,经典红色歌曲如《十送红军》《映山红》《在太行山上》《延安颂》等,描绘了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军队和广大百姓奋勇抗争的波澜画卷,表达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党的真挚热爱,让人备受鼓舞;爱国歌曲如《祖国,慈祥的母亲》《我和我的祖国》《今天是你的生日》等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感,是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的良好素材,包蕴着显性的思政元素。这些高雅、主旋律的音乐作品,是高校音乐教育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载体,要充分挖掘其思政要素。

1.2 隐性方面

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内容,其核心作用是陶冶学生的情操,培育他们的人文情怀。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说到底,教育最终是要达到个体的自我觉醒,自我教育。音乐教育塑造人、引导人,传递人文关怀,丰富大学生的精神世界,这一过程是隐性的。大学生长期沉浸在这种高尚的艺术氛围当中,会健全自己的人格,矫正自己的三观,会去关注他人和世界,感知时代的律动,懂得责任与担当。“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音乐艺术营造出的这种文化氛围不等同于校园文化,但却有鲜明的指向性,发挥着与校园文化“殊途同归”的育人功效。

2 高校音乐教育开展的现状

2.1 综合类大学很少开设音乐课程

从我国目前高校课程设置来看,除专业音乐院校和综合类大学的艺术/音乐学院有专门的音乐课程之外,针对全体大学生的普适性、普及性的音乐通识课少之又少。即使有部分学校开设了音乐选修课程,但学生也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且多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与德育相关联的作用。

2.2 大学生音乐相关知识储备不足

虽然当代大学生对音乐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比如体现在对音乐类节目的关注度日趋上升,但往往只停留在追星、追综艺的层面,并未对音乐本体进行深入了解。总体来说,大学生音乐相关知识储备不足,多数只关注音乐的外在形式,对其内涵理解较浅薄。

2.3 教师很难同时具备两种学科背景

教师作为一个专业化、职业化的群体,往往只是潜心钻研各自的学科,对其他学科一般是略有涉猎、浅尝辄止,很难将两种学科有机融合。因此,要做到音乐教育与德育的结合,师资力量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4 较难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

音乐教育与德育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想法和一次新的尝试,因此要形成系统的教学体系需要一个过程。所以,在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和讲义的编写、教学内容、形式和手段的研究等方面仍旧任重而道远。

3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音乐教育的新思考

2017年2月27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长效机制。“三全育人”是新时期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遵循,以此理念指导高校音乐教育,通过提升音乐教育的成效来强化思政育人,则能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3.1 “全员育人”与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全员育人”,即是高校音乐课教师、其他任课教师、行政人员与家长一起,参与到学生的音乐教育中,使音乐成为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辅助渠道。对于非音乐类院校来说,要求所有任课教师、行政人员、家长参与学生的音乐教育是相当困难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同时,音乐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音乐教育中践行“全员育人”理念,有助于在学校厚植浓郁的音乐艺术氛围,春风化雨,滋润学生的心灵,大大提升思政教育的成色。

3.2 “全过程育人”与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全过程”育人,即是从大一到大四为学生制定系统的音乐教育教学体系,将音乐素养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从入学到毕业乃至就业整个过程都接受音乐艺术的熏陶。音乐作为古代的“六艺”之一,从春秋时起就备受儒家重视,也是自那时起,音乐就作为读书人必学的科目之一。当前,高校素质教育的地位日渐衰落,素质教育体系不是很健全,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提倡音乐教育有其特殊意义。在音乐教育中贯彻“全过程”育人理念,需要高校领导做好顶层设计,制定科学完整的音乐素养培养评估体系,协调相关部门将音乐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素质教育学分、人才培养质量等评价机制的重要参考要素,以必修课、选修课、讲座、活动等多样的形式,向在校学生全面普及音乐素养。

3.3 “全方位育人”与音乐教育

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全方位育人”,即是从课程、课堂、教材、师资、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等打通各个“关节”,不断加以改革,保障音乐教育的全天候性,提升其育人成效。具体来说,可从改革音乐课课程体系、更新音乐课课堂教学手段、开发音乐课程校本教材、加大音乐课专兼职教师师资队伍培训、加大音乐素养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比重等方面入手,以此覆盖各个育人的各个环节。另外,在学生自媒体平台以及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融入更多的音乐元素,使音乐艺术在学校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使学生在俯仰之间均能受到高雅音乐艺术的感染。

4 音乐教育德育功能实施路径探究

4.1 成立统筹机构,规划艺术教育

学校可以成立由学生处、教务处、团委、宣传部领导组成的艺术教育委员会,共同商讨、统筹规划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可下设分会,负责安排和部署各项具体工作。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确定学校艺术教育的目标和宗旨,制定相关课程标准、大纲、内容等,引导教师以思政教育为纲开展艺术教育工作,共同培育和指导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4.2 加强师资力量,打造复合型人才

学校要鼓励各科教师以本专业为圆心,以思政理论为半径画圆,以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等保障机制鼓励各科教学与思政教学同频共振、同向而行,鼓励他们在研究本专业的同时,互相交流协作,形成全员育人合力。学校可以通过现有音乐教师或聘请专业音乐教师,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研讨教学方案,形成教学大纲。由音乐教师作为主讲,融入思政元素,实现寓教于“乐”。

4.3 创新课程体系,注重“以生为本”

学校可以设置理论课和实践课两大课程体系,在理论课中开设音乐鉴赏课,在实践课中开设例如奥尔夫音乐体验课、音乐治疗课等课程。其中,音乐鉴赏课可以以李岚清同志编著的《音乐·艺术·人生》为教材和蓝本,可分为“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中外音乐名著鉴赏”“经典红歌赏析”等部分;在实践课中可引入世界三大著名教育法之一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通俗来讲就是一种让学生参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即通过节拍节奏、语言、歌唱、器乐演奏、舞蹈动作等多种艺术形式来表达思想或情感,在此过程中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良性互动,并逐渐培养集体意识、团队意识等。总之,不管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层面,都要尽可能采取多种授课方式,尽量做到通俗易懂,让课堂活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兴趣、有意愿参与其中,学有所获。

4.4 提高知识储备,树立文化自信

在以上课程设置的同时,学校还应以社团活动、党日活动等为契机,通过各式各类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普及,特别是要加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和红色文化的传播和普及。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是扎根人民群众,反映人民心声。我们必须鼓励并支持大学生学习、传承和保护传统音乐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文化的冲击。

音乐教育与大学生德育之间的沟通,有着很强的必要性,两者的融合必将产生不可小觑的功效。它将带领学生从知识、能力的提升步入素质的提升,从审美情感、道德情感的培养走向理想信念的培养,它将为高校“大思政”教育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路径,将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里程碑。

注释

① 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华网.2018.9.10.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育人德育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珠”育人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