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城经济圈格局下重庆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

2021-01-03郑国洪

全国流通经济 2021年22期
关键词:经济圈成渝重庆

郑国洪 蔡 垚 宋 朗

(西南政法大学商学院, 重庆 401120)

随着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成渝两地政府部门迅速行动,在教育、人才、产业、科技创新等领域达成了一系列的协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有利于拓展市场空间、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中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唱好“双城记”,联手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共同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建设好西部陆海新通道,积极参与国内国际经济双循环。

2020年,新冠疫情和国际贸易摩擦给国内企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而成渝双城经济圈一体化的迅速推进又给重庆本地企业带来了新的机遇。为帮助重庆当地企业在新的经济形势下规避风险抓住机遇,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和产业整体的升级。首先,我们分行业地对重庆本地部分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了解本地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然后,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提炼、总结。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将从产业互补、人才培育、产学研协作和协同治理四个角度,提出基于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构建重庆现代产业体系的政策建议。

一、分行业调研过程

1.建筑业

本次调研针对部分重庆本地建筑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其中一家具有代表性的中大型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渝经济圈的建设过程中遇到了地方保护主义的问题。该企业主要经营范围包括矿山建设、房屋建设、市政建设三大主业板块。从三大主业板块近5年产值情况来看,矿山建设项目2016年完成产值有较大的缩减,下降了约20%,但从2017年到2019年呈现在出上升了势头。这与全国的新建矿井的发展趋势基本保持一致,体现了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较强的影响力。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发现建筑行业受国家和当地政府相关政策调控的影响较大。同时由于成都方面在项目招标过程中施行诚信分制度,对在成都以及四川地区承接施工项目较多的企业予以倾斜,导致在成都地区承接项目较少的重庆建筑企业很难进入当地市场。

2.软件与大数据行业

本次调研针对部分重庆本地软件件开发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一家从事软件开发和大数据据分析的代表性企业反映了关于成渝地区间人才自由流动的问题。根据该企业提供的数据,由于新冠疫情期间大量中小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该企业的业务也受到一定影响,一度面临流动资金压力。随着疫情的消退,该企业上半年营业收入实现1.2倍的增长,基本摆脱疫情带来的影响,展现出了创新型企业面对疫情影响下较强的调整能力。

在双城经济圈一体化的大趋势面前,该企业更加重视研发创新的投入,其研发资金投入比上年度增长66%,新产品的销售收入占比也达到了60%以上。在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过程中,该企业更加期待能够实现成渝地区人才的自由流动。

3.电子消费品制造业

本次调研针对部分重庆电子消费品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显示目前重庆的人才引进政策对中层次人才的吸引较弱,人才建设梯队处于两头大中间小的困境,不利于企业的研发和创新。其中一家从事智能手机制造的大型企业的情况比较具有代表性。该企业2017年入驻重庆投资建厂,年产值从2016年的46亿上升到2019年的152亿,预计2025年达到300亿的规模,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新冠疫情期间该企业的用工成本上升20%左右,随着新冠疫情的消退已恢复正常,总体受影响较小。

该企业2019年期末员工人数2852人,截至2020年8月员工人数4360人,预计到2021年员工人数突破1万人。大专学历员工占比10.32%,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2.25%,人均年工资47202元。其员工构成以年轻的车间操作人员为主,在成都设有研发基地,虽然重庆生产基地也有研发中心的规划,但企业内部的研发人员迁至重庆的意愿较低。

该企业2018年度和2019年度均有数百项专利申报,但由于重庆生产基地缺少研发人员,大部分的专利都是由公司总部和其他研发中心研发后再由重庆公司申报。虽然公司有在未来数年投入500亿元研发资金的计划,但面临着人才短缺的困境。其主要原因在于重庆的人才引进政策主要针对高端人才,对中层以下的研发和管理人才的支持力度较低,相比起成都和其他沿海城市缺乏竞争力。

4.汽车制造业

本次调研针对部分重庆汽车制造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显示目前重庆的汽车制造企业正处于恢复期,但由于企业创新能力的限制,在新能源和智能汽车制造转型的大背景下处境较为被动。需要加大对科研创新的投入和加强相关人才梯队的建设。其中一家从事汽车制造的大型企业的情况较具有代表性。该企业的汽车产量从2016年96万辆的最高点下滑至2019年的21万辆,市场占有率从4%下降至1.3%,员工人数从2.4万减少至1.3万人,其中既有全国汽车行业整体发展速度减缓的原因,同时也是近几年重庆汽车制造行业所面临困境的一个缩影。

该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来源于核心技术被外国合资企业掌握,国内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在新产品的设计研发节奏上受制于人,新产品的推出速度较慢,导致了市场份额的流失。其企业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比从2016年的2%上升到2019年的8%,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从52%下降到4%,目前的目标是实现核心技术的国产化,并止住颓势,回到正常的发展轨道。

5.物联网产业

本次调研针对部分重庆物联网企业进行了实地访谈,调研显示目前重庆的物联网企业主要以平台建设和设备制造为主,在芯片开发和开发、物联网操作系统开发等方面仍处于追赶状态。主要面临的问题依然是中层次研发人才的缺乏。其中一家从事物联网平台运营和开发的大型企业的情况较具有代表性。该企业2012年进入重庆,目前已发展为全国最大的物联网平台运营企业,截至2020年3月,其开发的物联卡的连接数已突破7亿。该公司在职人员近3000人,均为本科以上学历,平均29岁,从事技术和产品研发的人员比例达80%以上。但该公司的研发中心设置在深圳和成都,重庆总公司主要负责平台的运营和公司的管理。公司领导层反映人才梯队的建设遇到困难,难以吸引中层次人才来渝安家落户。

二、问题发现与提炼

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背景,结合实地访谈记录,目前重庆本土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第一,在部分产业领域,重庆和成都乃至四川之间尚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设置有利于本地企业的市场准入制度在过去或与有其存在的意义,但在推进成渝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成渝之间的经济壁垒必须被完全打破。只有完全消除了地方保护主义,才能推动成渝地区现代产业链条的形成。

第二,重庆的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在面对全国性的供给侧结构升级的大环境下发展遭遇瓶颈。正如前文的数据分析所揭示的那样,重庆的传统制造业在经历了过去20年的高速发展之后,存在着产能过剩、生产效率落后、自主创新能力欠缺的问题,在近几年的全国性产业升级转型的大趋势下面临着巨大压力。如何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将是关系到重庆现代产业体系是否能够顺利建成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三,重庆的人才引进政策和就业环境对中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变相地阻碍了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重庆目前的人才引进政策倾向于具有各类头衔的高端人才。引进高端人才固然能够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果,但从长期看,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需要一个完整的人才梯队。如何加强对中层次人才的吸引力,是重庆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上面临的另一个关键因素。

三、构建优势互补、分工合理的一体化产业格局

成渝两地在产业构成上同时存在竞争与互补的关系,为了实现成渝地区的经济一体化,成都和重庆必须有意识地调整产业政策,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构建互补的产业体系。构建一体化产业格局的具体策略有以下三点。

第一,加强产业发展规划,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渝地区应该加强产业发展的规划引领,建议尽快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成立专门的课题组,进行成渝地区广域产业集群的相关研究,制定促进两地产业融合的专项发展规划。同时重庆应该根据自身优势,引进并打造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一个以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装备、航空与轨道交通装备、新型材料、物联网和计算大数据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二,打破市场壁垒,建设区域共同市场。特别是要努力破除三个壁垒:一是破除市场进入壁垒,二是要破除要素自由流动壁垒,三是要破除制度性壁垒。只有将这三个壁垒完全打破,成渝地区才能形成畅通的产业链条,进而建成一体化的产业格局。建议召集相关领域的专家,在市场准入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设计上形成统一的标准,在成渝经济圈内部实现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市场的完全开放。

第三,建立产业协调机制。参考台湾和澳门等地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成功经验,建立以产业集群为单位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加强区域协调和整合.提升产业的协同度和生产效率。这些中心的主要作用包括组织企业参与共同研发、促进企业间的技术交流、推动产业的技术进步、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协调各企业间的关系,防止区域内的企业之间出现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促进产业集群生产力的整体提升,优化产业结构。

四、完善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

重庆对中层次人才的吸引力较弱,不利于企业人才梯队的建设。通过完善成渝地区的人才引进和交流体系,为企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保障,对于重庆现代产业体系的转型升级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具体的政策建议有以下三点。

第一,共建人才协同发展战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人才引进体系的建立上应该协同发展,充分发挥成渝双城各自的优势,吸引优秀的国内外人才加入成渝经济圈的建设,实现成渝经济圈人才市场的一体化和国际化。目前来看,对于国内外人才的吸引力成都要好于重庆,重庆市政府应该努力和成都市政府达成合作协议,充分学习成都市在人才引进上的经验,共同应对东部地区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第二,加强对中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目前重庆地区的人才引进政策仍然以落户优待政策为主,而现金奖励、住房补贴、子女入学等优惠政策则仅针对高层次人才。引进高层次人才固然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和科技效益,但成渝经济圈产业体系的现代化需要大量拥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市民,大量的外资企业也需要更多地拥有国际背景的普通雇员。因此,重庆应该加强针对中层次人才的支持力度,可以提供适量的现金补贴,税费减免,加快人才公寓的建设。

第三,制定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促进成渝两地人才大对流。目前成都和重庆乃至下辖的各市区县在进行人才引进时都有各自的认定标准。各不相同的评价标准带来人才互认上的困难,而单纯依赖学历和世界排名的人才评价体系也很难准确地评价人才的真正价值。因此,应该综合多个方面的指标,在成渝经济圈内建立一套统一的人才评价体系。同时,应该探索建立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福利政策的对接,实现两地人才的自由流动。

五、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助力产业转型升级

在增强企业创新能力的问题上,重庆应该与成都密切合作,建立和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坚持创新发展理念,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成渝地区应当探索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协调制度,推进科技资源以及高等教育资源的开放共享,促进各类科研文献、科研人才、科技资源的跨区域流动。建立协同创新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有以下三点。

第一,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力量之一,尤其是处于生产一线的高科技企业,拥有丰富的科研人才储备和丰富的数据资源。应该进一步强化企业的科研创新主体地位,鼓励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促进关键技术的集中突破。同时,应该以重大项目或工程为依托,建立产学研用长效合作机制,推动一部分高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

第二,放宽政策限制。应该放宽部分高科技行业的政策限制,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放宽部分管控产业的市场准入限制,引导企业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战略和思路,提高对研发的投入和创新的重视,鼓励企业开拓新业务,为市场主体创造更为便利的创新创业环境。

第三,完善共性技术服务平台。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在企业园区内创办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为园区内的企业提供关键技术攻关、企业员工培训、产品检验检测等服务。推动科研院所和企业协同合作,攻克关键共性技术难题,加快新技术、新设备、新标准、新体制的推广和应用。为园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技术上的支撑。

六、建立成渝经济圈协同治理机制,提升经济圈治理效率

成渝经济圈的理念早在20年前便已经被人们所熟知,但由于重庆和成都属于不同的行政区域划分,在过去的20年里成都和重庆始终未能形成稳定的协同治理机制,这也导致了成渝地区的经济体化进程频受阻。因此,为了保证成渝经济圈的一体化建设可以长久平稳地推进下去,应该建立以成都和重庆市政府为首的区域协同治理模式。可以作为参考的模式有以下三种。

第一,多层级委员会治理模式。多层级委员会是指从省一级的最高层协调发展委员会到各区域的城市群协调发展委员会.乃至具体到各个产业集群协调发展委员会构成的多层级协调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能够充分发挥政府在协调治理中的指导作用,有利于城市间协调发展的利益分配和冲突解决等。

第二,多主体参与的治理模式。多主体治理模式是指除了政府以外,加入一些有社区、企业、非政府组织、第三方咨询机构等主体构成的松散的协同治理体系。该体系的好处在于充分发挥了社会和市场的自主性,具有运作方便、便于操作等特点。这种协同治理模式随着经济圈的发展将会更加受到关注。

第三,城市联盟治理模式。城市联盟治理模式是指经济联系紧密的城市群通过制定具有法定约束力的联盟章程,设置日常执行机构,建立对参与城市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协调治理体系。这种治理模式的优势是对参与城市的约束力较强,有助于形成互利共赢的紧密伙伴关系。但是,这种模式对城市间的信任和依赖程度要求较高,适合经济圈一体化进程较深入后再考虑采用。

猜你喜欢

经济圈成渝重庆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重庆客APP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成渝客专提质达速接触网改造施工技术研究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