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现状分析
2021-01-03石瑛
石 瑛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800)
近年来,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过度消费”“超前消费”“冲动消费”等不良消费现象越来越普遍。针对这些现象,众多高校开始积极探究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相关问题。实践证明,当大学生出现不良消费心理、消费行为时,不仅会严重降低大学生正常的生活质量,还会影响大学生个人价值观,分散大学生在学习中应该投入的精力。本文旨在正视大学生消费现状、改善大学生消费现状,从“制定消费计划”“倡导理性消费”“合理调整消费结构”等方面入手,帮助当代大学生群体建立合理的消费观,加强大学生群体在消费方面的自我管理能力。
一、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特点分析
1.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
当前,大学生群体的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具体表现在:一方面,看得见的消费内容。大学生在校期间,看得见的消费内容包括食宿费、通讯费、出行费、购买学习资料、购买生活用品等。一般来说,这些看得见的消费内容都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关联。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看得见的消费内容越来越丰富。以“就餐费”为例,各种网红餐厅出现在校园周边,吸引着大学生消费。有些大学生为了吃一顿美食,可以花费几百、上千元不等,影响整个月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看不见的消费内容。有些消费内容虽然看不见、摸不着[1],但已经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目前,大学生群体看不见的消费内容主要有:网络游戏、APP会员、线上付费阅读、线上付费服务等。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这些看不见的消费内容会越来越多。
2.消费观念越来越多元化
随着整个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高校学生消费观念也日趋多元化。具体来说,一方面,超前消费观念。比如说,生活费还没有到账,有些大学生就开始借钱,或者分期付款,满足自己的购物需求。再比如说,有些大学生经常购买一些自己暂时还不需要的物品,如奢侈品包包、豪华轿车、昂贵的化妆品,等等,在求学阶段,大学生根本用不到这些物品,这些消费项目并不符合大部分高校学生的实际经济状况,会给大学生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另一方面,攀比消费观念。有些大学生在消费过程中,首先考虑的不是个人需求,而是周围人的目光。比如说,当室友买了一个名牌包包后,其他室友也相继购买[2],形成一种不健康的相互攀比之风。
3.娱乐性消费比例越来越大
在实际情况中,不少高校学生在娱乐项目中的消费比例越来越大,以“观影”和“旅游”为例。具体来说,第一,观影消费。“看电影”是很多大学生日常娱乐项目之一。适当的看电影并没有什么问题,可以很好地提高大学生艺术审美。但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大学生缺乏自控能力,一下课就去看电影,每个月的观影费用占到总生活费的2/3以上,严重影响大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支出。第二,旅游消费。当前,不少大学生酷爱旅游,追求“说走就走的旅行”。其实,偶尔一两次旅游,属于健康的兴趣爱好。但问题在于,有些大学生过于频繁地旅游。大学生主要的任务应该是学习,如果频繁出游,可能会影响正常的学习进度,甚至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让大学生朝着“享乐主义”方向发展[3]。
二、影响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因素
消费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消费水平、消费结构都是居民生活消费需求和经济发展形成的产物,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紧密相关,且消费水平直接影响消费结构的变动,关系到国家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影响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因素众多,下面从3个方面进行阐述:
1.个人认知因素
在消费方面,大学生个人认知上的问题主要有:一方面,应该花父母钱。在部分大学生的认知里,学生只需要专心学习,赚钱是父母的事情。无论父母赚钱多么辛苦,这些大学生都可以坦然花父母的钱。这一类大学生总是在等待,等待自己毕业后,再来回馈父母的付出。虽然在大学阶段,学生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但结合各个家庭实际情况,大学生还是要懂得体谅父母,这种“应该花父母钱”的观念,要及时改正过来。另一方面,应该及时行乐。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公共设施越来越完善,大学生有很多消费机会。部分大学生认为,人生要及时行乐,每一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全部“花光”,即使成为“月光族”也没关系[4],丝毫没有理财意识。
2.家庭收入因素
来自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有:一方面,家境优越的学生。对于家境优越的学生,他们在消费观念、消费行为上,更多的是考虑“喜不喜欢”,而不是“经济实惠”。部分家境优越的学生,已经习惯高消费,很难控制自己的消费欲望。这一类学生的消费习惯,不仅需要高校教师的正确引导,还需要相关家庭的积极配合。另一方面,家境贫困的学生。相比家境优越的学生,大部分家境贫困的学生更加懂得理性消费,更加懂得节约。不过,这只是一个相对概念[5]。由于社会上出现一些相互攀比的人和事,有些家境不好的学生,也会出现一些不理智的消费行为。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只能起到影响作用,无法起决定性作用。
3.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层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第一,线上消费诱惑多。当代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已经与互联网有很深、很复杂的交集。大学生在上网过程中,可能会弹出广告,可能会遇到精准推送,这些网络现象,都可能诱惑大学生消费。第二,线下消费营销多。在线下消费中,部分大学生可能会被营销广告吸引,出现不理智消费行为。比如说,大学生去校外餐厅吃饭时,本来心里想的是吃完就走[6]。结果,餐厅推出一套看似很完美的营销方案,如:“就餐充值500元享首次免单”。这个时候,有些大学生欠缺个人思考,非常冲动地充值。如果这家餐厅距离学校很远,大学生可能再也没有机会去这家餐厅吃饭。
三、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的重要性
1.保证大学生生活质量
良好的消费习惯,可以带来稳定的生活状态,有利于维系大学生生活质量。具体来说,一方面,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后,每个月的生活费可以平均分配到各项开支上,大学生不会出现“没钱吃饭”“没钱买洗发精”“没钱充话费”等问题,可以满足大学生每天的基本生活需求。在基本生活需求没有问题的情况下,大学生才可以安心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应对突发消费项目。有些大学生每个月都严格控制消费,自觉储存一部分应急资金[7]。一旦遇到突发情况,大学生可以很好地应对。比如说,大学生感冒、发烧时,可以拿出应急储备资金,自己上医院看病,不给父母增添任何负担。
2.加强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控制消费行为,其实就是在进行自我管理。具体来说,一方面,自我规划能力。为了合理分配每个月的生活费,大学生不能盲目消费,不能冲动消费,要制定一个合理的消费计划。制作消费计划的过程中,大学生思维能力、统筹能力都在不断进步,有利于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8]。另一方面,自我约束能力。为了遵循理性消费观,大学生需要自觉抵御一些消费上的诱惑。比如说,面对一些外形美观,但暂时不需要的昂贵工艺品,大学生可以长远规划,储存一些资金,等到有消费能力后再进行购买。通过对消费的自我约束,大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习惯,这种习惯可以延伸生活的方方面面。
3.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
消费过程也是一个思考过程,在良好的消费习惯中,大学生可以逐渐树立正确价值观。具体来说,第一,只购买所需物品。在理性消费过程中,大学生个人认知也会慢慢成熟起来。面对各种营销广告的诱惑时,基于成熟的认知,大学生可以坚定自己的选择,只购买所需物品,不购买根本用不到的物品。尤其是面对一些促销广告时,大学生不会被表面上的“实惠”所吸引,会更加理性地分析促销规则,避免出现冲动消费。第二,在能力范围内消费。长期坚持理性消费观点,有利于大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比如说,看到同学购买昂贵的电子产品后,拥有理性消费观的大学生不会嫉妒、不会攀比,而是会坦然面对这种差异化,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的电子产品。
四、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中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
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现阶段,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缺乏合理的消费规划,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不懂得平均分配。部分大学生拿到一个月的生活费后,在一个星期内就全部花光,根本没有均匀分配的意识。这样一来,大学生只能“月初风光”“月末潦倒”。如果大学生不积极改变这样的消费习惯,会严重影响个人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不懂得未雨绸缪。部分大学生缺乏“储蓄”意识,认为“月光族”是正常现象,不明白未雨绸缪的道理。一旦遇到突发状况,需要一批紧急资金时,这些大学生根本拿不出来,只能向父母求救。以上都是大学生缺乏消费规划的表现。
2.大学生消费过于冲动
当今社会,大学生冲动消费的现象并不少见。具体来说,一方面,基于营销进行消费。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可以感受到广告营销氛围。比如:餐厅的打折活动、服装店的促销活动、网络上充值送装备活动等,面对“免单”“打折”“赠送”这样的营销诱惑时,有些大学生可能会冲动消费,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或者接受一些根本不适合自己的服务。另一方面,基于劝说进行消费。比如说,与寝室同学一起购物时,有些大学生内心并没有购买昂贵物品的计划,但经不住商家或同学劝说,大学生很可能会一时冲动,进行不理性的消费。
3.大学生消费结构不合理
有些大学生没有进行超前消费,也没有进行超标消费,但存在明显的消费结构不合理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娱乐性消费过高。以大学生一个月的生活费为例,有些大学生一个月有3000元生活费,2000元用于娱乐性消费,1000元用于吃饭、交通,基本上没有多余的钱购买课外书籍、学习资料。这样的消费结构,并不符合学生这个角色定位,没有突出学习的重要性。第二,交友方面消费过高。比如说,有些大学生为了维系友情,三天一小聚,五天一大聚,生活费全部花在交友上。再比如说,有些大学生谈恋爱后,将2/3以上的生活费用在伴侣身上,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为伴侣购买昂贵的礼物。适当赠送礼物,确实可以制造小惊喜、小浪漫,经营男女之间的感情,但如果以物质消费为恋爱的全部内容,这并不是一种健康的情感关系。
五、关于大学生消费水平与消费结构的建议
1.制定合理的消费计划
一方面,制定平均分配消费计划。每个月收到生活费后,大学生可以制定“月平均分配消费计划”,将生活费合理分配到各项开支,合理分配到每一天。这样一来,大学生不会出现“月初风光”“月末潦倒”的问题,也不会降低自己整体的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在平均分配过程中,大学生还可以锻炼自己的统筹规划能力,这对大学生的学习来说,也能起到促进作用。另一方面,制定紧急情况消费计划。为了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储蓄意识,避免出现“月光族”大学生,高校教师要加强引导工作,提醒学生制定“紧急情况消费计划”。比如说,在每个月的生活费中拿出一部分钱,作为紧急备用资金。当大学生开始有应急思维时,慢慢就会形成一种理财能力。
2.倡导大学生理性消费
一方面,提高大学生辨别营销的能力。部分大学生之所以被营销广告影响,是因为缺乏社会阅历,对广告营销方面的情况不了解。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高校可以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讲座,如:“辨别广告营销内容讲座” “辨别广告营销策略讲座” “辨别广告营销言外之意讲座”等,提高大学生辨别广告营销的能力,指导大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方向,进行理性消费。另一方面,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部分大学生之所以盲目听取同学建议,购买一些自己并不需要的物品,是因为缺乏个人主见。高校可以组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学习活动,围绕“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内涵,启发学生认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避免学生因为同学的一句话,进行不理智消费。
3.科学调整大学生消费结构
调整不合理的消费结构,具体来说,第一,合理设置娱乐性消费。大学生拿到生活费后,可以绘制“月消费结构图”,合理安排“生活消费项目”“娱乐消费项目”“学习消费项目”。从学生角色出发,当学生出现娱乐方面的不理性消费时,教师可以借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醒学生以学习为重点,降低娱乐性消费。第二,合理设置交友消费。无论是对待朋友,还是对待恋人,大学生都要合理设置交友方面的消费。比如,高校可以开设“消费心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线上课程,从心理学出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大学生以真情实感为内核,认真对待朋友,认真对待恋人,用心经营每一段感情,而不是用物质来维系每一段感情。
六、结语
在实际情况中,大部分高校学生主要的经济来源是父母。也就是说,父母需要承担大学生在消费方面带来的各种压力。一旦大学生出现不理智、不科学的消费行为,除了给大学生本人带来严重危害,还会影响大学生背后的家庭。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对于含辛茹苦的父母来说,培养一个大学生已经付出很多心血,已经非常不容易。尤其是一些收入微薄的父母,他们根本承担不起大学生在学习期间的高消费。进入经济发展新时期,关注大学生消费水平、消费结构相关问题,既是在关怀大学生群体,也是在关怀成千上万家庭,这是家庭的责任,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责任,也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